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显示面板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尤指一种可减少相邻画素反馈电压(feed through voltage)之间的差异的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依据驱动模式的不同,主要可区分为单闸极(single gate)显示面板与 双闸极(dual gate)显示面板。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相较于单间极显示面板,双间极显示面 板的闸极线数目增加为两倍,而数据线数目则缩减为二分之一,因此双闸极显示面板使用 较多的闸极驱动芯片与较少的源极驱动芯片。由于闸极驱动芯片的成本与耗电量均较源极 驱动芯片低,因此双间极显示面板可具有较低的成本及耗电量。请参考图1A,图IA显示了已知技术中一种双闸极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IA所 示,一数据线Si、一第一闸极线G1、一第二闸极线G2设置于一基板100上。在数据线Sl的 左侧设置有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l,而在数据线Sl的右侧设置有一第二薄膜晶体管T2,其中 第一薄膜晶体管Tl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是共享同一条数据线Si。再者,第一薄膜晶体管 Tl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是具有相同的闸/汲极间电容。更明确地说,第一薄膜晶体管Tl 的第一闸极11与第一汲极13之间的重叠面积相同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闸极21与 第二汲极23之间的重叠面积。如图IA所示,各重叠面积的宽度为a,而长度为b。然而,若因制作过程导致的层间对位偏移,则第一薄膜晶体管Tl与第二薄膜晶体 管T2将具有不同的闸/汲极间电容。请参考图1B,图IB显示了已知技术中具Y方向层间 对位偏移的双闸极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IB所示,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第一汲极 13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汲极23是由不同的方向分别延伸至第一闸极11与第二闸 极21的上方,因此当形成闸极与汲极的不同膜层在制作过程中产生Y方向的相对位移时, 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第一间极11与第一汲极13之间的重叠面积会大于第二薄膜晶体管 T2的第二闸极21与第二汲极23之间的重叠面积。更明确地说,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第一 闸极11与第一汲极13之间的重叠面积宽度为a,而长度为b+u ;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 闸极21与第二汲极23之间的重叠面积宽度为a,而长度为b-u。据此,由于第一薄膜晶体 管Tl的闸/汲极间电容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闸/汲极间电容之间的差异,将使其对应 的两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有所不同,进而造成显示面板的画面闪烁(flicker)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已知技术所面临的画面闪 烁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一基板与设置于基板上的 复数个画素单元。各画素单元包括一第一间极线、一第二间极线、一数据线、一第一画素、以 及一第二画素。其中,第一画素是设置于数据线的一侧并位于第一闸极线与第二闸极线之 间,且第一画素包括一第一画素电极与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电性连接至第一间极线的一第一间极、电性连接至数据线的一第一源极、以及电性连接至第一画素 电极的一第一汲极。另外,第二画素是设置于数据线的另一侧并位于第一闸极线与第二闸 极线之间,且第二画素包括一第二画素电极与一第二薄膜晶体管。同样的,第二薄膜晶体管 包括电性连接至第二间极线的一第二间极、电性连接至数据线的一第二源极、电性连接至 第二画素电极的一第二汲极。其中,第一汲极沿一第一方向朝第一间极延伸以重叠于第一 闸极上,而第二汲极沿第一方向朝第二间极延伸以重叠于第二间极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各画素单元中,第一汲极重叠于第一闸极的延伸方向 相同于第二汲极重叠于第二闸极的延伸方向。据此,即便因制作过程导致的层间对位偏移, 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间极与第一汲极之间的重叠面积可相同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 闸极与第二汲极之间的重叠面积。因此,两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可维持一致,进而降低显示 面板的画面闪烁问题。
图IA显示了已知技术中一种双闸极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IB显示了已知技术中具Y方向层间对位偏移的双闸极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3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示意图。图3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施例一。图4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施例二。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施例三。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对应一个画素单元的黑色矩阵的示意图。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其中100、200-基板;Gl-第一闸极线;G2-第二闸极线;Sl-数据线;Pl-第一画 素电极;P2-第二画素电极;Tl-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二薄膜晶体管;Dl-第一方向; D2-延伸方向;11-第一闸极;12-第一源极;13-第一汲极;21-第二闸极;22-第二源极;23-第 二汲极;30-光阻间隙物;40-通道区;50-黑色矩阵;51-透光区;A-夹角;121、122-延伸 端;X、Y-方向;a、b、U-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 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作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 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 差异来作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所提及的「包括」是为 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此外,「电性连接」一词在此是包含任何 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因此,文中所描述一第一装置电性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者该第一装置可经由透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 接地连接至该第二装置。需注意的是图式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请参考图2,图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为清楚 表示且简化说明,图2仅显示部分组件而未显示所有组件。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显 示面板包括一基板200与设置于基板200上的复数个画素单元。其中,图2显示了 4个画 素单元,且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画素单元是以矩阵方式排列。各画素单元包括一第一间极线 G1、一第二闸极线G2、一数据线Si、一第一画素、以及一第二画素。其中,第一画素是设置于 数据线Sl的一侧(例如图2的左侧)并位于第一闸极线Gl与第二闸极线G2之间,且第一 画素包括一第一画素电极Pl与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l。第一薄膜晶体管Tl包括电性连接 至第一闸极线Gl的一第一闸极11、电性连接至数据线Sl的一第一源极12、以及电性连接 至第一画素电极Pl的一第一汲极13。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l还包括一半导体层(图未 示),设置在第一源极12、第一汲极13两者与第一间极11之间。更明确地说,第一源极12 与第一汲极13可由同一层图案化导电层构成,而第一闸极11可由另一层图案化导电层构 成,则半导体层可设置在此两层图案化导电层之间。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画素系设置于数据线Sl的另一侧(例如图2的右侧)并 位于第一间极线Gl与第二间极线G2之间,且第二画素包括一第二画素电极P2与一第二 薄膜晶体管T2。同样地,第二薄膜晶体管T2包括电性连接至第二间极线G2的一第二闸 极21、电性连接至数据线Sl的一第二源极22、电性连接至第二画素电极P2的一第二汲极 23。同样地,第二薄膜晶体管T2还包括一半导体层(图未示),设置在第二源极22、第二汲 极23两者与第二间极21之间。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汲极13是沿一第一方向Dl朝第 一闸极11延伸以重叠于第一间极11上,而第二汲极23也沿第一方向Dl朝第二间极21延 伸以重叠于第二闸极21上。此外,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另包括至少一光阻间隙物 (photo-spacer) 30,设置于复数个画素单元的至少两画素单元之间,用来保持显示面板的 基板200与另一对应的基板(图未示)的间隙的均勻性,以防止因间隙不均所产生显示影 像模糊等缺点。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的光阻间隙物30是设置于第一闸极线Gl与第二闸 极线G2上,但本实用新型的光阻间隙物30的设置位置并不以此为限,而可依照设计者的需 求而设置于其它位置上。举例来说,光阻间隙物30也可以设置在半导体层、源极或汲极等 组件上。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画素单元中,第一汲极13与第一闸极11的重叠面积是相 同于第二汲极23与第二间极21的重叠面积,使第一薄膜晶体管Tl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具 有相同的闸/汲极间电容。再者,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各画素单元中,由于第一汲极13重 叠于第一闸极11的延伸方向相同于第二汲极23重叠于第二闸极21的延伸方向。因此,即 便因制作变异而产生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层间对位偏移,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第一汲 极13与第一间极11之间的重叠面积的变动量可相同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汲极23 与第二闸极21之间的重叠面积的变动量。更明确地说,任意方向上的层间对位偏移,均可 使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中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维持一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可 有效解决已知技术中因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的差异所造成的画面闪烁问题。此外,相较于已知技术中使闸/汲极间电容不随制作偏移而改变的设计,本实用 新型的显示面板可具有较低的闸/汲极间电容。更明确地说,已知技术用来维持闸/汲极间电容不变的方式,是使单一画素的间极与汲极之间具有两重叠面积。在制作过程偏移下, 单一画素的两重叠面积会互相补偿,也就是说其中一个重叠面积的增加量会相同于另一个 重叠面积的减少量。然而,此已知的设计会增加薄膜晶体管所占据的面积,而减少开口率。 同时,此已知的设计会增加单一画素的闸/汲极间电容值。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 的薄膜晶体管所占据的面积较小,可提高开口率。并且,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 具有较低的闸/汲极间电容值,可降低反馈电压,进而提高显示质量。为了更明确阐明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以下先针对第一较佳 实施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l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3A,图3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 实施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第一源极12与第一汲极13之间具 有一通道区40。从上视角度观看,此通道区40的形状可为L型。同样地,如图2所示,第二 薄膜晶体管T2大体上相同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l,故第二源极22与第二汲极23之间也具有 一通道区40,且通道区40的形状同样为L型。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l大体上平 行于第一闸极线Gl的一延伸方向,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3B,图3B是显 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实施例一。如图3B所示,第一方向Dl与第一闸极线 Gl的一延伸方向D2可具有一夹角A,并且夹角A是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更明确地说, 只要各画素单元的第一汲极13重叠于第一闸极11的延伸方向相同于第二汲极23重叠于 第二闸极21的延伸方向,本实用新型即可使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维持一致。此外,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具有其它的实施例。请参考图4,图4是 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第一源极12与第一汲极 13之间具有一通道区40。从上视角度观看,此通道区40的形状为U型,而不局限于图3A的 L型。再者,请参考图5,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实施例三。如图 5所示,第一源极12包括两个延伸端121、122,分别与第一闸极11重叠,且第一汲极13是 设置于第一源极12的两延伸端121、122之间。前述有关第一薄膜晶体管Tl的结构叙述, 均适用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故不再重复叙述。并且,在同一显示面板中,各画素单元的第 一薄膜晶体管Tl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较佳是具有相同的通道形状。据此,本实用新型显 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结构设计,可使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维持一致。请参考图6,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对应一个画素单元的黑色矩阵的示意图。如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50。值得注意的 是,图6仅显示本实用新型黑色矩阵50对应一个画素单元的部分,而对应于复数个画素单 元的黑色矩阵即由复数个黑色矩阵50所组成。此外,黑色矩阵50可以设置在基板200上, 或是设置在另一对应的基板(图未示)上。在本实用新型中,黑色矩阵50具有不透光的复 数个网状图案,且该等网状图案中具有复数个透光区51,透光区51大体上分别对应各画素 单元的第一画素电极Pl与第二画素电极P2,并且各透光区51之间的距离大体上相等。据 此,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可具有较佳的显示效果,并减少画面上的纵条纹或横条纹的产生。请参考图7,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以下仅 针对第一较佳实施例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差异部分进行说明,相同部份不再赘述,且图式 中相同的组件沿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如图7所示,画素单元是以错位方式排列,使各画素 单元的第一画素电极P1、第二画素电极P2、以及另一相邻的一画素单元的第一画素电极Pl 以三角形方式排列。据此,此错位的排列方式可有效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使非显示区的面积减少来增加开口率。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的各画素单元中,第一汲极重叠于第一闸极 的延伸方向相同于第二汲极重叠于第二闸极的延伸方向。据此,即便因制作过程导致的层 间对位偏移,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间极与第一汲极之间的重叠面积可相同于第二薄膜晶 体管的第二间极与第二汲极之间的重叠面积。因此,两相邻画素的反馈电压可维持一致,进 而降低显示面板的画面闪烁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所占据的面积 较小,可提高开口率。并且,本实用新型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具有较低的闸/汲极间电容 值,可降低反馈电压,进而提高显示质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之均 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之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以及复数个画素单元,设置于该基板上,其中各该画素单元包括 一第一闸极线、一第二闸极线与一数据线;一第一画素,设置于该数据线的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闸极线与该第二闸极线之间,该第 一画素包括一第一画素电极;以及一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一第一闸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闸极线;一第一源极,电性连接至该数据线;以及一第一汲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画素电极;以及一第二画素,设置于该数据线的另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闸极线与该第二闸极线之间,该 第二画素包括一第二画素电极;以及 一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 一第二闸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闸极线; 一第二源极,电性连接至该数据线;以及 一第二汲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画素电极;其中该第一汲极沿一第一方向朝该第一间极延伸以重叠于该第一间极上,而该第二汲 极沿该第一方向朝该第二间极延伸以重叠于该第二间极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大体上平行于该第一闸 极线的一延伸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一间极线的一延 伸方向具有一夹角,并且该夹角是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源极与该第一汲极之间以及 该第二源极与该第二汲极之间分别具有一通道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通道区之形状为L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通道区之形状为U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源极包括两个延伸端分别与 该第一间极重叠,且该第一汲极是设置于该第一源极的两延伸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等画素单元是以矩阵方式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等画素单元是以错位方式排列,使 各该画素单元的该第一画素电极、该第二画素电极、以及另一相邻之一的一该画素单元的 该第一画素电极以三角形方式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黑色矩阵 (Black Matrix, BM),其中该黑色矩阵具有不透光的复数个网状图案,且该等网状图案中 具有复数个透光区,该等透光区大体上分别对应各该画素单元的该第一画素电极与该第二 画素电极,并且各该透光区之间的距离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显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与复数个画素单元。各画素单元包括一第一薄膜晶体管与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电性连接至一第一闸极线的一第一闸极、电性连接至一数据线的一第一源极、以及电性连接至一第一画素电极的一第一汲极。同样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电性连接至一第二闸极线的一第二闸极、电性连接至数据线的一第二源极、电性连接至第二画素电极的一第二汲极。第一汲极沿一第一方向朝第一闸极延伸以重叠于第一闸极上,而第二汲极沿第一方向朝第二闸极延伸以重叠于第二闸极上。
文档编号H01L27/02GK201893340SQ20102051669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4日
发明者任坚志, 李威龙, 汪广魁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