电源连接插头及其线缆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12346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连接插头及其线缆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电源连接插头及其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源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传输直流电力(D.C.,directcurrent),且可轻易脱离对接连接器的电源连接插头。
背景技术
应用于传统的直流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是插接头与插接座采用插拔力(retention force)较大的紧配连接,以达到有效的电源传输。但随着电子装置体积与重量朝轻薄短小趋势下,例如Ulratbook、Macbook等轻薄笔电,常有不慎碰触或拉扯到插接头的电缆线,以致使整个笔电被拉离使用平台,而造成其摔落及损坏,更甚者将伤及人员。习知一种易脱连接器构造,请参考美国专利第7,311,526号。该专利以一定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亦即在插接座与插接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两磁极。在一般使用时,插接头及插接座磁吸结合,而遇有不当外力拉扯电缆线时,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使插接头脱离插接座。如此即可避免笔电被拉扯掉落。然而上述易脱连接器系采用磁吸方式,其制造成本过于高昂,附带使电子装置的成本过高,亦较不易为市场所接受,造成普及率较低、市占率不高。因此,业界乃戮力思索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易、成本较低的易脱离结构的连接器,不仅可有效执行电性连接,且亦可达成简易的脱离的电源连接插头。电源连接插头缘是,本实用新型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插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插头,可易与对接连接器(即插座连接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插头,其端子的可靠度较佳,易于确实地与插座连接器形成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壳体;绝缘本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绝缘本体设有邻接于第一端的插槽及邻接于第二端的多个端子槽,其中每一端子槽从第二端连通至插槽;这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每一个端子具有柱状的接触部、弹性部及焊接部;弹性部由接触部一端延伸形成,焊接部由弹性部另一端延伸,其中弹性部提供接触部可弹性地于端子槽中位移;壳体包覆绝缘本体,壳体形成一组装口及至少两个凸出部,至少两个凸出部相对应地设置于壳体的一侧端,其中每一个凸出部突出于壳体侧缘之外,且邻近于绝缘本体侧缘附近。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凸出部另具有一弹性臂,使该凸出部可弹性地与对接连接器卡固,且该凸出部及该弹性臂一体成型或各别组装于该壳体上。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凸出部的形状包含圆形、圆弧、椭圆形或其组合。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接触部的两侧延伸有一第一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具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朝该弹性部延伸并定位于该绝缘本体。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弹性部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支撑板,使该弹性部位于该两第二支撑板之间。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绝缘本体邻近该第一端具有一导弓丨部,该导引部的相对两表面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向内凹的凹口,该些凹口分别与该些凸出部相对应,且该导引部突伸于该壳体之外。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壳体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扣部卡合于该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该至少两个第一^^扣部相互扣合的第二卡扣部,该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由该壳体的侧面向内折弯形成,该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由该绝缘本体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由该绝缘本体邻近于该第二端的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以卡合于该壳体,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的其中一个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一表面,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的另一个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另一表面。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壳体的相对两表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相互扣合的第四卡扣部,该第四卡扣部由该壳体远离该凸出部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含一上述的电源连接插头;以及复数线缆,该些线缆电性连接于对应的每一该焊接部上。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插头,通过“壳体的凸出部”、“绝缘本体的导引部前缘(即倒角)”与“端子的柱状接触部”的相互配合,能够让电源连接插头在受拉扯时,轻易地与对接连接器脱离。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其中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电源连接插头的另外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IA的电源连接插头的其中一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0030]请同时参阅图1A、图1B、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插头Z,可为多件式的组装结构。上述电源连接插头Z较佳为一种直流电源(D.C.)插接头的形式。如图IA及图IB所示,电源连接插头Z包括一绝缘本体I、多个端子2及一壳体3。绝缘本体I具有一第一端Ia及一第二端Ib,绝缘本体I设有邻接于第一端Ia的一插槽11及邻接于第二端Ib的多个端子槽12。此外,每一端子槽12从第二端Ib连通至插槽11处。举例来说,这些端子槽12可分别用以容置相对应的端子2。上述插槽11的形状可呈长方形状,每一端子槽12的形状可呈方形状,且彼此互相连通。须注意的是,插槽11及端子槽12的形状,可根据端子2实际上的结构或需求而改变。如图1A、图IB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I邻近第一端Ia具有一导引部15,导引部15其中的相对两表面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向内凹的凹口 151,且导引部15可突伸于壳体3之外。当导引部15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例如插接座形式的电源连接器,未绘示)时,导引部15远离第一端Ia的外缘部分可为倒角的形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插头Z与对接连接器可轻易地达到连接以及脱离的效果。此夕卜,由于导引部15突伸于壳体3之外,所以从导引部15的外缘至壳体3的外缘之间具有一特定的距离L,例如约5mm (毫米)。更进一步地说,上述特定的距离L决定对接连接器插入于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插头Z的插入深度。换言之,当对接连接器(未绘示)插入的深度愈浅,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插头Z与对接连接器就愈容易脱离。请同时参考图3所示,多个端子2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12内。每一端子2具有柱状的接触部21、弹性部22及焊接部23,其中弹性部22由接触部21 —端延伸形成,焊接部23由弹性部22另一端延伸形成。弹性部22较佳提供了接触部21可弹性地于端子槽12中位移力量。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接触部21受限于绝缘本体I框口(未标示)的限制,即使弹性部22受力变形使成柱状的接触部21移动,但仍然不会脱离于插槽11。此外,柱状的接触部21突伸于插槽11中,其顶端的形状可为圆头或圆锥的形状,以增加与对接连接器(例如插接座形式的电源连接器)的接触面积。藉此,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插头可通过柱状的接触部,从而提升电源连接插头与对接连接器的抵接效果。再者,柱状的接触部21可沿着插槽11的朝向抵接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未绘示),因此当电源连接插头Z自对接连接器脱离时,端子2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比较不会在结构上相干涉而影响脱离。接触部21的两侧延伸有第一支撑板211,第一支撑板211具有止挡部2111。止挡部2111朝弹性部22延伸并定位于绝缘本体I的端子槽12中。举例来说,接触部21的顶端受到外力的推挤产生形变时,其变形的力量将传递至第一支撑板211,使得第一支撑板211的止挡部2111抵触于弹性部22的前端,从而避免接触部21产生过度地偏移。上述弹性部22的形状可弯折为波浪状或蛇形状。须注意的是,弹性部22的形状、尺寸或长度可依据实际需求或设计而改变。弹性部22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支撑板222,使弹性部22位于两第二支撑板222之间。举例来说,接触部21的顶端受到外力的推挤产生变形时,其变形的力量将传递至第一支撑板211,接着传递至弹性部22,然后再传递至第二支撑板222。更进一步地说,第二支撑板222可避免并保护弹性部22产生过度地偏移。此外,上述第二支撑板222的形状可为长方形状、矩形或其它适合的形状壳体3包覆绝缘本体I。壳体3形成组装口 31及至少两个凸出部32。上述至少两个凸出部32相对应地设置于壳体3的一侧端,且这些凸出部32分别与绝缘本体I的凹口 151相对应。如图2所示,每一个凸出部32突出于壳体3侧缘的外,且邻近于绝缘本体I侧缘附近。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凸出部32较佳与绝缘本体I齐平设置。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实施例中,凸出部32亦可弯折伸入凹口 151之间,并短于或齐平于绝缘本体I的侧缘。此外,凸出部32另具有一弹性臂35,使凸出部32可弹性地与对接连接器卡固其中,凸出部32及弹性臂35可为一体成型或各别组装于壳体3上。上述弹性臂35可为具弹性恢的属或其合金材质,且形状可以是圆形、圆弧、椭圆形或其组合。凸出部32的一表面具有一向外延伸的凸块,而凸出部32的另一表面具有一向内凹陷的凹槽。如图3所示,上述凸出部32的凸块的剖面形状可为弧形状。须注意的是,凸出部32的形状可依据实际需求而改变。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凸出部32较佳为两组成对的设置于壳体3 —侧缘上,以与对接连接器(未绘示)具有较佳的扣合力量。换言之,上述弹性臂35包含但不限于四个,其中两个设置于壳体3的一表面,另外两个设置于壳体3的另一表面。举例来说,当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插头Z的凸出部32与对接连接器(未绘示)相互扣合时,对接连接器的卡扣结构(例如是穿孔的形式)可轻易地沿着凸出部32的圆弧形曲面向外移动。藉此,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插头Z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与对接连接器脱离。壳体3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扣部33卡合于绝缘本体1,绝缘本体I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扣部33相互扣合的第二卡扣部13。至少两个第一^^扣部33由壳体3的侧面向内折弯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13由绝缘本体I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于本实例中,上述第一卡扣部33可为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壳体3的一侧面,另一个设置于壳体3的另一侧面。换言之,第一卡扣部33的形状可相对于第二卡扣部13的形状,使得壳体3与绝缘本体I可通过第一^^扣部33及第二卡扣部13的设计而相互扣合。绝缘本体I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14,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14由绝缘本体I邻近于第二端Ib的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以卡合于壳体3,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14的其中一个设置于绝缘本体I的一表面,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14的另一个设置于绝缘本体I的另一表面。另外,壳体3的相对两表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14相互扣合的第四卡扣部34,第四卡扣部34由壳体3远离凸出部32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承接上述。于本实用新型一实例中,上述第三卡扣部14可为四个,其中两个设置于绝缘本体I的一表面,另外两个设置于绝缘本体I的另一表面。上述第四卡扣部34可为四个,其中两个设置于壳体3的一表面,另外两个设置于壳体3的另一表面。换言之,第三卡扣部14的形状可相对于第四卡扣部34的形状,使得壳体3与绝缘本体I可通过第三卡扣部14及第四卡扣部34的设计而相互扣合。〔第二实施例〕首先,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由图4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电源连接插头V的第一支撑板221’从弹性部22’另一端的两侧弯折成形,且第一支撑板221’的止挡部2211’抵触于接触部21’的底端。〔第三实施例〕首先,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源连接插头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由图5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电源连接插头V ’的每一个弹性臂35远离壳体3’ ’的一端具有一向外突出的凸出部32’’,且上述向外突出的凸出部32’’可呈半弧形状。〔第四实施例〕首先,请同时参阅图6、图7及图1B。由图6与图IB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电源连接插头Z’’’的弹性臂35’’’组装于壳体3’’’。换言之,弹性臂35’’’与壳体3’’’可为两件式的组装结构。〔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连接器8,包含一电源连接插头81及复数线缆82。所述的复数线缆82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每一焊接部811上。举例来说,上述线缆82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而电性连接于焊接部811上。须注意的是,上述电源连接插头81可以是前述实施例的电源连接插头或依据前述实施例教导而略有变化的电源连接插头。〔实施例的可能功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插头,通过“壳体的凸出部”、“绝缘本体的导引部前缘(即倒角)”与“端子的柱状接触部”的相互配合,能够让电源连接插头在受拉扯时,轻易地与对接连接器脱离。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源连接插头2、2’、2’’、2’’’、81绝缘本体I第一端Ia第二端Ib插槽 11端子槽12第二卡扣部13第三卡扣部14导引部15凹口151多个端子2、2’接触部21、21’第一支撑板211止挡部2111[0071]弹性部22、22’[0072]第一支撑板221’[0073]止挡部2211’[0074]第二支撑板222、222[0075]焊接部 23、23’、811[0076]壳体 3、3’’、3’’’[0077]组装口 31[0078]凸出部32、32’’[0079]第一^^扣部33[0080]第四卡扣部34[0081]弹性臂35、35’’’[0082]线缆连接器8[0083]线缆82[0084]距离L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连接插头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绝缘本体设有邻接于该第一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该第二端的多个端子槽,其中每一该端子槽从该第二端连通至该插槽;多个端子,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每一个端子具有一柱状的接触部、一弹性部及一焊接部,其中该弹性部由该接触部一端延伸形成,该焊接部由该弹性部另一端延伸,其中该弹性部提供该接触部可弹性地于该端子槽中位移;以及一壳体,该壳体包覆该绝缘本体,该壳体形成一组装口及至少两个凸出部,该至少两个凸出部相对应地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端,其中每一个凸出部突出于该壳体侧缘之外,且邻近于该绝缘本体侧缘附近。
2.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另具有一弹性臂,使该凸出部可弹性地与对接连接器卡固,且该凸出部及该弹性臂一体成型或各别组装于该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的形状包含圆形、圆弧、椭圆形或其组合。
4.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的两侧延伸有一第一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具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朝该弹性部延伸并定位于该绝缘本体。
5.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部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支撑板,使该弹性部位于该两第二支撑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邻近该第一端具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的相对两表面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向内凹的凹口,该些凹口分别与该些凸出部相对应,且该导引部突伸于该壳体之外。
7.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卡合于该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该至少两个第一^^扣部相互扣合的第二卡扣部,该至少两个第一^^扣部由该壳体的侧面向内折弯形成,该至少两个第二卡扣部由该绝缘本体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
8.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由该绝缘本体邻近于该第二端的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以卡合于该壳体,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的其中一个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一表面,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的另一个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另一表面。
9.如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相对两表面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该至少两个第三卡扣部相互扣合的第四卡扣部,该第四卡扣部由该壳体远离该凸出部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
10.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包含一如权利要求第I 9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连接插头;以及复数线缆,该些线缆电性连接于对应的每一该焊接部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壳体;绝缘本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绝缘本体设有邻接于第一端的插槽及邻接于第二端的多个端子槽,其中每一端子槽从第二端连通至插槽;这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端子槽内,每一端子具有柱状的接触部、弹性部及焊接部,其中弹性部由接触部一端延伸形成,焊接部由弹性部另一端延伸,使弹性部提供接触部可弹性地于端子槽中位移;壳体包覆绝缘本体,壳体形成组装口及至少两个凸出部,至少两个凸出部的相对应地设置于壳体的一侧端,其中每一凸出部突出于壳体侧缘之外,且邻近于绝缘本体侧缘附近。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含上述电源连接插头和电性连接于对应的每一该焊接部上的复数线缆。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737144SQ20122031454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洪培樵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