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12060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线缆连接器组件是电子设备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重要零组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形成了符合USB,SATA, HDMI, Displayport等各种传输协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传统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及部分包覆线缆与绝缘本体的绝缘壳体,线缆包括若干导电芯线及包覆芯线的绝缘外皮。该线缆连接器组装时,导电端子分别与线缆的对应芯线相焊接在一起,导电端子分别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组装后,通过外模包覆成型技术形成包覆于绝缘本体后端和线缆前端的一绝缘壳体,从而形成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然而,在绝缘壳体成型过程中,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的位置容易松动,导致影响了线缆与导电端子的连接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化制程、节省组装成本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组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入对接部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线缆电性连接在一起,所述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组接部上的绝缘块,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绝缘块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块包括堆叠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绝缘块,上、下绝缘块设有相互配合的凹孔与凸柱,导电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其中一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上绝缘块,另一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下绝缘块。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基部的两固定空间及将两固定空间上下隔开的中间壁,上、下绝缘块分别包括一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一凸板,每一凸板固定于一固定空间,中间壁介于上绝缘块的凸板与下绝缘块的凸板之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凸伸于凸板的前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及包覆芯线的绝缘外皮,上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镶埋成型于上绝缘块的主体并暴露于该主体的上表面而与线缆的若干芯线一一焊接在一起,下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镶埋成型于下绝缘块的主体并暴露于该主体的下表面而与线缆的若干芯线一一焊接在一起。[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组接部包括顶板、底板及两侧板,顶板、底板及两侧板之间围设形成有一组接空间,上、下绝缘块的主体共同向前固定于组接空间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组接部的后端设有向上贯穿顶板的上开口及向下贯穿底板的下开口,上绝缘块设有自主体向上凸伸的上凸出部,下绝缘块设有自主体向下凸伸的下凸出部,上、下凸出部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组接部的上、下开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侧板的内侧分别凹设有与组接空间贯通的卡槽,上、下绝缘块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卡扣于卡槽内的卡块,以限制上、下绝缘块至少其中之一向后移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成型在绝缘本体组接部、绝缘块及导电端子连接部外侧的绝缘外壳,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外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接地端子设有自一固定部向后延伸并左右间隔开的两连接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转接电路板,其中一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焊接在电路板前端的上表面,另一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焊接在转接电路板前端的下表面,线缆焊接在转接电路板后端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顶部设有锁扣臂,锁扣臂包括自绝缘本体的前端向后延伸的弹性部、凸设于弹性部顶面用以锁定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块及自弹性部顶部向后延伸的水平按压部,弹性部向上倾斜设置,绝缘本体在弹性部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容纳弹性部变形的间隙,以使按压部被向下按压后,能够促使弹性部驱动锁扣块向下移动而退出对接连接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将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绝缘块后,绝缘块再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组接部上,简化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程,节省人工组装成本,同时保证了导电端子的固定 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去除绝缘本体与绝缘外壳之后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退出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I内的绝缘块3、与导电端子2连接在一起的线缆4及包覆绝缘本体I后端的绝缘外壳5。绝缘本体I包括基部10、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及自基部10向后延伸的组接部12。绝缘本体I包括围设形成基部10与对接部11的顶壁13、底壁14及连接顶壁13与底壁14的两侧壁15。基部10开设有前后贯穿的两固定空间102及将两固定空间102上下隔开的中间壁103,中间壁103连接在两侧壁15之间。所述对接部11设有前后贯穿的上下两排插接孔112,每一插接孔112与一固定空间102前后贯通。所述组接部12包括顶板121、底板122及两侧板123,顶板121、底板122及两侧板123之间围设形成有组接空间120,组接部12后端设有向上贯穿顶板121的上开口 124及向下贯穿底板122的下开口 125,上、下开口 124、125与组接空间120相贯通,两侧板123的内侧分别凹设有与组接空间120贯通的卡槽126。导电端子2设置为上下两排,每一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及自固定部21向后延伸与线缆4连接的连接部23。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中分别包含一接地端子20,该两接地端子20分别设有自一固定部21向后延伸并左右间隔开的两连接部23,一方面方便将线缆4与连接部23焊接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一接地端子20设置两连接部23,更好的保证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高频性能。绝缘块3包括堆叠固定在一起的上绝缘块31及下绝缘块32,上绝缘块31设有一对凹孔310,下绝缘块32设有朝向上绝缘块31延伸而固定于凹孔310内的一对凸柱320。上、下绝缘块31、32分别包括一主体311、321及自主体311、321向前凸伸的一凸板312、322,上绝缘块31的主体311设有向上凸伸的上凸出部313,下绝缘块322的主体321设有向下凸伸的下凸出部323,两主体311、321的外侧表面还分别设有与绝缘本体I卡槽126相对应的卡块316、326。上排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与连接部23镶埋成型于上绝缘块31上,连接部23暴露于上绝缘块31主体311的上表面而与线缆4焊接在一起,下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与连接部23镶埋成型于下绝缘块32上,连接部23暴露于下绝缘块32主体311的下表面而与线缆4焊接在一起,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3均向后未延伸出绝缘块3,接触部22向前延伸出凸板312、32 2。线缆4包括芯线41及包覆芯线41的绝缘外皮42,芯线41与导电端子端子2连接部23的数量相同而--对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时,首先,将镶埋成型有导电端子2的绝缘块3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I内,上、下绝缘块31、32的主体311、321共同固定于绝缘本体I组接空间120内,绝缘本体I组接部12的顶板121、底板122及两侧板123分别抵靠在主体311、321上,限制绝缘块3上下及左右移动;上、下绝缘块31、32的卡块316、326分别向前进入组接部12对应卡槽126内,限制绝缘块3向后移动;上、下凸出部313、323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I组接部12的上、下开口 124、125内;凸板312、322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I固定空间102内,中间壁103介于该两凸板312、322之间,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向前延伸入绝缘本体I对接部11的插接孔112内。其次,线缆4的前端分别焊接在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3上。最后,在绝缘本体I组接部12及绝缘块3主体311、321上进行注胶,通过外模包覆成型(overmolded)形成绝缘外壳5,绝缘外壳5包覆于组接部12、绝缘块3及导电端子2连接部23的外部,线缆4向后延伸出绝缘外壳5,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034]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通过将导电端子2镶埋成型于绝缘块3后,绝缘块3再组装于绝缘本体1,简化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制程,节省了人工组装成本,同时保证了导电端子2的固定效果。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200,该线缆连接器200增加一转接电路板6,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3分别焊接在转接电路板6前端的上下表面,线缆4的芯线41焊接在转接电路板6后端的上表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缆4的芯线41也可焊接在转接电路板6后端的下表面,使得导电端子2借由转接电路板6与线缆4达成电性连接,方便了线缆4焊接,又能更好地保证高频性能。请参阅图8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300,其绝缘本体8向后一体延伸有一锁扣臂82,锁扣臂82包括自绝缘本体8的前端顶部向后延伸的弹性部821、凸设于弹性部821顶面的一对锁扣块822及自弹性部821顶部向后延伸的水平按压部823,弹性部821向上倾斜设置,绝缘本体8在弹性部821的下方设置有一间隙825,通过向下按压按压部823,促使弹性部821驱动锁扣块822向下移动。锁扣块822前端设置有导引斜面826,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向前插入对接连接器400时,对接连接器400的一内侧壁抵压锁扣块822,使得弹性部821向下偏移,斜面826导引锁扣块822继续向前进入对接连接器400的锁扣孔401内,最后,锁扣孔401的内侧壁与锁扣块82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扣持,防止线缆连接器组件300向后退出对接连接器400。当线缆连接器组件300需退出对接连接器400时,手动向下按压锁扣臂82的按压部823,使得锁扣块822向下退出对接连接器400的锁扣孔401后,可轻松的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400分离开。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 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组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入对接部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线缆电性连接在一起,所述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组接部上的绝缘块,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绝缘块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包括堆叠固定在一起的上、下绝缘块,上、下绝缘块设有相互配合的凹孔与凸柱,导电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其中一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上绝缘块,另一排导电端子的固定部镶埋成型于下绝缘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基部的两固定空间及将两固定空间上下隔开的中间壁,上、下绝缘块分别包括一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一凸板,每一凸板固定于一固定空间,中间壁介于上绝缘块的凸板与下绝缘块的凸板之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凸伸于凸板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及包覆芯线的绝缘外皮,上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镶埋成型于上绝缘块的主体并暴露于该主体的上表面而与线缆的若干芯线一一焊接在一起,下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镶埋成型于下绝缘块的主体并暴露于该主体的下表面而与线缆的若干芯线一一焊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部包括顶板、底板及两侧板,顶板、底板及两侧板之间围设形成有一组接空间,上、下绝缘块的主体共同向前固定于组接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部的后端设有向上贯穿顶板的上开口及向下贯穿底板的下开口,所述上绝缘块设有自主体向上凸伸的上凸出部,下绝缘块设有自主体向下凸伸的下凸出部,上、下凸出部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组接部的上、下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的内侧分别凹设有与组接空间贯通的卡槽,上、下绝缘块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卡扣于卡槽内的卡块,以限制上、下绝缘块至少其中之一向后移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成型在绝缘本体组接部、绝缘块及导电端子连接部外侧的绝缘外壳,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接地端子设有自一固定部向后延伸并左右间隔开的两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转接电路板,其中一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焊接在电路板前端的上表面,另一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焊接在转接电路板前端的下表面,线缆焊接在转接电路板后端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其中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设有锁扣臂,锁扣臂包括自绝缘本体的前端向后延伸的弹性部、凸设于弹性部顶面用以锁定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块及自弹性部顶部向后延伸的水平按压部,弹性部向上倾斜设置,绝缘本体在弹性部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容纳弹性部变形的间隙,以使按压部被向下按压后,能够促使弹性部驱动锁扣 块向下移动而退出对接连接器。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组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前延伸入对接部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线缆电性连接在一起,所述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组接部上的绝缘块,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绝缘块后,绝缘块再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组接部上,简化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程,节省人工组装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导电端子的固定效果。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2872033SQ20122026438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6日
发明者吴林, 潘良臣, 戈明 申请人: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