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18833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应用于连接芯片模块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与图2,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带针脚a的芯片模块(未图 示)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为清楚起见,图1与图2采取局部示意方法来叙述,现有的一种 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b及多个导电端子c,所述绝缘本体b上开设有多个收容孔bl ,所 述收容孔bl内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壁bll及一第二侧壁b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bll 及所述第二侧壁b12的一第三侧壁bl3,所述第三侧壁b13凹设有一让位空间b2连通所述 收容孔bl。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c装设于相应的所述收容孔bl中,所述导电端子c具有一基部 cl,自所述基部cl向上延伸出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弹性臂c2及一第二弹性臂c3,所述第一弹 性臂c2朝向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一接触部c4,及所述第二弹性臂c3朝 向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二接触部c5,以及自所述第二接触部c5 —端朝向 所述第一接触部c4方向延伸出一弹性接触部c6,所述弹性接触部c6与所述第二接触部c5 之间的夹角约为90度。 所述第一接触部c4及所述第二接触部c5之间形成一导引空间c7及与其连通的 一夹持空间c8,所述弹性接触部c6位于所述夹持空间c8的一端,此外,所述第一弹性臂c2 及所述第一接触部c4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bll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blll,以及所述第二弹 性臂c3及所述第二接触部c5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b12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b121。 当所述CPU芯片模块(未图示)组装于上述电连接器中时,所述CPU芯片模块(未 图示)的所述针脚a先插入所述导引空间c7,当所述针脚a受到一朝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 的推入力时,所述针脚a沿所述导引空间c7推入所述夹持空间c8,所述针脚a同时抵接所 述第一接触部c4及所述第二接触部c5,所述第一接触部c4带动所述第一弹性臂c2朝向所 述第一间隙bill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接触部c5带动所述第二弹性臂c3朝向所述第二间隙 bl21弹性变形。 当所述针脚a进一步推入时,所述针脚a抵推所述弹性接触部c6,所述弹性接触 部c6带动所述第二弹性臂c3朝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弹性变形,此时,所述针脚a与所述 第一接触部c4、所述第二接触部c5及所述弹性接触部c6同时接触,从而使所述芯片模块 (未图示)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形成电性导通。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上述电连接器在所述针脚a推入所述夹持空间c8时,所述第二弹性臂c3朝向 所述第二间隙b121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二弹性臂c3受到所述弹性接触部c6的牵引而朝 向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弹性变形,即所述第二弹性臂c3受到朝向所述第二间隙b121方 向的作用力同时还受到朝向所述让位空间b2方向的作用力,如此一来,使所述第二弹性臂 c3的应力比较集中,从而可能造成所述第二弹性臂c3弹性疲乏甚至断裂,导致使用寿命减短。 2.上述电连接器在所述针脚a推入所述夹持空间c8时,所述针脚a抵接所述第二 接触部c5及同时抵推所述弹性接触部c6,所述第二弹性臂c3受到所述第二接触部c5带动 朝向所述第二间隙b121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二弹性臂c3还受到所述弹性接触部c6带动 朝向所述让位空间b2弹性变形,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c3的弹性恢复力比较少,导致所述第 二接触部c5对所述针脚a的抵持力减少,从而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 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疲乏使用寿命较长,以及能够与芯片模
块的针脚电性接触良好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数端 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数阵列式排列且供多数所述端子装设的收容槽,每一所述收容槽 一侧形成一挡止部,以及所述挡止部的上方凹设有一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收容 槽相连通; 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位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挡止部之间的一第二 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间隔设置且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二基 部与所述第一基部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基部高于所述挡止部; 所述第一基部向上延伸设有相间隔且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的一第一弹性臂 及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弯折延伸 出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与其所延伸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收 容槽侧壁之间具有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间隔设置且之间形成一 狭槽;此外,所述第二基部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恰位于所述狭槽的 一端,且所述弹性接触部宽幅小于所述让位空间的宽幅,以及所述第二基部的另一端延伸 出一弹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及多数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数阵列式排列且供多数所述端子装 设的收容槽,每一所述收容槽一侧形成一挡止部,以及所述挡止部的上方凹设有一让位空 间,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收容槽相连通; 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及位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挡止部之间的一第二 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间隔设置且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二基 部与所述第一基部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基部高于所述挡止部; 所述第一基部向上延伸一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的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 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一接触部;以及 所述第二基部一端向上延伸一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的弹性部,自所述弹性部朝与 所述第一弹性臂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末端向 下延伸出一第二弹性臂连接所述第一基部,所述第二弹性臂及其所延伸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与所述收容槽侧壁之间具有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互间隔且之 间形成一狭槽,此外,所述第二基部另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恰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且所述弹性接触部宽幅小于所述让位空间的宽幅。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一具多数针脚的所述芯片模块组装时,首先将所述芯片模块上 的所述针脚插入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当所述针脚受到一朝向所述让位 空间方向的外力时,所述针脚推入所述狭槽而同时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 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带动所述第二弹性臂朝向所述间隙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二基部抵推 所述挡止部,此外,所述针脚抵推所述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朝向所述让位空间弹性 变形,此时,所述针脚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弹性接触部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好处在于 1.由于所述挡止部的存在,当所述针脚受到一朝向所述让位空间方向的推入力
时,所述第二基部抵推所述挡止部,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受所述弹性接触部的牵引,于是
所述第二弹性臂只朝向所述间隙弹性变形,而不会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弹性变形,如此一
来,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容易产生疲乏,从而使所述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较长。 2.当所述针脚受到一朝向所述让位空间方向的推入力时,由于所述第二基部受到
所述挡止部的挡止,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受所述弹性接触部的牵引,使得所述第二弹性
臂具有较大的弹性恢复力,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对所述针脚
的产生较大抵持力,如此一来,使得所述针脚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
及所述弹性接触部良好电性接触。

图1为习知的电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习知的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的针脚对接时的局部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局部剖视分解图;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局部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的针脚未对接时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的针脚对接时的局部示意图。具体背景技术附图标号针脚 a绝缘本体 b收容孔bl第一侧壁bll第一间隙bill第二侧壁 b12第二间隙b121第三侧壁b13让位空间 b2 导电端子 c基部cl第一弹性臂c2第二弹性臂c3 第一接触部c4第二接触部c5弹性接触部c6导引空间 c7 夹持空间 c8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号电连接器 a针脚 1绝缘本体2收容槽21第一侧壁 211 挡止部 212让位空间213第二侧壁214第三侧壁 215第四侧壁 216勾持部217第一间隙218第二间隙 219端子 3第一基部31第二基部32第一弹性臂33 第二弹性臂34弹性部35第一接触部36第一夹持面361 第一接触面362第二接触部37第二夹持面371[0043] 第二接触面372 弹性接触部38 弹性段 381 接触段 382 第三接触面3821 狭槽 39 夹槽 391 夹持空间 39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a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a可供一具多数针脚1的CPU芯片模块 (未图示)插接,所述电连接器a包括一绝缘本体2、多数端子3,由于所述电连接器a的体 积较大,为清楚起见,本实例中采取局部示意方法来叙述。 请参照图3,所述绝缘本体2通过注塑成型,所述绝缘本体2内设有多数收容槽 21,多数所述收容槽21分别呈阵列式间隔排列,每一所述收容槽21内具有一第一侧壁211, 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211两端相对设置的一第二侧壁214与一第三侧壁215、以及连接所述 第二侧壁214与所述第三侧壁215的一第四侧壁216,所述第一侧壁211与所述第四侧壁 216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211形成一挡止部212,所述第一侧壁211于所述挡止部212的上方 凹设一让位空间213,所述让位空间213连通所述收容槽21,用以提供所述端子3弹性变形 的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让位空间213使所述收容槽21和与所述收容槽21相邻的另一所 述收容槽21相连通,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让位空间213可不连通相邻的二所述收容槽21 。 此外,所述第四侧壁216向所述收容槽21内凸设有一勾持部217,用于固定所述端子3。 请参照图3至图5,所述端子3由金属板材冲制形成,大致呈倒U形,所述端子3具 有一第一基部31、一第二基部32、一第一弹性臂33、一第二弹性臂34、一弹性部35、一第一 接触部36、一第二接触部37及一弹性接触部38。 所述第一基部31大致呈平板状,所述第一基部31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1内并固定 于所述勾持部217上。 所述第一弹性臂33及所述第二弹性臂34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1内,所述第一 弹性臂33及所述第二弹性臂34分别自所述第一基部31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 性臂33及所述第二弹性臂34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弹性臂33及所述第二弹性臂34 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针脚1的直径。 所述第一接触部36及所述第二接触部37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1内,所述第一 接触部36自所述第一弹性臂33末端朝向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 接触部36与所述第一弹性臂33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214之间形成一第一间隙218 ;所述 第二接触部37自所述第二弹性臂35末端朝向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 第二接触部37与所述第二弹性臂34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215之间形成一第二间隙219。 所述第一接触部36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7相对设置且之间形成一狭槽39,所述狭 槽39包括一夹槽391及与所述夹槽391连通的一夹持空间392,所述夹持空间392邻近所 述让位空间213,所述夹持空间392的宽幅大于所述夹槽391的宽幅,且所述夹持空间392 的宽幅小于所述针脚1的直径。所述第一接触部36设有一第一夹持面361,及所述第二接 触部37设有一第二夹持面371,所述第一夹持面361及所述第二夹持面371分别位于所述 夹槽391内的两相对侧。此外,所述第一接触部36自所述第一夹持面361—端朝所述让位 空间213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面362,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37自所述第二夹持面371 —端朝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面372,且所述第一接触面362自其与所述第 一夹持面361的连接处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面372方向倾斜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面362及 所述第二接触面372分别位于所述夹持空间392内的两相对侧。 所述弹性部35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1内,其自所述第二接触部37末端向下延伸形 成。 所述第二基部3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1内,其自所述弹性部35末端朝所述第二侧 壁214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基部32位于所述第一基部31与所述挡止部212之间, 以及所述第二基部32的底端低于所述挡止部212的顶端,且所述第二基部32抵靠所述挡 止部212。 所述弹性接触部38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32末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段381 ,以及自所 述弹性段381朝所述第二接触部37方向弯折延伸的一接触段382,所述接触段382位於所 述夹持空间392的一端,且所述弹性段381与其所延伸的所述接触段382的宽幅小于所述 让位空间213的宽幅,此外,所述接触段382具有位于所述夹持空间392内的一端的一第三 接触面3821,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72之间的夹角约为90度。 请参照图5至图7,当所述CPU芯片模块(未图示)组装于所述电连接器a中时, 所述CPU芯片模块(未图示)的所述针脚1先插入所述第一弹性臂33及所述第二弹性臂 34之间,当所述针脚1受到一朝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的推入力时,所述针脚1进入所述夹 槽391并抵接所述第一夹持面361及所述第二夹持面371,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36带动所 述第一弹性臂33朝向所述第一间隙218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接触部37带动所述第二弹性 臂34朝向所述第二间隙219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二基部32抵推所述挡止部212。 当所述针脚1进一步推入时,所述针脚1沿所述夹槽391进入所述夹持空间392, 所述针脚1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面362及所述第二接触面372,同时所述针脚1抵推所述第 三接触面3821,此时,所述第一接触部36朝与推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变形,所述接触段 382带动所述弹性段381朝向所述让位空间213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性臂33、所述第二弹 性臂34及所述弹性段381的弹性恢复力,分别带动所述第一接触部36的所述第一接触面 362、所述第二接触部37的所述第二接触面372及所述接触段382的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 与所述针脚1紧密接触,使所述针脚1形成一三点夹持的稳定状态。 此外,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面362自其与所述第一夹持面361的连接处朝远离所述 第二接触面372方向倾斜,使得所述针脚1进入所述夹持空间392后,所述第一接触面362 恰好能够挡止所述针脚l,从而使所述针脚1不能退到所述夹槽391中,保证所述针脚1能 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362、所述第二接触面372及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接触。 由于所述第二基部32受到所述挡止部212的挡止,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34不受 所述接触段382的牵引,于是所述第二弹性臂34不会朝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弹性变形, 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34不容易产生疲乏,从而使所述电连接器a的使用寿命较长。此外, 由于所述第二弹性臂34不受所述弹性接触部38的牵引,所述第二弹性臂34与所述弹性接 触部38能够分别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弹性臂34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所述第二接 触部37的所述第二接触面372对所述针脚1的产生较大抵持力,从而使得所述针脚1与所 述第二接触面372形成良好电性接触。 当所述针脚1抵推所述接触段382的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时,所述接触段382带动所述弹性段381朝向所述让位空间213方向弹性变形,由于所述第二基部32受到所述挡 止部212的挡止,使得所述针脚1自抵持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后能够产生位移量只局限于 所述弹性段381弹性变形量,即所述接触段382的所述第三接触面3821偏离其初始位置的 距离,使所述针脚1不能过度位移,因此,确保所述针脚1能够与所述第一接触面362与所 述第二接触面372导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所述针脚受到一朝向所述让位空间方向的推入力时,由于所述第二基部受到 所述挡止部的挡止,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受所述接触段的牵引,于是所述第二弹性臂只 朝向所述第二间隙弹性变形,而不会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弹性变形,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第 二弹性臂朝向所述第二间隙弹性变形的同时所述第二弹性臂受到所述弹性接触部的牵引 而朝向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弹性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所 述第二弹性臂不会产生应力集中,故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容易产生疲乏,从而使所述电连接 器的使用寿命较长。 2.由于所述第二基部受到所述挡止部的挡止,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不受所述弹性 接触部的牵引,故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弹性接触部能够分别独立地发生弹性变形,如此 一来,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具有较好的弹性,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所述第二 接触部的所述第二接触面对所述针脚的产生较大抵持力,从而使得所述针脚与所述第二接 触面形成良好电性接触。 3.由于所述让位空间的存在,使得所述弹性段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弹 性段、所述第一弹性臂及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恢复力,分别带动所述接触段的所述第三 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针 脚紧密接触,使得所述针脚形成一三点夹持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所述针脚与所述端子的 良好电性接触效果,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的正常运行。 4.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面自其与所述第一夹持面的连接处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面 方向倾斜,使得所述针脚进入所述夹持空间后,所述第一接触面恰好能够挡止所述针脚,从 而使所述针脚不能退到所述夹槽中,从而保证所述针脚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所述 第二接触面及所述第三接触面接触。 5.所述针脚抵推所述接触段的所述第三接触面时,所述接触段带动所述弹性段朝 向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弹性变形,由于所述第二基部受到所述挡止部的挡止,使得所述针脚 自抵持所述第三接触面后能够产生位移量只局限于所述弹性段弹性变形量,即所述接触段 的所述第三接触面偏离其初始位置的距离,可以避免所述针脚过度位移,此外,由于所述弹 性段的弹性变形量越大,所述弹性段所产生的弹性恢复力越大,使得所述针脚不容易进一 步移动,因此,能够确保所述针脚能够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导接。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设有多数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一侧形成一挡止部,以及所述挡止部的上方凹设有一让位空间连通所述收容槽;多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二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挡止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基部与所述第一基部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基部高于所述挡止部;所述第一基部向上延伸设有相间隔的一第一弹性臂及一第二弹性臂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形成一狭槽;以及所述第二基部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接触部,且所述弹性接触部恰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以及所述弹性接触部宽幅小于所述让位空间的宽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出一 弹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的另一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 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段,以及自所述弹性段朝所述第二接触部方向弯折延伸的一接触段, 所述接触段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槽包括一夹槽及与所述夹槽连 通的一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邻近所述让位空间,且所述夹持空间的宽幅大于所述夹槽 的宽幅。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及 所述弹性接触部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一第二接触面及一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 分别形成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两相对侧,以及所述第三接触面形成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一丄山顺。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接触面的 一端朝远离所述让位空间延伸出一第一夹持面,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接触面的 一端朝远离所述让位空间延伸出一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及所述第二夹持面分别位 于所述夹槽内的两相对侧。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自所述夹槽与所述夹 持空间连接处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方向倾斜形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空间连通相邻的二所述收容槽。
9.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设有多数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一侧形成一挡止部,以及所述挡止部的 上方凹设有一让位空间连通所述收容槽;多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 所述第二基部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二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挡止部之 间,且所述第二基部与所述第一基部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基部高于所述挡止部;所述第一基部向上延伸一第一弹性臂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臂朝所述让 位空间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基部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弹性部朝与所述第 一弹性臂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 触部相互间隔且之间形成一狭槽;所述第二基部另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 接触部恰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且所述弹性接触部宽幅小于所述让位空间的宽幅。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出一 第二弹性臂连接所述第一基部。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 一端向上延伸一弹性段,以及自所述弹性段朝所述第二接触部方向弯折延伸的一接触段, 所述接触段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槽包括一夹槽及与所述夹槽连 通的一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邻近所述让位空间,且所述夹持空间的宽幅大于所述夹槽 的宽幅。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及 所述弹性接触部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一第二接触面及一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 分别形成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两相对侧,以及所述第三接触面形成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一丄山顺。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接触面 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让位空间延伸出一第一夹持面,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接触面 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让位空间延伸出一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及所述第二夹持面分别 位于所述夹槽内的两相对侧。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自所述夹槽与所述 夹持空间连接处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方向倾斜形成。
16.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空间连通相邻的二所述收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数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供多数所述端子装设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一侧形成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的上方凹设有一让位空间连通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具有相互间隔的一第一基部及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挡止部之间且高于所述挡止部;所述第一基部向上延伸相间隔的一第一弹性臂及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朝所述让位空间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二接触部,且之间形成一狭槽;以及所述第二基部一端向上延伸一位于所述狭槽的一端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电连接器不易产生疲乏使用寿命较长。
文档编号H01R13/422GK201436723SQ200920058130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9日
发明者朱德祥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