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铅蓄电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当搭载于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时最适合使用的铅蓄 电池,具体地是关于包括如下结构的铅蓄电池,即电槽,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池室或隔开成 多个的电池室;盖体,其覆盖该电槽的上部开口 ;上盖,其盖住所述盖体的上端开口,以在 所述盖体上形成向外部引导气体的引导路径,该气体是从对应于电池室而形成在盖体上的 排气孔排出的气体。
背景技术:
上述铅蓄电池例如以如下方式构成。具有包括隔开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的上部开口的盖体,在该盖体的 上面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 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上 具有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并具有盖住所述盖体凹部的上盖,以 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而且,已经提出如下结构的铅蓄电池,即所述上盖具有通过熔敷而接合在所述突 出部的接合部,在所述底壁上具有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该所述排气孔形成在与 该特定电池室对应的底壁上,以向外部排出收集在所述特定电池室的气体,通过在第2排 气孔的周缘的隔开壁接合上盖来形成排气路径,该排气路径用以将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体 引导至用于将其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排气路径以隧道状构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 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国特开2002-3M537号公报(参考图1)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课题上述专利文献1结构的铅蓄电池中,虽然引导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体至排出口的 排气路径以隧道状构成,但存在如下缺点例如当为了确认盖体和上盖的接合状态而从排 出口注入加压气体时,加压气体被安装在第2排气孔的阀阻挡,即使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 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存在异常,也无法确认其状态。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第2排气孔周缘的 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及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 两种状态来确认盖体和上盖之间的接合状态的铅蓄电池。解决课题的方法为解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的 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 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 壁具有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和设在所述上盖 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且用所 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部,在该底壁上具有与形 成在与所述特定电池室对应的所述底壁上的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用于向外部排 出集中于所述特定电池室的气体,并且将向外部引导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 路径和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另外,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用于向特定电池室收集从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 空间作为向外部引导来自至少一个电池室的气体的引导路径,省略第2排气孔而形成。具 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在所 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 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 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排出来自所述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 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与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向外部引导从该排气孔排出的 气体的引导路径,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 部,并将所述引导路径与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此外,这里所说的特定电池室的个数不是1个也可以,例如电池室为6个时,将来 自每3个电池室的气体向2个特定电池室收集的结构等也可以。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所述引导路径包括第1引导路径,其具有向上方移动 从所述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的气体的水平 引导部和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第2引导路径,其向所述排 出口引导来自所述下方引导部的气体。因而排出口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的高度方向水平 低,从而气体难以到达端子附近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也可以在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被卡 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将所述一 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将另一个孔 形成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根据所述结构,在对盖体安装上盖时,通过在一对孔上卡止一对卡止部,且从其卡 止状态移动盖体和上盖使其接近,完成向盖体安装上盖的步骤。而且,由于使另一个孔形成 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即使上盖和盖体因成型后的收缩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 温度变化或老化等而使其定位困难的情况下,也能由长孔很好地吸收。此外,在这样的情况 下,在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但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直交的方 向上位置关系不变,因而通过形成在一对孔的对向方向上长的长孔,能够可靠地确保进行 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直交的方向上的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只形成在一侧的一对卡止 部的对向方向上的长的长孔吸收上盖的伸缩。作为接合所述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 并将其一体化的方法,除了热熔敷之外,可以使用粘着剂等。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在所述电池室或各多个电池室容纳有极板群,且在所述 盖体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将所述端子连接于所述衬套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 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中。在这样的结构中,端子部 附近的盖体部分和离开端子部的盖体部分之间,随嵌件成型后温度降低而产生的收缩率存 在差异,有时难以进行上述定位,本发明对此有效。另外,本发明铅蓄电池中所述排出口可以具有可从排出口的径方向排出气体的切 槽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具有可以从排出口的径方向排出气体的切槽部,即使异物抵 接在排出口而堵塞排出口表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切槽部确保排出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 体。另外,本发明铅蓄电池中,所述引导路径也可以包括形成在包围第2排气孔的突 出部内侧的第1引导路;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其从该第1引导路径的一部分贯通形成所 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纵壁至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出口。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在所述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 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且可在所述盖 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周缘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埋设所述各端子的上面及其周缘处的上面形成突起部,能 够抑制嵌件成型后随温度的下降而导致的埋入了端子部的盖体内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凹 状、外露端子部的盖体外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凸状的各自变形。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 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 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 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也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各端子上设置第1凸部,能够抑制埋入了端子下侧部分的 盖体外侧部分变形为凸状、其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的各自变形,而且,通过于所述第2凸部 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且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比所述第2凸 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更低,由此能够防止插入的螺母的脱落,且在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 面配置螺母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开口更靠内部的位置而插入时,能够避免因上述变形而难 以插入螺母的问题。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将上盖的接合部与盖体的突出部通过熔敷或粘结来接合,由此形成用 于向特定的电池室侧收集从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在突出部和纵壁之间形成的环 状的槽部被上盖的外周缘覆盖。而且,将引导从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至排出口的引导路 径与槽部隔开形成,由此使槽部和引导路径不相连,因此在安装了上盖的状态下,使喷嘴的 顶端抵接于上盖的外周缘和纵壁之间,能够使来自喷嘴的加压气体只施加于槽部。由此,能 够以有无加压气体的压力降低来检测隔开引导路径和槽部的盖体突出部与上盖接合部之 间的接合状态、及底壁的环状突出部与上盖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是否良好。如上所述,通过具有至少3个引导方向不同的引导部,排出口的高度方向的水平 比上盖高度方向的水平低,从而能够使从排出口排出的气体难以经过上盖或盖体周缘到达 端子附近。
图1是已安装上盖的盖体的俯视图。图2是安装上盖之前的盖体的俯视图。图3是盖体的仰视图。图4(a)是盖体的右侧视图,(b)是盖体的主视图,(c)是图2的A-A线剖面图,(d) 是图2的A-B线剖面图。图5 (a)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俯视图,(b)是第2排气孔的纵剖面,(c)是示意 性地表示引导路径的图。图6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立体图。图7表示上盖,(a)是该上盖的俯视图,(b)是该上盖的仰视图,(C)是上盖的主视 图,(d)是图7(b)的C-C线剖面图。图8(a)是没有凸部分的盖体的左侧视图,(b)是具有凸部分的盖体的左侧视图。图9是已安装上盖的第2盖体俯视图。图10是已安装上盖的第3盖体俯视图。图11埋设于已安装上盖的盖体的端子部的剖面图。图12(a)是表示已安装上盖的第2盖体的俯视图,(b)是覆盖(a)中盖体凹部的 上盖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盖体,IA…第1盖部分,IB…第2盖部分,1C、1D…延伸部,IF…平坦面,IZ…下 端,2、3…端子,2A、3A…天板部,2B、;3B…前板部,2C、3C…后板部,2D、3D…左板部,2G、3G... 底面,2H、3H…开口,2a、2b、3a、3b…贯通孔,4…凹部,4A...底壁,4B...纵壁,4C、4T…突出部, 4D…排气孔,4E…延伸部,4F...第2排气孔,4G…突起,4K...排出口,4M…槽部,4L、4N、4P… 切槽,4b···内侧面,5…上盖,5C、5T…接合部,5D、5E…卡止部,5G···外周缘,5N···外周面,6、 7…衬套,8、9、10···引导路径,9A···上方引导部,9B···水平引导部,9C···下方引导部,9a···上 方引导部,%···上方引导部,9c···左右方向引导部,9d···前后方向引导部,9h···壁,11、12… 孔,13…突起部,13A…第1凸部分,1 …第2凸部分,13C…第3凸部分,13a、1北、13c、 13R…上面,IOA…贯通孔,14…螺母,15…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的盖体1,图1表示已安装了后述上盖5的状 态,图2表示安装后述上盖5之前的状态。该盖体1由合成树脂制成俯视呈长方形,其用于 覆盖具有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的电槽(未图示)的上部开口。具有所述盖体1的铅蓄电池 特别适用于搭载在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的情况,但也可使用于其他目的。此外,在图1 及图2中,将盖体1的长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长边方向直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如图2所示,所述盖体1具有第1盖部分1A,其在一侧的长边侧(前后方向前端 侧)使左右一对端子2、3分别位于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两端;第2盖部分1B,其具有比 该第1盖部分IA的上面更高的上面。而且,在所述第2盖部分IB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 的凹部4。
7
所述凹部4,在遍及从第2盖部分IB的上面中的第1盖部分IA侧端至比在前后方 向上的一半位置稍微靠后的位置的大范围形成。另外,通过使另一侧的长边侧(前后方向 后端侧)具有无凹部4的平坦面1F,能够将该平坦面IF作为在其上粘贴标有型号等的标签 等的空间来利用。这样,通过使盖体1的上面的平坦面IF作为粘贴标签的空间来利用,只 要在所述标签上记录用于核对各种数据的参考标记,就能基于所述参考标记来核对安装上 盖5前的工序中的数据,例如注液时的数据(一直以来,若基于专利文献1进行说明,由于 这样的标签都是在安装上盖19后,即注液并安装上盖19后粘贴在上盖19表面,因此即使 在标签上记录这样的参考符号,也不能基于所述参考符号来核对注液时的数据)。图2中左 侧的端子2为负极端子,右侧的端子3为正极端子。所述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4A和从该底壁4A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 4B。另外,在该凹部4的内侧上,该底壁4A的比所述纵壁4B更靠内侧位置的部分上具有向 上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4C。该突出部4C的上面比纵壁4B的高度更低,也可以不必在任何 位置上高度都相同。这样做是因为,如后述那样,将上盖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盖体4的 突出部4C熔融一体化时,使上盖5的外周缘5G覆盖槽部4M,并且使上盖5的上面与盖体1 的平坦面IF大体处于相同平面上。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突出部4C的内侧底壁4A具有用于分别排出来自所 述多个(图中为6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4D。此外,电池室也可以不是6个。而且,如图1、图2及图7(a)、(b)、(c)、(d)所示,为了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 集从所述多个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具有盖住所述突出部4C内侧的上盖5。所述突 出部4C在图2的俯视中大体呈长方形,且为使其能够迂回后述的第2排气孔4F,该部分具 有进入内侧的湾曲部。另外,所述底壁4A形成在位于越朝向所述排气孔4D越向下方的倾 斜面上,使其发挥作为能够使从各排气孔4D选出的电解液返回该各排气孔4D侧的引导面 的功能。进一步,具有在从突出部4C的相对向位置向内侧延伸并在相邻的各排气孔4D之 间形成间隙的延伸部4E、4E,仅使从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在突起部4C的内侧自由地移动, 尽可能地阻止从排气孔4D选出的电解液向相邻的其他排气孔4D侧移动。如图2、图3及图4(c)所示,在所述凹部4上埋设有插入熔接极柱(未图示)的左 右一对筒状的衬套6、7,该极柱从电槽延伸用于输出电功率。另外,所述衬套6、7和与该衬 套6、7在水平方向并置的所述端子2、3的下部侧通过导通部(未图示)连结。通过铅或铅合金一体成型所述端子2、3和衬套6、7和导通部来构成端子部,导通 部埋设于盖体1。所述上盖5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7(b)所示,其包括接合部5C,其与所述突出部 4C接合并具有与该突出部4C同样的外形和同样大小;外周缘5G,其覆盖形成在该突出部 4C及所述纵壁4B之间的环状槽部4M。熔融所述上盖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盖体1的突 出部4C的上端后,通过使凹部4的突出部4C和上盖5的接合部5C相合,使两者能够熔融 一体化。所述第2排气孔4F具有多孔性过滤器或阀(未图示),目的在于防爆,防止来自外 部的气体的逆流,及调整内压。此外,所述接合部5C也具有与在所述突出部4C的5处具有 的一对延伸部4E、4E对应的部分,将这些包含在一起形成接合部5C。作为所述盖体1及上盖5的材料,优选聚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其他合 成树脂。此外,在所述盖体1上热熔敷上盖5时,优选两者的材料相同。
在设有从图1的左边开始第4个排气孔4D的底壁4A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底壁4A 上的所述排气孔4D不同的第2排气孔4F,引导路径8 (参考图5 (c))迂回所述槽部4M而形 成,该引导路径8用于介由该排气孔4D将来自其他电池室的气体集中在设有该排气孔4D 的电池室(特定电池室)中,并将该气体从第2排气孔4F引导至外部。此外,特定电池室 也可以不是上述位置。即,如图7(b)所示,所述引导路径8包括第1引导路径9(参考图 5 (a)、图6),其通过接合环状的接合部5T和图2所示的突出部4T而形成,其中,该接合部 5T在所述上盖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而该突出部4T以与该接合部5T相吻合的方式从所述 底壁4A突出;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10,其通过将形成从该第1引导路径9的一端至所述 排出口 4K之间的所述槽部4M的突出部4C、底壁4A及纵壁4B的一部分利用而形成。如图5(a)、(b)、(c)及图6所示,所述第1引导路径9包括向上方移动来自所述 第2排气孔4F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9A ;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9A的气体的水 平引导部9B;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9B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9C,使来自该下方引导 部9C的气体向所述第2引导路径10转移。所述上方引导部9A具有圆筒状的第1上方引导部9a,其将来自第2排气孔4F的 气体上升至上方的指定高度;圆筒状的第2上方引导部%,用于引导来自该第1上方引导 部9a的气体上升至更上方,且具有比第1上方引导部9a更大的直径。另外,所述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使气体向盖体1的左右宽度 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移动;前后方向引导部9d,将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9c的引导 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左右宽度方向直交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 中为下侧)移动。但是,将铅蓄电池搭载在车上使用时,来自第2排气孔4F的气体在上方引导部9A、 水平引导部9B、下方引导部9C、第2引导路径10移动后从排出口 4K排出,如图5(c)所示, 由于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水平引导部9B的高度方向水 平)更低,因而能使排出的气体难以达到端子的附近。所述第2引导路径10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向模具插入杆(用于形成孔的棒), 在该纵壁4B上形成所述排出口 4K且在从该纵壁4B至所述下方引导部9C的前方侧的壁9h 之间形成隧道状的贯通孔10A。如图5 (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第2排气孔4F排出的电解液雾或气体,通 过使其向上方移动的上方引导部9A而通过阀和多孔性过滤器,移动至使其在水平方向上 移动的水平引导部9B,进一步通过使其向下方移动的下方引导部9C转移到第2引导路径 10之后,通过排出口 4K被排出到外部。但是,如所述那样由于具有引导方向不同的3个引导部9A、9B、9C,因而排出口 4K 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低,进一步经过第2引导路径10到达排出口 4K, 因而具有使从排出口 4K排出的气体难以经过上盖5或盖体1周缘到达端子2、3的附近的 优点。如所述那样,将引导路径8使其迂回槽部4M的下侧而形成,该引导路径8用于将 从第2排气孔4F排出的气体引导至排出口 4K,由此能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为气体 难以经过上盖5的周缘到达端子2、3附近的程度,而且不用连接槽部4M和引导路径8,并且 能够使排出口 4K只连接于引导路径8。
从而,在安装了上盖5状态下,使图1示出的纵壁4B的内侧面4b和上盖5的外周 面5N之间处于密闭状态、对槽部4M内施加加压气体,由此能够通过有无加压气体压力的下 降来检测以下接合状态是否良好隔开引导路径8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T与上盖 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及隔开所述空间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C与上盖5 的接合部5C之间的接合状态。如图6所示,所述排出口 4K具有环状突起4G,其从构成盖体1的纵壁4B的表面 突出,呈环状;三个切槽4L、4N、4P,其将从突起4G排出的气体从突起4G的径向排向该突起 4G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所述三个切槽包括左右切槽4L、4P,其通过所述排出口 4K的中心 而形成在盖体1的左右方向两侧;下方切槽4N,其通过排出口 4K的中心并沿着盖体1的下 端侧延伸而形成。因此,虽然省略了以使灰尘难以积存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切槽,但即使在 突起4G的表面与异物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三个切槽4L、4N、4P也能够将气体排出。此外,所 述切槽4L、4N、4P的个数或宽度的大小等能够自由变更。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突起4G 而使纵壁4B的表面凹陷来形成切槽。为了进行在安装所述盖体1及所述上盖5的两者时的定位,在盖体1及上盖5中 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被卡止部,且在另一个上设置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如图7(a)_(d)所示,所述卡止部由左右一对的筒体5D、5E构成,所述筒体在所述 上盖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剖面形状呈圆形且具有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状(内部也可以为实 芯的棒状体)。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被卡止部由左右一对孔11、12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孔11、12 中的一个孔11以阻止卡止于该孔11的卡止部5D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大小形成,且另一 个孔12形成为在一对孔11、12的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因此,如所述那样,在熔融上盖5的接合部5C、5T并与盖体1的突出部4C、4T相 合而一体化之前,通过使一对卡止部5D、5E卡止于一对孔11、12,从而完成盖体1的突出部 4C、4T和上盖5的接合部5C、5T的定位,通过从该状态移动盖体1和上盖5使其接近,能够 可靠地接合盖体1的突出部4C、4T和上盖的接合部5C、5T。而且,通过使其中一个孔12以 长孔形成,即使在盖体1和上盖5因成型后的收缩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温度变化或老化等 而定位变得困难的情况下,上盖5随室温而向长尺寸方向伸缩的情况下,长孔12也能很好 地将其吸收,从而顺利地进行卡合。另外,如图11所示,在各个所述多个电池室容纳有极板群,且在所述盖体5具有插 入并熔接有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12的衬套7及端子3,并且用于将所述端子3连接于 所述衬套7的导通部13与衬套7及端子3 —体成形从而形成端子部,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 套7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13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盖体2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端子 部附近的盖体部分和远离端子部的盖体部分之间,随着嵌件成型后的温度变化产生收缩率 差异,虽然有时上盖5相对于上述盖体1的定位难以进行,但是如上所述,通过长孔12能良 好地吸收从而能顺利地进行卡合。此外,在图11中涂成黑色的部分B表示所述衬套7和极 柱12通过燃烧器等被熔接的熔接部分。另外,图11中,极柱12上端侧的外径比下端侧的 外径小,但如果使衬套7的上侧部分的内径比下侧部分的内径更小,使极柱12上端侧的外 径比下端侧外径更小,就可以在衬套7中容易地插通极柱12,且不易产生插通时的位置偏 差。
另外,如图4 (a) -(d)所示,所述端子2、3具有长方形的天板部2A、3A ;前板部2B、 3B,从该天板部2A、3A的4个边中主视时位于右侧的边以外的3个边向下方垂下;后板部 2(、3(;左板部20、30,在天板部24、34及前板部2B JB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未图示)贯 通的贯通孔2a、2b及3a、3b,如图4(c)所示,使贯通于贯通孔加的螺栓15的前端与进入 端子2的内部的螺母14进行螺纹配合,由此能够用螺栓15将螺母14固定于端子2上。而 且,在这些螺栓15和螺母14之间夹入未图示的外部导线(能够连接于车载的电子部件等 的线)等而固定。通过形成所述两个贯通孔h、2b及3a、3b,能够从上方及前方的任意一个 方向将螺栓15插入端子2、3内。对所述盖体1进行详细说明,则如图1、图2及图4(a) (d)所示,所述盖体1的 第1盖部分IA中,在所述各端子2、3的下侧部分被埋设且上侧部分被突出设置之处形成其 上面13a比第1盖部分IA的上面13R更高的突起部13。从所述第2盖部分IB的端子侧一边的长尺寸方向的两处延伸至所述盖体1的一 边侧的端(前后方向的前端)从而形成突出于所述第1盖部分IA的上面的一对延伸部1C、 1D,在所述第1盖部分IA形成所述突起部13,使所述端子2、3位于该突起部13上而一体成 形,其中,所述第1盖部分被该一对延伸部1C、1D和位于一边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两端 部的第2盖部分IB的纵壁围住。所述突起部13包括以下部分第1凸部13A,其用于埋设所述端子2、3的下端;第 2凸部13B,其位于该第1凸部13A —边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具有比该第1凸部13A的上 面13a更向上方突出的上面13b ;第3凸部13C,其同样具有上面13c。如图4(d)所示,在所 述第3凸部13C侧端形成开口 2H(端子3的相同开口 3H形成在第2凸部1 侧端),所述 开口 2H用于插入所述端子2的螺母14,并使所述开口 2H的底面2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 上面13c更低(开口 3H的底面3G比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更低)。所述第1凸部13A、 第2凸部13B、第3凸部13C与盖体1的纵壁一体成形。这样,在所述端子2或3的第3凸部13C的侧端或第2凸部13B的侧端形成可以 插入螺母14的开口 2H、3H,并且使所述开口底面2G、3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或 第2凸部13B的上面1 更低,由此,如图4(d)所示,能够在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上配 置螺母14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2的开口 2H更靠内侧的内部而插入。而且,由于端子2 的开口 2H的底面2G比第3凸部13C上面13c更低,因此,插入到端子2内的螺母14不会 落下。图4(d)中虽然只图示出了左侧端子2,但右侧端子3也是同样的。此外,图中,因为 左右端子使用同一结构的端子,因此,对任一个端子2、3都是从右侧插入螺母14。另外,在 左右分别具有的第2凸部1 和第3凸部13C以在左右方向上成相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而 配置。另外,所述第2凸部1 上面1 和第3凸部13C上面13c设定成相同高度,但也可 以不同。所述螺母14呈长方体形状,具有以下优点能够使所述螺母在呈平面的所述第2 凸部1 上面1 或第3凸部13C上面13c进行面接触的同时稳定地引导该螺母14移动。图4(d)中表示了在左侧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前的状态,图4 (c)中表示了在左侧 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后,由螺栓15将插入的螺母14固定于端子2内的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在该处具有埋入有端子2、3的下侧部分的第一凸部分13A,能够抑 制盖体1的该部分变形为凸状及盖体1的其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因此,在盖体1成型时进行端子2、3的嵌件成型的本发明中,如图8(b)所示,盖体1下端IZ的端子2侧的弯曲程度 与图8(a)不同而变小。实际上,设从图8(a)端子2离开的那侧下端I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 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i,设从图8(b)端子2离开的那侧下端I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 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并实际测量Li、L,其结果L为0. 2mm, Ll为0. 5mm。因此可 知,通过在上面具有第1凸部13A,就能使盖体1下端IZ难以在端子2侧弯曲。此外,就所述第2、第3凸部13B、13C而言,在其上面配置螺母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 子开口更靠内侧的内部而插入时,能够避免因所述变形而难以插入螺母的问题,相对于上 述尺寸L设定其高度尺寸及俯视时的形成范围即可,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范围。另外,这三 个凸部13A、13B、13C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形状。而且,凸部13A、13B、13C不必全 有。在图1、图2中,仅使位于盖体的正、负极各端子之间的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壁面 的一部分(设有排气孔4K的部分),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 的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但如图9所示,通过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 (遍及左右延伸部1C、1D的壁面),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 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能够增强对盖体变形的抑制效果。如图1、图2、图9那样,虽然可以增强抑制盖体1变形的效果,但如图10那样,即使 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相对于电槽前端面位于与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壁面(设有 正、负极端子的部分)相同的位置上,仅设置第1凸部13A、第2凸部1 及第3凸部13C, 就具有抑制盖体1变形的效果(此时,引导路径不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只具有前后方向 引导部9d)。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引导至排出口 4K的引导路径8通过形成隧道状的贯通孔IOA 而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通过用U字状的壁部包围第2排气孔4F且将该壁部 的两端部连接在纵壁4B上,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引导路径8。这种情况下,在水平引 导部9B设置斜度,则能够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更低,但不 具有下方引导部9C,而具有不是水平的水平引导部9B。但是,能够像上述那样设定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从而发挥使排出的气体难以到达端子附近的作用效果,因此,可以看作 具有连续的水平引导部9B和下方引导部9C。而且,在所述实施方案中,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其使气体向盖 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移动;前后方向引导部9d,其使被引导至左右方向 引导部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中下侧)移动,但也可以省 略前后方向引导部9d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此外,在图2中,气体的排出口 4K从 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突出,但当其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时,可以与纵壁4B的前方 侧的面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导部9c在图2中以向右侧移动的方式构成,也可以以 向左侧移动的方式构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向前后方向后方侧移动图2中示出的第2排气 孔4F的位置来省略水平引导部9B,仅由相对于第2排气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导 部构成。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设置了用于向特定电池室收集从每个电池室的排气孔 4D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和使集中在该空间的气体介由第2排气孔4F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 8,但如果将盖体1的凹部4整体作为所述引导路径,就能够省略使气体从特定地方排出的
12第2排气孔4F,而使其从任意地方排出。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在前面设置排出口 4K, 但考虑到第1引导路径,或第2引导路径的方向和长度,也可以设置在侧面或后面。在所述实施方案中,熔融上盖5的接合部5C、5T和盖体1的突出部4C、4T使盖体1 的突出部4C、4T和上盖5的接合部5C、5T相合而一体化,也可以通过粘合剂使上盖5的接 合部5C、5T和盖体1的突出部4C、4T 一体化构成。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使另一个孔12形成为在一对孔11、12的对向方向上长 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但也可以是两端有角的长方形。进而,在所述实施方案中,上盖5为长方形结构,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椭圆形或圆 形等任何形状。另外,卡止部由棒状体构成,但只要能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孔,也可以将卡止部设为 孔,被卡止部设为棒状体等任何形状。另外,在图2中,设置了收集气体于特定电池室并从该电池室介由第2排气孔向外 部引导的引导路径,但也可以省略第2排气孔。通过向前后方向后方侧移动图2中示出的第2排气孔4F的位置,可以省略水平引 导部9B中的左右方向引导部9c,而仅由相对于第2排气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导 部9d构成。该具体结构在图12(a)、(b)中示出。在图12(a)中,在盖体1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该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 的底壁4A和从该底壁4A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4B,在所述底壁4A上形成所述6个排 气孔4D和所述第2排气孔4F。而且,通过圆弧状壁部4H包围所述第2排气孔4F,并且进 一步形成从该壁部4H的两端分别向前方突出且与所述纵壁4B相连的突出部41,在该一对 直线状突出部41、41的内侧形成所述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通过将所述壁部4H及突出部 41、41和以与此相吻合的方式形成在上盖5下面的环状接合部5T(图12(b)参照)接合而 形成,包括使气体从第2排气孔4F向上方移动的上方引导部和使气体从该上方引导部的上 端向前方移动的水平引导部的两个引导部。另外,在比所述纵壁4Β更靠内侧的底壁4Α上 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4C,在该突出部4C和所述纵壁4Β之间形成槽部4Μ。该突出 部4C通过与位于所述上盖5的下面且与所述接合部5Τ不同的接合部5C接合,由此密封突 出部4C的内侧、用上盖5的外周缘5G覆盖所述槽部4Μ。此外,在图12(a)中示出的4Ε是 用于形成位于相邻排气孔4D、4D之间间隙的延伸部4Ε、4Ε,所述相邻排气孔4D、4D从所述突 出部4C的相对向位置向内侧延伸。所述上盖5具有与这些延伸部4E、4E对应的延伸部。如图12(a)、(b)所示,通过在环状的突出部4C和纵壁4B、壁部4H及突出部4I、4I 之间形成槽部4M,在安装了上盖5的状态下,通过从纵壁4B和上盖5之间的间隙向槽部4M 内施加加压气体,能够以有无加压气体压力的降低来检测如下接合状态是否良好,即隔开 引导路径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1、41与上盖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及壁 部4H与上盖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分别隔开所述空间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 部4C与上盖5的接合部5C之间的接合状态。 另外,对于所述实施方案,在图2中,如图5 (a)、图6所示,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 右方向引导部9c,使气体向盖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前后方向引导部 9d,将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9c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 中为下侧)移动。在图10中,水平引导部9B省略了左右方向引导部9c仅由前后方向引导
13部9d构成。因此,有无这样的引导部或其形状差异是任意的。另外,在图2中设有向特定 电池室集中气体并从该电池室介由第2排气孔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也可以将所述空间 作为引导路径而省略第2排气孔。此外,在图2中,气体的排出口 4K从纵壁4B的前方侧的 面突出,但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时,可以与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为同一面。此时, 插入于模具的棒(用于形成孔的棒)变长,排出口 4K的形成变得困难,但是只要气体难以 向端子侧流动,优选不与盖体1的前端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导部9c在图2中以向 右侧移动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向左侧移动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表示了具有多个电池室的电槽,但也可以是具有一个电 池室的电槽。这种情况下,以排气孔与引导路径连通的状态具有排气孔,该排气孔用于从电 池室通过该引导路径向外部排气。
权利要求
1.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 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 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 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排出来自所述电池室 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与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向外部引导从该 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 成的环状的槽部,并将所述引导路径与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包括第1引导路径,其具 有向上方移动从所述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 的气体的水平引导部和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第2引导路 径,其向排出口引导来自所述下方引导部的气体。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上 设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 将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将 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4.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室容纳极板群,且在所述盖体 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将所述端子连 接于所述衬套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 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
5.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 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且 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处的周缘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 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 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 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7.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 部开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 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 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分别排出来自所 述多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和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用 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 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部,在该底壁具有与形成在与所述特定电池室对 应的所述底壁上的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用于向外部排出集中于所述特定电池室 的气体,并且将向外部引导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和所述槽部隔开而形 成。
8.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包括第1引导路径,其具 有向上方移动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的气体的水平引导部和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第2引导 路径,其向排出口引导来自所述下方引导部的气体。
9.权利要求8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具有可以从排出口的直径方 向排出气体的切口部。
10.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包括形成在包围第2排 气孔的突出部内侧的第1引导路径;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其从该第1引导路径的一部分 贯通形成所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纵壁至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出口。
11.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 上设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 成,将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 且将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12.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电池室分别容纳极板群,且 在所述盖体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将 所述端子连接于所述衬套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 部中至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 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 且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的周缘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 的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 方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 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第2排气孔周缘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及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这两种状态来确认盖体和上盖之间的接合状态的铅蓄电池。其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1),在形成于盖体(1)上面的凹部(4)的内侧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4C),且在突出部的内侧底壁上具有用于排出来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4D),通过接合突出部4C与设在上盖上的接合部来形成向外部引导从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且用上盖(5)的外周缘覆盖突出部与纵壁之间形成的槽部(4M),将所述引导路径与槽部(4M)隔开而形成。
文档编号H01M2/04GK102089900SQ20098012740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8日
发明者中山恭秀, 北条英次, 塩田匡史, 大崎信, 江上新市 申请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