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95172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为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 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 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设备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 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 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 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 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 的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 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合,并且 在与连接端子的重合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合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 缘部件用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 的重合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 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0-20817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7-258010号公报然而,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由于传输的电力容量较大,需要对 在接点处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成为了问题之一。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没有完成有效的散热路线的构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是,若嵌合第一终 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 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与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的情况下,能 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的连接结构。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 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 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 件,该连接部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 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 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 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上述连接部 件中形成有贯通上述各接点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将由上述各接点 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中空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此外,上述中空部也可以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贯通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连接部 件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开口。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导热性,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头部与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 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 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连接部件还具有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上述主体 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部,并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及上 述轴部由金属构成;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 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 述轴部、上述主体部的轴部的前端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 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形成为阳螺纹,通过将上述轴 部的前端部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 合,从而使上述连接部件对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并固定。此外,也可以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成高温的上述 连接部件的隔热盖。此外,也可以做成,以具有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绝缘板,并且,通过 使在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 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 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上述中空部的内壁面也可以形成为阴螺纹,从而增加该内壁面的表面积而 提高散热性。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可以由金属构成。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也可以由导热性树脂构成。发明的效果是,根据本发明,能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立体图。图3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第一连接器部的第一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 (b) 为仰视图。图8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8(a)为侧视图,图8 (b) 为仰视图。图9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侧剖视图。图10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散热路线的图。图11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散热路线的图。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散热路线的图。图13是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连接结构的连接器的第一散 热路线的图。图14是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连接结构的连接器的第三散 热路线的图。其中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 4c_第一连接端子,5_第一终 端壳体,6a 6c-第二连接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c_第一绝缘板,8d_第二绝缘板, 9-连接部件,12-主体部,12a-轴部,12b-头部,12f-中空部,13-非导电层(非导电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作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 立体图(表示非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 连接器的立体图(表示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其剖视图。如图1 图3所示,连接器1由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嵌合 这些连接器部2、3,该连接器1被用于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一连接端子(凸 端子)4a 4c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 ;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 连接端子(凹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 ;以及排列并容纳在第一 终端壳体5内的多个绝缘板8a 8d ;若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 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各个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子6a 6c的各个端子成对(第一连接端子4a与第二连接端子6a,第一连接端子4b与第二连接端子6b,第一连接端子4c与第二连接端子6c各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绝缘板8a 8d处于配置成夹住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层叠状态。即,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若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 二终端壳体7,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及多个绝缘板 8a 8d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被用于例如,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与驱动该马达的变频器的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图1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保护 壳体嵌合,并且从第一终端壳体5露出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部分与设置在马达的保 护壳体内的端子座的各个端子连接。通过嵌合该第一连接器部2和与变频器电连接的第二 连接器部3而使马达与变频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涉及马达一侧的连接,但对涉及变 频器一侧的连接也是一样。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首先,说明第一连接器部。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第一终端壳体5、绝缘板8a 8d及连接部件9 ; 该第一终端壳体5在其内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有三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其排列并容纳有三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该多个绝缘板8a 8d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设置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进行绝缘;该连接部件9由头部 12b和与头部12b连接的轴部12a构成,轴部12a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和多个第 二连接端子6a 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板8a 8d,并且,通过以头部12b挤压邻接 的绝缘板8a,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 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热性。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终端壳体可以是凸(凸侧终端壳体)也可以是凹(凹 侧终端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凸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为板状的端子,其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在由非导电 性树脂(例如,PPS(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构成,作为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部分的树脂成 形体10中。作为由树脂成形体10保持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方法,例如,例如有在树脂 成形体10的成形时先插入第一连接端子4a 4c进行成形再固化树脂而保持的方法,或 者,将第一连接端子4a 4c压入预先成形的树脂成形体10中并保持的方法。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供给不同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 方式中假定为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供 给120度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连接端 子4a 4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稍 稍具有挠性。多个绝缘板8a 8d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包括在多个第一连接 端子4a 4c的各自的另一面(与和第二连接端子6a 6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一 体固定的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和第二绝缘板8d,该第二绝缘板8d设置为,在一体地固 定并设置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并且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6a 6c处于层叠状态时,其与位于最外侧的位置的第二连接端子6c的另一面(与和第一连接端子4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对置。多个绝 缘板8a 8d被固定在向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对 这些各个绝缘板8a 8d的插拔第二连接端子6a 6c —侧的各角部进行了倒角加工。此外,如图5所示,在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的各个固定有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面上形成有补充与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阶梯的突起部(凸起面)11,从而使多个 第一绝缘板8a 8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与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下表面(图示 下侧的面)处于同一面。通过这些结构,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由 于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前端部与插入的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前端部未接触,因而 具有提高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插入性的效果。此外,在图5中,简化了第一绝缘板8a 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板8a 8c画为相同。其次,说明连接部件,第一终端壳体。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在后面有详细的叙述,形成了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 热通过连接部件9、在连接部件9中形成的中空部12f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 第一散热路线。再有,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在上述的第一散热路线之外,还形成有将由各 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第二散 热路线。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构成了将由各接点产生 的热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路线。虽然对于两个散热路线将于后文进行 详细叙述,但在此之前预先对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说明。首先,对连接部件9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连接部件9具有由头部12b和与该头部12b连接且贯通各个 接点的轴部12a构成的主体部12,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主体部12的轴部12a的 前端部12c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层(非导电部)13。并且如后文所述,主体部12 (头 部12b及轴部12a)由金属构成。此外,为使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易于传导,希望连接部件9 与构成各个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及/或第二连接端子6a 6c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如上述那样,该连接部件9通过在层叠方向上挤压第一连接端子4a 4c、第二连 接端子6a 6c及绝缘板8a 8d,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并且,构成将由各个接 点产生的热积极地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的散热路线(第一散热路线及第二散热路 线)的一部分。主体部12由例如SUS不锈钢、铁、铜合金等金属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金 属制的螺钉(带六角孔螺钉)来作为主体部12。在主体部12的头部12b上形成有六角孔 12e (凹部),通过将扳手等工具嵌合在该六角孔12e内,能够旋转螺钉12。此外,在图1、图 2中,为了图的简化,省略了六角孔12e。在轴部12a的前端部12c形成有阳螺纹18。在连接部件9中形成有贯通各接点并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12f。 该中空部12f被用于将从各接点向连接部件9传递的热直接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 散热。在本实施 方式中,从六角孔12e的底壁至轴部12a的前端部12c附近,以在层叠方 向上贯通头部12b与轴部12a的方式形成有中空部12f。中空部12f形成为与六角孔12e连通,在其头部12b —侧,通过六角孔12e、后述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 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开口。此外,虽然在此分别单独地形成中空部12f和六角孔12e, 但也可以通过省略六角孔12e并将中空部12f形成断面为六角形状而使中空部12f兼具有 六角孔12e的作用。形成于轴部12a的外周的非导电层13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在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非导电层13的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使用了向非导电性 树脂(例如,PPS(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 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等)混合了陶瓷(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填 充剂的混合物。 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仅使用未混有填充剂的非导电 性树脂,也可以仅使用陶瓷。但是,由于在仅使用非导电性树脂的情况下非导电层13的导 热性可能不够,此外,在仅使用陶瓷的情况下成本变高,因而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材料希 望使用向非导电性树脂混合了陶瓷的填充剂的混合物。另外,作为用于非导电层13的非导 电性树脂,为了防止潜伸,优选使用与构成主体部12的金属的线膨胀系数相近的材料。此外,作为连接部件9,其整体也能够使用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来形成。 但是,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与金属相比,由于强度、导热性都较低,因而从强度和 导热性的观点来看,作为连接部件9,使用以非导电层13覆盖金属制的主体部12的轴部 12a的外周的部件较为适合。换句话说,与由金属制的主体部12与覆盖其轴部12a的外周 的非导电层13构成的连接部件9与连接部件9整体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树脂形成 的情况相比,能够同时提高强度和导热性。在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的头部12b (下面为了简化将其称为连接部件9的头部 12b)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到变为高温的连接部件9的隔热盖12d。隔热盖12d由非 导热性的树脂形成。在形成有隔热盖12d的六角孔12e的位置形成有与六角孔12e连通的 孔12g,通过该孔12g,中空部12f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开口。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外周设置有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 14。此外,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与其正下方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之间设 置有对第一绝缘板8a施加规定的挤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例如由金属(例如, SUS不锈钢等)构成的弹簧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位于为连接部件9的 一部分的位置。即,连接部件9包括金属制的弹性部件15,该弹性部件15被配置在头部12b 和作为邻接的绝缘板的第一绝缘板8a之间,并在层叠方向上(图3中从上向下的方向)依 次挤压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在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即,在与头部12b相邻接 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与弹性部件15相接的面的一侧形成有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下部的凹部 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底座的部分)设置有支承弹性部件 15且防止损伤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板8a的金属(例如,SUS不锈钢等)制的支 承部件17。该连接部件9从固定有第一绝缘板8a 8c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面的一侧 (图3的上表面侧)插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通过使形成于轴部12a的前端部12c的阳螺纹 1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的阴螺纹(螺孔)19螺纹结合,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朝向轴部12a的前端部(图3的从上向下)挤压,从而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及 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接下来,对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说明。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通过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而保护各个接点,并且构成了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积极地向 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的散热路线(第二散热路线)的一部分。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 (图示右侧)的外周部形成为楔形。此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置有密封第一 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包括在 筒状体20的开口侧的外周部形成的凹部22,以及设置在凹部22的0型环等的密封件23。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各个第一连接端子 4a 4c的树脂成形体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 接器部2 (第一终端壳体5)固定在外部设备(例如,马达的保护壳体)等的壳体上的突缘 24 (省略安装孔)。第一终端壳体5通过突缘24与设备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 使来自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能够向设备侧散热。在突缘24的边缘周部25安也可以设置密 封设备等的壳体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的密封件等。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 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向内侧折弯。通过使连 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的边缘周部与该被折弯的部分接触来限制连接部件9的行程。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通过使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S卩,以与第一绝缘 板8a对置的面的边缘周部与第一终端壳体5接触,从而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如上述那样, 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的轴部12a (下面,为了简化,将其称为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由 于形成于其前端部12c的阳螺纹1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阴螺纹19螺纹结合并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因而,通过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及轴部12a的前端部12c这两者来使连 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为了提高保护性能、散热性能,及实现连接器1的轻型化,第一终端壳体5 (筒状体 20)优选由导电率、导热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导热性的 树脂等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体20以铝形成。这样,通过以铝形成筒状体20, 在将连接部件9与螺孔19螺纹结合时,与以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有能 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 下面,说明第二连接器部。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其内部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连接 端子(凹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凹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 为第二连接器部3。换句话说,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凸(凸侧终端壳体) 也可以为凹(凹侧终端壳体)。在此,与作为凸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相对应对第二 终端壳体7为凹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各一端侧分别与从变频器一侧延伸来的电缆27a 27c 连接。这些各个电缆27a 27c通过第二连接端子6a 6c与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电连接,从而向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分别供给相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27a 27c在导体28的外周形成有绝缘层29。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剖面面积为20mm2的 导体28。通过多连筒状(连结多个筒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 保持各个电缆27a 27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通过该电缆保持 部件30定位并保持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使其位于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成 对地面对(即,连接对象)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下方。为了使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相互绝缘而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非导 电性树脂等构成。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连接的各个 电缆27a 27c是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保持在规定的 位置。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用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作为电缆27a 27c, 因而能够提高敷设电缆27a 27c时的布线自由度。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虽然为了通过保持电缆27a 27c,更详细的说,通过在靠 近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位置保持电缆27a 27c的端部一侧而将第二连接端子6a 6c保持在规定位置并进行了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但也可以在保持电缆27a 27c 的同时也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并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此外,电 缆保持部件30也可以改变为不是保持电缆27a 27c,而是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对于电缆保持部件30,通过未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而是保持电缆 27a 27c来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时,即,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情况,由于电缆 27a 27c具有挠性,可以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前端侧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具有柔 软性。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通过连接部件9的挤压,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发生变形,即使插入第二连接端子的部分变动,也能够柔软地进行对应。此外,出于提高保护性能的目的,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拉出的电缆27a 27c的部 分上卷绕有编织保护层31。该编织保护层31与后述筒状保护体41接触,通过筒状保护体 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被作为同电位(接地GND))。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图 的简化,编织保护层31未被表示。如图7、图8所示,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7a 27c的 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形成为一体的U字形接点33。在U字形 接点33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插入性的楔部34。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 3嵌合,则能将U字形接点33以夹住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的方式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各个电缆27a 27c构成为尽量无 间隙地排列并被保持。因此,如图8所示,在排列时通过折弯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 的第二连接端子6b的躯体部35,从而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相同的间隔分离地配置。
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可以由导电 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稍稍具有挠性。 再次参照图6,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 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性,与第一终端 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楔形。
此外,与之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 这种情况下,最好将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楔形,将构 成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楔形,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 周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有各个电缆27a 27c 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无密封气密部37,从而防止 水通过电缆27a 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设置有与第 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接触的密封件38。换句话说,连接器1具有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的密封件23与设置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 在电缆27a 27c被拉出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上还覆盖有防止水浸入 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表示橡胶套39。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 接器部2嵌合时,操作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第 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之后,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还兼具有作为用于能够 将连接部件9相对第一终端壳体5插拔的贯通孔的作用。通过作为该贯通孔的作用,即使 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处于嵌合状态,由于能够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拔出连 接部件9,因而例如,即使设置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外周的密封件14随着时间的变化 被腐蚀而不得不更换,由于也可以不将第二连接器部3从第一连接器部2取下,就能够拔出 连接部件9并进行修理或更换,从而具有便于维修的效果。虽然出于保护性能、散热性能、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的目的,筒状体36优选由导电 率、导热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来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筒 状体36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为了提高其保护性能、散热性能,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 内周面设置有铝制的筒状保护体41。筒状保护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 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其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及电连 接。由此,提高了保护性能和散热性能。下面,说明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若从图9所示的非嵌合状态成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图3所 示的嵌合状态,则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 绝缘板8a 8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各自的一面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子6a 6c的各自的一面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连接端子4a 4c、第二连接端子6a 6c及绝缘板8a 8d被交互地配置,即,绝缘板8a 8d处于配置成夹住成对的第一连接端 子4a 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层叠状态。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绝缘板8a 8c被固定在以规定间隔分 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前端侧,因而即使未单独地设置用于保持 各绝缘板8a 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参照专利文献2),也能够保持各绝缘板8a 8c 的间隔。由此,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能够容易地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绝缘板8a 8d之间。即未降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也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板8a 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的方面非常有效。此外,第一连接端子4a (或4b)与第二连接端子6a (或6b)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 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a (或4b)上的第一绝缘板8a (或8b)与固定在构成其它接点的第一 连接端子4b (或4c)上的第一绝缘板8b (或8c)夹住。同样地,第一连接端子4c与第二连 接端子6c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c上的第一绝缘板8c与固定在第一 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的第二绝缘板8d夹住。然后,如图3所示,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操作连接部件9,若使连接部件9的螺 纹部18螺纹结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螺孔19内并紧固,则连接部件9旋转并挤入螺孔19 的底部,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按顺序挤压第一绝缘板8a、第一绝缘板Sb、第一绝缘板8c以 及第二绝缘板8d,各个接点以被绝缘板8a 8d的任意两个夹住的方式被挤压,从而使各个 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由于来自绝缘板8a 8d的挤压而稍有挠曲地在大范围接触。由此,即使在由车辆等产生振动的环境中,各个接点也牢固地接触并被固定。换句 话说,通过连接部件9挤压多对接点和多个绝缘板8a 8d,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及多个绝缘板8a 8d分别被牢固地接触固定,从而抑制相 对于各自的相互的微滑动所产生的相对移动。下面,说明散热路线。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在用于传递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器1中,由于传递 的电力容量较大,因而由接点产生的热如何散热成了重要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形成有第一散热路线与第二散热路线两个散热路 线。如图10所示,在第一散热路线中,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首先通过与各个接点接触 的连接部件9的非导电层13传递给主体部12的轴部12a。此时,由于非导电层13由具有 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树脂形成,因而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顺畅地被传导至金属构成的主体 部12的轴部12a。从各接点传递至主体部12的轴部12a的热的一部分被传导给中空部12f内的空 气。若将来自各接点的热传递给中空部12f内的空气,则中空部12f内的空气膨胀并流动, 通过六角孔12e、第二终端壳体7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向温度低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 部移动。换句话说,将被来自各接点的热加热的空气释放到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其结 果,就将来自各接点的热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如图11所示,在第二散热路线中,从各接点传递至轴部12a的热的一部分(未通 过中空部12f进行散热的热)通过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由于主体部12由其头部12b与轴部12a的前端部12c这两者与第一终端壳体5 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因而由各个接点传递到轴部12a的热在轴部12a的轴向上传递,通过头 部12b或轴部12a的前端部12c向第一终端壳体5传导。传递至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通过突缘24向设备侧进行散热,或者,从第一终端壳 体5的表面直接向外部(第一终端壳体5的周围的大气中)进行散热。由于连接器1所连接的设备一般设计成热容量较大,因而通过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设备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 密接触,将从各个接点传递给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向设备一侧引导,从而能够向第一终端 壳体5的外部高效地散热。此外,通过形成突缘24,使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变大,由于 增加了从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的散热量,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有第一散热路线与第二散热路线这两个散热路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主旨不是必须形成两个散热路线。例如,在不将连接器 1与设备等壳体连接,而是将由各接点产生的热的大部分经第一散热路线进行散热等情况 下,也能省略第二散热路线。但是,从散热性的观点来看,期望形成第一散热路线与第二散 热路线这两者。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在连接部件9中形成有贯通 各接点并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开口的中空部12f,将由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 9、中空部12f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通过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使连接部件9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及多个第 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并使连接部件9兼作为将由各个接点 产生的热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路线,从而不增加零部件件数就能够构 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将从各接点传递至连接部件9的热通过在连接 部件9中形成的中空部12f直接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因而能进一步提高散 热性。再有,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还能够在中空部12f设置用于冷却各接点的 冷却单元。作为冷却单元,例如,可以考虑将冷却用的空气(例如,从车外获取的外部气体) 吹向中空部12f内,或者,向中空部12f提供冷却水的冷却管等。一般来说,在用于传递大容量的电力的连接器等的连接结构中,考虑到各接点的 发热来设定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剖面面积。这是因为,虽然第一连接端子和第 二连接端子的剖面面积从小型化的观点来看优选为尽量小,但若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 端子的剖面积过小,则电阻增加,传输损失也随之增加,在各接点的发热量变得非常大。换 句话说,为了抑制在各接点的发热,必须使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的剖面面积大至 某种程度,从而成为阻碍小型化的重要因素。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中空部12f设置冷却单元,并使用该冷却单元积 极地冷却各接点,因而能够允许在各接点存在某种程度的发热,从而能够减小第一连接端 子和第二连接端子的剖面积,能实现更小型的连接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还形成有将由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 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路线,因而,能够通过经中空部 12f的第一散热路线与经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二散热路线这两条路线进行散热,从而能够 构建更有效的散热路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导电层13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 因而能够保持各接点间的绝缘,并且将在各接点产生的热顺畅地向金属制的主体部12传 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还设有隔热盖12d,从而能够 防止手指等接触到变成高温的连接部件9,能提高安全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绝缘板8a 8d的任意两个夹住并挤压各个接点, 能够将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电连 接,能够稳定各个接点的结合力。由此,对易于产生振动的汽车能够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突缘24的情况进行了说 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将突缘24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将突缘24设置在 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这两者上。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 器部3都未固定在设备等的壳体上的自由状态。例如,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形成突缘的情况下,只要以导热性的树脂或金属形成 第二终端壳体7,并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即可。由此,在 第二散热路线中,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及第二终端壳体7 向设备一侧进行散热。对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结构没 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3所示的连接器1那样,只要通过筒状保护体41的接触部42使第 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即可。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和轴部12a的前端部12c的 两者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仅有其中任意一方 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通过第一终端壳体5,而是使连接部件9直接与第二终端 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该结构对于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形成有突缘的情况(使第二终 端壳体7与设备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情况)特别有效。此外,没有对使连接部件9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结构进行特别 的限定,例如,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不是形成阴螺纹19而是形成贯通孔,并在第二终端壳体 7上形成与阳螺纹18螺纹结合的阴螺纹,通过使阳螺纹18与第二终端壳体7的阴螺纹进行 螺纹结合,使连接部件9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即可。此外,也能够形成跨过 第一终端壳体5侧及第二终端壳体7侧两者的螺孔。此外,虽然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图11所示的散热路线为经由连接部件9的 头部12b的路线与经由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的前端部的路线的两条路线的情况进行了说 明,但也可以仅有其中任一路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中,通过使连接部件9贯通各个接点, 由于能够从作为温度最容易上升的部分的接点直接进行散热,因而散热效果非常好。另外, 由于能够以连接部件9 一个部件对多个接点的热进行散热,与对各个接点按每个构建一条 散热路线的情况相比,在减少零部件件数方面也是有效的。下面,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图12所示的连接器120具有基本与图1的连接器1相同的结构,但中空部 12f不是在头部12b —侧,而是在轴部12a的前端部12c —侧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连通 这一点有所不同。
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120中,中空部12f形成为从轴部12a的前端(图12的下 侧)至六角孔12e的附近,在层叠方向上贯通头部12b与轴部12a。在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 二终端壳体7上分别形成有延长中空部12f的形状的孔121、122,从而容易地从中空部12f 向连接器1的周围的大气中进行散热。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的孔121形成为贯通阴螺 纹19的底部。 此外,在连接器120中,为了防止水从孔121、122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轴部 12a的前端部12c的外周设置有密封件123。在连接器120中,从各接点传递至连接部件9的热,其一部分向中空部12f内的空 气传导,中空部12f内的空气膨胀并流动,从而通过孔121、122向温度低的第一终端壳体5 的外部进行散热。图13所示的连接器130是在图12的连接器120中,做成将中空部12f在头部12b 一侧也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开口。换句话说,在连接器130中,中空部12f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贯通连接部件9,在连 接部件9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开口。采用连接器130,由于中空部12f贯通了连接部件9,空气在中空部12f内易于移 动,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性。再有,采用连接器130还能够在中空部12f例如,容易地设 置冷却单元,以便向中空部12f内导入外部气体或者流入冷却水,从而易于积极地冷却各 接点。图14所示的连接器140,在图1的连接器1中还形成有第三散热路线。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140中,形成有通过以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 绝缘板8a 8d,并且使绝缘板8a 8d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 触,从而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绝缘板8a 8d、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 外部进行散热的第三散热路线。作为绝缘板8a 8d所使用的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可以使用向非导电 性树脂(例如,PPS(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 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等)混合了陶瓷(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的 填充剂的混合物。在连接器140中,在绝缘板8a 8d中,使配置在处于层叠状态的层叠方向的两端 的第一绝缘板8a和第二绝缘板8d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第一绝缘板8a 通过弹性部件15、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此外,使 第二绝缘板8d与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的阴螺纹19的周边接触,从而与第一终端壳体 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采用连接器140,除了上述第一散热路线、第二散热路线之外,还形成有将由各接 点产生的热通过绝缘板8a 8d、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第三 散热路线,由于能够以总计三条路线进行散热,因而能够构建效果更好的散热路线。此外,在连接器140中,虽然能够以第一散热路线、第二散热路线、第三散热路线 总计三条路线进行散热,但是当然也能够省略第二散热路线,而仅有第一散热路线与第三 散热路线两条路线。换句话说,在图1的连接器1中,也可以使用第三散热路线来取代第二 散热路线。
此外,在构建第二散热路线(参照图11)与第三散热路线(参照图14)这两者的 情况下,若使连接部件9与第一绝缘板8a 8c紧贴,则在连接部件9与第一绝缘板8a 8c之间也能够进行热传导,因而能够构建效果更好的散热路线。此外,不仅是连接部件9,在弹性部件15也具有导热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绝缘 板、弹性部件15、第一终端壳体5的顺序构建传导在各接点产生的热的散热路线。此外,在图14中,虽然设置有隔热盖12d,但与图11所示的第二散热路线相比,由 于连接部件9的温度没有上升,也能够选择不设置隔热盖12d。下面,说明变形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涉及对中空部12f的内壁面的加工,但也可以 使中空部12f的内壁面形成为阴螺纹,增大中空部12f的内壁面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由中 空部12f的散热性。此外,增大中空部12f的内壁面的表面积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 能够采用在中空部12f的内壁面上沿层叠方向(轴向)形成有突起(散热片)或槽等任意 的结构。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只要采用本发明的技 术思想,也可以做成例如,将作为汽车用的连接器,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 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一并连接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 能够以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按照每种用途准备不同的连接 器,从而能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有所贡献。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 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与作为接点侧的面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接触的第 一连接端子4a 4c侧的各自的面上形成凸部,在该凸部上嵌入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 U字形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 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U字形接点33的分叉的 前端部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但也可以使任意一方的长度形成为较长的J字形接点。通过 形成为J字形接点那样的形状,即使从相对于电缆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也能够将第二连 接器部3插入到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中,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侧观察,各 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构成为成直线状地接触,但也可以 做成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侧观察,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成直角地交叉并接触的方式构成第一 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成L字 形。同样地,也能够构成为使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连接端子6a 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 体5及第一连接端子4a 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使第二连接 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换句话说,可以使从连接器拉出电缆的 方向与设置部位的形状一致,从而能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连接端子6a 6c不同,在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一端侧未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未限定于这样的结构。S卩,本实施方 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将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再有,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 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 可以使用刚性的电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阴螺纹19形成于与连接部件9的前端侧的阳螺纹18 螺纹结合的位置,但也可以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 —侧形成阳螺纹,并形成与在该头部 12b —侧形成的阳螺纹进行螺纹结合的阴螺纹19。例如,也可以是在头部12b本身上形成 阳螺纹,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阴螺纹19的结构。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以螺钉为例进行了 说明,但其主旨未将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的结构限定为螺钉形状,例如,也可以构成 为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的CPA杆(CPA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连接器位置保证)的轴部与连接部件9连结,旋转CPA杆来固定嵌合,并且从连 接部件9的头部12a向轴部12b的前端挤压连接部件9 (或者紧固)此外,虽然在本实 施方式中,使用了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与 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嵌合的六角孔12e (凹部)的结构,其假定为使用一般销售 的六角扳手,但是也可以假定为使用不是市场销售的形状的专用工具,在连接部件9的头 部12b的上表面形成与该专用工具对应的形状的凹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连接部件9既可以是大致 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态 的朝向不作为要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 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 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 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 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 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 成; 在上述连接部件中形成有贯通上述各接点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将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中空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 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中空部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贯通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层叠方向的两 端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导热性,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头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 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 轴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 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连接部件还具有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 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部,并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及上述轴部由金属构成;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 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上述 主体部的轴部的前端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 的外部进行散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形成为阳螺纹,通过将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的 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从而使上述连接部件对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 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并固定。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成高温的上述连接部件的隔热盖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以具有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绝缘板,并且,通过使在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 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中空部的内壁面形成为阴螺纹,从而增加该内壁面的表面积而提高散热性。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由金属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由导热性树脂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连接结构。提供能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的连接结构。设置有连接部件(9),其具有由头部(12b)和与头部(12b)连接的轴部(12a)构成的主体部(12),轴部(12a)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接点和多个绝缘板(8a~8d),并且通过以头部(12b)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热性。在连接部件(9)中形成有贯通各接点并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12f),由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中空部向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2082349SQ20101027219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林真也, 片冈裕太, 福田州洋, 竹原秀明, 铃木幸雄 申请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