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电气光学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电气光学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等。
背景技术:
单晶硅由于大口径、高品质且廉价而能够用作使许多材料的单晶生长的基板。在这些材料中,带隙为2. 2eV(300K)这么高的作为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的立方晶碳·化硅(3C-SiC)作为次世代的低损耗的功率设备用半导体材料而受到期待,尤其从能够在廉价的硅基板上进行膜生长或单晶生长(异质外延)这一点来说,也非常有用。然而,立方晶碳化硅的晶格常数为O. 436nm,比立方晶硅的晶格常数(O. 543nm)小20%左右。另外,立方晶碳化硅与立方晶硅在热膨胀系数上存在8%左右的差。因此,在使单晶生长的立方晶碳化硅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空隙或错配转移,难以获得结晶缺陷少的高品质的外延膜。对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在碳化硅的生长用基板的表面形成掩膜层后,在掩膜层形成开口部以使基板表面露出,来进行单晶碳化硅的外延生长,将开口部的高度设为开口部的宽度的21/2以上且超过所形成的单晶碳化硅的厚度的高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11-181567号公报然而,在掩膜层的正上方,在单晶碳化硅膜缔合而形成的缔合部存在缺陷(缔合缺陷)。因此,在单晶碳化硅膜的表面形成半导体元件的情况下,在半导体元件的源极区域附近或漏极区域附近形成的耗尽层有时会横穿缔合缺陷。其结果是,存在泄漏电流增加且元件特性受损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的半导体装置、电气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含有硅的基体;配置在所述娃的表面的第一碳化娃膜;配置在所述第一碳化娃膜的表面的掩膜件;对所述掩膜件的开口部的所述第一碳化硅膜及所述掩膜件进行覆盖的第二碳化硅膜,包括所述第二碳化硅膜的至少一部分的半导体元件具备主体接触区域,所述主体接触区域包括所述第二碳化硅膜的缔合缺陷。主体接触区域是指用于对形成在该主体接触区域的下方的主体区域的电位进行固定的杂质区域。主体接触区域是几乎不对元件特性造成影响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半导体元件的主体接触区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所在的缔合部重叠的位置,因此半导体元件的源极区域或漏极区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部不重叠的位置。即,源极区域或漏极区域等对元件特性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配置在与缔合部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在源极区域附近或漏极区域附近形成的耗尽层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避免耗尽层横穿缔合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泄漏电流的产生。由此,能够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另外,所述第二碳化硅膜可以通过以所述掩膜件的开口部的所述第一碳化硅膜为基点进行外延生长而成。另外,在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半导体元件还具备包括源极区域、漏极区域、栅极区域的晶体管区域,在所述主体接触区域与所述漏极区域之间配置所述源极区域,在所述晶体管区域没有配置所述缔合缺陷。根据该结构,半导体元件的源极区域或源电极、漏极区域或漏 电极及栅极区域或栅电极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具有缔合缺陷的缔合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俯视观察下在与源电极、漏电极及栅电极重叠的区域形成的耗尽层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大范围内避免耗尽层横穿缔合部的情况。由此,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泄漏电流。另外,在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掩膜件在从与所述第一碳化硅膜的表面交叉的方向观察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缔合缺陷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配置,所述主体接触区域在从与所述第一碳化硅膜的表面交叉的方向观察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源极区域、所述漏极区域及所述栅极区域沿着所述主体接触区域配置。根据该结构,半导体元件的主体接触区域、源极区域或源电极、漏极区域或漏电极及栅极区域或栅电极在俯视观察下彼此平行地呈线状形成,因此能够实现高密度的元件结构。由此,能够采用多个半导体元件排列配置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各栅电极的活性区域的上部分的长度(以下称作指长)的合计构成通道宽度。由此,多个栅电极在每单位面积排列配置,能够增大每单位面积的通道宽度。由此,能够实现可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且在小的元件面积流过大量的电流的半导体装置。另外,在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碳化硅膜为立方晶碳化硅膜。根据该结构,在立方晶碳化硅膜的表面形成有半导体元件的结构中,能够实现可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的电气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抑制了泄漏电流的可靠性优越的电气光学装置。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抑制了泄漏电流的可靠性优越的电力转换装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电气光学装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抑制了元件特性的降低的可靠性优越的电子设备。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该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该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4是表示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
图5是接着图4表示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图6是接着图5表示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图7是表示作为电气光学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带单晶碳化娃膜的基板、 11···娃基板、12···碳化娃膜、12Sb···缔合部、13···掩膜件、13h···开口部、14···单晶碳化娃膜、20···半导体兀件、21...主体接触区域、22…源电极、23···漏电极、24···栅电极、100…液晶显不装置(电气光学装置)、1300…便携式电话(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述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实际结构的比例尺或数目等有所不同。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半导体装置I,例举了 N通道型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的结构来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半导体装置I具备带单晶碳化硅膜的基板10、形成在该带单晶碳化硅膜的基板10上的半导体元件20。带单晶碳化硅膜的基板10具备硅基板11 ;形成在硅基板11的表面的碳化硅膜12 ;形成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且具有开口部13h的掩膜件13 ;以从开口部13h露出的碳化硅膜12为基点进行外延生长,而覆盖碳化硅膜12及掩膜件13的单晶碳化硅膜14。硅基板11例如是通过对由CZ法(提拉法)提拉起来的硅单晶块进行切割、研磨而形成的基板。在该硅基板11的表面形成用密勒指数(100)表示的结晶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结晶面的结晶轴倾斜了几度的偏置基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硅基板11,并不限定于使用硅单晶基板。例如,也可以使用在由石英、蓝宝石、不锈钢构成的基板上形成有单晶硅膜而成的基板。在本说明书中,将硅单晶基板、或者例如在由石英、蓝宝石、不锈钢构成的基板上形成有单晶硅膜而成的基板称作硅基板。这种单晶硅的晶格常数为O. 543nm。碳化娃膜12 (第一碳化娃膜)形成在娃基板11的表面上。碳化娃膜12为碳化娃(3C-SiC)的单晶层或多晶层。碳化硅膜12是通过对硅基板11的表面进行碳化处理而具有如下功能的膜,所述功能是指抑制形成单晶碳化硅膜14时的硅从硅基板11表面的升华,且缓和硅基板11与单晶碳化硅膜14的晶格常数不一致,抑制在单晶碳化硅膜14产生转移缺陷。碳化硅膜12的厚度以至少I原子层的量的厚度形成为好,例如形成为2nm以上且30nm以下的厚度。掩膜件13形成在碳化娃膜12的表面上。在掩膜件13形成有使碳化娃膜12的表面露出的多个开口部13h。掩膜件13例如含有氧化硅(SiO2)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掩膜件13也可以含有氮化硅或氧化铝而构成。单晶碳化硅膜14 (第二碳化硅膜)覆盖从开口部13h露出的碳化硅膜12及掩膜件13而形成。单晶碳化硅膜14是通过使立方晶碳化硅(3C-SiC)外延生长而形成的半导体膜。3C-SiC由于带隙值为2. 2eV以上这么宽且导热系数或绝缘破坏电场高,因此适于用作电力设备用的宽带隙半导体。这样的3C-SiC所构成的单晶碳化硅膜14的晶格常数为0. 436nm。半导体元件20具备主体接触区域21 ;与该主体接触区域21相邻形成的源电极22 ;形成在该源电极22的与主体接触区域21相反的一侧的漏电极23 ;形成在源电极22与漏电极23之间的栅电极24 ;形成在单晶碳化硅膜14与栅电极24之间的栅极绝缘膜25。在单晶碳化硅膜14上,在主体接触区域21的下方形成有主体区域21a。在单晶碳化硅膜14中导入有例如P型杂质。在主体区域21a中导入有例如P型杂质。在此,“主体接触区域21”是指用于固定主体区域21a的电位的杂质区域。主体接触区域21是指几乎不对元件特性造成影响的区域。在主体接触区域21中导入有与主体区域21a同一导电型的杂质(例如P型杂质)。
在单晶碳化硅膜14上,在源电极22的下方形成有源极区域22a。在源极区域22a中例如导入有N型杂质。在单晶碳化硅膜14上,在漏电极23的下方形成有高浓度漏极区域23a及低浓度漏极区域23b。在高浓度漏极区域23a及低浓度漏极区域23b中例如导入有N型杂质。低浓度漏极区域23b是与高浓度漏极区域23a相比杂质浓度形成得低的区域。这样,半导体装置I成为具有所谓的LDD(Lightly Doped Drain)结构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元件20具备P+型的主体接触区域21、P+型的主体区域21a、N+型的源极区域22a、N+型的高浓度漏极区域23a、N型的低浓度漏极区域23b。在俯视观察下(从与硅基板1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栅极绝缘膜25与漏电极23及栅电极24的靠漏电极23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对变大。在俯视观察下,栅极绝缘膜25与栅电极24的漏电极23相反侧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对变小。由此,能够实现半导体元件20的高耐压化。栅电极24形成在栅极绝缘膜25上。栅电极24以与栅极绝缘膜25的台阶形状对应地具有台阶的状态形成。图2是表示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在图2中,符号H表示掩膜件13的高度,符号W表不掩膜件13的开口部13h的宽度,符号AR表不无缺陷区域,符号12Sa表不层叠缺陷(面缺陷),符号12Sb表不缔合缺陷(缔合部),符号0表不娃基板11的表面与面缺陷12Sa所成的角度。在此,掩膜件13的高度H表示与硅基板1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掩膜件13的长度(掩膜件1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开口部13h的宽度W表示与硅基板1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开口部13h的长度(隔着开口部13h相互对置的掩膜件1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I中,在掩膜件13的正上方存在单晶碳化硅膜14缔合而形成的缔合缺陷12Sb。然而,单晶碳化硅膜14上的除缔合缺陷12Sb之外的区域不存在结晶缺陷,成为无缺陷区域AR。这样的无缺陷区域AR通过掩膜件13的高度H与开口部13h的宽度W的关系满足规定的关系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掩膜件13的高度H成为开口部13h的宽度W日倍以上的高度。例如,掩膜件13的高度H为1.5 μ m,开口部13h的宽度为I μ m。需要说明的是,硅基板11的表面与面缺陷12Sa所成的角度Θ为54. V。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I为N通道型M0SFET。以下,使用图2对N通道型MOSFET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 例如,在对漏电极23施加正电压时,对PN结(P型区域与N型区域的交界的区域)施加逆电压,因此形成图2所示那样的耗尽层26。对栅电极24施加正电压时,电子聚集在栅电极24的正下方的耗尽层26,形成N型通道区域27。由此,在漏极区域23b与源极区域22a之间流过电流。然而,在单晶碳化硅膜的表面形成半导体元件的情况下,在半导体元件的源极区域附近或漏极区域附近形成的耗尽层有时会横穿缔合缺陷。其结果是,存在泄漏电流增加且元件特性受损的问题。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半导体元件20的主体接触区域21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重叠的位置。由此,半导体元件20的源极区域22a或漏极区域23a、23b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重叠的位置仅形成有主体接触区域21及主体区域21a。源电极22、漏电极23、栅电极24及栅极绝缘膜25形成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图3是表示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掩膜件13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线状。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缔合缺陷12Sb沿着掩膜件13的延伸方向形成。主体接触区域21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重叠而形成为线状。源电极22、漏电极23及栅电极24分别与主体接触区域21平行地呈线状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I成为半导体元件20的元件结构为高密度的所谓指栅(finger gate)结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图4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硅基板11的温度简称为“基板温度”。首先,准备硅基板11,在清洁后的硅基板11收容在外延生长用的CVD (ChemicalVapor Depodition)装置的腔室(省略图示)内(参照图4(a))。接下来,使腔室内成为真空氛围,使基板温度大约为600°C,将单甲基硅烷气体(SiH3CH3)以I. OX 10_2pa的供给压力导入,在该状态下将硅基板11在基板温度上升至大约1050°C且处理时间为12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在此,大约600°C是指包含基板温度的设定误差在内的温度范围的温度,例如590°C以上且610°C以下的范围。另外,大约1050°C是指包含基板温度的设定误差在内的温度范围的温度,例如1040°C以上且1060°C以下的范围。通过该热处理,在硅基板11的表面上形成膜厚为200nm左右的碳化硅膜12 (参照图4(b),第一工序)。接下来,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上形成掩膜件13 (参照图4(c),第二工序)。这里,通过使用高密度等离子体CVD装置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上堆积I. 5 μ m左右的硅氧化膜,由此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上形成掩膜件13。
接下来,对掩膜件13进行图制形成开口部13h,从而使碳化硅膜12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参照图4(d),第三工序)。例如,在掩膜件13上涂敷抗蚀剂,利用光刻法将抗蚀剂图制成所期望的图案、例如线和间隔。将这样图制后的抗蚀剂作为掩膜,对掩膜件13实施蚀刻。通过该处理,掩膜件13被图制成所期望的图案形状,碳化硅膜12的表面的一部分在该掩膜件13的开口部13h露出。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13h的宽度为I Pm左右,掩膜件13的宽度为5 iim左右,掩膜件13的高度(H= 1.5iim)为开口部13h的宽度(W = I y m)的万倍以上的高度。在使碳化娃膜12的表面的一部分露出后,向腔室内仅导入单甲基娃烧气体(SiH3CH3)作为原料气体,从而将腔室内的气体氛围的压力调整至2. 5X10_3Pa,在该状态下使基板温度下降至大约1030°C。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基板温度为900°C以上且1100°C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保
持该基板温度。在此,若基板温度小于900°C,则原料气体对硅基板11的表面的碳化变得不充分,其结果是,产生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无法形成结晶性良好的单晶碳化硅膜14这样的问题,因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基板温度超过1100°C,则气体氛围的压力极其低,由此产生单晶硅会蒸发这样的问题,因而不优选。另外,此时的气体氛围的压力为5. OX KT4Pa以上且0. 5Pa以下的范围内的压力,
保持该压力。在此,若气体氛围的压力小于5. OX 10_4Pa,则产生娃基板11的形成材料会蒸发这样的问题,因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气体氛围的压力超过0. 5Pa,则产生在掩膜件13的表面形成碳化硅膜,含有结晶缺陷的膜以掩膜层的表面上残存的碳化硅膜为基点而生长这样的问题,因而不优选。另外,作为向腔室内导入的原料气体,可以使用二氯硅烷气体(SiH2Cl2)及乙烯气体(C2H2)的混合气体。另外,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混合有四氯化硅、三氯硅烷(SiHCl3)、单硅烷(SiH4)、二硅烷(Si2H6)、其它有机硅烷的气体。进而,作为原料气体的载气,还可以使用U、氢、将它们混合的气体。通过该处理,使单晶碳化硅以碳化硅膜12的从开口部13h露出的部分为基点而外延生长,形成覆盖从开口部13h露出的碳化硅膜12及掩膜件13的单晶碳化硅膜14(参照图5(a),第四工序)。掩膜件13的表面被以碳化硅膜12的从开口部13h露出的部分为基点而生长,且沿着从开口部13h朝向掩膜件13的上方的方向生长的单晶碳化硅覆盖。即,在掩膜件13的上方成为横向结晶生长(ELO Epitaxial Lateral Overgrowth)状态。通过该处理,在掩膜件13的表面形成没有层叠缺陷的单晶碳化硅膜14(参照图5(b))。需要说明的是,在掩膜件13的中央附近的正上方存在单晶碳化硅膜14缔合而形成的缔合缺陷12Sb。然而,单晶碳化硅膜14上的除缔合缺陷12Sb以外的区域不存在结晶缺陷,而成为无缺陷区域AR。通过以上的工序而犾得带单晶碳化娃I旲的基板10。接下来,在带单晶碳化硅膜的基板10上形成半导体元件20。
具体而言,将主体区域21a形成在单晶碳化硅膜14的表面上的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重叠的位置处(参照图5(c))。在该工序中,例如相对于抗蚀剂掩膜RMl,在用于形成主体区域21a的区域形成开口,将该抗蚀剂掩膜RMl作为掩膜,通过离子注入法将所规定的导电型的杂质向单晶碳化硅膜14注入。接下来,将源极区域22a形成在与主体区域21a相邻的位置处,且将漏极区域23b形成在源极区域22a的与主体区域21a相反的一侧(参照图5(d))。在该工序中,例如相对于抗蚀剂掩膜RM2,在用于形成源极区域22a的区域形成开口且在用于形成漏极区域23b的区域形成开口,将该抗蚀剂掩膜RM2作为掩膜,通过离子注入法将所规定的导电型的杂质向单晶碳化硅膜14注入。接下来,将高浓度漏极区域23a形成在漏极区域23b的大致中央部(参照图6(a))。在该工序中,例如,相对于抗蚀剂掩膜RM3,在用于形成高浓度漏极区域23a的区域形成开口,将该抗蚀剂掩膜RM3作为掩膜,通过离子注入法将所规定的导电型的杂质向漏·极区域23b注入。由此,获得具备高浓度漏极区域23a及低浓度漏极区域23b的LDD结构。利用激光退火法对实施了离子注入的全部区域进行活化退火。由此,能够相对于单晶碳化硅膜14的表面瞬间成为1600°C左右的高温。因此,能够将基板温度抑制为熔点以下(例如硅基板的熔点1416°C )而对实施了离子注入的区域实施活化退火。利用激光退火法对实施了离子注入的源极区域22a及漏极区域23b进行活化退火。由此,能够相对于单晶碳化硅膜14的表面瞬间成为1600°C左右的高温。因此,能够将基板温度抑制为熔点以下(例如硅基板的熔点1416°C )而对源极区域22a及漏极区域23b实施活化退火。接下来,在漏极区域23a、23b及构成通道区域的部分上形成栅极绝缘膜25 (参照图6(b))。此时,将栅极绝缘膜25以俯视观察下与漏电极23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对变大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将栅极绝缘膜25形成在漏极区域23a、23b及构成通道区域的部分上之后,利用光刻法并使用掩膜,仅对俯视观察下栅极绝缘膜25的与构成通道区域的部分重叠的区域实施蚀刻,由此栅极绝缘膜25能够形成为俯视观察下与漏电极23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对变大。接下来,在栅极绝缘膜25上形成栅电极24 (参照图6 (C))。例如,栅电极24可以通过在栅极绝缘膜25的整面上形成导电层后对该导电层进行图制来形成。以下,通过包括源电极22或漏电极23等在内的通常的配线形成工序,能够在带单晶碳化硅膜的基板10上形成半导体元件20(参照图6(d))。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I。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半导体元件20的主体接触区域21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重叠的位置,因此半导体元件20的源极区域22a或漏极区域23a、23b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即,源极区域22a或漏极区域23a、23b等对元件特性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配置在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在源极区域22a附近或漏极区域23a、23b附近形成的耗尽层26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避免耗尽层26横穿缔合缺陷12Sb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泄漏电流的产生。由此,能够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另外,根据该结构,半导体元件20的源电极22、漏电极23及栅电极24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俯视观察下与源电极22、漏电极23及栅电极24重叠的区域形成的耗尽层26也配置在俯视观察下与缔合缺陷12Sb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大范围内避免耗尽层26横穿缔合缺陷12Sb的情况。由此,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泄漏电流。另外,根据该结构,半导体元件20的主体接触区域21、源电极22、漏电极23及栅电极24在俯视观察下彼此平行地呈线状形成,因此能够实现高密度的元件结构。由此,能够采用多个半导体元件20排列配置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各栅电极24的活性区域的上部分的长度(以下称作指长)的合计构成通道宽度。由此,多个栅电极24在每单位面积排列配置,由此能够增大每单位面积的通道宽度。由此,能够实现可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且在小的元件面积流过大量的电流的半导体装置I。另外,根据该结构,在立方晶碳化硅膜的表面形成有半导体元件20的结构中,能够实现可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的半导体装置I。·
[电气光学装置]接下来,对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电气光学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作为电气光学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液晶面板110、作为液晶驱动用IC芯片的半导体装置121。另外,根据需要,适当设置未图示的偏振板、反射片、背灯等附带构件。液晶面板110具备由玻璃或塑料等构成的基板111及112。基板111与基板112对置配置,且通过未图示的片材等相互贴合。在基板111与基板112之间封入有作为电气光学物质的液晶(未图示)。在基板111的内面上形成有由IT0(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体构成的电极11 Ia,在基板11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上述电极11 Ia对置配置的电极112a。需要说明的是,电极Illa及电极112a正交地配置。并且,电极Illa及电极112a向基板伸出部11IT引出,在其端部分别形成有电极端子11 Ibx及电极端子11 Icx。另外,在基板伸出部IllT的端缘附近形成有输入配线llld,在输入配线Illd的内端部也形成有端子Illdx0在基板伸出部IllT上经由未硬化状态或半硬化状态的热硬化性树脂所构成的密封树脂122来安装半导体装置121。该半导体装置121为例如驱动液晶面板110的液晶驱动用IC芯片。在半导体装置121的下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多个树脂凸块(bump)电极,上述凸块分别与基板伸出部IllT上的端子lllbx、lllcx、llldx导电连接。另外,在输入配线Illd的外端部形成的输入端子Illdy上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124安装柔性配线基板123。输入端子Illdy分别与设置在柔性配线基板123上的未图示的配线导电连接。并且,从外部经由柔性配线基板123向输入端子Illdy供给控制信号、影像信号、电源电位等,在半导体装置121中生成液晶驱动用的驱动信号并将该信号向液晶面板110供给。根据如上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经由半导体装置121向电极11 Ia与电极112a之间施加适当的电压,由此,能够使两电极11 la、112a对置配置的像素部分的液晶再次定向来对光进行调制。由此,能够在液晶面板110内的排列有像素的显示区域形成所期望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电气光学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可以适用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rop)。另外,作为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装置,并不局限于电气光学装置,还可以适用于电力转换装置。具体而言,作为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电力转换装置,例举有向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个人计算机的AC适配器的适用例。[电子设备]图8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便携式电话1300具备上述的电气光学装置而作为小尺寸的显示部1301,且具备多个操作按钮1302、听话口1303 及通话口 1304。上述的电气光学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便携式电话,可以适用 作电子书、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取景型或监视直视型的磁带录像机、车载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电子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具备触控面板的设备等图像显示机构、头戴式显示器(HM),能够提供在任意情况下电连接的可靠性优越的电子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含有娃的基体; 配置在所述娃的表面的第一碳化娃膜; 配置在所述第一碳化硅膜的表面的掩膜件; 对所述掩膜件的开ロ部的所述第一碳化硅膜及所述掩膜件进行覆盖的第二碳化硅膜, 包括所述第二碳化硅膜的至少一部分的半导体元件具备主体接触区域, 所述主体接触区域包括所述第二碳化硅膜的缔合缺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二碳化硅膜通过以所述掩膜件的开ロ部的所述第一碳化硅膜为基点进行外延生长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半导体元件还具备包括源极区域、漏极区域、栅极区域的晶体管区域, 在所述主体接触区域与所述漏极区域之间配置所述源极区域, 在所述晶体管区域没有配置所述缔合缺陷。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掩膜件在从与所述第一碳化娃膜的表面交叉的方向观察时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缔合缺陷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配置, 所述主体接触区域在从与所述第一碳化硅膜的表面交叉的方向观察时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源极区域、所述漏极区域及所述栅极区域沿着所述主体接触区域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二碳化硅膜为立方晶碳化硅膜。
6.一种电气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7.ー种电カ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8.—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光学装置。
9.ー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カ转换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元件特性的降低的半导体装置。所述半导体装置包括硅基板(11);形成在硅基板(11)的表面的碳化硅膜(12);形成在碳化硅膜(12)的表面且具有开口部(13h)的掩膜件(13);以在开口部(13h)露出的碳化硅膜(12)为基点进行外延生长,而覆盖碳化硅膜(12)及掩膜件(13)的单晶碳化硅膜(14);形成在单晶碳化硅膜(14)的表面上的半导体元件(20),在掩膜件(13)上存在单晶碳化硅膜(14)缔合而形成的缔合部(12Sb),半导体元件(20)具有主体接触区域(21),主体接触区域(21)配置在从与硅基板(1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缔合部(12Sb)重叠的位置。
文档编号H01L29/06GK102956682SQ20121028863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3日
发明者岛田浩行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