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09813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配合部。
背景技术
上述类型的连接器在JP-A 2010-62072和JP-A 2004-362827中公开,通过参考将JP-A 2010-62072 和 JP-A 2004-362827 中的每一个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JP-A2010-62072中公开的连接器包括配合部130',其沿厚度方向具有不对称形状(参见本申请的图17)。由于不对称形状,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件被恰当地引导,使得配合连接器与连接器平滑地连接。JP-A2004-362827中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另一种类型的配合部130",其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以及多个接触件150"。每个接触件150"具有主接触段154"和端部156"。端部156"在顶表面处露出,而接触段154"定位在底表面上。当模制连接器的壳体时,成型模具插入相邻的接触件150"之间,以便沿间距方向恰当地设置接触件150"(参见本申 请的图18A-18C(特别是图18C))。然而,JP-A2010-62072和JP-A2004-362827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下述问题。详细地,当模制壳体时,树脂可能被成型模具挤到旁边,而被挤出的树脂可能覆盖接触部的端部。接触部上的树脂可能脱落和断开接触件和配合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结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接触件。壳体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配合部。配合部向前突出并具有上表面和底表面。所述多个接触件由壳体保持。每个接触件包括接触部、端部和扁平部。接触部沿配合方向延伸并在配合部的上表面处露出。该端部嵌入配合部中,扁平部在接触部和端部之间形成边界且未从上表面突出。能够从配合部的上表面的上方观看到扁平部。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并通过参照附图,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标以及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图I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斜视图。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连接。图2为沿着线II-II截取的示出图I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电缆的横截面的图示被简化,并且省略画阴影线图案(以下同样如此)。图3为沿着线III--III截取的示出图I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图I的配合连接器的斜视图。图5为沿着线V-V截取的示出图4的配合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图I的连接器的斜视图。多个电缆与连接器连接。
图7为示出图6的连接器的底部的斜视图。图8为沿着线VIII—VIII截取的示出图6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9为示出图8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沿着线X-X截取的示出图6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1为示出由连接器的壳体、接触件和外壳构成的结构的斜视图。电缆未被示出。图12为示出图11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示出图11的结构的底部的斜视图。 图14为示出图11的结构的斜视图。多个电缆与该结构连接。图15为示出图14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6为示出图6的连接器的盖壳的斜视图。图17为示出JP-A2010-62072中公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8A为示出JP-A 2004-362827中公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8B为示出图18A的连接器的另一个剖视图。图18C为示出图18A的连接器的配合部的剖视图。图示的配合部是从连接器的前方观看的。成型模具设置接触件的端部。虽然本发明容许多种替换实施例和替换形式,但通过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将在此详细描述其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附图和对其的详细描述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意图是涵盖落入本发明的如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换。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I至图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0包括连接器(插头连接器)100和配合连接器(插座连接器)200。多个电缆300与连接器100连接。配合连接器200安装在电路板上(未示出)。连接器100沿连接方向插入并与配合连接器200连接,并沿断开方向与配合连接器200断开连接。在这里,参考附图,连接方向和断开方向分别对应于正X-方向(向前方向)和负X-方向(向后方向)。在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对应于X-方向(即,正X-方向和负X-方向二者)。间距方向对应于Y-方向(即,正Y-方向和负Y-方向二者)。上下方向对应于Z-方向(即,正Z-方向和负Z-方向二者)。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分别对应于正Z-方向和负Z-方向。参照图4和图5,配合连接器200包括配合壳体220、多个配合接触件250和配合外壳270。配合壳体220由绝缘材料制成。配合接触件250和配合外壳270由金属制成。配合连接器200具有接收部210,接收部210在连接器100与配合连接器200连接时接收连接器100的配合部(以后详细说明)。配合接触件250由配合壳体220保持,使得每个接触部252能够在接收部210中移动。参照图6至图10,该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20、多个接触件150、模内成型外壳(外壳)170和盖壳180。壳体120由绝缘材料制成。接触件150、模内成型外壳170和盖壳180由金属制成。在该实施例中,接触件150、模内成型外壳170和壳体120通过嵌件成型工艺(insert-molding process)彼此一体地形成,以形成图11至图15中示出的结构110。接触件150和模内成型外壳170在模制壳体120时插入壳体120中。如图14和图15,电缆300以如下方式与连接器100连接。所述多个电缆300与结构110连接,而盖壳180连接至结构110。详细地,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接触件150包括被连接部152、接触部154和端部156。电缆300的芯线310通过焊料350与被连接部152连接。在连接器100与配合连接器200连接时接触部154与配合接触件250的接触部252连接。接触件150向下弯曲,以便在接触部154的前部上形成弯曲部158。端部156倾斜于前后方向。扁平部160形成在端部156和弯曲部158之间。换句话说,扁平部160在接触部154 (弯曲部158)和端部156之间形成边界,如图9所示。如图6至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壳体120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配合部130。板状部130的形状沿间距方向伸长。配合部130向前突出,并具有上表面132和底表面134。上表面132和底表面134与由前后方向和间距方向限定的虚表面(XY表面)平行。换句话说,
配合部130的上表面132和底表面134垂直于上下方向。配合部130的前端136在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限定的表面中具有半圆形形状。该表面垂直于上表面132和底表面134并与前后方向平行。如上所述,接触件150通过嵌件成型工艺与壳体120 —体地形成。详细地,每个接触件150由壳体120保持,以便接触部15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在配合部130的上表面132处露出。接触件150的端部156倾斜向前和向下延伸,以便端部156嵌入配合部130中,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扁平部160与配合部130的上表面132平齐。换句话说,扁平部160与配合部130的上表面132平行。当模制壳体120时,成型模具(未示出)与扁平部160接触,以便没有树脂会位于扁平部160上。根据该工艺,能够从上表面132上方观看到扁平部160。扁平部160可以定位为比上表面132低,只要在模制壳体120时,成型模具可以从上表面132的上方与扁平部160接触。如果扁平部160定位为高于上表面132,则配合接触件250可以被扁平部160的边缘刮刻,而配合接触件250上的镀层或涂层可能脱落。因此,扁平部160优选不定位为高于上表面132。通常,接触件具有弯曲部。因此,难以精确地装配成型模具和弯曲部。如果接触件不具有扁平部160,则在成型模具和弯曲部之间可能形成不希望的间隙,而且树脂可能流入该间隙。然而,该实施例的接触件150包括扁平部160,以便成型模具可以容易地装配至扁平部160。采用这种结构,在成型模具和扁平部160之间不存在不希望的间隙。当模制壳体120时,成型模具阻挡树脂的流动,并且没有树脂被推向弯曲部158。如上所述,模内成型外壳170同样通过嵌件成型工艺与壳体120 —体地形成。详细地,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模内成型外壳170的一部分在配合部130的底表面134处露出。当如图2所示连接器100与配合连接器200连接时,模内成型外壳170通过露出的部分与配合连接器200的配合外壳270电连接。在配合部130下建立模内成型外壳170和配合外壳270之间的连接。通常,成型模具具有突出部以将金属构件设置在成型物体中。当模制壳体120时,突出部与接触件150和模内成型外壳170接触,以便将接触件150和模内成型外壳170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成型模具的突出部使壳体120具有多个孔122,124,126和128,如图8至图10中所示。详细地,成型模具与接触件150接触,随后形成孔122,124和126 (参见图8)。成型模具与模内成型外壳170接触,随后形成孔128(参见图10)。如图8所示,除了孔124,126和128之外,孔122定位为最靠近前端136。孔122形成在配合部130的底表面134上并到达接触部154。如最佳地在图9中看到的那样,接触件150的端部156整个部分嵌入配合部130中。换句话说,从上表面132的上方和底表面134下方都不能观看到接触件150的端部156。如图2和图9所示,当连接器100与配合连接器200连接时,接触件150定位在配合部130的上表面132上,而配合外壳270定位在底表面134的下面。换句话说,接触件150 (特别地,接触部154)与配合外壳270至少隔开等于配合部130沿上下方向的厚度的长度L(参见图9)。在其中通过成型模具的孔122'达到接触件150'的端部156'的情况中(参见图17),端部156'和配合外壳270'之间沿上下方向的长度L'小于配合部130'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在接触件150'(端部156')和配合外壳270'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希望的短路。然而,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0,接触件150(接触部154)和配合外壳270之间的长度L大于接触件150'(端部156')和配合外壳270'之间的长度L',以便可以降低接触件150和配合外壳270之间的不希望的短路的发生。如上所述,当将接触件150和接触件150'(特别是对于它们的前部)分别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时,必然形成孔122和孔122'(参见图9和图17)。在本发明中,孔122形成 在使接触件150和配合外壳270之间的长度L较大以便防止不希望的短路的位置。如图1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连接器100的壳体120形成有多个肋部140,肋部140形成在被连接部152的后部处。肋部140向上突出。电缆300设置在相邻的肋部140之间,以便电缆300的芯线310定位在被连接部152上。相邻的肋部140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为使得电缆300轻微地压配合到该间隙中并由肋部140保持。如图12所示,每个肋部140沿间距方向定位在相邻的被连接部152之间。如图12和图15所示,肋部140具有倾斜表面142,其形成在肋部140的前部上,以便在钎焊被连接部152和芯线310时避免肋部140接触烙铁(未示出)。倾斜表面142倾斜于XY表面。以下述方式组装连接器100。如图8,图10,图14和图15所示,电缆300的屏蔽部320与接地棒190连接并由接地棒190保持,以便电缆300和接地棒190合成一体。如上所述,芯线310设置在接触件150的被连接部152上,而接地棒190设置在模内成型外壳170上。接地棒190定位在肋部140的后部处,如图15所示,并与模内成型外壳170电连接。每个被连接部152设置有焊料350 (参见图8)。芯线310设置在焊料350上,以便芯线310与被连接部152电连接。如上所述,电缆300通过上述过程与结构110连接。随后,盖壳180连接至结构110,以便被连接部152和芯线310由盖壳180覆盖和屏蔽(参见图6,图14和图16)。本申请基于2011年4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1-101549,以参考的方式将其内容结合于此。虽然已经描述了据信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至IJ,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其它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意图是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的真实范围之内的所有这种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接触件,该壳体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配合部,该配合部向前突出并具有上表面和底表面,该多个接触件由壳体保持,每个接触件包括接触部、端部和扁平部,接触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配合部的上表面处露出,该端部嵌入配合部中,扁平部在接触部和端部之间形成边界且未从上表面突出,并且能够从配合部的上表面的上方观看到扁平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扁平部与配合部的上表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扁平部与配合部的上表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还包括通过嵌件成型与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外壳,该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配合部保持,当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连接时,外壳的该部分在配合部的底表面处露出并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外壳连接,孔形成在配合部的底表面上,该孔到达接触部,从上表面的上方和底表面的下方都不能观看到接触件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接触件的端部在配合部中向前和向下倾斜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配合部的前端在垂直于上表面和底表面并平行于前后方向的表面上具有半圆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接触件具有将与电缆的芯线连接的被连接部,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在被连接部的后部处的多个肋部,所述肋部向上突出并将芯线设置在各个被连接部上,每个肋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间距方向设置在相邻的被连接部之间,每个肋部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形成在肋部的前部上以倾斜于与配合部的上表面平行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接触件通过嵌件成型工艺与壳体一体地形成。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接触件。壳体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配合部。配合部向前突出并具有上表面和底表面。所述多个接触件由壳体保持。每个接触件包括接触部、端部和扁平部。接触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配合部的上表面处露出。该端部嵌入配合部中。扁平部在接触部和端部之间形成边界且未从上表面上突出。能够从配合部的上表面的上方观看到扁平部。
文档编号H01R13/405GK102761001SQ20121012248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信藤纯, 木村雅纪, 茨木和昭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