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无机发光元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作为平板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或背光灯使用的无机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发光元件具有形成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荧光层,荧光层由包括有机荧光 材料或无机荧光材料的荧光材料构成。当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包括在 所述荧光层中的荧光材料被激发,于是所述发光元件发射可见光。所述发光元件被用作PDP 或OLED等平板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或被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在包括由无机荧光材料构成的所述荧光层的发光元件中,无机荧光材料主要以在 诸如树脂的基体上的分散粉末状态形成。所述发光元件具有高的机械强度、高的热稳定性 和长的寿命,但是需要高的驱动电压,发光亮度低且难以实现蓝色。而包括由有机荧光材 料构成的所述荧光层的发光元件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并需要低的驱动电压,但存在热稳定性 低,寿命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长的 寿命,整体上保持均勻且高的发光效率,透明且柔性的无机发光元件。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无机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荧光 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上方,并包括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的多个纳米线;以及第二电 极,形成于所述荧光层的上方;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多个纳米线而形成的。此时,所述荧 光层可以通过将分散有所述多个纳米线的极性溶剂滴落后施加电场的基于电场的分散法、 随机分散法或一列排列法涂敷来形成。另外,本发明中的荧光层可以通过涂敷由所述多个纳米线和有机材料混合而成的 纳米混合物来形成。此时,可以利用从旋转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纳米注入法 或丝网印制法中选择的方法来涂敷所述纳米混合物。另外,所述有机材料可以在涂敷后的 加热工艺中被去除。另外,所述有机材料可以包括从导电聚合物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 脂、尿素树脂、丙烯酸树脂、透光性环氧树脂和透光性硅树脂中选择的一种。另外,所述有机 材料还可以包括发光活化剂或纳米线分散剂。另外,本发明中的多个纳米线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以 关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以不规则的方向排列。另外,所述多 个纳米线可以以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短的长度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内随 机地排列并相互连接而形成随机网络。另外,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还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 间的第一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其 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 材料形成。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第一电极,在所述 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一侧形成为条状;第二电极,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另一侧形成 为条状并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开;以及荧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包 括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的多个纳米线,其中,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多个纳米线而形成的。 此时,所述荧光层可以通过将分散有所述纳米线的极性溶剂滴落后施加电场的基于电场的 分散法、随机分散法或一列排列法涂敷来形成。另外,本发明中的荧光层可以通过涂敷由所述纳米线与有机材料混合而成的纳米 混合物来形成。此时,可以利用从旋转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纳米注入法或丝 网印制法中选择的方法来涂敷所述纳米混合物。另外,所述有机材料可以在涂敷后的加热 工艺中被去除。另外,所述有机材料可以包括从导电聚合物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尿 素树脂、丙烯酸树脂、透光性环氧树脂及透光性硅树脂中选择的一种。另外,所述有机材料 还可以包括发光活化剂或纳米线分散剂。另外,所述多个纳米线被形成为在所述第一电极 与第二电极之间以关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水平方向、或以不规则的方向排列。另外, 所述多个纳米线以比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短的长度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内 随机地排列并相互连接而形成随机网络。另外,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 第一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 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材料 形成。另外,在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材料中,作为红色荧光体,由从CaS:Eu(宿主掺 杂剂)、ZnS:Sm、ZnS:Mn、Y2O2S:Eu、Y2O2S:Eu,Bi、Gd2O3:Eu、(Sr, Ca, Ba, Mg)P2O7:Eu, Mn、 CaLa2S4:Ce, SrY2S4:Eu, (Ca, Sr) S:Eu、SrS:Eu、^O3:Eu、以及 YVO4:Eu,Bi 中选择的一种或它 们的混合物形成;作为绿色荧光体,由从SiSTb (宿主掺杂剂)、ZnS:Ce,Cl、ZnS:Cu,Al、ZnS:Eu、 Gd2O2S:Tb> Gd2O3:Tb, Zn、Y2O3:Tb, Zn、SrGa2S4:Eu> Y2SiO5:Tb> Y2Si2O7:Tb> Y2O2S:Tb> ZnO:Ag、 ZnOCu, Ga、CdS:Mn、BaMgAl10O17:Eu, Mn、(Sr, Ca, Ba) (Al, Ga)2S4:Eu、Ca8Mg(SiO4)4Cl2:Eu, Mn、YB03:Ce,Tb、Ba2SiO4:Eu、 (Ba, Sr)2Si04:Eu、Ba2(Mg,Zn) Si2O7:Eu> (Ba, Sr)Al2O4:Eu> Sr2Si3O8. 2SrCl2:Eu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作为蓝色荧光体,由从GaN:Mg,Si (宿主掺杂剂)、GaN:Zn,Si、SrS:Ce、 SrS:Cu、ZnS:Tm、ZnS:Ag, Cl、ZnS:Te> Zn2SiO4:Mn> YSi05:Ce、(Sr, Mg, Ca) 10(PO4)6Cl2:Eu、 BaMgAlltlO17:Eu、BaMg2Al16O27:Eu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无机发光元件中,荧光层是通过将由无机发光材料构成的纳米线 单独地或与有机材料一同地涂敷而均勻地形成的,具有整体上保持均勻的发光效率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荧光层是利用由无机发光元件构成的纳米 线而形成的,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长的寿命、整体上保持均勻且高的发光效率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由于荧光层由纳米线形成,所以具有在以低 电压驱动的情况下,在荧光体中整体上均勻地感应电子、并得到高的发光亮度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与现有的由平板形状的薄膜形成的荧光层不同,荧光层由纳米线形成,所以具有透明性和物理的柔性,因此能够用于透明且柔性的平 板显示装置的发光元件或背光灯。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沿图1的A-A线得到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6是表示沿图5的B-B线得到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5对应的垂直剖面示意 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表示沿图8的C-C线得到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8对应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8对应的俯视示意图。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 片。图13表示图12的荧光层的PL模式。图14表示图12的荧光层的CL图像。图15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 片。图16表示图15的荧光层的PL模式。图17表示图15的荧光层的CL图像。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无机发光元件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单位像 素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2是 表示沿图1的A-A线获得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1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 120、荧光层130和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还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电极 120的下方的基板11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 第一电极120与荧光层130之间;以及第二绝缘层160,形成于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130 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和第二绝缘层1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中,荧光层130可以通过涂敷由无机发光材料构成的纳 米线来形成,或可以与有机物一同涂敷来形成,因此,可以更加容易地形成整体上均勻的荧光层。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形成了在平板显示装置中作为表现影像的基本单位的单 个像素。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可以根据涂敷的荧光体的种类而形成红色像素、绿色 像素、蓝色像素。因此,多个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可以作为构成平板显示装置的单位像素 (pixel)的发光元件来使用。另外,由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荧光层130由纳米线形成是柔性 的,所以无机发光元件100也可以用于柔性平板显示装置。另外,由于所述无机发光元件的 荧光层130是由纳米线形成的而相对地透明,所以无机发光元件100也可以用于透明平板 显示装置。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可以用于平板显示装置,特别是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的背光灯。此外,以下以单个无机发光元件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无机发光元件的说明可以 扩展适用于由多个无机发光元件构成的各种平板显示装置。例如,所述基板110被图示为 对应于一个无机发光元件100的大小,但也可以形成为与平板显示装置的整体大小对应的 大小。另外,所述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40被形成为具有与构成平板显示装置的无机 发光元件的个数相对应的个数,并在基板上相互电绝缘并整体上排列而形成。另外,形成在 基板的两侧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形成为在平板显示装置的整个基板上整体上关于各 个荧光层相互面对的条纹形状或格子形状。所述基板110优选地可以由陶瓷基板、硅基板、玻璃基板或聚合物基板构成。特别 是,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用于透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基板110可以玻璃基板或透明塑 料构成。所述玻璃基板可以由二氧化硅构成。另外,所述聚合物基板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等聚合物材料形成。另外,根据使用 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的平板显示装置的结构,可以在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半导体层、 或绝缘层。所述第一电极120可以在基板110的上表面上形成为薄膜,并可以用作阴极或阳 极。所述第一电极120可以由铝(Al)、铝钕(Al: Nd), Ig (Ag)、锡(Sn)、钨(W)、金(Au)、 铬(Cr)、钼(Mo)、钯(Pd)、钼(Pt)、镍(Ni)、钛(Ti)等金属层形成。另外,所述第一电极120 可以由基于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ΙΤ0)、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 ;IZO)、掺氟 氧化锡(F-doped Tin Oxide ;FT0)、氧化锌(Zinc Oxide)、Ca: IT0、Ag: ITO 等透明导电氧化 物的透明层形成。特别是,在第一电极120形成于无机发光元件的表现影像的表面上的情 况下,第一电极120可以由透明层形成。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极120由透明导电层形成的情况下,可以第一电极120中附加 地包括总线电极(未图示),所述总线电极由金属层形成,与透明导电层相比相对较窄,并 与透明导电层接触并平行地形成。所述总线电极补偿透明导电层的低的导电率,从而增加 无机发光元件的驱动效率。另外,所述第一电极120在面对荧光层130的表面上还包括由导电聚合物形成的 导电层(未图示)。所述导电层可以由从聚吡咯、聚苯胺、聚(3,4_亚乙基二氧噻吩)、聚乙 炔、聚对苯、聚噻吩、聚对苯乙烯和聚噻吩乙烯中选择的聚合物来形成。所述导电层可以增 加第一电极120和荧光层130的电结合。所述荧光层130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上涂敷由无机发光材料构成 的多个纳米线130a来形成。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由与有机发光元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相同的驱动方式驱动的情况下,所述荧光层130直接涂敷于第一电极 120的上表面上来形成,并与第一电极120电连接。特别是,在所述荧光层130与第一电极 120电连接而被驱动的情况下,可以由低电压的直流电源来驱动所述荧光层130。此外,在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基板110的上表面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第一绝 缘层150的上表面上涂敷来形成所述荧光层130。根据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的驱动方式, 荧光层130可以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50的上表面,并与第一电极120电绝缘。例如,在所述 无机发光元件100由与有机发光元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不同的方式驱动 的情况下,荧光层130与第一电极120电绝缘地形成。此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130中形成平坦化层135,所述平坦化层135形成于包括 形成在纳米线130a之间的空间的荧光层130的上部。所述荧光层130可以通过分散纳米线130a来形成。所述荧光层130优选地形成 为Inm至500nm的厚度。如果所述荧光层130的厚度太薄,在难以实现颜色。另外,如果所 述荧光层130的厚度太厚,则将不必要地使用较多的纳米线。另外,所述荧光层130的厚度 可以根据纳米线130a的密度来控制。此时,所述荧光层130可以通过将分散有多个纳米线130a的极性溶剂滴落后施加 电场的基于电场的分散法、分散极性溶剂的随机分散法、一列排列法、或基于与形成在下方 的层相接合的分散法等方法来形成。此外,所述荧光层130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形成将纳 米线130a直接沉积在第一电极120上以整体上随机地排列或排列成行后,保留所需的部分 并将其余部分去除。另外,可以通过使纳米线130a只在第一电极120的期望部分上随机地 或排列成行的方式来形成所述荧光层130。在所述基于电场的分散法中,将纳米线130a分散在诸如水、异丙醇、乙醇、甲醇、 丙酮或纳米线专用分散溶液等极性溶剂后,将纳米线分散溶液滴落到第一电极120上来涂 敷荧光层130。然后,在所述基于电场的分散法中,对所涂敷的荧光层130加电来形成电场, 使得纳米线130a在极性溶剂内按照电场的方向排列。由此,在所述基于电场的分散法中, 可以形成纳米线130a以一致的方向排列的荧光层。可以使所述极性溶剂在纳米线130a分 散后挥发,荧光层130中的纳米线130a整体上沿一致的方向排列。在所述随机分散法中,在将纳米线130a与所述极性溶剂混合后,将混合液滴落到 第一电极120上,随后使极性溶剂蒸发并形成荧光层130。在所述随机分散法中,通过反复 执行如上所述的过程来控制荧光层130的纳米线130a的密度。另外,在所述随机分散法中, 为了使纳米线130a在荧光层130内沿一致的方向排列,反复执行以下步骤使基板在预定 方向上倾斜某个角度,沿长度方向持续滴落纳米线分散极性溶剂,并进行干燥。另外,所述荧光层130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另外的基板上排列纳米线,并将 排列的纳米线转移到第一电极120的期望区域上。另外,所述荧光层130可以通过涂敷墨水形态的纳米混合物来形成,所述墨水形 态的纳米混合物由多个纳米线130a和作为分散剂的有机材料混合而成并具有粘度。所述 有机材料可以使用导电聚合物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尿素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特 别是可以使用透光性环氧树脂或透光性硅树脂等。另外,为了满足所需的墨水的物性,可 以在所述有机物中添加诸如界面活性剂或平滑剂等的添加剂、共溶剂或液态载体(liquid carrier vehicle)等。另外,所述有机物可以包括发光活化剂或纳米线分散剂。这里所述的发光活化剂指的是能够提高表现荧光特性的纳米线的发光特性的有机材料、即能够起到 有助于发光波长调节以及发光强度调节的作用的有机材料。在所述荧光层130中,在涂敷纳米混合物后,通过加热干燥或自然干燥来去除有 机物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所述荧光层130只由纳米线130a构成或者由具有有机物的复 合材料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130是通过涂敷由纳米线和有机物混合而成的纳米混合物来形成 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旋转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LITI)、纳米注入法或丝网印 制法等方法形成。所述的旋转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LITI)、纳米注入法或丝 网印制法利用使用现有的方法,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以与无机发光元件100的长度或宽度相应的长度形成。艮口, 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以与构成无机发光元件100的第一电极120的长度或宽度对应的长 度形成。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被配置为横跨第一电极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另外, 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配置。即,所述纳米线130a 可以在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以从第一电极120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的方式形成。另外, 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在基板110上相互平行地配置而形成。另外,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 形成为单层或多层。在所述纳米线130a形成为多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次涂敷来形成荧 光层。由此,所述荧光层130是通过涂敷方式由纳米线130a而形成的,因而可以更加容 易地整体上均勻地形成。另外,由于所述荧光层130是由纳米线形成的,所以具有高的机械 强度和长的寿命。另外,所述荧光层130可以整体上保持均勻且高的发光效率并可以以低 的驱动电压进行驱动。即,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中,由于荧光层130由纳米线130a形 成,所以能够在低的电压下发光。由此,与现有的无机发光元件相比,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 可以以低的驱动电压进行驱动,并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另外,由于所述无机发光元件100具 有高的发光效率,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蓝色。所述纳米线130a可以形成为长度比直径长的大的线缆状,其直径可以为约Inm至 约300nm。如果所述纳米线130a的直径太小,则强度较弱而容易断裂并导致发光效率减小。 另外,如果所述纳米线130a的直径太大,则难以均勻地形成荧光层130。所述纳米线130a由无机发光材料构成。所述无机发光材料根据颜色而使用各种 无机荧光体。例如,所述无机发光材料作为红色荧光体可以使用CaS:Eu(宿主掺杂剂)、 ZnS: Sm、ZnS:Mn、Y2O2S:Eu、Y2O2S:Eu, Bi、Gd2O3:Eu、(Sr, Ca, Ba, Mg)P2O7:Eu, Mn、CaLa2S4:Ce、 SrY2S4IEu, (Ca,Sr) S:Eu, SrS:Eu, Y2O3:Eu, YVO4:Eu, Bi 等荧光体。另外,所述无机发光材 料作为绿色荧光体可以使用ZnS:Tb(宿主掺杂剂)、ZnS:Ce, Cl、ZnS:Eu, ZnS:Cu, Al、 Gd2O2S:Tb> Gd2O3:Tb, Zn、Y2O3:Tb, Zn、SrGa2S4:Eu> Y2SiO5:Tb> Y2Si2O7:Tb> Y2O2S:Tb> ZnO:Ag、 ZnOCu, Ga、CdS:Mn、BaMgAI10O17:Eu,Mn、(Sr, Ca, Ba) (Al, Ga)2S4:Eu、Ca8Mg(SiO4)4C12:Eu, Mn、YB03:Ce,Tb、Ba2SiO4:Eu、 (Ba, Sr)2Si04:Eu、Ba2(Mg,Zn) Si2O7:Eu> (Ba, Sr)Al2O4:Eu> Sr2Si3O8. 2SrCl2:Eu等荧光体。另外,所述无机发光材料作为蓝色荧光体可以使用GaN:Mg, Si (宿主惨杂剂)、GaN:Zn, Si、SrS:Ce、SrS:Cu、ZnS:Tm、ZnS:Ag, Cl、ZnS:Te、Zn2SiO4:Mn、 YSi05:Ce、(Sr, Mg,Ca) 1(1 (PO4)6C12Eu、BaMgAlltlO17:Eu、Baife2Al16O27 = Eu 等荧光体。另外,作 为白色荧光体,所述无机发光材料可以使用YAG(钇铝石榴石)等。另外,所述无机发光材料可以使用将CaAl2O3和SrAl2O3合成而成的CaxSiv1Al2O3 = Ei^2的无机化合物发光材料。所述平坦化层135填充纳米线130a之间的空间,以使荧光层130在整体上变得平 坦。为了不减小纳米线130a的发光效率,所述平坦化层135被形成为透明层。所述平坦化 层135利用基于电绝缘体的绝缘层形成。所述平坦化层135可以使用诸如二氧化硅的氧化 物、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尿素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特别是可以使用透光性环氧树脂或 透光性硅树脂等。此外,在荧光层130由纳米线130a和有机物形成、并在荧光层130中存 在有机物的情况下,可以不形成所述平坦化层135。所述第二电极140被形成为薄膜,并可以用作阳极或阴极。所述第二电极140可以 以荧光层130为中心与第一电极120相互面对地形成。即,在所述荧光层130形成于第一电 极120的上表面的情况下,第二电极140可以形成于荧光层130的上表面。另外,在所述荧 光层130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50的上表面的情况下,第二电极140可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 160的上表面。此外,尽管形成了第一绝缘层150,但也可以根据无机发光元件的驱动方式 而在荧光层130的上表面上直接形成所述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第二电极140被形成为 具有与第一电极120相反的极性。另外,所述第二电极140可以由铝(A)、铝钕(Al:Nd)、 银(Ag)、锡(Sn)、钨(W)、金(Au)、铬(Cr)、钼(Mo)、钯(Pd)、钼(Pt)、镍(Ni)、钛(Ti)等 金属层形成。另外,所述第二电极140可以由基于氧化铟锡andium Tin 0xide;IT0)、氧 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 ;ΙΖ0)、掺氟氧化锡(F-doped Tin Oxide ;FT0)、氧化锌(Zinc Oxide)、Ca:IT0、Ag: I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的透明层形成。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极120由金 属层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电极140可以由透明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120由透明层形成 的情况下,第二电极140可以由金属层形成,并具有是反射光线的反射层。另外,所述第二电极140在面对荧光层130的表面上还包括由导电聚合物形成的 导电层(图中未示)。所述导电层可以由从聚吡咯、聚苯胺、聚(3,4_亚乙基二氧噻吩)、聚 乙炔、聚对苯、聚噻吩、聚对苯乙烯和聚噻吩乙烯中选择的聚合物来形成。所述导电层可以 增加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130的电结合。所述第一绝缘层150可以在第一电极120与荧光层130之间形成为薄膜。所述第 一绝缘层150可以根据无机发光元件100的驱动方式而可选地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 可以由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复合材料形成。更具体说,用于形成所 述第一绝缘层150的无机材料可以由诸如氮化硅的氮化硅膜、二氧化硅、氧化物类绝缘体、 或有机绝缘体等形成。另外,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的有机材料可以由诸如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的聚合物材料形成。在第一 电极120形成于像素显示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绝缘层150由透明材料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160在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130之间形成为薄膜。所述第二绝 缘层160可以根据无机发光元件100的驱动方式而可选地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160可以 将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130电绝缘。所述第二绝缘层160可以由与第一绝缘层150相同 的材料形成。另外,在第二电极140形成在像素显示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绝缘层160由 透明材料形成。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参照图3,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2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20、荧光层230和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200还可以包括基板110,形成于第 一电极120的下方;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第一电极120与荧光层230之间;以及第二绝 缘层160,形成于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2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 和第二绝缘层1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200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 光元件100相比,只有荧光层2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或相似。因此,以下以 荧光层2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2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 述无机发光元件200中,与图1和图2中的无机发光元件1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 同的附图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230可以利用涂敷法涂敷多个纳米线230a来形成为薄膜层。另外,所 述纳米线2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所述无机发光材料已在上面进行说明,在此将省 去详细的说明。所述纳米线230a以与无机发光元件200的长度或宽度相应的长度形成。即,所述 纳米线230a可以以与构成无机发光元件200的第一电极120的长度或宽度对应的长度形 成。另外,所述纳米线2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配置。S卩,所述纳 米线230a在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以从第一电极120的一侧向另一侧横跨而形成。此时, 所述纳米线230a可以从第一电极120的一侧到另一侧排列并相互交错地配置。此外,所述 纳米线230a可以形成为与第一电极120的平面平行并在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上以不规 则的方向排列。由此,与平行于纳米线而形成相比,所述荧光层230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 特别是,在所述纳米线230a以多层形成的情况下,相互不同层的纳米线230a无需相互平行 地形成。另外,由于所述纳米线230a相互交错地配置而增加了荧光层230的强度,即使向 所述荧光层230施加与纳米线230a和第一电极120的平面垂直方向的压力,也可以防止无 机发光元件200发生弯曲。另外,所述荧光层230中形成平坦化层235,所述平坦化层235形成于包括形成于 纳米线230a之间的空间的荧光层230的上部。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参照图4,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3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20、荧 光层330和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300还可以包括基板110,形成于第一 电极120的下方;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第一电极120与荧光层330之间;以及第二绝缘 层160,形成于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3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和 所述第二绝缘层1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300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 光元件100相比,只有荧光层3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因此,以下以荧光层 3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2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述无机发 光元件300中,与图1和图2中的无机发光元件1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同的附图 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330可以通过涂敷方式涂敷多个纳米线330a而被形成为薄膜层。另 外,所述纳米线3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
所述纳米线330a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无机发光元件300的长度或宽度相应的长度。 即,所述纳米线330a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构成无机发光元件300的第一电极120的长度或宽 度对应的长度。由此,所述纳米线330a在荧光层330内相互连接并以随机方向排列而形成。 即,所述纳米线330a在荧光层330内形成随机网络。由此,与以与单位像素的长度或宽度 相应的长度形成纳米线330a的情况相比,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所述荧光层330。另外,由于 纳米线330a的长度短,使得纳米线330a无需按预定方向排列,所以所述荧光层330可以由 随机分散法形成。另外,在所述荧光层330是通过涂敷作为纳米线和有机物的混合物的纳 米混合物来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纳米线330a的长度相对变短,也可以容易地采用旋转涂敷 法、喷墨法或丝网印制法等方法。另外,由于所述纳米线330a相互交错配置而增加了荧光 层330的强度,即使向所述荧光层330施加与第一电极120的平面垂直方向的压力,也能够 防止无机发光元件330发生弯曲。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330中形成平坦化层335,所述平坦化层335形成于包括 形成于纳米线330a之间的空间的荧光层330的上部。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6是表 示沿图5的B-B线得到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5和图6,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4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 120、荧光层430和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400还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电极 120下方的基板11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400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第 一电极120与荧光层430之间;第二绝缘层160,形成于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430之间。 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和所述第二绝缘层1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400以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无机 发光元件100的结构类似的结构形成,只是荧光层430以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为基准在 垂直方向上旋转了 90度。即,所述无机发光元件400是依次层叠了荧光层430和第二电 极140而形成的结构,所述荧光层430是通过将纳米线430a在被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一电极 120上在向上方向上排列而形成。另外,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400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 无机发光元件100相比,只是荧光层4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因此,以下以 荧光层4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4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 述无机发光元件400中,与图1和图2中的无机发光元件1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 同的附图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430可以通过涂敷法涂敷多个纳米线430a来形成。另外,所述纳米线 4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所述荧光层430优选地可以形成为约Inm至约10 μ m的厚 度。另外,所述荧光层430的厚度可以根据纳米线430a的密度来控制。所述纳米线4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40的间距相应的长度形成。 此外,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400包括第一绝缘层150和第二绝缘层160的情况下,所述纳米 线430a可以以与第一绝缘层150与第二绝缘层160之间的间距相应的长度形成。所述纳 米线4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120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配置。即,所述纳米线430a可以以 从第一电极120向第二电极140的方向垂直地排列。另外,所述纳米线430a在单位像素内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所述纳米线430a可以以相互交错的方式朝向第一电极120的上部 方向排列。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430中形成用于填充纳米线430a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平坦 化层435。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5对应的垂直剖面示意 图。参照图7,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50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20、荧 光层530和第二电极1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500还可以包括基板110,形成于第一 电极120的下方;第一绝缘层150,形成于第一电极120与荧光层530之间;以及第二绝缘 层160,形成于第二电极140与荧光层5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150和 所述第二绝缘层1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另外,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500与图5和图6的实施例中的 无机发光元件400相比,只是荧光层5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因此,以下以 荧光层5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5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 述无机发光元件500中,与图5和图6中的无机发光元件4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 同的附图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530可以通过涂敷法涂敷多个纳米线530a而形成。另外,所述纳米线 5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所述纳米线530a可以以比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间距短的长度形 成。由此,所述纳米线530a在荧光层530内相互连接并沿随机方向排列。S卩,所述纳米线 530a可以在荧光层530内形成随机网络。由此,与以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的 间距相应的长度形成纳米线的情况相比,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所述荧光层530。另外,由于 纳米线530a的长度短,使得纳米线530a无需向预定方向排列,所以所述荧光层530可以由 随机分散法形成。另外,在所述荧光层530是通过涂敷作为纳米线和有机物的混合物的纳 米混合物而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纳米线530a的长度相对地变短,也可以容易地采用旋转涂 敷法、喷墨法或丝网印制法等方法来形成。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530中形成用于填充形成在纳米线530a之间的空间的平 坦化层535。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表示沿 图8的C-C线得到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参照图8和图9,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600可以包括绝缘基板 610、第一电极620、荧光层630和第二电极6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600根据其驱动方 式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650,形成于第一电极620与荧光层630之间;第二绝缘层660, 形成于第二电极640与荧光层6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650和第二绝 缘层6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600中,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40 在绝缘基板610上相互隔开而形成阻隔壁结构,并在所述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40之间形成荧光层630。由此,所述无机发光元件600与现有的PDP的放电单元结构类似地形 成。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600中,由于无需将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40形成为透 明导电层,所以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另外,在所述无机发光元件600中,由于荧光层630为 向外部直接发光的结构,所以整体上的发光效率增加。所述绝缘基板610以与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的基板110相同或相似地形成,在 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第一电极620可以形成为条状,并在绝缘基板610上排列而形成于绝缘基板 610的一侧上。此时,为了增加荧光层630的面积,所述第一电极620被形成为其宽度小于
其长度。由于所述第一电极620不形成于显示影像的区域,所以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铝 (Al)、铝钕(Al:Nd)、银(Ag)、锡(Sn)、钨(W)、金(Au)、铬(Cr)、钼(Mo)、钯(Pd)、钼(Pt)、 镍(Ni)、钛(Ti)等金属层形成。另外,所述第一电极620可以由基于氧化铟锡andium Tin Oxide ;ΙΤ0)、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 ;ΙΖ0)、掺氟氧化锡(F-doped Tin Oxide ;FT0)、 氧化锌(Zinc Oxide)、Ca: ΙΤ0、Ag: I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的透明层形成。所述荧光层630可以通过涂敷法在绝缘基板610的上部在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 极640之间涂敷纳米线630a来形成。即,所述纳米线6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620和第二 电极640之间的间距相应的长度形成。由此,所述纳米线630a被形成为与第一电极620和 第二电极640电连接。所述荧光层630以与图1至图2的实施例中的荧光层130相同或相 似地形成,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630中形成平坦化层635,所述平坦化层635形成于荧光 层630的包括纳米线630a之间的空间的区域。所述第二电极640可以形成为条状,并可以在绝缘基板610上与第一电极620隔 开地排列而形成于绝缘基板61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电极640可以与第一电极相互隔开地 形成,以形成用于形成荧光层630的阻隔壁。另外,为了增加荧光层630的面积,与第一电 极620相同地,所述第二电极640可以被形成为其宽度小于其长度。所述第二电极640可 以以与第一电极620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形成,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第一绝缘层650可以在绝缘基板610上形成于第一电极620与荧光层630之 间。所述第一绝缘层650可以由与图1至图2的实施例中的第一绝缘层150相同或相似的 材料形成,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但是,与图1至图2的实施例中的第一绝缘层150不同 的是,所述第一绝缘层650无需由透明材料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660可以在绝缘基板610上形成于第二电极620与荧光层630之 间。所述第二绝缘层660可以以与第一绝缘层650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形成。另外,与第一 绝缘层650相同地,所述第二绝缘层660也无需由透明材料形成。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8对应的平面示意图。参照图10,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700可以包括绝缘基板610、第 一电极620、荧光层730和第二电极6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700在绝缘基板610上 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650,形成于第一电极620与荧光层730之间;第二绝缘层660,形成于第二电极640与荧光层7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650和所述第二 绝缘层6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700与图8和图9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 光元件600相比,只是荧光层7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或相似。因此,以下以 荧光层7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7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 述无机发光元件700中,与图8和图9中的无机发光元件6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 同的附图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730可以通过涂敷法涂敷多个纳米线730a而形成为薄膜层。另外,所 述纳米线7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所述荧光层730可以与图3的实施例中的荧光层230相同或相似地形成。即,所 述纳米线730a可以以与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40之间的间距相应的长度形成,可以形 成为在与绝缘基板610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排列并相互交错。在此将省去对于所述荧光 层730的材料的详细说明。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730中形成用于填充在纳米线730a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平 坦化层735。以下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与图8对应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11,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800可以包括绝缘基板610、第 一电极620、荧光层830和第二电极640。另外,所述无机发光元件800在绝缘基板610上 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650,形成于第一电极620与荧光层830之间;第二绝缘层660,形 成于第二电极640与荧光层830之间。此外,可以只形成所述第一绝缘层650和所述第二 绝缘层660之一,也可以两者都形成。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800与图8和图9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 光元件600相比,只是荧光层830的结构不同,而其它结构要素相同或相似。因此,以下以 荧光层830为中心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800进行说明。另外,在所 述无机发光元件800中,与图8和图9中的无机发光元件600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将使用相 同的附图标号,在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所述荧光层830可以通过涂敷法涂敷多个纳米线830a而形成为薄膜层。另外,所 述纳米线830a可以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所述荧光层830可以与图4的实施例中的荧光层330相同或相似地形成。即,所述 纳米线830a可以以比构成无机发光元件800的单位像素的长度或宽度短的长度形成。即, 所述纳米线830a可以以比第一电极620与第二电极640之间的间距短的长度形成。由此, 所述纳米线830a可以在荧光层830内形成随机网络。在此将省去对于所述荧光层830的 详细说明。另外,可以在所述荧光层830中形成用于填充在纳米线830a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平 坦化层835。以下通过更加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首先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进行说明。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3表示图12的荧光层的PL模式。图14表示图12的荧光层的CL图像。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是这样形成的将由aiS:Te的荧光 体构成的纳米线与有机物混合,并将其涂敷于基板的表面上。此时,所述荧光层被形成为具 有图4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结构。另外,参照图12可知,在所述荧光层中, 多个纳米线随机排列并形成网络。另外,参照图13的PL(光致发光;Photo Luminescence) 模式,所述荧光层在450nm区域的蓝色波长区域中观察到峰值。另外,参照图14的CL (阴 极发光;Cathode Luminescence)图像,所述荧光层形成了蓝色图像。由此,可知所述荧光 层形成为蓝色荧光层。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进行说明。图15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 片。图16表示图15的荧光层的PL模式。图17表示图15的荧光层的CL图像。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是这样形成的将由aiS:Eu的 荧光体构成的纳米线与有机物混合,并将其涂敷于基板的表面上。此时,所述荧光层被 形成为具有图4的实施例中的无机发光元件的荧光层结构。另外,参照图15可知,在所 述荧光层中,多个纳米线随机排列并形成网络。另外,参照图16的PL(光致发光;Photo Luminescence)模式,所述荧光层在500nm区域的绿色波长区域中观察到峰值。另外,参照 图14的CL(阴极发光;Cathode Luminescence)图像,所述荧光层形成了绿色图像。由此, 可知所述荧光层形成为绿色荧光层。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使用无机发光元件的平板显示装置进行简单说 明。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无机发光元件的平板显示装置的单位像 素的结构图。参照图1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无机发光元件的平板显示装置中,具有 由分别发出红色光、蓝色光和绿色光的三个无机发光元件构成的单位像素。另外,所述平板 显示装置在基板的上表面上形成作为第一电极的阴极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极的阳极电极,在 阴极电极与阳极电极之间形成基于纳米线的荧光层。另外,在所述平板显示装置中,在阴极 电极和阳极电极的下方形成扫描线、数据线和VDD线。另外,所述平板显示装置中包括与扫 描线、数据线以及VDD线电连接的开关TFT和驱动TFT。所述平板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 各种线和TFT,各部件间的电连接关系由驱动方式来确定。另外,可以以与OLED类似的方式 形成所述平板显示装置的线和TFT并进行驱动。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沿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而形成,并沿与延伸方向垂直的 方向相互隔开地形成。所述荧光层由多个纳米线在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之间向与相隔方向 平行的方向排列形成。由此,在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中施加电压的情况下,荧光层根据 构成纳米线的荧光体的材料而实现红色、蓝色或绿色。此外,虽未图示,在所述平板显示装置中,可以由如上所述的各种形态的无机发光 元件而形成单位像素。
权利要求
1.一种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荧光层,所述荧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上方,并包括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的多个 纳米线;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荧光层的上方,其中,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所述多个纳米线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是通过将分散有所 述多个纳米线的极性溶剂滴落后施加电场的基于电场的分散法、随机分散法或一列排列法 来涂敷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由所述 多个纳米线和有机材料混合而成的纳米混合物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混合物是使用从旋转 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纳米注入法或丝网印制法中选择的方法而涂敷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材料在涂敷后的加热 工艺中被去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材料包括从导电聚合 物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树脂、透光性环氧树脂和透光性硅树脂中 选择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材料还包括发光活化 剂或纳米线分散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线被形成为在所 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关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以不 规则的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线以比所述第一 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短的长度形成,并且在所述荧光层内随机地排列并相互连 接而形成随机网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与 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中 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是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与无机 材料的复合材料形成的。
11.一种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一侧被形成为条状;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另一侧被形成为条状并与所述第 一电极间隔开;以及荧光层,所述荧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由无机发光材 料形成的多个纳米线,其中,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多个纳米线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是通过将分散有 所述纳米线的极性溶剂滴落后施加电场的基于电场的分散法、随机分散法或一列排列法涂 敷而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是通过涂敷由所 述纳米线和有机材料混合而成的纳米混合物而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混合物是使用从旋 转涂敷法、喷墨法、激光诱导热成像法、纳米注入法或丝网印制法中选择的方法而涂敷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材料在涂敷后的加 热工艺中被去除。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物包括从导电聚合 物树脂、硅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树脂、透光性环氧树脂和透光性硅树脂中 选择的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材料还包括发光活 化剂或纳米线分散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线被形成为在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以关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的水平方向、或以不规则 的方向排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线以比所述第 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短的长度形成,并且在所述荧光层内随机地排列并相互 连接而形成随机网络。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 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荧光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 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是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与无机 材料的复合材料形成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无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发光材料作为红 色荧光体是由从 CaS Eu (宿主掺杂剂)、ZnS Sm、ZnS Mn、Y2O2S Eu、Y2O2S Eu,Bi、Gd2O3 Eu、 (Sr, Ca, Ba, Mg)P2O7:Eu, Mn、CaLa2S4:Ce、SrY2S4:Eu、(Ca, Sr) S:Eu、SrSEu> Y2O3Eu> YVO4Eu, Bi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所述无机发光材料作为作为绿色荧光体是由从ZnS:Tb(宿主掺杂剂)、ZnS:Ce,Cl、 ZnS Cu, Al、ZnS Eu、Gd2O2S Tb、Gd2O3 Tb, Zn、Y2O3 Tb, Zn、SrGa2S4 Eu、Y2SiO5 Tb、Y2Si2O7 Tb、 Y2O2S:Tb> ZnO:Ag> ZnO:Cu, Ga、CdS:Mn> BaMgAl10O17:Eu, Mn、(Sr, Ca, Ba) (Al, Ga)2S4:Eu、 Ca8Mg(SiO4) 4C12:Eu, Mn> YB03:Ce, Tb、Ba2SiO4:Eu、 (Ba, Sr)2Si04:Eu> Ba2 (Mg, Zn) Si2O7:Eu> (Ba, Sr) Al2O4:Eu、Sr2Si3O8. 2SrCl2:Eu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所述无机发光材料作为作为蓝色荧光体是由从GaN:Mg,Si (宿主掺杂剂)、 GaN:Zn, Si、SrS:CeΛ SrS:CuΛ ZnS:Tm、ZnSAg, Cl、ZnS:Te、Zn2SiO4:MnΛ YSi05:Ce、(Sr,Mg, Ca) 1Q (PO4) 6C12:Eu、BaMgAliciO17:Eu、BaMg2Al16O27:Eu 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机发光元件,更详细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长的寿命、整体上保持均匀且高的发光效率、并且透明且柔性的无机发光元件。本发明中的无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荧光层,形成于第一电极的上方,并包括由无机发光材料形成的多个纳米线;以及第二电极,形成于荧光层的上方,其中,荧光层是通过涂敷多个纳米线而形成的。
文档编号H01L51/54GK102138365SQ200980133977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日
发明者朱祥玄 申请人:京畿大学校产学协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