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压接端子和一种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该方法用于对压接到端子的电线压接部的电线的芯线部防尘。
背景技术:
传统地,为了将绝缘被覆电线的由导电金属制成的露出芯线部和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护套压接到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端子,例如,专利技术文献I公开了端子的芯线压接部延伸到后护套,用于防止水滴附着在露出芯线部上。屋顶形覆盖部一体地延伸并且形成在芯线压接部的前端,以利用覆盖部覆盖露出芯线部的端部并且保护芯线部。此外,专利技术文献2公开了:在芯线压接部的前基板部中一体地形成了 U形折叠部,作为中间连结用的压接端子,但是提高了电线的露出芯线部的端部的定位性能。露出芯线部布置于折叠部的内侧,另一条电线的露出芯线部布置于折叠部的外侧。芯线压接部压接于折叠部,以将两条电线连结在一起。然而,专利技术文献2中的U形折叠部不是为了防水而形成。作为参考,图7示出带有电线的端子的一种形式,其中,电线53在压力下装接,并且连接到常规压接端子52。参考标号54表示芯线压接部。参考标号55表示护套压接部。参考标号56表示配合阳端子要插入并连接到的阴型电接触部。在图中未示出的端子压接机的砧座(下模)与压接器(上模)之间执行端子52和电线53的压接操作。由于在压接操作之后,芯线51在芯线压接部54的前部和后部露出得短,所以需要使芯线露出部51a和51b防水。特别是,当铜合金用于压接端子52,并且铝用于电线53的芯线51,并且水附着于由不同金属制成的端子52和芯线51时,由于电化学反应而使腐蚀容易发展,从而由于腐蚀而增大电阻并且恶化通电性能。作为参考,图8示出作为常规压接端子52的基材的横向链状端子57的冲压形态的一个实例。基板部60通过连接片59布置于链状带58的一侧端,一对护套压接片55从基板部60的后端向两侧凸出,并且一对芯线压接片54从基板部60的中间部向两侧凸出。在基板部60的前部,布置了阳型或者阴型电接触部56。通过利用压力机的弯曲加工,从图8所示的展开状态分别形成压接片54和55或者电接触部56,并且压接片54和55分别向上竖起。由该对压接片54和55和位于该对压接片54和55之间的基板部60,分别形成压接部。在链状带58中,设置了孔部61,在图中未示出的端子压接机的端子输送爪与该孔部接合。在与端子压接机中压接电线53的同时,从连接片59切下链状带58并且从端子52分离。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技术文献I]日本专利文献JP-A-2010-55874[专利技术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JP-UM-A-5-459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在上述专利技术文献I中公开的传统的压接端子中,水可能从向下弯曲的盖部与端子的基板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并且附着于在芯线压接部的前端侧的露出芯线部。此外,在专利技术文献2中公开的传统的压接端子中,由于水从在折叠部与基板部之间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间隙进入电线的露出芯线部的端部,所以不能期望防水效
果O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有益方面是提供一种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该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能够提高在端子的芯线压接部中的电线的芯线露出部的防水性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提供了一种防水压接端子,包括:基部;一对第一压接片,该对第一压接片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前部的两侧;一对第二压接片,该对第二压接片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后部的两侧,并且压接电线的护套;以及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设置于所述基部上,其中,所述电线的芯线插入到所述覆盖部件中,从而以防水方式被覆盖,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电线的芯线与所述覆盖部件压接在一起。防水压接端子可以构造成使得覆盖部件包括:底部,该底部沿所述基部延伸;以及折叠部,该折叠部从所述底部的前端折叠并且向后延伸;并且所述芯线插入所述底部与所述折叠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折叠部与所述芯线压接在一起。在所述芯线由此被压接的状态下,所述间隙的至少前端部可以被该一对第一压接
片覆盖。在所述芯线由此被压接的状态下,所述间隙的至少前端部可以被分别从所述第一压接片向前延伸的一对侧壁覆盖。所述折叠部可以从底部的前端延伸到所述护套,从而覆盖所述护套的一部分。所述折叠部可以被所述第二压接片压接。防水压接端子可以构造成使得覆盖部件包括:管状部,该管状部沿所述基部延伸;以及密封部,该密封部密封所述管状部的前开口,并且所述芯线插入所述管状部的内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芯线压接在一起。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和所述护套的一部分可以插入所述管状部中。所述管状部可以被所述第二压接片压接。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制备链状端子,该链状端子是展开的,并且该链状端子包括:链状带: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从所述链状带的一侧延伸;所述基部,所述基部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压接片和所述第二压接片;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从所述链状带的另一侧延伸;以及盖板,该盖板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将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起折叠,使得所述盖板布置于所述基部上;以及在所述盖板的所述折叠之后,弯曲所述盖板,以形成所述覆盖部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电线覆盖部件的上侧的折叠部和该对第一压接片将电线的芯线的至少端部部分地或者全部覆盖并防水,所以能够防止芯线的端部的腐蚀,并且能够提高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经时电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电线覆盖部件的上侧的折叠部和该对第一压接片将电线的芯线的至少端部部分地或者全部覆盖并防水,所以更能够防止芯线的端部的腐蚀,并且更能够提高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经时电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折叠部覆盖电线的芯线到护套,所以能够提高芯线压接片与第二压接片之间的芯线的防水性能,并且更能够提高经时电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由于电线的芯线从端部侧插入管状部并且利用管状部覆盖并防水,所以能够防止芯线的至少端部的腐蚀,并且能够提高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经时电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管状部在周向上覆盖电线的芯线到护套,所以能够提高第一压接片与第二压接片之间的芯线的防水性能,并且更能够提高经时电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覆盖部件被第二压接片强力挤压,使得能够提高覆盖部件与电线的护套之间的附着性,从而提高防水性能。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二连接片和盖板一体地形成在现有链状端子的链状带的第一连接片的相反侧,所以能够简单廉价地提供防水电线覆盖部件,而不加宽各个端子之间的间距。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防水压接端子中的链状端子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展开状态和用于形成该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由链状端子的盖板形成的第一电线覆盖部件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由链状端子的盖板形成的第二电线覆盖部件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由链状端子的盖板形成的第三电线覆盖部件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防水压接端子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6A是防水压接端子的一个修改实例的平面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防水压接端子的修改实例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7是示出常规压接端子的一种形态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常规压接端子中的链状端子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参考标记列表1、I’防水压接端子2、2’横向链状端子
3链状带4第一连接片5 基板6护套压接片7芯线压接片8第二连接片9电线盖板11 电线12 护套13 芯线14、15电线覆盖部件16电线覆盖部件17,21 折叠部19底板部20 间隙21a后端部23管状部23b后端部24a 前开口25密封部26 侧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该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图1示出由用于获得防水压接端子I的导电金属制成的板状横向链状端子2 (链状端子)的展开状态。链状端子2包括:横向长的链状带(链状带)3 ;水平基板(基部)5,该水平基板5在与链状带3垂直的方向上经过第一短窄连接片(第一连接部)4 一体地接续链状带3的一侧端(前端)3a ;一对护套压接片(第二压接片)6,该对护套压接片6垂直于基板5的后端5b并且与链状带3平行地凸出;一对芯线压接片(第一压接片)7,该对芯线压接片7与护套压接片6的前部邻接,并且垂直于基板5并与链状带3平行地凸出;电接触部,该电接触部一体地接续基板5的前部并且未在图中示出;第二连接片8,该第二连接片8比第一连接片4长,并且在与连接片4和基板5成180°相反的方向上,与连接片4和基板5同轴地从链状带3的另一侧端(后端)3b凸出;以及防水电线盖板9,该防水电线盖板9 一体地接续第二连接片8的后端。多个第一连接片4在链状带3的纵向上与基板5 —起等间距地平行布置。在链状带3的纵向上的第一连接片4的延伸线上,多个具有与第一连接片4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并且几倍至十倍于第一连接片4的长度的长度的第二连接片8以等间距平行布置。第一连接片4大致位于基板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在第二连接片8的纵向上,电线盖板(盖板)9形成为矩形。每个连接片8都位于盖板9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盖板9的宽度(横向上的长度)大致与基板5的宽度相同。图1的右侧的视图示出盖板9从第二连接片8的基端(根部)8b折叠在基板5上的状态。如图1的右侧所示,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盖板9的长度大致等于从护套压接片6的后端6b到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的长度,即,护套压接片6的宽度和芯线压接片7的宽度以及护套压接片6与芯线压接片7之间的基板5的长度之和。此外,第二连接片8的长度大致等于从链状带3的后端3b到护套压接片6的后端6b的长度,即,链状带3的宽度和第一连接片4的长度之和。在链状带3中,与未在图中示出的端子压接机的输送爪接合的孔部10以等间距设置。在在端子压接机内压接电线11的同时,链状带3与第一和第二连接片4和8 一起被切削刃(未在图中示出)切掉。图1的右侧所示的折叠盖板9形成为图2至图4分别所示形态的电线覆盖部件14至16。从图1中的链状端子2的右侧依次或者同时一起地折叠并且形成盖板9。在端子压接机中,电线(布线)11横贯链状带3,端部侧被剥离的带护套12的芯线13布置于一对芯线压接片7之间,并且芯线13的后护套12布置于一对护套压接片6之间。该对芯线压接片7和它们之间的基板5形成芯线压接部。该对护套压接片6和它们之间的基板5形成护套压接部。芯线压接部和护套压接部形成电线压接部。在图2所示的电线覆盖部件14的实例中,图1的右侧所示的折叠盖板9的端部(前端部)9a向后并且短地折叠成U形,从而利用短板状折叠部17覆盖图5中的电线11的芯线13的端部13a。图1的右侧所示的盖板9可以向前延伸成比图1的图示长。在图5中,通过点划线示出折叠部17的端部(后端)。芯线13的端部13a对应于图7所示的常规实例的芯线的前侧的露出部51a。图2所不的折置部17从如端的屈曲部18向后接续。屈曲部18具有弯曲内表面18a和外表面。折叠部17防止水相对于芯线13从上部进入,并且屈曲部18防止水从前部进入。在电线11的芯线13的端部13a从后部插入并设定于图2所示的折叠部17内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该对芯线压接片7从折叠部17的两侧向内压接。优选地,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大致与覆盖部件14的前端的屈曲部18位于同一个虚拟垂直平面上。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位于屈曲部18的两侧。在这种状态下,当通过未在图中示出的端子压接机的砧座和压接器将该对芯线压接片7压接到折叠部17时,位于上侧的折叠部17与下侧的底板部19之间的间隙20的前端侧的两侧的开口被位于两侧的芯线压接片7不留间隙地完全封闭。从而,防止水从外部进入折叠部17的内部。在覆盖部件14的底板部19的后端部19b的两侧,与芯线压接片17同时地,通过第二砧座和压接器将该对护套压接片6在压力下装接并固定于电线11的护套12。通过该对护套压接片6将底板部19的后端部19b挤压并固定于两侧。下侧的底板部19与端子I的水平基板5的上表面进行接触。例如,在被端子压接机压接电线11的同时,接续基板5的后端的第一连接片4和接续底板部19的后端19b的第二连接片8被端子压接机的切削刃(未在图中示出)同时切割,使得端子I与链状带3分离。在图3所示的实例的电线覆盖部件15中,图1的右侧所示的折叠盖板9从纵向上中央位置向后并且长地折叠成大致U形,从而利用长板状折叠部21覆盖图5所示的电线11的芯线13的全部。图3所示的折叠部21比图2所示的折叠部17长。例如,在图1的右侧的图示中,盖板9的前端9a沿基板5的上表面延伸到芯线压接片7的前部。图5示出具有图3所示的折叠部21的压接端子I。当芯线13的全部被覆盖时,在图7所示的常规实例中,位于芯线压接部的前侧和后侧两侧上的芯线露出部51a和51b被同时覆盖。在电线11的芯线13的全部从后部插入并且设定于图3所示的折叠部21内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该对芯线压接片7从折叠部21的两侧向内压接。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大致与覆盖部件15的前端的屈曲部18位于同一个虚拟垂直平面上。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位于屈曲部18的两侧。在这种状态下,由于通过端子压接机的砧座和压接器使该对芯线压接片7在压力下装接到折叠部21上,所以通过位于两侧的芯线压接片7,将位于覆盖部件15的上侧的折叠部21与下侧的底板部19之间的间隙20的两侧的开口从前端18a到中央部之后的部分不留间隙地完全封闭。从而,防止水从外部进入折叠部21的内部。此外,如图5所示,折叠部21的端部(后端部)21a从电线11的芯线13的后端13b延伸到后护套12的上表面,从而覆盖护套12的一部分。从而,防止芯线压接片7与护套压接片6之间的芯线13b的上表面侧露出,从而提高耐腐蚀性。由于护套压接片6压接到折叠部21的端部(后端部)21a,使得通过护套压接片6将折叠部21的端部21a与电线11的护套12压在一起,所以提高了覆盖部件15与端子主体22的附着力和电线11的附着力。并且,提高了随后的电线11从端子I的滑脱防止性。端子主体22是指除覆盖部件15之外的端子部分。与芯线压接片7同时地,通过第二砧座和压接器将该对护套压接片6在压力下装接并固定到电线11的护套12。覆盖部件15的下侧的底板部19与端子I的水平基板5的上表面进行接触。例如,在通过端子压接机压接电线11的同时,接续到基板5的后端的第一连接片4和接续到底板部19的后端的第二连接片8被端子压接机的切削刃(未在图中示出)同时切割,使得端子I与链状带3分离。在图4所示实例的电线覆盖部件16中,在作为中心的盖板9的中心线上,图1的右侧所示的折叠盖板9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为筒状,从而具有管状部23。管状部23的端部(前端)的开口 24a被密封,该开口与在管状部23内侧具有圆形截面的芯线容纳空间24接续。密封部由参考标号25表示。图5所示的电线11的芯线13的全部从管状部23的后端的开口 24b插入,从而利用管状部23覆盖芯线。图5未示出图4的实例,然而,为了方便起见,通过利用图5代替图4来描述图4的实例。由于芯线13的全部覆盖有带有具有密封部25的底部的管状部23,所以位于图7所示传统实例中的芯线压接部的前后两侧的芯线露出部51a和51b都被覆盖。在电线11的芯线13的全部从后部插入并且设定于图4所示的管状部23内的状态下,从管状部23的两侧向内压接该对芯线压接片7。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与管状部23的前端的密封部25大致位于同一个虚拟垂直平面上。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位于密封部25的两侧。在这种状态下,由于该对芯线压接片7通过端子压接机的砧座和压接器在压力下装接到管状部23上。由于管状部23被密封部25完全密封,所以确实可以防止水从外部进入管状部23内。此外,管状部23的后端部23b从电线11的芯线13的后端13b延伸到后护套12,从而覆盖护套12的一部分。即,护套12的前端部12a插入管状部23的后端部23b。从而,完全防止了芯线压接片7与护套压接片6之间的芯线13露出,从而提高耐腐蚀性。此外,由于护套压接片6填缝于管状部23的后端部23b,使得通过护套压接片6将管状部23的后端部23b与电线11的护套12压在一起,所以提高了管状部23与端子主体22的附着力和电线11的附着力。并且,提高了随后电线11从端子I的滑脱防止性。端子主体22是指除覆盖部件16之外的端子部。作为密封部25,例如,未在图中示出的大致圆形的密封部在图1的右侧示出的盖板9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上一体地形成并且连接到中心。在图1中,盖板9的两个侧部9c向上弯曲,从而形成图4所示的管状部23。同时,升高密封部25以封闭管状部23的前开口24a。另外,在形成了图4所示的管状部23之后,通过压力加工挤压管状部23的前端部以具有密封部25。此外,密封部25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适当地形成。管状部23的下端与端子I的水平基板5的上表面进行接触。例如,在端子压接机压接电线11的同时,利用端子压接机的切削刃(未在图中示出),同时切割与基板5的后端接续的第一连接片4以及与管状部23的后端下部接续的第二连接片8,使得端子I与链状带3分离。当图1所示的横向链状端子2利用铜合金作为材料形成,并且图5所示的电线11的芯线13利用铝作为材料形成时,通过图2至图4所示的覆盖部件14的结构,能够确实防止由于不同金属与水互相接触导致的腐蚀。应当理解的是,端子I和芯线13可以利用相同类型的金属材料有效地形成。图6A和图6B示出了图1、图3和图5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的防水压接端子I的一个修改实例。作为不同点,例示出下面描述的结构,例如,压接端子I’的芯线压接片7和护套压接片6 —体地形成在基板5上并竖起,电线盖板9的宽度小于端子I’的基板5的宽度,并且电线覆盖部件15的屈曲部18布置成比芯线压接片7的前端7a略微靠前,如图6B所示。由于其它结构大致相同,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利用与图1、图3和图5中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描述该结构。如图6A所示,从横向链状端子2’的链状带3经过第二连接片8接续到后部的盖板9的后半部向下折叠,以形成折叠部21。包括折叠部21和底板部19的电线覆盖部件15从第二连接片8的基端Sb向前折叠,并且分别容纳并排布于该对压接片6和7之间。折叠部21的后端21a位于一对护套压接片6之间。另外,从链状带3向后凸出从而比图6中的长的盖板9可以从第二连接片8的基端8b向前折叠,并且然后,盖板9的前半部可以向后折叠,以形成折叠部21,如图6B所示。如图6A所示,在覆盖部件15的侧端15a与该对芯线压接片7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小间隙,使得平顺地执行芯线压接片7的向内压接。所述一对护套压接片6之间的空间比该对芯线压接片7之间的空间大。从而,折叠部21的后端部21a的上表面通过护套压接片6的上端6c平滑并确实地填缝并且固定。上端6c在压接后变成下端。
如图6B所示,该对芯线压接片7与一对前下侧壁28接续。侧壁28分别接续到阴型电接触部26的两个侧部。当电线的芯线13从后部插入覆盖部件15内并且压接片6和7分别被挤压,并且折叠部21从图6B所示的状态降低时,使得屈曲部18在垂直方向上被侧壁28挤压,并且容纳于该对侧壁28之间,从而通过侧壁28密封屈曲部18内的间隙20a。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间隙20被该对芯线压接片7密封。从而,提高了覆盖部件15的前端侧的防水性能。通过利用该对护套压接片或者压缩片6向下挤压并且封闭折叠部21的后端部21a,提高了覆盖部件15的后端侧的防水性能。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电线覆盖部件16被描述为电线11的芯线13和护套12 二者都要插入其中从而被覆盖的部件。然而,图4所示的覆盖部件16可以缩短,而仅仅插入并覆盖图5所示的电线11的芯线13。例如,覆盖部件16可以从芯线13的前端13a到后端13b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图1的右侧所示的第二连接片8向前延伸,并且盖板9向前与护套压接片6分离,并且未通过护套压接片6执行压接。在图5中,芯线13和护套12示出为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径。然而,实际上,护套12具有比芯线13的直径大的直径,使得在该两个部之间存在阶梯部。因此,例如,可以通过图3所示实例中的直折叠部21的后端部21a来强力挤压护套12,芯线13可以插入而自由地嵌合到图4所示实例的直管状部23或者图3所示的折叠部21,或者图4所示的管状部23可以沿着部分12与13之间的阶梯部弯曲成阶梯部的形式。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的右侧所示,盖板9与第二连接片8 一起折叠,并且然后,盖板9弯曲成分别具有实例中描述的覆盖部件14至16。然而,如图1的左侧或者中央部的图示所示,在盖板9排列于链状带3的后部的状态下,盖板9可以弯曲成具有覆盖部件14至16,并且然后,覆盖部件14至16与连接片8 一起向前折叠。后者的弯曲可加工性比前者好。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了具有阴型电接触部26的压接端子I。然而,可以使用具有阳型(接头型或者针型)电接触部的压接端子代替具有阴型电接触部的压接端子。此外,本发明有效应用于带有电线的压接端子或者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结构以及防水压接端子I。本发明基于2010年10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0-231393,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的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能够用于防止水附着于电线和端子的接触部而导致例如当端子和电线的芯线由不同金属形成时发生腐蚀。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水压接端子,包括: 基部; 一对第一压接片,该对第一压接片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前部的两侧; 一对第二压接片,该对第二压接片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后部的两侧,并且压接电线的护套;以及 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设置于所述基部上, 其中,所述电线的芯线插入到所述覆盖部件中,从而以防水方式被覆盖,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电线的芯线与所述覆盖部件压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包括:底部,该底部沿所述基部延伸;以及折叠部,该折叠部从所述底部的前端折叠并且向后延伸;并且 所述芯线插入所述底部与所述折叠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折叠部与所述芯线压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芯线由此被压接的状态下,所述间隙的至少前端部被所述一对第一压接片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芯线由此被压接的状态下,所述间隙的至少前端部被分别从所述第一压接片向前延伸的一对侧壁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折叠部从所述底部的前端延伸到所述护套,从而覆盖所述护套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折叠部被所述第二压接片压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包括:管状部,该管状部沿所述基部延伸;以及密封部,该密封部密封所述管状部的前开口,并且 所述芯线插入所述管状部的内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压接片将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芯线压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和所述护套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管状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管状部被所述第二压接片压接。
10.一种用于形成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备链状端子,该链状端子是展开的,并且该链状端子包括: 链状带: 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从所述链状带的一侧延伸; 所述基部,所述基部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压接片和所述第二压接片;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从所述链状带的另一侧延伸;以及盖板,该盖板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 将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起折叠,使得所述盖板布置于所述基部上;以及在所述盖板的所述折叠之后,弯曲所述盖板,以形成所述覆盖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防水压接端子,包括基部、一对第一压接片、一对第二压接片、以及覆盖部件。第一压接片设置于基部的前部的两侧。第二压接片设置于基部的后部的两侧,压接电线的护套。覆盖部件设置在基部上。电线的芯线插入覆盖部件,从而以防水方式被覆盖,并且通过第一压接片将电线的芯线与覆盖部件压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H01R9/05GK103155285SQ2011800497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4日
发明者高山勉, 中嶋隆人, 小林浩, 村松沙织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