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98016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连接器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相互对接的两个电源连接器,且该两个电源连接器可分别安装于一电路板上,以进行电力传输的电源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如美国US6,319,075号专利所揭露,其由可相互对接的公端电源连接器和母端电源连接器组成。公端电源连接器包括公端绝缘本体及安装于公端绝缘本体内的公信号端子组;而母端电源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母端绝缘本体内的母信号端子组。当公端电源连接器与母端电源连接器相互对接时,公、母信号端子会相互接触而形成电性连接。然而,现有电源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在相互接触时,往往因为插入角度偏斜不正,或是信号端子的正位度不良的关系,信号端子即会受到撞击而导致溃缩或变形,使得信号传输时容易发生瞬断的情形。因此,本发明人有感上述问题之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插接构造上具有优化设计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可使得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能够更加稳妥可靠,在信号传输时也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形。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及一第一信号端子组,该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该第一信号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该些第一信号端子设置于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内,该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其对接于该第一电源连接器,该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该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及连通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且延伸至该第二绝缘本体前端面的多个插孔,该每一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上、下侧内表面分别形成一上凹槽及一下凹槽,该上凹槽与该插孔之间形成一上止挡部,该下凹槽与该插孔之间形成一下止挡部;该第二信号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该些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内,该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上接触部及一下接触部,该上、下接触部分别凸伸于该第二信号端子槽内,且该上、下接触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该上接触部朝该上止挡部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该下接触部朝该下止挡部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该上抵靠部伸入该上凹槽中且抵靠于该上止挡部,而该下抵靠部伸入该下凹槽中且抵靠于该下止挡部;其中该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于该第一电源连接器时,该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通过该插孔而插置于该第二信号端子槽内,该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接触部分别抵接于该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该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别与该上、下止挡部分离且分别朝该上、下凹槽内部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第二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的上、下两端分别朝同一侧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体及一下板体,所述上板体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弹性臂,上接触部呈弯弧状且自上弹性臂延伸形成,而所述下板体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弹性臂,所述上、下弹性臂分别自所述上、下板体朝相对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下接触部呈弯弧状且自所述下弹性臂延伸形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信号端子的上接触部在与上弹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上弹性臂的宽度,下接触部在与所述下弹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下弹性臂的宽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电源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电源端子组,第一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一侧的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第一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每对第一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内, 每对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电源端子组,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延伸至其前端面且位于所述些第二信号端子槽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第二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二电源端子,每对第二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二电源端子包含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插置空间,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连通于所述插置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部,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插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的插置空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 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柱,所述两个导柱插置于所述两个导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上、下止挡部,而且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别抵靠于第二绝缘本体的上、下止挡部,借此将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接触部分别固持在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中心的两侧,形成一种插接构造上的优化设计,使得第二信号端子具有较佳的正位度,且可防止第一信号端子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号端子受到撞击而导致溃缩或变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能够更加稳妥可靠,在信号传输时也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较大的电流。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尚未对接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时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尚未抵接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抵接时的俯视图;图9是图2的9-9剖视图 [0024]图10是图2的10-10剖视图;[00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局部立体剖视图[00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的立体图;[0027]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0028]图14是图1的14-14剖视图;以及[0029]图15是图2的15-15剖视图。[00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31]1第一电源连接器10第一绝缘本体[0032]101前端面11插置空间[0033]12第一电源端子槽13第一信号端子槽[0034]14第一散热孔15第二散热孔[0035]16辅助散热孔17导槽[0036]20第一电源端子组21第一电源端子[0037]211焊接部212接触部[0038]213基部30第一信号端子组[0039]31第一信号端子311焊接部[0040]312接触部4第二电源连接器[0041]40第二绝缘本体41对接部[0042]411插孔412前端面[0043]42第二电源端子槽43第二信号端子槽[0044]431上凹槽432下凹槽[0045]44第三散热孔45第四散热孔[0046]46辅助散热孔47导柱[0047]48上止挡部49下止挡部[0048]50第二电源端子组51第二电源端子[0049]511焊接部512接触部[0050]513基部60第二信号端子组[0051]61第二信号端子610焊接部[0052]611上板体612下板体[0053]613上弹性臂614下弹性臂[0054]615上接触部616下接触部[0055]617上抵靠部618下抵靠部[0056]619连接部70定位件[0057]71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源连接器1及可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的一第二电源连接器4。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 可分别安装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通过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的相互对接,从而实现电路板之间的电力传输功能。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4,第一电源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0、一第一电源端子组20及一第一信号端子组30。第一绝缘本体10设有一插置空间11、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12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13。插置空间11自该第一绝缘本体10的前端面101内凹形成。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连通于插置空间11且延伸至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位于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的一侧,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连通于插置空间11且延伸至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另外,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 17。第一电源端子组20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21,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12内。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1 (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8),意即为一种两件式的设计。换言之,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1为单一构件。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1具有一基部213,基部213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11,焊接部211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0外。基部213朝前弯曲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12,接触部212伸入该插置空间11内。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1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第一信号端子组30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31,该些第一信号端子31设置于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内(请配合参阅图15)。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二电源连接器4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40、一第二电源端子组50、一第二信号端子组60及一定位件70。第二绝缘本体40设有一对接部41、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42、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43及多个插孔411。另外,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两侧朝前凸设有两个导柱47。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延伸至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前端面412。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位于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的一侧且延伸至第二绝缘本体40后端。该些插孔 411连通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且延伸至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前端面412。第二电源端子组50包括多对第二电源端子51,该多对第二电源端子51与该多对第一电源端子21相对应。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内, 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51 (请配合参阅图7 及图8),意即为一种两件式的设计。每一第二电源端子51具有一基部513,基部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511,焊接部511伸出该第二绝缘本体40外。基部513的前部形成一呈平板状的接触部512,且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接触部512位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的前部。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51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第二信号端子组60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61,该些第二信号端子61设置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一焊接部610。[0067]定位件70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40后部,定位件70具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定位孔 71,供该些第二信号端子61的焊接部610插置,以达成定位及防止它们相互碰触的功效。此外,请参阅图3、图4、图9及图10,第一绝缘本体10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 21的接触部212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14,而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下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15,且第一散热孔14及第二散热孔15分别连通于该插置空间11。第二绝缘本体40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44,而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下方处穿设有多个第四散热孔45,且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分别连通于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 的前部。请配合参阅图2、图7及图8,当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二绝缘本体40的对接部41插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插置空间11内。第一电源连接器1 的第一电源端子组20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0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内而与第二电源连接器 4的第二电源端子组50相抵接而达成电性导通。具体而言,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两个接触部212伸入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接触部512之间,且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抵接于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内表面。另外,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两个导柱47插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个导槽17,从而在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 4在对接时提供一导引定位的功效。此外,当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散热孔14对准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第三散热孔44,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二散热孔15对准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四散热孔45。因此,第一、第二电源端子21、51之间的热量可通过该些散热孔14、15、44、45而在上下方向皆进行热对流,并与外部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提供散热的功效。同时高温不会聚集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与第二绝缘本体40所形成的封闭腔室内,也不易增加热阻抗及结构上的热变异伤害。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该些第一散热孔14、第二散热孔15、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的形状较佳者皆为水滴状且其尖端部位朝前设置,借此可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率。请配合参阅图9及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孔14对齐于该些第二散热孔15,且每一第一散热孔14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上方,每一第二散热孔15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下方。该些第三散热孔44 对齐于该些第四散热孔45,且每一第三散热孔44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上方,每一第四散热孔45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下方。另外,第一绝缘本体10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21的基部213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辅助散热孔16,辅助散热孔16连通于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而第二绝缘本体40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基部513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辅助散热孔46,辅助散热孔46 连通于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除了第一散热孔14、 第二散热孔15、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之外,还可利用该些辅助散热孔16、46的辅助而加速进行散热,借此达成全面性的散热设计。另外,请参阅图11及图14,第二绝缘本体40在每一第二信号端子槽43的上侧内表面形成一上凹槽431,而下侧内表面形成一下凹槽432。上凹槽431与插孔411之间形成一上止挡部48,而下凹槽432与插孔411之间形成一下止挡部49。请再参阅图1、图3、图4、图12至图14,具体而言,每一第一信号端子31具有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10外的一焊接部311及伸入该插置空间11内的一接触部312。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上接触部615及一下接触部616,上、下接触部615、616 分别凸伸于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且上、下接触部615、616之间相隔一段距离。上接触部 615朝该上止挡部48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617,而下接触部616朝该下止挡部49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618。上抵靠部617伸入该上凹槽431中且抵靠于该上止挡部48,而下抵靠部618伸入该下凹槽432中且抵靠于该下止挡部49。借此,使得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 下接触部615、616分别固持在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中心的两侧,形成一种插接构造上的优化设计,使得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较佳的正位度。请参阅图15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通过插孔411而插置于该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此时,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 下接触部615、616分别抵接于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上、下两侧,使上、下接触部 615,616之间距加大,因而使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分别与该上、下止挡部48、49分离且分别朝该上、下凹槽431、432内部移动。而在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与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上、下止挡部48、49相互配合下,可防止第一信号端子 31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号端子61受到第一信号端子31的撞击而导致溃缩或变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1、61的接触能够更加稳妥可靠,在信号传输时也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较大的电流。请再参阅图12至图14,第二信号端子61在本实施例中更具有一连接部619,连接部619的上、下两端分别朝同一侧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体611及一下板体612。上、下板体 611、612中的一个的后端朝下弯折形成该焊接部610,焊接部610伸出该第二绝缘本体40 外。上板体611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弹性臂613,上接触部615呈弯弧状且自上弹性臂613 延伸形成;下板体612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弹性臂614,上、下弹性臂613、614分别自该上、 下板体611、612朝相对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下接触部616呈弯弧状且自下弹性臂614 延伸形成。另外,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接触部615在与上弹性臂6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该上弹性臂613的宽度,而下接触部616在与下弹性臂61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该下弹性臂614的宽度。借此,可确保第一信号端子31 与第二信号端子61的接触效果。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述的特点及功能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上、下止挡部,而且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别抵靠于第二绝缘本体的上、下止挡部,借此将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接触部分别固持在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中心的两侧,形成一种插接构造上的优化设计,使得第二信号端子具有较佳的正位度,且可防止第一信号端子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号端子受到撞击而导致溃缩或变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能够更加稳妥可靠,在信号传输时也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较大的电流。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为两件式设计,相较于现有的一件式设计,其可得到较低的电阻值,较适用于高电流的应用上,而且便于制造出高度较低的电源端子,以符合薄形电源连接器使用,故应用层面较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及一第一信号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内,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其对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及连通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且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前端面的多个插孔,每一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上、下侧内表面分别形成一上凹槽及一下凹槽,所述上凹槽与所述插孔之间形成一上止挡部,所述下凹槽与所述插孔之间形成一下止挡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内,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上接触部及一下接触部,所述上、下接触部分别凸伸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槽内,且所述上、下接触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所述上接触部朝所述上止挡部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所述下接触部朝所述下止挡部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所述上抵靠部伸入所述上凹槽中且抵靠于所述上止挡部,而所述下抵靠部伸入所述下凹槽中且抵靠于所述下止挡部;其中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通过所述插孔而插置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槽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接触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上、下两侧,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别与所述上、下止挡部分离且分别朝所述上、下凹槽内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上、下两端分别朝同一侧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体及一下板体,所述上板体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弹性臂,所述上接触部呈弯弧状且自所述上弹性臂延伸形成,而所述下板体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弹性臂,所述上、下弹性臂分别自所述上、下板体朝相对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所述下接触部呈弯弧状且自所述下弹性臂延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上接触部在与所述上弹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上弹性臂的宽度,所述下接触部在与所述下弹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下弹性臂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 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一侧的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每对第一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延伸至其前端面且位于所述些第二信号端子槽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二电源端子,每对第二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二电源端子包含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连通于所述插置空间;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插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插置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柱,所述两个导柱插置于所述两个导槽。
专利摘要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第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分别包含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设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插孔及上、下凹槽,上凹槽与插孔之间形成上止挡部,下凹槽与插孔之间形成下止挡部。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上、下相对的上、下接触部。上接触部朝该上止挡部延伸一上抵靠部,其伸入该上凹槽中且抵靠于上止挡部,而下接触部朝该下止挡部延伸一下抵靠部,其伸入该下凹槽中且抵靠于下止挡部;藉此,形成插接构造上的优化设计,避免在信号传输时发生瞬断的情形。
文档编号H01R13/631GK201956471SQ20102059590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5日
发明者柯耀荣, 秦咸宁, 黄圣翔 申请人: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