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特有的重量轻、电容量大、寿命长等优势已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 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目前较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动汽车中应 用,其也将发展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故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优劣也直接着动 力汽车的整体性能,这也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电动汽车上应用较多的是方型动力锂离子电池。这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 体及容纳于壳体内的若干正、负极片、设于所述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所述电 池壳体上设有正、负极柱。所述正、负极片包括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所述涂覆区上涂有活性 物质。所述正、负极片的未涂覆区经剪切和冲压后形成正、负极耳,所述正、负极耳分别与电 池的正、负极柱连接。 上述锂离子电池在应用于电动汽车上时,需要多个锂离子电池形成电池组,而电 池组在实际使用时要经常伴随较高的脉冲功率输出,则单个锂离子电池也经常出现较大的 电流负载。由于单个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单个正、负柱,故流经单个极柱的电流也会较大, 极柱上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同时,由于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片两端的未涂覆区经剪切和冲压 后连接于正、负极柱上,剪切后的未涂覆区面积变小,流经的电流密度大,在基材上也会产 生较多的热量。此时需在电池内设计相应的散热结构来使电池内部的热量散出,这样不仅 使电池内部结构复杂化,同时也增加了电池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这种锂离子电池具有 可降低电流密度、避免产生热量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设 于壳体上的正极柱、负极柱及容纳于壳体内的电解液、若干正极片和负极片及设于所述正 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所述正极柱和 负极柱均至少为两个,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负极片的未涂覆区 与所述负极柱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通过一第一导流体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负 极片的未涂覆区通过一第二导流体与所述负极柱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后与所述第一导流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负 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后与所述第二导流体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设置,且交替呈"十"字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均穿设于所述壳体上,其伸出壳体的上部为加
工有外螺纹的阶梯形圆柱结构,其位于壳体的下部设有一凸台,凸台的下方设有固定柱。[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柱的固定柱与所述第一导流体固定连接,所述负极柱的固
定柱与所述第二导流体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至少为一个。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为空心或实心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均为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锂离子电池,设有多个正极柱和负极柱,有效降低了 从单个极柱中通过的电流密度,从而减少了极柱上产生的热量;同时电池内部正极片和负 极片的未涂覆区未经剪切分别与正极柱和负极柱连接,较原有技术中剪切后的未涂覆区面 积较大,通过的电流密度变小,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电池内部产生较多的热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极柱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1、设 于壳体1上的正极柱2、负极柱3、容纳于壳体1内的电解液(图中未示出)、若干正极片4、 负极片5及设于所述正极片4和负极片5之间的隔膜(图中未示出),所述正极片4包括涂 覆区41和未涂覆区42,所述负极片5包括涂覆区51和未涂覆区52,所述正极柱2和负极 柱3均至少为两个,所述正极片4的未涂覆区41与所述正极柱2连接,所述负极片5的未 涂覆区51与所述负极柱3连接。 以下对实施例中各组成部分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所述正极片4为铝箔,所述涂覆区41上涂有含锂的活性物质,所 述未涂覆区42仍为铝箔,具有集流作用。所述负极片5为铜箔,所述涂覆区51上涂有含有 特殊结构的碳,所述未涂覆区52仍为铜箔,也具有集流作用。所述正极片4和负极片5间 隔设置,所述隔膜设于二者之间,且正极片4和负极片5交替呈"十"字形结构,即正极片4 和负极片5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正极片4的未涂覆区42层叠后通过一第一导流体6 与所述正极柱2连接,所述负极片5的未涂覆区52层叠后通过一第二导流体7与所述负极 柱3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均为金属板。电池充电时,加在电池正、负两 极间的电势迫使正极片4的涂覆区41上的含锂化合物释出锂离子,嵌入负极片5涂覆区51 上的特殊结构的碳中;放电时,锂离子则从特殊结构的碳中析出,重新和正极片5上的化合 物结合。锂离子的移动产生了电流。所述正极片4的未涂覆区41、负极片5的未涂覆区51 未经剪切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与所述正极柱2和负极柱3连接,较 原有技术中剪切后的未涂覆区面积较大,流经的电流密度变小,避免了正、负极片因大电流通过而产生较多的热量,同时所述第一导流体6和第二导流体7均为金属板,能够快速释放 电流及传递热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池内部聚集的热量。 所述正极片4的未涂覆区41、负极片5的未涂覆区51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导流体 6和第二导流体7的一端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 参照图1、图2、图4,所述正极柱2穿设于所述壳体1上,其伸出壳体1的上部为加 工有外螺纹的阶梯形圆柱结构,其阶梯形结构处形成的台阶21将外螺纹分隔为第一外螺 纹22和第二外螺纹23,所述正极柱2位于壳体1的下部设有一凸台24,凸台24的下方设 有固定柱25,所述固定柱25至少为一个(图中所示为3个)。所述固定柱25可为实心或 空心结构。为了保证壳体1的良好密封,在所述凸台24的上方设有一内圈向上凸起的凸密 封圈8,在壳体1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凸密封圈8配合的凹密封圈9,所述凹密封圈9的上方 通过一旋合于所述第一外螺纹22的第一螺母10压紧固定。所述台阶21上套设一绝缘垫 片ll,所述第二外螺纹23上旋合有起锁紧固定作用的第二螺母12。所述第一螺母10与第 二螺母12由于台阶21的分隔,二者之间不会接触,亦不会产生接触电阻。设于凸台24下 方的固定柱25与所述正极柱2 —体制造,安装时,通过压力使所述固定柱25变形并充分融 合于所述第一导流体上,避免了采用螺钉或铆钉连接时存在附加电阻的情况。所述负极柱3 与所述正极柱2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与壳体1及第二导流体7的连接方式也与上述正极柱 2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上述正极柱2和负极柱3,有效降低了从单个极柱中流经的 电流密度,从而减少了单个极柱上产生的热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的正极柱、负极柱及容纳于壳体内的电解液、若干正极片和负极片及设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涂覆区和未涂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均至少为两个,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负极片的未涂覆区与所述负极柱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通过一 第一导流体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负极片的未涂覆区通过一第二导流体与所述负极柱连 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后 与所述第一导流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后与所述第二导流体的一端连 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设置, 且交替呈"十"字形结构。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均穿设于 所述壳体上,其伸出壳体的上部为加工有外螺纹的阶梯形圆柱结构,其位于壳体的下部设 有一凸台,凸台的下方设有固定柱。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的固定柱与所述第 一导流体固定连接,所述负极柱的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导流体固定连接。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至少为一个。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为空心或实心结构。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体和第二导流体 均为金属板。
专利摘要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的正极柱、负极柱及容纳于壳体内的电解液、若干正极片和负极片及设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均至少为两个,所述正极片的未涂覆区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负极片的未涂覆区与所述负极柱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锂离子电池,设有多个正极柱和负极柱,有效降低了从单个极柱中通过的电流密度,从而减少了极柱上产生的热量;同时电池内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未涂覆区未经剪切分别与正极柱和负极柱连接,较原有技术中剪切后的未涂覆区面积较大,通过的电流密度变小,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电池内部产生较多的热量。
文档编号H01M10/0585GK201540922SQ20092020586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郑拥军 申请人:深圳煜城鑫电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