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挠式散热导管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挠式散热导管,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在内部设置至少一吸液导管,以毛细作用传导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散热与无方向限制循环的可挠式散热导管。
背景技术:
按,现有集成电路、功率晶体管、芯片组、发光二极管(LED)灯具等高热能产生的电子负载,在使用上需要利用散热器或散热机构搭配,方能正常操作,现有电子负载采用被动式的散热鳍片或散热器的空气冷却方式已不敷使用,除了散热速度慢,热源或热点的降温效率亦是很差,且电子负载与散热器的接面上的各点散热温度不均勻,并不符合产业利用需求,而逐渐被淘汰。或有因此萌生改良者,以金属管路配置并于管内注入冷却液或散热液,并再连结散热器方式提供上述电子负载散热,但由于冷却液或散热液流动速率缓慢问题,如果单纯靠热对流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根本无法达到迅速散热的效果,并且会受限电子负载装设方向,例如发光二极管灯具装设方向在散热器的上方,即投射灯光向上时,如单单靠热对流方式进行散热,根本很难向上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顺畅及快速流动,因此,通常必需加设小型电动泵浦加压推动冷却液或散热液,但此种方式,势必让小型电动泵浦消耗额外的电力与设备成本,不具经济效益,并且,在安装上也必需占用空间,使其应用范畴受限。上述现有的金属管路配置电子负载,以提供散热的机构,另外一个缺点是在于该金属管路如需配合电子负载的装设场合或机构设计,例如配置于狭小的机壳内,则无法被顺利配置,因而影响其产业利用价值,并且,该金属管路在弯折角度及配置路径上,会受限于金属管路的弯折角度极限及变形极限,无法适用于各种不同形状及组件配置位置的电子产品机构中,诸如该金属管路必需绕过或避过某些机构或电子组件,而必需作大幅度的弯折或回绕配置,则现有的金属管路配置的散热并无法被适用,因而限制其应用的范畴。在相关的先前专利技术文献方面,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U65772号「液冷是统」 发明专利案,则揭示典型现有金属管路配置的液冷是统,同样地,会产生金属管路散热效率不彰及金属管路配置弯折易受机构空间、形状与电子组件配置位置阻碍的问题与缺点。除此之外,诸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553602号「散热器改良结构」新型专利案,则揭露以小型泵浦配合可挠性散热管所组成的散热器,提供给电子负载作为散热的用,虽可改善上述金属管路弯折配置的问题,但仍无法解决冷却液或散热液流动速率缓慢问题,而必需依靠小型泵浦加压输送,必需消耗额外的电力及增加设备成本,不具经济效益。由上所述,现有的电子负载的散热装置,借由空气冷却方式的散热速度、效率不佳与接面散热不均,如以前案中借由金属管路配置的循环散热,则该电子负载的设置位置受限,另外,如要加设小型电动泵浦加压推动冷却液循环散热,则需耗费额外电力、成本偏高及占用安装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挠式散热导管,其成本低、 不需耗费额电力与设备,且不论在液、气或气、液两相变化的状态下,均可快速提供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自体循环散热效果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并且,具有可挠性,不受电子负载的设置位置、方向与机构、空间限制,可以应用在不同形状、机构空间大小的电子负载的安装与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为一可挠性管,内部形成至少一容室;一导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一端,导热件的表面供至少一电子负载结合,以将电子负载的热源吸收至导热件;一散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的另一端;至少一均热环,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均热环结合于导热件内缘,该均热环内形成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该吸液导管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内管包覆于吸液导管的外部,让吸液导管两端局部露出,该吸液导管一端对应插入均热环的穿孔再与导热件内缘连结,该吸液导管另一端连结散热件的内缘,使该吸液导管连结于均热环、导热件与散热件间的容室空间中,该内管与外管间至少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至少填充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在热源透过导热件吸收后,再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产生液、气两相变化,再借由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冷却,再由散热件经由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中。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的功效,是在于借由该吸液导管的毛细作用使如冷却液的流体导热介质无论在于液、气散热或气、液冷却状态,均可顺利作循环散热效果,且外管具有可挠弯折特性,不受限电子负载设置于上、下、左或右的方向、位置、机构与形状,并可借由该内管与外管之间所区隔形成的容室,使吸液导管与容室内的流体导热介质具有温差区隔,而形成具毛细作用加速的热对流循环散热效果,让电子负载的热源可以迅速被循环降温,并且,透过均热环的设置,使电子负载的接面上的各点散热温度均勻,以达到不使用额外电力与设备,且具高效散热的节能环保自体无方向限制的循环散热功效。
图1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剖视放大图。图4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一应用例图。图5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二应用例图。图6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三应用例图。图7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二实施例图。图8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三实施例图。图9是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第四实施例图。图10是图9的剖视放大图。
5
图11是图10的A-A,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可吞S式散热导管的导热件端实际量测点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可吞S式散热导管的散热件端实际量测点示意图。
图14为图12及图13的量测点的实际量测数据曲线图。
图15为现有空气冷却式散热器的量测点的实际量测数据曲线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可挠式散热导管10外管
11容室111锁合螺牙
112锁合螺牙113循环管道
114流体导热介质115循环管道
116循环管道117循环管道
118循环管道20导热件
21接合部211螺牙
212插孔30散热件
31接合部311螺牙
312插孔40均热环
41穿孔50吸液导管
60内管70吸液中管
200电子负载200,电子负载
300散热鳍片组Al量测点
A2量测点A3量测点
A4量测点T时间轴
P温度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一实施例,其中,该可挠式散热导管100包括一外管10,该外管10为一导热体,且为一可挠性管,例如 软质硅胶管,可作挠性弯折,该外管10内形成至少一容室11,该容室11上端内壁设有若干锁合螺牙111,该容室11下端内壁设有若干锁合螺牙112。一导热件20,为导热材料构成,如铝、铜或合金等金属材料,于外部表面可供一电子负载200连结,该电子负载200的型式不限,在本发明中是以一发光二极管灯具为例,该导热件20并于内缘形成一接合部21,该接合部21外缘设有若干螺牙211,该螺牙211对应螺锁至外管10的容室11上端的锁合螺牙111,使该导热件20结合于该外管10的容室11 上端,该接合部21内缘则设有至少一插孔212。一散热件30,为导热材料构成,如铝、铜或合金等金属材料,于内缘形成一接合部 31,该接合部31外缘设有若干螺牙311,该螺牙311对应螺锁至外管10的容室11下端的锁合螺牙112,使该散热件30结合于该外管10的容室11下端,该接合部31内缘则设有至少一插孔312。上述的导热件20、散热件30与外管10的容室11间的组合结构,并不以螺牙211、锁合螺牙111与螺牙311、锁合螺牙112间的对应螺锁方式为限,举凡是等效的组合结构,如黏合或嵌合等等效结构,当不脱本发明的范畴。至少一均热环40,为吸液材料构成,如不织布、海棉等吸液材料,该均热环40结合于导热件20内缘的接合部21表面,该均热环40中形成至少一穿孔41,该穿孔41吻对该导热件20的插孔212。至少一吸液导管50及至少一内管60,该吸液导管50为吸液材料构成,如不织布、 海棉等吸液材料,该内管60为耐热隔温材料构成,如橡胶或塑料,该内管60包覆于吸液导管50的外部,仅让吸液导管50两端局部露出,该吸液导管50两端分别对应插入均热环40 的穿孔41与导热件20的插孔212、散热件30的插孔312,使该吸液导管50连结于均热环 40、导热件20与散热件30间的容室11空间中,让该内管60与外管10间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113,该循环管道113内至少填充一种流体导热介质114,该流体导热介质114 的型式不限,在本发明中是以冷却液为例,其它如水或油等具散热效果的流体介质,当不脱本发明的范畴。上述的吸液导管50两端与导热件20、散热件30间的连结结构,并不以插接于插孔 212及插孔312为限,其它等效的连结结构如黏合或嵌合,当不脱本发明的范畴。请再配合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一应用例,其中,显示该发光二极管灯具型态的电子负载200产生热源时,该热源透过导热件20吸收后,再加热导热件10和均热环40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114,使流体导热介质114产生液、气两相变化,再借由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50向下传导至散热件30散热降温冷却,再由散热件30经由循环管道113循环回到导热件20端的均热环40 (如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最后,再由该均热环 40吸收该流体导热介质114,而重复上述的循环散热降温动作,该均热环40并提供电子负载200及其所连结的导热件20表面上每一点的均勻散热功能。借由上述的散热循环路径,可迅速让电子负载200的热源或热点的高温可迅速经由吸液导管50毛细作用而带往散热件30端作降温,并且,不论该流体导热介质114是否有发生液、气散热或气、液冷却的两相变化,均可透过此吸液导管50加速传导效果,并借由该内管60与外管10隔开形成温度差,使吸液导管50内的流体导热介质114与循环管道113 中的流体导热介质114形成一热一冷的热对流二次加速循环效果,让流体导热介质114的散热循环速率加速。请再配合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二应用例,其中,显示电子负载200朝下设置的状态,同样地,可依上述相同的流体导热介质114循环散热路径(如图5中箭头方向所示),迅速由导热件20经由该吸液导管50毛细作用传导至散热件降温散热冷却,并透过循环管道113循环回到导热件20端的均热环40,同理可得,该电子负载 200无论设置方向朝左或朝右,亦均有此自体循环散热的效果,因此,本发明可不受电子负载200设置位置及方向的限制,均可发挥使流体导热介质114无方向限制的自体循环散热功效。请再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三应用例,其中,显示该导热件20表面连结一芯片组的电子负载200’,该散热件30表面则连结一散热鳍片组300, 并借由该外管10的可挠性弯折特性,可以在如计算机机壳或主机板等场合中进行各种角度的弯折配置,同样可使该芯片组的电子负载200’的热能迅速及有效地传导至远程的散热鳍片组300进行散热降温,并使该流体导热介质114于外管10内的吸液导管50、均热环40 与循环管道113间进行自体无方向限制的循环散热操作。请再参阅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显示该外管10与内管60间的循环管道113内填充至少一吸液中管70,该吸液中管70为吸液材料所构成,如不织布或海棉,以吸收该流体导热介质114,同样可以如该吸液导管50的毛细作用,发挥迅速传导流体导热介质114的功效,同样可以达到图1至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单纯液态流体导热介质114的热对流循环效果。请配合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中,显示该散热件30内缘的接合部31表面结合一均热环40,该均热环40的穿孔41吻对该接合部31的插孔312,供该吸液导管50—端穿过,使散热件30的表面的每一点部位的散热更加均勻,并加速该流体导热介质114于如图4及图5所示自体循环路径的循环散热效率。请再参阅图9、图10及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第四实施例, 其中,显示该导热件20的接合部21内缘设有数个插孔212,该散热件30的接合部31内缘设有数个插孔312,该结合于导热件20及散热件30中的均热环40中设有数个穿孔41,该数个组内管60及吸液导管50组合,各吸液导管50两端分别穿过各穿孔41再插接于导热件20的接合部21的各插孔212,以及散热件30的接合部31的各插孔312之间,使该数个组内管60将外管10的容室11区隔形成数个循环管道115、116、117及118,使该填充于各循环管道115、116、117及118内的流体导热介质114,有更多组的吸液导管50与循环管道 115、116、117及118共同形成绵密的自体循环网络(如图10所示),可加速该流体导热介质114的自体循环散热速度与提升该电子负载200的散热效率。请再配合图12、图13、图14及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与未装设本发明中的吸液导管50、内管60及流体导热介质114的现有空气冷却式散热器的量测对照曲线图,该图12显示量测点Al及A2分别为导热件20表面的两点;图13显示量测点A3 及A4分别为散热件30表面的两点,本发明的可挠式散热导管100的量测结果如下列表一及图14所示,而对照组的现有空气冷却式散热器量测结果如下列表二及图15所示,该横向轴为时间轴T,纵向轴为温度轴P,其中(表一)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管,为一可挠性管,内部形成至少一容室;一导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一端,导热件的表面供至少一电子负载结合,以将电子负载的热源吸收至导热件;一散热件,连结于外管的容室的另一端;至少一均热环,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均热环结合于导热件内缘,该均热环内形成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该吸液导管为吸液材料构成,该内管包覆于吸液导管的外部,让吸液导管两端局部露出,该吸液导管一端对应插入均热环的穿孔再与导热件内缘连结,该吸液导管另一端连结散热件的内缘,使该吸液导管连结于均热环、导热件与散热件间的容室空间中,该内管与外管间至少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至少填充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在热源透过导热件吸收后,再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产生液、气两相变化,再借由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冷却,再由散热件经由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容室两端内分别设有若干锁合螺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为一导热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为导热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内缘形成一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外缘设有若干螺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内缘设有至少一插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表面所连结的电子负载为发光二极管灯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表面所连结的电子负载为芯片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导热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内缘形成一接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外缘设有若干螺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内缘设有至少 一插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内缘表面结合一均热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环为不织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环为海棉。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表面结合一散热鳍片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环为不织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环为海棉。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导管为不织布。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导管为海棉。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与外管间区隔形成的循环管道内所填充的流体导热介质为冷却液。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与外管间区隔形成的循环管道内所填充以至少一吸液中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中管为吸液材料。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中管为不织布。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挠式散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中管为海棉。
全文摘要
一种可挠式散热导管,是包括一外管、一导热件、一散热件、至少一均热环,至少一吸液导管及至少一内管,其中,外管为一可挠性管,内部形成至少一容室,该导热件与散热件分别结合于该外管两端,该导热件供电子负载连结于表面,该均热环连结于导热件内缘,该内管及吸液导管纳置于外管的容室内,且吸液导管受内管的包覆,两端分别结合于导热件与散热件,内管与外管间的容室则被区隔形成至少一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内填充至少一种流体导热介质,以使该负载热源产生热能由导热件吸收后,加热导热件和均热环中间的流体导热介质,使流体导热介质借毛细作用沿吸液导管传导至散热件散热降温,再由散热件经循环管道循环回到导热件端的均热环。
文档编号H01L23/427GK102300440SQ201010205320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2日
发明者侯宗志, 陈良才, 陈良文 申请人:侯宗志, 陈良才, 陈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