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12342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指一种与插头连接器对接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座连接器,尤指一些装设于笔记本等电子设备机壳内的插座连接器,供与其相匹配的插头连接器对接。如图9,为实现对接,一般该插座连接器在机壳上设有用以对接的开口,开口高度大致等于插头连接器的对接头的厚度,因此,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势必得大过对接头的厚度,才能够将插头连接器安装于其中而实现电性连接。随着电子产品向轻薄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插座连接器已无法满足当今笔记本边缘超薄的需求,现设计一种新的插座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具有一可伸缩的对接板,可满足笔记本边缘超薄的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以供一插头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座,其上表面凹设一容纳槽滑动收容一对接板,所述对接板显现于所述容纳槽的前端;一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以及一弹回机构,所述弹回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回复原位;其中,所述弹出机构的弹性回复力大于所述弹回机构的弹性回复力。进一步,所述弹出机构与所述弹回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容纳槽的两侧,所述对接板设于所述弹出机构与所述弹回机构之间。进一步,所述弹出机构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后壁面,另一端设于所述弹出机构;所述弹回机构包括一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前壁面,另一端设于所述弹回机构。进一步,所述对接板设有一抵持部及一第一卡持部,所述弹出机构设有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弹回机构设有一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进一步,所述抵持部设于所述对接板的后端,朝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弹出机构后端延伸形成所述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进一步,朝向所述弹回机构的一侧所述对接板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卡持部,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弹回机构凹设形成所述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0011 ] 进一步,于所述对接板的前端设有一按压部,所述弹出机构包括一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向前延伸设有一复位块,在未插接所述插头连接器时,所述复位块大致与所述按压部平齐。进一步,当所述对接板受压使得所述弹出机构解除卡持时,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复位块则跟随所述对接板滑出;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插接时,所述插头连接器抵顶所述复位块而使之退回原位。[0013]进一步,所述弹回机构包括一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对接板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后,所述插头连接器与之对接并包覆所述对接板。进一步,于所述对接板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装设一弹片端子,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盖体枢接盖设于所述对接板,当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时,所述弹片端子将所述壳体弹起,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对接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供所述插头连接器插接。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座包括多个第一端子,所述对接板对应容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当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时,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导通。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座与所述对接板之间设有一软性电路板,所述软性电路板使所述电连接座与所述对接板保持电性导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由于所述容纳槽滑动收容所述对接板,所述对接板显现于所述容纳槽的前端,因此,所述插头连接器是与所述对接板伸出所述机壳外的部分进行对接来实现的电性连接,这样所述插座连接器在所述机壳上的开口高度只 需设置成大致等于所述对接板的厚度,便有效地减小了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又,所述对接板设有所述抵持部及所述第一卡持部;所述弹出机构设有所述挡止部对应抵止所述抵持部,实现所述弹出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以及所述弹回机构设有所述第二卡持部对应卡扣所述第一卡持部,实现所述弹回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回复原位。故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满足了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边缘超薄的需求,同时使用也便利。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及与其对接插头连接器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将要对所述对接板施力的状态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所述对接板滑出以供插头连接器插接的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对接时的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欲拔出插头连接器时的状态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完全分离后的状态图;图9为现有的插座连接器及其对应的插头连接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
~iT连接座j I基座I ο I第一端子 I Ii
W 纳槽一 2 口壁面1ΙΓ
1^~第一滑槽 ] 第一卡固槽 13Γ 竟一定位柱一132竟二滑槽 _Ti 蛋—二定位柱 ΤΙΓ t卡固槽11 块对接板
20 第二端子 I! 抵持部22~
蛋=卡持部& 弹出机构 ^ 第一滑块 ~
第一导向槽310 挡止部_311 复位块_312
蛋=弹性元件 & 第一止动件 E 弹回机构 ~
第二滑块_41__第二导向槽 410 第二卡持部 411
f弹性元件石 第二止动件石 壳体5~
画板|6 I机壳\7 I插头连接器 \8[0032]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I、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座I、一对接板2 (如USB舌板)、一弹出机构3、一弹回机构4及一壳体5,所述插座连接器焊接固定于一电路板6并收容于一机壳7 (如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的外壳)内,用以与一插头连接器8对接实现电性导通。请参阅图I、图2及图3,所述电连接座I包括一基座10及容设于所述基座10内的多个第一端子11。所述基座10呈矩形,其上表面凹设一容纳槽12,于所述容纳槽12两相对侧分别凹设一第一滑槽13及一第二滑槽14,且与所述容纳槽12相连通。于所述容纳槽12另两相对侧分别定义为一前壁面121和一后壁面122,所述前壁面121大致中间位置开设一开口 120使所述容纳槽12与外界连通,所述后壁面122向所述容纳槽12内延伸设有一限位块15,所述限位块15为方形且与所述基座10 —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滑槽13内,所述前壁面121凹设一第一卡固槽131,所述后壁面122凸设一第一定位柱132。于所述第 二滑槽14内,所述前壁面121凸设一第二定位柱141,所述后壁面122凹设一第二卡固槽142。所述第一卡固槽131与所述第二卡固槽142大致位于所述基座10的一对角线上,而所述第一定位柱132与所述第二定位柱141大致位于所述基座10的另一对角线上。请参阅图1,所述对接板2进一步包括容设于其内的多个第二端子21。所述对接板2前端设有一按压部20 (所述对接板2的前端面即为所述按压部20),其后端设有一抵持部22 (所述对接板2的后端面即为所述抵持部22),其一侧凸设有一第一卡持部23。请参阅图I及图2,所述弹出机构3包括一第一滑块31、一第一弹性元件32及一第一止动件33,所述弹回机构4包括一第二滑块41、一第二弹性元件42及一第二止动件43。所述弹出机构3及所述弹回机构4均为在卡连接器中常用的退卡机构。所述第一滑块31和所述第二滑块41上表面分别凹设有一第一导向槽310和一第二导向槽410。所述第一滑块31后端向所述容纳槽12内延伸设有一挡止部311,另一端向前(或向外)延伸出一复位块312。所述第二滑块41朝向所述容纳槽12凹设一第二卡持部41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为弹簧,并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的弹性回复力。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也可为其它具有一定弹性回复力的元件。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动件33和所述第二止动件43为拉杆件,且所述第一止动件33及所述第二止动件43两端分别大致垂直弯折成勾状。请参阅图I、图2及图3,组装时,首先将所述对接板2滑动地容设于所述容纳槽12,所述限位块15对其进行限位。再将所述弹出机构3及所述弹回机构4分别装入所述第一滑槽13及所述第二滑槽14。即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 —端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柱132,其另一端容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块31。同时,所述第一止动件33 —端卡固于所述第一卡固槽131,其另一端卡持锁扣在所述第一导向槽310内壁上。装设所述第一滑块31时需使得所述挡止部311抵止所述抵持部22,以及所述复位块312大致与所述按压部20平齐。同理,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 —端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柱141,其另一端容设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41。所述第二止动件43 —端卡固于所述第二卡固槽142,其另一端活动装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410内。另外,装设所述第二滑块41时需使得所述第一卡持部23卡扣于所述第二卡持部411。在初始状态(即未使用所述插座连接器时)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为压缩状态及所述第一止动件33为卡持锁固状态,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为放松状态(或微压缩状态)及所述第二止动件43为解锁状态(即可滑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410的状态)。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块41可与所述对接板2 —体成型,滑动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2。请参阅图I、图2及图3,然后,将所述壳体5卡扣盖设于所述基座10上方,起到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最后,将组装好的所述插座连接器利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并整体收容于所述机壳7内。在未使用所述插座连接器时,所述对接板2始终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2,进一步讲所述对接板2 (如USB插座连接器的舌板)隐藏于所述机壳7 (如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的外壳)内,只显露出所述按压部20及所述复位块312,以便于在使用前对其施力。请参阅图I、图3及图4,当欲要插接所述插头连接器8时,只需对所述按压部20施力(如用手推压所述按压部20),使所述第一止动件33解除卡持,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施 放(即在其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而带动所述第一滑块31向外移动,所述挡止部311推抵所述抵持部22从而使得所述对接板2向外移动直至其对接部分滑出所述机壳7,同时所述复位块312也平齐地跟随所述对接板2滑出所述机壳7,而此时所述第一端子11与所述第二端子21实现电性导通。由于所述第二卡持部411与所述第一卡持部23始终保持卡扣关系,以及所述第二止动件43会拉制所述第二滑块41使得所述弹回机构4对所述对接板2有卡制限位的作用,故使所述对接板2不会过度滑出而丧失对接功能。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座I与所述对接板2之间可增设一软性电路板(未图示),所述软性电路板(未图示)使所述电连接座I与所述对接板2保持电性导通。请参阅图4、图5及图6,当所述插头连接器8插接时,所述复位块312在所述插头连接器8的对接头抵顶作用下退回到所述机壳7内,即所述第一滑块31回复原位。而在插接的整个过程中所述对接板2在所述弹回机构4的卡持作用下不会往回退,即所述第二止动件43—端卡固于所述第二卡固槽142,另一端卡持止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410,所述弹回机构4整个处于锁固的状态下,进一步所述第一卡持部23卡扣于所述第二卡持部411,因此所述弹回机构4可使得所述对接板2止位(即不往回退)。而且在所述插头连接器8与所述对接板2对接时,所述插头连接器8的对接头是将所述对接板2完全包覆来实现的电性导通。换个角度讲,所述插座连接器(如USB)伸出一所述对接板2(如舌板),可看作是一插座连接器伸出一公端,与所述插头连接器8对接并被其完全包覆,即可看作是伸出的公端与一母端(即所述插头连接器8)相对接形成电性导通,这样便满足了诸如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边缘超薄的需求。请参阅图7及图8,当所述插头连接器8拔出时,由于所述对接板2与所述插头连接器8之间存在一定的保持力,故所述对接板2在此保持力的作用下会微微向外移动,同时所述第一滑块31在与所述对接板2的摩擦作用下也微微向外移动而使得所述第一止动件33抵持锁扣于所述第一导向槽310回到最初的状态(及所述弹出机构3处于锁固状态)。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卡持部23始终与所述第二卡持部411保持卡扣关系,所述对接板2微微向外移动,即会稍微向外拉动所述第二滑块41,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止动件43进入所述第二导向槽410内的回复轨道(即所述第二止动件43解除卡持)。当所述插头连接器8完全与所述对接板2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施放在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滑块41往回退,所述第一卡持部23始终卡扣于所述第二卡持部411,所述第二滑块41则可带动所述对接板2回复原位(即所述对接板2再一次隐藏于所述机壳7内)。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座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盖体(未图示),所述盖体枢接盖设于所述对接板2上方,于所述对接板2的两侧壁上分别装设一弹片端子(未图示),所述二弹片端子抵靠于所述盖体的内侧面。在未使用所述插座连接器时,所述盖体扣合于所述对接板2上方并收容于所述机壳7内(即所述对接板2和所述盖体均隐藏于机壳7内,只于所述容纳槽12的前端显露)。当欲要插接所述插头连接器8(如RJ45)时,需施力于所述对接板2,所述对接板2在所述弹出机构3的带动下弹出所述机壳7,同时所述盖体在所述二弹片端子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张开一定角度,这样就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对接板2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未图示),以供所述插头连接器8(如RJ45)插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由于所述容纳槽12滑动收容所述对接板2,所述对接板2显现于所述容纳槽12的前端,因此,所述插头连接器8是与所述对接板2伸出所述机壳7外的部分进行对接来实现的电性连接,这样所述插座连接器在所述机壳7上的开口高度只需设置成大致等于所述对接板2的厚度,便有效地降低了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2、由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 —端设于所述容纳槽12后壁面的所述第一定位柱132,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滑块31 ;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 —端设于位于所述容纳槽12前壁面的所述第二定位柱141,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滑块41,这样所述弹出机构3和所述弹回机构4形成一正一反的装设,来实现所述弹出机构3带动所述对接板2向外滑出,及所述弹回机构4带动所述对接板2回复原位,故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既满足了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边缘超薄的需求,同时也使用便利。3、由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故在对所述对接板2施力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才可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元件42而使所述弹出机构3带动所述对接板2向外滑出,以便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8对接。4、由于所述对接板2的后端设有所述抵持部22,朝向所述容纳槽12内所述弹出机构3后端延伸形成所述挡止部311对应抵止所述抵持部22,这样才能在所述对接板2受压时,所述弹出机构3驱使所述对接板2向外滑出,以便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8对接。5、由于朝向所述弹回机构4的一侧所述对接板2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卡持部23,朝向所述容纳槽12的一侧所述弹回机构4凹设形成所述第二卡持部411对应卡扣所述第一卡持部23,这样才会在所述对接板2弹出所述机壳7时,所述对接板2在所述弹回机构4的牵制下不会过度弹出而影响电性连接。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以供一插头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座,其上表面凹设一容纳槽滑动收容一对接板,所述对接板显现于所述容纳槽的前端;一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以及一弹回机构,所述弹回机构带动所述对接板回复原位;其中,所述弹出机构的弹性回复力大于所述弹回机构的弹性回复力。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机构与所述弹回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容纳槽的两侧,所述对接板设于所述弹出机构与所述弹回机构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机构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后壁面,另一端设于所述弹出机构;所述弹回机构包括一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前壁面,另一端设于所述弹回机构。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设有一抵持部及一第一卡持部,所述弹出机构设有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弹回机构设有一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设于所述对接板的后端,朝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弹出机构后端延伸形成所述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弹回机构的一侧所述对接板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卡持部,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弹回机构凹设形成所述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对接板的前端设有一按压部,所述弹出机构包括一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向前延伸设有一复位块,在未插接所述插头连接器时,所述复位块大致与所述按压部平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对接板受压使得所述弹出机构解除卡持时,所述挡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复位块则跟随所述对接板滑出;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插接时,所述插头连接器抵顶所述复位块而使之退回原位。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回机构包括一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对接板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后,所述插头连接器与之对接并包覆所述对接板。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对接板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装设一弹片端子,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盖体枢接盖设于所述对接板,当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时,所述弹片端子将所述壳体弹起,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对接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供所述插头连接器插接。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座包括多个第一端子,所述对接板对应容设有多个第二端子,当所述对接板向外滑出时,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导通。
13.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座与所述对接板之间设有一软性电路板,所述软性电路板使所述电连接座与所述对接板保持电性导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一容纳槽及滑动收容于其内的一对接板、一弹出机构及一弹回机构,对接板显露于容纳槽的前端,对接板设有抵持部及第一卡持部;弹出机构设有挡止部对应抵止抵持部,实现弹出机构带动对接板向外滑出;以及弹回机构设有第二卡持部对应卡扣第一卡持部,实现弹回机构带动对接板回复原位。这样插座连接器在机壳上的开口高度只需设置成大致等于所述对接板的厚度,也就是大大小于插头连接器的厚度,故可降低电子设备的高度,满足了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边缘超薄的需求,使用也便利。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2712549SQ20122031360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日
发明者周志勇, 吴永权, 刘军, 黄常伟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