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及其端盖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且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信道结构的电池。
背景技术:
在市面上,不论小至炙手可热的携带式电子产品,或是大至代步用的汽机车,其中均装设有电池。因此,如何能降低电池生产成本,且可提供消费者一个安全且良好的电池, 一直是业界努力的目标。锂电池因其拥有高功率(输出)及高能量密度而被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锂电池内部具有由正极层、隔离层与负极层构成的极卷,其中隔离层使得正极层与负极层不会直接接触在一块。此极卷是以层迭或卷绕的方式容纳于电池容器中,且在该电池容器填满电解液之后,该电池容器就被密封,该电池经过起始充电后就可被用以当作一电池。由于锂电池充放电时,极卷的每一个位置都会放出热,而在正极层与负极层之间以及多层堆栈或卷绕的极卷之间的隔离层是热的阻绝体,因此电池内部的热将不易散出, 而大量的蓄积在极卷内部。而且,由于正极层与负极层的基材是导电材料,因此,电池内部的热会由正极层与负极层传导,而集结在极卷电流集结点。一般而言,为了能将电流导出以及使电池容器容易密封,极卷电流集结点通常是设置在电池中心,如此将使得大量的热蓄积在电池中心,导致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结果电池内部温度的持续上升,意味者电池热失控机会增加。一旦电池产生热失控,最终可能导致电池爆炸。现有技术中有关于电池散热的相关技术大多是采用在壳体上设置导热层或散热鳍片等方式,以使热扩散至外部。但是,从电池壳体的外部移走热,仍无法使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勻也无法避免热集中极卷电流集结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及其端盖组,可以提高电极端子与汇集构件间耦接的可靠度,并避免电池过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包括多个电池极卷以及二端盖组。各电池极卷包括中心构件与至少一极片。中心构件的两端分别具有弯折部。极片至少包括正极层与负极层。极片卷绕在中心构件外部,其中电池极卷并列配置,且两端的弯折部构成端子设置部。二端盖组分别设置于端子设置部上。中心构件作为热与电流的热电共同通道,热与电流都通过涂布金属基材引导至中心构件再引导至电池的端子部位。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二端盖组包括极卷组合构件、端子结合构件、电极端子、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极卷组合构件设置于电池极卷的一端,以组合电池极卷, 极卷组合构件上至少具有一开口,弯折部可穿过开口。端子结合构件、电极端子、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依序结合于极卷组合构件的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端子结合构件是以螺丝、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极卷组合构件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端盖、强度补强块以及电极端子是以螺丝、 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端子结合构件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端盖以及强度补强块是以螺丝、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电极端子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选自绝缘垫片与气密垫片所组的族群,且垫片组的材质包括由多层不同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极端子包括导电部以及导热部。导热部环绕导电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中心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电极汇集构件、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以及第一连接构件。主体部由高导热材质(高导热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 构成。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第二电极汇集构件分别设置于主体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第一连接构件由高导热绝缘材质(高导热绝缘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IOW/ mK)构成。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主体部与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之间,以连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主体部,其中弯折部是设置于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主体部是由相同导电材料构成,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主体部是一体成形的单一组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接合槽,且主体部的第一端设置有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接合槽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更包括第二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由高导热绝缘材质(高导热绝缘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构成。第二连接构件设置于主体部与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之间,以连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主体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构件与第二连接构件上分别设置有接合槽,且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一端分别设置有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接合槽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构件与第二连接构件上分别设置有接合槽,且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第二极电极汇集构件分别设置有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接合槽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正极层具有多个正极导接部,连接至第一电极汇集构件;负极层具有多个负极导接部,连接至第二电极汇集构件。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的端盖组,包括极卷组合构件、端子结合构件、电极端子、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极卷组合构件至少具有一开口,以使极卷的端子设置部可穿过开口,其中端子设置部由极卷的中心构件的两端的弯折部形成。端子结合构件、电极端子、 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依序结合于极卷组合构件之上,其中电极端子包括导电部以及环绕导电部的导热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端子结合构件是以螺丝、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极卷组合构件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端盖、强度补强块以及电极端子是以螺丝、 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端子结合构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端盖以及强度补强块是以螺丝、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电极端子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垫片组选自绝缘垫片与气密垫片所组的族群。在本发明的电池及其端盖组中,极卷组合构件具有可使端子设置部穿过的开口, 而将多个极卷组合在一起。其中,端子设置部例如是由极卷的中心构件的两端的弯折部形成。电极端子与弯折部连接,且电极端子由导电部以及环绕导电部的导热部构成。在电池内部,导电和导热为同一路径,但利用此电极端子分开导电路径与导热路径。导热部与电池外部设置的散热装置连接,而可以快速的将电池内部的热量抽走、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IA所绘示为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中心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IB所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心构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IC所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心构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ID所绘示为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中心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端盖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A至5B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部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中心构件102 主体部104、106:连接构件108、110 电极汇集构件102a、102b、108c、110c 凸缘102c、302a:开口102d:吸热材料104a, 104bU06a, 106b 接合槽。108a、1 IOa 连接部10汕、IlOb:弯折部200 电池极卷202 极片204 正极层206、210:隔离层208:负极层212 正极导接部214 负极导接部300 端盖组
6
302 极卷组合构件304 端子结合构件306 电极端子308 强度补强块310 端盖312 垫片组306a:导电部306b 导热部312a,312c 绝缘垫片312b 气密垫片316a、316b、318a、318b、320a、320b、320c、320d 螺丝400 外壳体402 端子设置部404 端子组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结构,具有中心构件与端盖组。中心构件例如设置于极卷内部。中心构件例如由主体部、电极汇集构件与连接构件所组成。中心构件的主体部由高导热材质构成;连接构件由高导热绝缘材质构成;且电极汇集构件由导电材质构成。因此整个中心构件可以快速的导热,使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勻,而可避免热集中极卷电流集结点。而且,通过电池外部设置的散热装置,也可快速的将电池内部的热量抽走。此外,中心构件的两末端亦可以设计成具有弯折部,此弯折部是作为端子连接部,并可以用作为散热鳍片。端盖组例如由极卷组合构件、端子结合构件、电极端子、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构成。极卷组合构件具有可使端子设置部穿过的开口,而将多个极卷组合在一起。其中,端子设置部例如是由极卷的中心构件的两端的弯折部形成。电极端子与弯折部连接,且电极端子例如由导电部以及环绕导电部的导热部构成。在电池内部,导电和导热为同一路径,但利用此电极端子分开导电路径与导热路径。导热部与电池外部设置的散热装置连接, 而可以快速的将电池内部的热量抽走、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图IA所绘示为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中心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IB所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心构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IC所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心构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IB与图IC所绘示为图IA中沿A-A线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在图1A、图 IB与图IC中以方形的中心构件为例做说明。如图IA所示,电池极卷的中心构件100例如由主体部102、连接构件104、106与电极汇集构件108、110构成。主体部102由高导热材质构成,其中高导热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主体部 102的材质可以是导电材质,也可以是绝缘材质。主体部的材质是选自金属材质与复合材料(如碳纤复合材料、高分子绝缘导热复合材料等)所组的族群的其中之一。主体部102的两端例如设置有凸缘l(^a、102b。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IB所示,主体部102内部设有多个开口 102c,该些开口 102c中填满吸热材料102d。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IC所示,主体部102内部设有多个毛细孔,且主体部102内部填充有液体或气体的吸热材料,例如乙醇等。连接构件104、106由高导热绝缘材质构成,用以分开正、负极两电极,以避免短路。高导热绝缘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连接构件104、106的材质是选自高导热绝缘塑料Polyolefin添加纳米碳球、金属粉末或碳粉等所组的族群的其中之一。连接构件104、 106例如设置于主体部102的两端。连接构件104连接电极汇集构件108与主体部102 ;连接构件106连接电极汇集构件110与主体部102。连接构件104、106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接合槽 104a、104b、106a、106b。电极汇集构件108、110由导电材质构成,分别作为正极电极汇集构件与负极电极汇集构件。电极汇集构件108、110的材质是选自铜、铝、金、镍与铁所组的族群的其中之一。 电极汇集构件108、110具有连接部108a、IlOa与弯折部108b、110b。弯折部108b、IlOb设置成垂直于连接部108a、110a。而且,在连接部108a、IlOa设置有凸缘108c、110c。电极汇集构件108、110的凸缘108c、110c以焊接、粘接、铆接、卡笋等物理方式连接于接合槽104a、106a上。主体部102的凸缘l(^a、102a以卡笋、焊接、粘接、铆接等物理方式连于接合槽104b、106b上。由于本发明的中心构件100的主体部102由高导热材质构成;连接构件104、106 由高导热绝缘材质构成;且电极汇集构件108、110由导电材质构成。因此整个中心构件100 可以快速的导热,使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勻,而可避免热集中极卷电流集结点。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方型的中心构件为例做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中心构件的形状可以对应电池的形状以及结构而改变,因此中心构件亦可以为圆柱形等。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仅为其中一种连结方式,重要的是连接构件104与电极汇集构件108、主体部102再加上连接构件106与电极汇集构件110组合成一平面式中心卷绕片(中心构件),此中心卷绕片(中心构件)可提供卷绕时的支撑能力,使极片卷绕于其上形成极卷,而此中心卷绕片(中心构件)是可以导电以及导热的一种装置。图ID所绘示为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中心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D所示,本发明的中心构件也可以只具有一个连接构件106,其中第二电极汇集构件108与主体部102是一体成型,且由相同导电材料构成。接着说明本案的电池极卷,图2所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池极卷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构件与图IA相同者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2A所示,在电池极卷200具有中心构件100与至少一极片202。中心构件100 的结构如图IA所示。极片202包括正极层204、隔离层206、负极层208与隔离层210依序堆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极片202例如是卷绕设置在中心构件100上。正极层204例如是表面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的铝箔、镍箔、不锈钢箔等金属箔。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就容量或循环特性等平衡观点而言,例如是钴酸锂、磷酸铁或锂锰氧等化合物。负极层208例如是表面涂布有负活性物质的铜箔、镍箔、不锈钢箔等金属箔。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碳、钛、硅或其化合物等材料。于正极层204的一侧设有未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导接部212 (留白部分),此正极导接部212连接至汇集构件110。于负极层208的一侧设有未涂布有负活性物质的负极导接部214(留白部分),此负极导接部214连接至汇集构件108。正极导接部212与负极导接部214(留白部分)形成一层层堆栈区域,直接将留白部分多层焊接或铆接于中心构件的金属部分(电极汇集构件)。因此正极层204(例如铝箔)、负极层208(例如铜箔)将形成散热鳍片,经过中心构件金属部分(电极汇集构件)收集热电后传导至端子部位后再用电池外部散热装置抽取热量。中心构件作为热与电流的热电共同通道,热与电流都通过涂布金属基材引导至中心构件再引导至电池的端子部位。隔离层206与隔离层210的材质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例如包含聚丙烯或聚乙烯等的聚烯烃系材料的多孔质膜)或无机材料(例如陶瓷制的不织布等的多孔质膜)。隔离层206与隔离层210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多层结构。在电池极卷200的结构中,首先将中心构件100卡入卷绕机(图中未示),再覆上一层隔离层于中心构件100上(图中未示),将卷绕机的顶端旋转至少一圈以上,使该隔离层完全包覆中心构件100,然后在该隔离层间依序加入正极层204、负极层208并开始卷绕, 使正极层204、隔离层206、负极层208与隔离层210继续包覆该中心构件100卷绕成极卷 300。另外,于该中心构件100、正极层204、负极层208之间注入电解液(例如锂离子溶液), 而形成导电功能。在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极卷200中,在中心构件100两端设置电极汇集构件108与电极汇集构件110。极片202的正极导接部210与负极导接部214例如分别焊接在电极汇集构件110与电极汇集构件108上,即构成所谓极卷电流集结点。由于整个中心构件100由高导热材质构成,而可以快速的导热。因此,在电池内部所蓄积的热可以经由中心构件100 将热散出。因此,通过中心构件100可以移走电池内部以及电池电流集结点的热累积、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图3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端盖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A至5B所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部分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池的端盖组例如由极卷组合构件302、端子结合构件304、 电极端子306、强度补强块308、端盖310以及垫片组312构成。极卷组合构件302至少具有开口 302a,以使极卷的端子设置部可穿过开口 302a。 端子设置部由极卷的中心构件的两端的弯折部形成(如图2所示)。电极端子306包括导电部306a以及环绕导电部306a的导热部306b。电极端子 306的材质例如是铜或铝。强度补强块308的材质例如是不锈钢。垫片组312选自绝缘垫片312a、312c与气密垫片312b所组的族群。垫片组312 的材质包括由多层不同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端子结合构件304、电极端子306、强度补强块308、端盖310以及垫片组312依序结合于极卷组合构件302之上。端子结合构件304例如是以螺丝316a、316b固定在极卷组合构件302上。垫片组312、端盖310、强度补强块308以及电极端子306例如是以螺丝 318a、318b固定在端子结合构件304上。垫片组312、端盖310以及强度补强块308例如是以螺丝320a、320b、320c、320d固定在电极端子306上。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电池,其组成包括多个电池极卷200、二端盖组300与外壳体 400。在本实施例中,以组合4个极卷200为例作说明,当然也可以视实际需要或设计而组合适当个数的极卷200。4个极卷200并列配置,以两个极卷200为一组,且两端的弯折部以相对的方式配置。这些弯折部构成一个平面区域,而作为端子设置部402。如图5A所示,端子设置部 402(弯折部)的面积远大于中心构件的截面积,因此可有效的于中心构件和端子连接界面中传导热。然后,利用两个极卷组合构件302从两端将电池极卷200组合在一起,电池极卷 200的弯折部(端子设置部40 穿过极卷组合构件上的开口 30加。接着,以螺丝将端子结合构件304固定于极卷组合构件302上。在套上外壳体400 之后,再利用螺丝、铆钉或焊接等的物理接合方法将电极端子、强度补强块、端盖以及垫片组构成的端子组404结合于极卷组合构件304之上。如图5B所示,电极端子的面积涵盖端子设置部402(中心构件的弯折部)面积,电流路径可以均勻分布在每一极卷中。在上述实施例的电池中,电极端子的面积涵盖端子设置部(中心构件的弯折部) 面积,电流路径可以均勻分布在每一极卷中。而且,端子设置部的面积远大于中心构件的截面积,因此,可有效的于中心构件和端子连接界面中传导热,而可以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分别以方型电池与圆筒型电池为例做说明,但是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形状的电池。因此,中心构件的形状可以对应电池的形状以及结构而改变。而且,端盖组的形状也可以对应电池的形状以及结构而改变。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中心构件由高导热材质构成,而可以快速的导热以及均热。因此,在电池内部所蓄积的热通过涂布活物的基材(铜、铝箔)为导电与热量收集的鳍片方式,可以经由中心构件将热与电流共同导至端子部,再分别或同时进行抽热或散热以及导电的功能(热、电共通道)、可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而且,由于电池内部产生的热大多会集结在极卷的电流集结点(正极汇集构件与负极汇集构件),因此,通过使极卷的电流集结点具有弯折部的设计,弯折部的面积远大于中心构件的截面积,因此可有效的于中心构件和端子连接界面中传导热,而且电极端子的面积涵盖端子设置部(中心构件的弯折部)面积,电流路径可以均勻分布在每一极卷中,而可以降低电池内部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0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极卷,各该些电池极卷包括一中心构件,该中心构件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弯折部;以及至少一极片,至少包括一正极层与一负极层,该极片卷绕或堆栈在该中心构件外部,其中该些电池极卷并列配置,且两端的该弯折部构成一端子设置部;以及二端盖组,该二端盖组分别设置于该端子设置部上,其中该中心构件作为热与电流的热电共同通道,热与电流都通过涂布金属基材引导至该中心构件再引导至电池的一端子部位进行传导。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各该二端盖组包括一极卷组合构件,设置于该些电池极卷的一端,以组合该些电池极卷,该极卷组合构件上至少具有一开口,该弯折部可穿过该开口 ;以及一端子结合构件、一电极端子、一强度补强块、一端盖以及一垫片组,依序结合于该极卷组合构件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合构件是以螺丝、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极卷组合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该端盖、该强度补强块以及该电极端子是以螺丝、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端子结合构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该端盖以及该强度补强块是以螺丝、铆合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电极端子上。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是选自一绝缘垫片与一气密垫片所组的族群,且该垫片组的材质包括由多层不同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端子包括一导电部;以及一导热部,环绕该导电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中心构件,包括一主体部,由高导热材质构成;一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一第二电极汇集构件,设置于该主体部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相对;以及一第一连接构件,由高导热绝缘材质构成,该高导热绝缘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 该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该主体部与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之间,以连接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该主体部,其中该弯折部设置于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该主体部是由相同导电材料构成,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该主体部是一体成形的单一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一接合槽,且该主体部的该第一端设置有一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该接合槽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连接构件,由高导热绝缘材质构成,该高导热绝缘材质的传导系数高于10W/mK, 该第二连接构件设置于该主体部与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之间,以连接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与该主体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构件与该第二连接构件上分别设置有一接合槽,且该主体部的该第二端与该第一端分别设置有一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该接合槽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构件与该第二连接构件上分别设置有一接合槽,且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与该第二极电极汇集构件分别设置有一凸缘,并以焊接、粘接、铆接或卡笋方式连接于该接合槽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的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该正极层具有多个正极导接部,连接至该第一电极汇集构件;以及该负极层具有多个负极导接部,连接至该第二电极汇集构件。
15.一种电池的端盖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极卷组合构件,至少具有一开口,以使一极卷的一端子设置部可穿过该开口,其中该端子设置部由该极卷的一中心构件的两端的一弯折部形成;以及一端子结合构件、一电极端子、一强度补强块、一端盖以及一垫片组,依序结合于该极卷组合构件之上,其中该电极端子包括一导电部以及环绕该导电部的一导热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所述的电池的端盖组,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合构件是以螺丝、 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极卷组合构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所述的电池的端盖组,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该端盖、该强度补强块以及该电极端子是以螺丝、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端子结合构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所述的电池的端盖组,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该端盖以及该强度补强块是以螺丝、铆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该电极端子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5的所述的电池的端盖组,其特征在于,该垫片组是选自一绝缘垫片与一气密垫片所组的族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及其端盖组,该具均温与导热的热电共同通道的电池包括多个电池极卷以及二端盖组。各电池极卷包括中心构件与至少一极片。中心构件的两端分别具有弯折部。极片至少包括正极层与负极层。极片卷绕在中心构件外部,其中电池极卷并列配置,且两端的弯折部构成端子设置部。二端盖组分别设置于端子设置部上。本发明导热部与电池外部设置的散热装置连接,而可以快速的将电池内部的热量抽走、降低电池组中各电池的温度差异性,进而降低热失控的发生。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2437391SQ20101050159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9日
发明者刘礼纶, 叶胜发, 张金泉, 林淑苹, 洪俊睿, 罗志伦, 谢登存, 赖秋助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