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92119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电缆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同轴电缆中,为了提高屏蔽效果,并力图实现降低衰减量,有时将外 部导体相对于该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某一定角度巻绕于电介质层上。本申请人提 出了下述两种同轴电缆g卩,使用在绝缘带上蒸镀铝或铜等金属、或者将这些金属 箔贴合而得到的金属带作为外部导体的同轴电缆(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0-057863 号公报);以及使用多根导电性单线作为外部导体的同轴电缆(参照日本专利特开 2003-092031号公报)。
曰本专利特开2000-057863号公报的同轴电缆将构成外部导体的金属带从电 介质层的上方巻绕,将该金属带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0度 25度的角度 巻绕。通过以预定范围内的角度巻绕金属带,日本专利特开2000-057863号公报的 同轴电缆中,获得了充分的屏蔽效果,并且力图实现衰减量的降低。
日本专利特开2003-092031号公报的同轴电缆将构成外部导体的多根导电性 单线从电介质层的上方呈螺旋状巻绕,将这多根导电性单线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 方向以8度 19度的角度巻绕。通过以预定范围内的角度巻绕多根导电性单线, 日本专利特幵2003-092031号公报的同轴电缆中,提供了屏蔽效果等电特性优异的 同轴电缆。
在上述同轴电缆中,通过将构成外部导体的金属带或多根导电性单线以预定的 角度巻绕于电介质层上,从而得到充分的屏蔽特性,力图实现衰减量的降低。
随着设备高性能化的发展,电子设备业界等强烈希望使用具有下述性质的同轴
电缆即,具有柔性,并且具备更高的屏蔽特性,还能力图实现衰减量的降低,且 减小衰减量的变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多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同轴电缆即, 具有柔性,并且具备更高的屏蔽特性,能降低衰减量,且减小其变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包括内部导体;设置于该内部导体的 外周的电介质层;设置于该电介质层的外周的外部导体层;以及设置于该外部导体 层的外周的保护被膜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导体层和所述保护被膜层之间, 设置由巻绕该外部导体层的巻绕带形成的巻绕带层,所述巻绕带层相对于所述同轴 电缆的长轴方向以预定的角度巻绕。
由此,本发明的同轴电缆中,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层的上方还巻绕了巻绕带。 因此,由于外部导体层被巻绕带压紧,所以外部导体层被捆紧,外部导体层的紧贴 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屏蔽特性。另外,由于外部导体被捆紧,所以在同轴电缆发生 弯曲时,外部导体层不容易出现空隙,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屏蔽特性提高了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中,所述巻绕带最好是金属带。由于巻绕带层成为屏蔽层, 所以具有外部导体层和巻绕带层这两个屏蔽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屏蔽特性。另 外,在该同轴电缆中,通过将巻绕带层和外部导体层紧贴,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屏蔽 特性提高了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同轴电缆中,所述预定的角度最好在25度 50度的范围内。 由此,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中,能够既维持生产率,又利用巻绕带层牢固地将外部 导体捆紧,能够提高屏蔽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导体层进行单重横向巻绕。本 发明的同轴电缆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外部导体层进行双重横向巻绕。由此,在本发 明的同轴电缆中,外部导体层不管是进行单重横向巻绕,还是进行双重横向巻绕, 都能从其上方将巻绕带进行巻绕,从而将外部导体层捆紧,因此,即使外部导体层 的圈数增加,也能适用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图。 图2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屏蔽试验结果的第一张图。 图3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屏蔽试验结果的第二张图。 图4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的试验方法图。 图5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一张图。 图6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二张图。
4图7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三张图。
图8是表示外部导体层为双重横向巻绕的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一张图。
图9是表示外部导体层为双重横向巻绕的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二张图。
图IO是表示外部导体层为双重横向巻绕的同轴电缆1的巻绕试验结果的第三张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 不是对权利要求范围涉及的发明进行限定,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对 于本发明的成立也不一定是必须的。
首先,利用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结构。这里,图1中,图l(a) 是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立体图,图l(b)是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剖视图, 图l(c)是表示将同轴电缆1的巻绕带进行巻绕的工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大致由中心导体ll(内部导体)、电介质 层12、外部导体层13、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巻绕带层14、以及护套15(保护被膜 层)构成。该同轴电缆l按照下述步骤形成。
艮P,该同轴电缆l将多根导体lla捻合而形成中心导体ll,在该中心导体ll 的外周利用挤压器(未图示)挤压电介质12a并覆盖,从而形成电介质层12。然后, 在该电介质层12的外周横向巻绕多根导体单线13a,形成外部导体层13,在该外 部导体层13的外周,在例如与导体单线13a的横向巻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将金属 带即例如ALPET14a(巻绕带)呈螺旋状巻绕,从而形成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即巻绕带 层14。接着,在该巻绕带层14的外周通过挤压覆盖形成护套15。由此,形成同轴 电缆1。
该同轴电缆l的材质如下所述,S卩,例如导线lla的材质为镀银软铜线,电介 质12a的材质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以下,简称为FEP),导体单线13a的材 质为镀锡软铜线,护套15的材质为FEP。
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材质,也能够采用通常同轴电缆 所用的其它材质。例如,电介质也可以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或四氟乙烯-全氟 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等其它氟树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中,若能将作为外部导体层13而横向巻绕的导体单线13a捆紧,则巻绕带层14的巻绕 方向也可以是与导体单线13a的横向巻绕方向相同的方向。
另夕卜,ALPET14a是将铝箔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以下,简称为PET)、隔着 聚氯乙烯(以下,简称为PVC)层叠而形成带状的材料。然后,将该ALPET14a在铝 箔和外部导体层13接触的状态下从外部导体层13的上方进行巻绕。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中,如图l(c)所示,将导体单线13a横向巻绕 而作为外部导体层13,从该外部导体层13的上方,将形成巻绕带层14的ALPET14a 相对于同轴电缆1的长轴方向以预定的角度e呈螺旋状巻绕。因此,外部导体层 13通过该巻绕带层14施加所希望的应力而被捆紧,提高了外部导体层13的导体 单线13a彼此之间的紧贴度。而且,由于多根导体单线13a被巻绕带层14捆紧, 因此,利用该巻绕带层14,使得导体单线13a紧贴的状态得以维持,例如即使同 轴电缆l发生弯曲,也能抑制导体单线13a彼此在该弯曲部分相分离。而且,由于 该巻绕带层14由ALPET14a形成,所以该巻绕带层14本身也起到作为屏蔽的作 用。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中,由于具有外部导体层13、和巻绕带层14 这两个有屏蔽效果的层,而且,外部导体层13的导体单线13a被巻绕带层14捆紧, 所以可以提高导体单线13a彼此之间的紧贴度,并且能维持其紧贴状态,进一步提 高外部导体层13的屏蔽效果。
接着,为了确定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l中的、将巻绕带层14巻绕的预定角 度e的范围,进行了试验,因此,利用图2 图IO说明该试验。
在本次试验中,进行了下述两个试验即,求出上述预定角度e和屏蔽效果特 性的关系而确定预定角度e的范围的屏蔽试验;以及求出上述预定角度e和衰减量 的关系而确定预定角度e的范围的巻绕试验。图2、图3表示屏蔽试验的试验结果,
4表示巻绕试验的试验方法,图5 图IO表示巻绕试验的试验结果。首先,利用图 2、图3,详细说明屏蔽试验。
图2是表示屏蔽试验的试验结果的表格,图3是表示屏蔽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图。 在该屏蔽试验中,将巻绕带层14巻绕的预定角度9不同的4根同轴电缆1调整为 长3m,而作为试验用电缆A D,并且利用称为吸收钳法的方法进行试验,该吸 收钳法是指利用RF(射频)网络分析器检测插入到该试验用电缆A D中的信号泄 漏到试验用电缆A D外部的量的方法。插入信号在0Hz lGHz的范围内依次变 化,对其间的屏蔽效果的变化进行测定。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对以往使用的编织型同轴电缆也进行同样的试验。
该屏蔽试验中使用的4根试验用电缆A D的结构如下所述即,将7根外径
为0.102mm的镀银软铜线捻合而形成中心导体11,在该中心导体11的外周覆盖 FEP而形成电介质层12,使其外径为0.9mm,在该电介质层12的外周,相对于同 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9.6度的角度横向巻绕29根相当于导体单线13a的外径为 0.102mm的镀锡软铜线,从而形成外部导体层13,在该外部导体层13的外周,将 ALPET14a呈螺旋状巻绕而形成巻绕带层14,该ALPET14a是将厚lO^im的铝箔和 厚12pm的PET隔着厚度为2 3pm的PVC层叠而成,在该巻绕带层14的外周, 通过挤压覆盖而形成由厚0.12mm的FEP形成的护套15,由此,该试验用电缆A D的外径为1.37mm。
另外,以往的编织型同轴电缆的结构如下所述即,将7根外径为0.102mm 的镀银软铜线捻合而形成中心导体,在该中心导体的外周覆盖FEP而形成电介质 层,使其外径为0.88mm,在该电介质层的外周,用外径为0.05mm的镀锡软铜线, 采用股数为16、根数为6的编织构造形成外部导体层,在该外部导体层的外周, 通过挤压覆盖而形成由厚0.12mm的FEP形成的护套,由此,该以往的编织型同轴 电缆的外径为1.37mm。
然后,试验用电缆A D分别改变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9:试验用电缆A 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1的长轴方向以20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试验用 电缆B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1的长轴方向以25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 试验用电缆C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1的长轴方向以30度的角度呈螺旋 状巻绕;试验用电缆D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1的长轴方向以40度的角 度呈螺旋状巻绕。
从图2和图3可知,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特征结构的试验用电缆 A D与编织型同轴电缆相比,整体屏蔽的效果更高。另外,若对试验用电缆A D 进行比较,则试验用电缆A在信号为lOMHz时的屏蔽效果为-51.7dB,在信号为 100MHz时的屏蔽效果为-48.5dB;试验用电缆B在信号为lOMHz时的屏蔽效果为 -52.5dB,在信号为100MHz时的屏蔽效果为-49.8db;试验用电缆C在信号为lOMHz 时的屏蔽效果为-53.4dB,在信号为100MHz时的屏蔽效果为-50.0dB;试验用电缆 D在信号为lOMHz时的屏蔽效果为-55.1dB,在信号为lOOMHz时的屏蔽效果为 -51.1dB。
由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与以往的同轴电缆相比,具有更高的屏蔽效果,而且,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越大,所获得的屏蔽效果就越高。即,从 屏蔽试验的结果可知,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最好是在20度以上。但是,随着 巻绕的角度6变大,由于巻绕带层14的ALPET14a的宽度与角度0成反比缩小, 因此导致同轴电缆1的生产率降低。因此,若考虑生产率,则巻绕带层14的巻绕
角度e的上限为50度。因而,由屏蔽试验可知,巻绕带层i4的巻绕角度e最好是
20度以上,50度以下。接下来,利用图4 图IO详细说明巻绕试验。
图4是用于说明巻绕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图。首先,利用图4,说明巻绕试验的
试验方法。巻绕试验通过下述那样进行目卩,将试验用电缆在外径为10mm的管
子20上巻绕12圈,每圈设置10mm的间隔,对该巻绕的试验用电缆插入5GHz
和6GHz的两种信号,测定信号的衰减量。
在该巻绕试验中,进行了两种巻绕试验即,使用与图2、图3中说明的屏蔽
试验相同的试验用电缆A D的试验;以及使用与屏蔽试验不同的试验用电缆F
H的试验。首先,利用图5 图7,说明使用与屏蔽试验相同的试验用电缆A D
的试验的结果。
图5是表示巻绕试验的试验结果表,图6是表示巻绕试验的衰减量与巻绕带层 14的巻绕角度e的关系图,图7是表示巻绕试验的衰减量的变动值与巻绕带层14 的巻绕角度e的关系图。此外,在该巻绕试验中,为了进行比较,对以往使用的编 织型同轴电缆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
由图5可知,编织型同轴电缆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3.67dB/m,在6GHz时为 4.03dB/m,而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特征结构的试验用电缆A D的衰减 量分别是试验用电缆A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3.360dB/m,在6GHz时为 3.692dB/m;试验用电缆B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3.305dB/m,在6GHz时为 3.626dB/m;试验用电缆C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3.233dB/m,在6GHz时为 3.554dB/m;试验用电缆D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3.192dB/m,在6GHz时为 3.510dB/m。因而可知,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特征结构的试验用电缆A D与编织型同轴电缆相比,从整体上降低了衰减量。
从图5 图7还可知,在试验用电缆A D中,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 缆的长轴方向以40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的试验用电缆D的衰减量及衰减量变动 的值最小,试验用电缆A和试验用电缆D的衰减量相差约0.2dB/m。因而可知, 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l与以往的同轴电缆相比,降低了衰减量,并且,巻绕带层 14的巻绕角度e越大,衰减量就降得越低。另外,试验用电缆C的衰减量和试验用电缆D的衰减量之差为约0.04dB/m, 相差很小,衰减量的变动在6GHz时相差无几。由此可知,当巻绕带层14的巻绕 角度e超过30度时,由于衰减量的变化大致趋于平稳,所以,衰减量的降低在该 30度左右就到头了。因此认为,即使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为40度以上,衰 减量的值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可以维持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像屏蔽试验 结果所述的那样,若考虑生产率,则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9的上限为50度。
另外,从图5 图7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衰减量比以往的同轴电 缆有大幅度提高,且其变动量变小的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9为约25度。
由上述衰减量试验的结果可知,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0的下限为25度,上 限为50度。因此,在考虑衰减量和生产率时,使衰减量的变化大致趋于平稳的30 度以上、40度以下的角度可以说是巻绕带层14的最佳巻绕角度。接下来,利用图 8 图10,详细说明使用其它的试验用电缆进行的巻绕试验。
图8是表示使用其它的试验用电缆F H的巻绕试验的试验结果表,图9是表 示使用其它的试验用电缆F H的巻绕试验的衰减量与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的 关系图,图10是表示使用其它的试验用电缆F H的巻绕试验的衰减量的变动值 与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的关系图。
在本巻绕试验中使用的三根试验用电缆F H的结构如下所述B卩,将7根外 径为0.079mm的镀银软铜线捻合而形成中心导体11,在该中心导体11的外周覆 盖FEP而形成电介质层12,使其外径为0.7mm,在该电介质层12的外周,相对于 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8.3度的角度双重横向巻绕91根相当于导体单线13a的外 径为0.05mm的镀锡软铜线,从而形成外部导体层13,在该外部导体层13的外周, 将ALPET14a呈螺旋状巻绕而形成巻绕带层14,该ALPET14a是将厚10pm的铝 箔和厚12pm的PET隔着厚度为2 3pm的PVC层叠而成,在该巻绕带层14的外 周,通过挤压覆盖而形成由厚0.12mm的FEP形成的护套15,由此,该试验用电 缆F H的外径为1.13mm。
然后,试验用电缆F H分别改变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试验用电缆F 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19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试验用电 缆G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25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试 验用电缆H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32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 绕。另外,在该衰减量试验中使用的比较试验用电缆E不具备试验用电缆F H中 的巻绕带层14。由图8可知,比较试验用电缆E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4.940dB/m,在6GHz 时为5.58dB/m,而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特征结构的试验用电缆F H的 衰减量分别是试验用电缆F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4.21dB/m,在6GHz时为 4.65dB/m;试验用电缆G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4.1 ldB/m,在6GHz时为4.53dB/m; 试验用电缆H的衰减量在5GHz时为4.05dB/m,在6GHz时为4.45dB/m。因而可 知,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的特征结构的试验用电缆F H与比较试验用电 缆E相比,从整体上降低了衰减量。
另外,从图8 图10可知,在试验用电缆F H中,将巻绕带层14相对于同 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32度的角度呈螺旋状巻绕的试验用电缆H的衰减量及衰减量 变动的值最小,试验用电缆F和试验用电缆H的衰减量相差约0.2dB/m。因而可知, 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l与以往的同轴电缆相比,降低了衰减量,并且,即使是在 将外部导体层13双重横向巻绕的情况下,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越大,衰减量 也降得越低。
另外,试验用电缆G的衰减量和试验用电缆H的衰减量之差为约0.06犯/m, 相差很小,衰减量的变动在试验用电缆G和试验用电缆H之间相差无几。由此可 知,由于当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在25 32度之间、换言之在约30度时,衰 减量的变化大致趋于平稳,所以,衰减量的降低在约30度左右就到头了。因此认 为,即使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在32度以上,衰减量的值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 化,从而可以维持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像屏蔽试验结果所述的那样,若考虑生产 率,则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e的上限为50度。
从图8 图IO还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中,当外部导体层进行双 重横向巻绕时,衰减量比以往的同轴电缆有大幅度提高,且其变动量变小的巻绕带 层14的巻绕角度e为约25度。
由上述衰减量试验的结果可知,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度0的下限为25度,上 限为50度。因此,在考虑衰减量和生产率时,使衰减量的变化大致趋于平稳的30 度以上、40度以下的角度可以说是巻绕带层14的最佳巻绕角度。
如上所述,从三种试验的结果可知,巻绕带层14的预定巻绕角度e的范围从 所追求的衰减量的值考虑,其下限为25度,从生产率的观点考虑,其上限为50 度。因此,作为理想的范围,30度以上、40度以下可以说是巻绕带层14的最佳巻 绕角度。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由于外部导体层13由导体单线13a横向巻绕而形成,因此,具有充分的柔性,并且与以往的同轴电缆相比,
具有较高的屏蔽效果,还降低了衰减量。还可知,通过增大巻绕带层14的巻绕角
度e,可进一步提高屏蔽效果,并进一步降低衰减量。这是由于,若增大巻绕带层
14的巻绕角度e,则由此巻绕带层14压紧外部导体层13的力变大,从而使得外部 导体层13的导体单线13a彼此之间的紧贴度提高。若导体单线13a彼此之间的紧 贴度提高,则导体单线13a彼此之间不容易出现空隙。因此,能够防止因导体单线 13a彼此之间出现空隙而导致的屏蔽效果降低,从而提高屏蔽的效果。而且,由于 该巻绕带层14由ALPET14a形成,所以该巻绕带层14本身也起到作为屏蔽的作 用。
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1由于具有外部导体层13、和巻绕带层14这两 个有屏蔽效果的层,而且,外部导体层13的导体单线13a被巻绕带层14捆紧,因 此,提高了导体单线13a彼此之间的紧贴度,还维持其紧贴的状态,能够进一步提 高外部导体层13的屏蔽效果,并且也可以力图实现衰减量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巻绕带层14是由金属带即ALPET14a形成,但本发 明的巻绕带层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能够捆紧外部导体层,就可以是任何一种 巻绕带层。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能够适用于任何设备。例如,能够适用于电脑、计算机、便 携式电话等电子设备,还能适用于汽车、飞机等的需要将控制设备安装于狭小部位 的机械的控制电路。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内部导体;设置于该内部导体的外周的电介质层;设置于该电介质层的外周的外部导体层;以及设置于该外部导体层的外周的保护被膜层,该同轴电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导体层和所述保护被膜层之间,设置由卷绕该外部导体层的卷绕带形成的卷绕带层,所述卷绕带层相对于所述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预定的角度进行卷绕。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巻绕带为金属带。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的角度在25度 50度的范围内。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导体层进行单重横向巻绕。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导体层进行双重横向巻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该同轴电缆包括中心导体(11);电介质层(12);外部导体层(13);以及护套(15),在外部导体层(13)和护套(15)之间,设置卷绕外部导体层(13)的由ALPET(14a)形成的卷绕带层(14),卷绕带层(14)相对于同轴电缆的长轴方向以25~50度的角度卷绕。通过这样,卷绕带层(14)从外部导体层(13)的上方卷绕,外部导体层(13)被卷绕带层(14)压紧,因此,外部导体层(14)被捆紧,外部导体(14a)之间的紧贴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屏蔽特性。其结果,能够使同轴电缆具有柔性,具备更高的屏蔽特性,还能降低衰减量,且减小其变动。
文档编号H01B11/18GK101601104SQ200880002178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5日
发明者下泽胜雄, 北条隆行 申请人:株式会社润工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