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连接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集成度的提高,封装的电极成为阵列配置,电极数量
也具有5000个。阵列型封装在多数情况下作为BGA (贴片加工)直接焊接在 基板上,但是大型化引起的焊接的热应力下降或根据更换.维修的需要借助于 由压力连接得到的插座的LGA (焊盘栅格阵列)方式正在增加。例如在LGA 封装中,进行了其外形尺寸的大型化和电极间距的狭小化,期望与此对应的 LGA插座等电连接体。
另外,若为了提高半导体的生产效率,使晶片尺寸向直径300 400mm大 型化,则同时要^r查的电极的数量从数千个迅速提高到数万个。因此,半导体 检查装置中的探测器等的电连接体也与这种晶片大型化对应而需要进一步窄 间距化。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样式增加等,^r查装置也期望仅更换晶片一侧的 探测器的电连接体。
连接这种平面电极之间的薄型的LGA插座的端子,从弹簧特性、电特性、 成本方面考虑主要使用悬臂型。悬臂型端子由于变位或负载的要件充足,在倾 斜地立起方向需要一定的横梁长度,因此要想与窄间距化对应,必须研究端子 的排列方法。
另外,悬臂型的场合,具有端子的前端在器件的电极上滑动的同时弄破表 面的氧化膜而得到稳定的电连接的特征。但是,在有很多销的场合,横梁若朝 向同一方向则整体的滑动力变大并在器件和连接体之间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 尤其是连接体的基材郜分为薄膜状的弹性体的场合,在该基材部分产生曲折或 变形,存在阻碍稳定的连接的情况。
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公开了每隔一列使横梁的方向相对,并作为整 体来取得滑动力的平衡的方法(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293808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97188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49260 号公报等)。
然而,专利文献l、 2公开的方法被限定于横梁的排列方向与载体的外边 平行或以45。倾斜的场合,对于此外的横梁的排列方向没有公开。另外,在这 些专利文献中,都以任意端子中的上部触头1和下部触头2的接点均位于相同 位置,且上下器件做成相同的电极图形为前提。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公开了不是每隔一列而是分成区域,使相对载体的 外边呈45。方向的触头相对,并且位置在上下接点也不在相同位置的图。然而, 该方法也没有公开在间距比横梁长度窄的场合能够确保横梁长度的排列构造。 并且,在用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成批形成横梁的场合, 材料方向被限定,存在牺牲特性和成品率的情况。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端子排列构造的电连接体,该端子 排列构造即使做成窄间距,机械特性或电特性等也能得到与此前的间距同等的 悬臂型端子所要求的特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端子排列构造 的电连接体,该端子排列构造可避免或抑制由伴随多销化的滑动力引起的对电 连接体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再有,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端子排 列构造的电连接体,该端子排列构造能够有效地排列端子。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基于与器件的电极接触的接 点的排列信息和与端子所要求的横梁长度相关的信息等,发现了能够决定可确 保该端子所要求的特性且抑制滑动力的排列构造,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而且, 发现通过利用这种排列构造能够制造具有良好的特性的端子,从而完成了本发 明。即、根据本发明提供以下机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体,具备将在两个器件之间相对的第一电极 组和第二电极组电连接的多个端子,其特征在于,
(a) 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 一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 一接点与间距尺寸为 ax b的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
(b) 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二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二接点至少形成两个 组,在邻接的两个组内,上述端子分别与另一组以相对状排列,并且邻接的上述两组其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直接相对地排列的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二接 点离开由以下^^式(1)表示的距离而配置,
(2c+l) >T (a2+ (nb) 2) (1)
(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c表示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一接点和上述第二 接点间的距离相对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上述第一接点间的距离的差的 比例)。
另外,本发明的电连接体的特征还在于,
(c) 上述端子相对构成上述格子的任意格子线都构成由以下公式(2)表 示的角度6而配置也可以。该场合,在公式(2)中最好是n为1以上。
tan e=nb/a ( 2 )
(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 再有,本发明的电连接体的特征还在于,
(d) 构成上述格子的格子线相对于上述端子的排列区域的任意外边都构 成上述角度6也可以。该场合,在公式(2)中最好是n为1以上。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体中,上述端子的第二接点对应于与该端子的第 一接点 所对应的上述^f各子上的交点不同的交点也可以。再有,划分上述端子的第二接 点的两个上述组的边界线与构成上述格子的任意格子线大致平行也可以,另 外,划分上述端子的第二接点的两个上述组的边界线与上述格子的对角线大致 平行也可以,再有,划分上述端子的第二接点的两个上述组的边界线相对于构
成上述格子的格子线构成由上述公式(2)表示的角度e也可以。该场合,在
公式(2)中最好是n为1以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连接体中,构成上述格子的格子线相对于构成上述第
一接点的形成区域的轮廓的任意外边构成由上述公式(2)表示的角度e也可
以。在该电连接体中,最好是n》1、 0.2<c<4。另外,在该电连接体中,最
好是上述角度6为25。以上65。以下。并且,最好是a-b。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体中,保持上述端子的载体可做成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体中,上述端子可分别与上述第 一接点以及上述第二接
点接触,且具备板厚度与弹簧厚度对应的平板状横梁,并且,该平板状横梁构
成为在施加与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接触的负载时的应力在一
6个面成为拉伸应力、在另一个面成为压缩应力。
图1 (a)表示本发明的端子和电极的关系,图(b)表示电极的排列。 图2(a) ~ (c)表示将端子相对于格子线倾斜排列的例子。 图3是表示第二接点组中的第二接点间距离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排列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排列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排列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排列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伴随格子的角度变换的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排列的一个例 子的图。
图9是对实施例1的端子的排列方向的说明图。 图IO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接点的排列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对实施例2的端子的排列方向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接点的排列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对实施例3的端子的排列方向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接点的排列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电连接体是具备将在两个器件间相对的第 一 电极组和第二电极 组电连接的多个端子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a) 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 一 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 一接点与间距尺寸为 a x b的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
(b) 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二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二接点至少形成两个 组,在邻接的两个组内,上述端子分别与另一组以相对状排列,并且,邻接的 上述两组其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直接相对排列的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二接 点离开用以下的式(1)表示的距离而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体,在将间距尺寸为axb的格子上的交点作为第一 接点并在横梁指向的端子的排列中,通过离开用上述式(1)表示的距离而具 备第二接点的两个以上的组,从而能够得到避免或抑制因滑动力而引起的反作情况的电连接体。另外,得到一种端子排列构造,该
端子排列构造通过构成用上述式(2)表示的角度并进行排列,从而对于端子 所要求的横梁方向也能得到与此前同等的机械特性(变位、弹簧负载、高温特
性等)和电特性(导体电阻、高频特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体,可 以容易地对应窄间距化或多销化。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电连接体)
图1(a)表示本发明的电连接体2的一个例子的部分构造和器件100、 110 的关系。电连接体2具备载体4和端子(连接元件)10,端子10以各种形态 保持在载体4上。 (端子)
端子10的形状不做特别限定。既可以具备其前端侧具有可与相对器件 100、 110的电才及102、 104接触的4妻点14a、 14b的触头12a、 12b,也可以将 这些触头12a、 12b分别作为另外的端子。触头12a、 12b既可以各自或一方是 悬臂状,也可以是各种形态的压曲弹簧状。但是,为了进行前端的定位压曲弹 簧需要新的导向板、或者从变位的大小以及接触载荷的设计自由度的观点来 看,压曲弹簧最好是悬臂状。
作为悬臂型端子,虽然不做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图1 (a)所示,可以 是在前端具备横梁状触头12a和触头12b的端子,该横梁状触头12a具有与配 置在上方的器件的电极的接点,该触头12b具有与配置在下方的器件的电极的 接点;也可以是在上下具有横梁状触头的端子。根据需要,也可以是在接点 14a、 14b上具备焊锡球的端子。
触头12a、 12b既可以平板状横梁,也可以是金属线状横梁,但是根据降 低导体电阻的观点,最好是平板状横梁。另外,触头12a、 12b更好是板厚度 与弹簧厚度对应的平板状横梁。若是这样的平板状横梁,则可容易获得强度和 大的变位。另外,平板状触头12a、 12b最好构成为,在对器件的电极施加了 如接触那样的负载时,应力在板厚度的一个面成为拉伸应力,在板厚度的另一 个面成为压缩应力。即、最好是构成为,在电极接触时,作为平板状横梁的触 头12a、 12b分别相对于板厚度仅向一方侧弯曲。根据这种平板状触头12a、
812b,虽然按照触头12a、 12b的长度调节变位,但是本发明即使在比触头长度 窄的间隔中也能容易地确保这种平板状触头12a、 12b的触头长度。
另外,作为平板状触头,最好以从端子10的中央侧朝向前端侧宽度变窄 的方式形成。通过横梁宽度变窄,可使端子IO的表面应力在触头12a、 12b的 长度方向范围内均匀,并且给与较大的变位。平板状的悬臂通过以规定的形状 冲裁平板或蚀刻并部分地去除,再通过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可得到。
端子10的触头12a、 12b的长度方向在其材料为轧制金属材料的场合,最 好与其轧制方向一致。通过这样做可得到理想的弹簧特性。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以触头长度不同的悬臂型端子为对象。在这种端子 IO的场合,由于双方的触头的接点位置复杂化,所以决定端子IO的排列是困 难的,但是,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决定端子IO的排列。
作为构成这种端子IO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但是可使用例如从钡铜、钛 铜、铜.镍.锡合金、铜.镍.硅合金以及镍钡中选择的任意一种。尤其是从 导电性和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使用钡铜。还有,这种材料的表面在实施了镍 等的底子电镀后可实施金电镀。
(载体)
对于保持端子10的载体4也不做特别限定,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载体。 作为电连接体2的载体4虽然不做特别限定,但是除了 FR4等含有玻璃纤维 的环氧树脂、聚醚醚酮(PEEK)等的工程塑料之外,还可列举各种陶瓷。尤 其是在本发明的电连接体中,最好是载体4为弹性体。如果是弹性体,则载体 4自身(在面之间)通过追随对象器件的平面度而施加在触头上的力而运动, 不对触头施加所需以上的负载,能够得到良好的导通。 (端子的排列)
其次,对电连接体2中的端子IO的排列进行说明。 (第一接点的排列)
如图1 (b)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体2最好是与相对的电极102接触的 触头12a、 12b的第一接点14a以及第二接点14b的任一个都与间距尺寸为a xb的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这里,所谓格子是由周期性排列的方形的间壁构 成的几何学花紋。方形的间壁既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格子相对于载体4的至少一个外边或端子10的排列区域的至少一个外边既可以直立也可以 倾斜。还有,所谓端子10的排列区域的外边是连接了所排列的端子10的接点 14a或接点14b的最外侧的接点14a或接点14b的轮廓线。以下,说明格子相 对于载体4的至少一个外边或端子10的排列区域的外边直立的情况。
格子上的交点即与电极102的配置相对应。通过将格子上的交点作为接点 14a,可容易地决定端子10的触头12a的方向。最好是,端子10的双方接点 14a、 14b分别与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以便与位于该交点的电极102、 104接 触。
对于格子的间距尺寸等不做特别限定。通常为0.5mm以上2.5mm以下。 为了应用本发明,理想的间距尺寸为0.65mm以上1.27mm以下。在该范围, 有效地排列以往的悬臂型端子是困难的。更好是0.65mm以上l.Omm以下。 另外,间距尺寸中的a及b虽然为同一比率即可,但是若a-b则在容易把握电 才及4立置方面有利。
还有,接点14a (电极102)的格子和接点14b (电极104)的格子在多数 情况下一致,但是在窄间距、多销的情况下,若使横梁方向一致,则即使间距 尺寸一致,其位置关系一致的情况也被限定,多数情况下,电极102和电极 104的位置即第一接点14a和第二接点14b在相对的器件100、 110之间不同 (偏置)。限定的接点14a的格子和接点14b的格子的交点一部分在器件之间 重叠(实际上一致),如后所述,是相对配置的两个第二接点组的直接相对的 第二接点14b的间距成为接点间间距的整倍数时。另外,在c为0.2以下等较 小的场合,电极102和电极104的电极位置实际上相同。 (端子的排列方向)
为了决定端子10的排列,最好以认为排列更加困难的触头为基准。例如, 如图1 (a)所示,在端子IO具备两个触头12a、 12b的场合,最好将更长的 触头12a用作基准来决定端于IO的排列方向。以下,对基于端子IO的更长的 触头12a的长度等来决定端子10的排列方向的方法进行说明。
端子10以触头12a的接点14a到达格子上的交点的方式进行排列即可。 端子10既可以沿着构成格子的格子线(间距a方向的格子线或间距b方向的 格子线)排列端子10的触头12a,也可以相对于格子线倾斜地排列。尤其是在窄间距化、多销化之中要求较长横梁的场合,最好是使端子10的触头12a 不与格子线平行而是倾斜并以其接点14a到达格子上的交点的方式排列。通过 这样做,实际上可得到较长的接点间间距。
因此,在上述式(2)中适当设定n并适当设定角度6,能够将端子10 相对于格子倾斜角度6来配置。通过这样做,不改变作为电极(接点)间距离 而设定的格子的间距(a及b)就能够较大地采用沿着端子10的触头12的方 向的第一接点间间距(以下还简称为接点间间距)。
以下,说明将端子10相对于沿着间距a的格子线倾斜的情况。如图2(a) 所示,当n为O以上的整数时,上述式(2)中的倾斜角度6时的接点间距离 用nT (a2+ (nb) 2)表示。因此11=0时接点间间距>/~ (a2+ (nb) 2)是a,格 子间距a没有改变,但是如图2 (b)所示,当n=l时,接点间间距成为格子 的对角线的长度W (a2+b2),并且,如图2 (c)所示,当n=2时,两个连续 的格子的对角线W (a2+ (2b) 2)成为接点间间距。这样,通过将端子10倾 斜而使采用的实际的接点间间距比格子间距(这里为a)大,从而可抑制相互 的干涉地排列较长的横梁。通过无干涉地排列较长的横梁,从而可与窄间距化 或多销化无关地排列;l黄梁长度较长的端子10。
而且,n是否合适,即、角度6或接点间间距是否适合于端子10,可通过 接点间间距是否比端子10的规定长度的触头12a还长,是否使触头12a的特 性得到充分发挥来判断。
(第二接点的排列)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能够以使触头12a的接点14a到达格子的交点上 的方式决定端子10的排列方向,并且,端子10与电极102、 104接触时,能 够决定可抵消滑动力那样的排列。即、最好以触头12a相对的方式将在规定的 排列方向排列的端子10化分成两组以上排列在载体4上。具体地说,邻接的 两组所包含的端子IO在各组中配置成触头12a的接点14a指向相同方向,并 且配置成与另一组所包含的端子IO的触头12a的接点14a相对。
相对配置的两个以上的组最好配置成两个相对配置的组的边界线(中央 线)位于载体4上的端子IO的形成区域的中央。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做可以有 效地抵消滑动力。边界线既可以将端子10的形成区域在上下分成两部分,也
ii可以在左右分成两部分,还可以倾斜地分成两部分。
再有,如图3所示,在两个相对的组中,最好是沿着端子IO的排列方向 (触头12a的伸长方向)在同轴上直接相对的端子IO的第二接点14b分离由 以下公式(1)算出的距离以上。
(2c+l) W (a2+ (nb) 2) (1)
(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c表示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一接点和上述第二 接点间的距离相对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上述第一接点间的距离(接点间 间距)的比例)。
这样,如果相对配置的两个端子10的第二接点14b分离上述距离,则可 避免端子10的触头12a彼此的干涉并有效地抵消滑动力。还有,在上述公式 (1)中,n已被导入与决定端子10的排列方向时的角度e算出式中的n相同 的数值。另外,如图1 (a)以及图3所示,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的距离是触 头12a的长度-触头12b的长度,相当于触头12a的突出长度。因此,c可以说 是触头12a的突出量相对接点间间距的比例(触头突出系数)。
这样,.通过端子IO的排列方向、相对配置的第二接点组的配置及其分离 距离,端子10的排列被决定。图4~图7表示相对配置的两个组的配置例子。
图4是以如下方式配置两个组的例子端子10的排列方向为n=0,即与 间距a方向平行,c-0.5左右,相对配置的两个组的边界线与构成格子的任意 格子线(这里是间距b方向的格子线)平行
图5是以如下方式配置两个组的例子端子10的排列方向为n=l,即与 格子的对角线方向平行,ci.5左右,相对配置的两个组的边界线与构成格子 的任意格子线(这里是间距b方向的格子线)平行。
图6是以如下方式配置两个组的例子端子10的排列方向为n=2,即与 格子被分成两份的对角线方向平行,c-1.8左右,相对配置的两个组的边界线 与构成格子的任意格子线(这里是间距a方向的格子线)平行。
图7是以如下方式配置两个组的例子端子10的排列方向为n=l,即与 格子的对角线方向平行,c-0.8左右,相对配置的两个组的边界线与格子的对 角线平行。
另外,虽然未图示(图7和图10中没有),但是也可以使上述边界线相对于格子线倾斜,以便与构成由上述公式(2)表示的角度e的线平行。该场合,
最好是n为l以上,但是n为2以上更好。因为n为2以上时容易配置端子 10。另外,在各种配置例中,在相对的两组间的同轴上直接相对的第二接点均 分离由上述公式(1 )算出的距离以上。
对于以上说明的端子10的排列的决定,最好是在上述公式(1 )以及公式 (2)中11=0,在公式(l)中为c〉1。通过这样做,即使是窄间距,不仅可确 保以往横梁那样的特性,而且组装也变得容易。
另外,端子10的排列的决定,最好是在上述公式(1)以及公式(2)中 n=l,在上述^^式(1)中为0,2《c《0.9。通过这样做,即使在MEMS法中也 能够配置比间距长的横梁。
另外,对于端子10的排列的决定,最好是在上述公式(1 )以及公式(2) 中n〉2,在上述公式(l)中为0.2《c《0.9。通过这样做,即使在MEMS法 中也能配置比间距还长的横梁。
另外,对于端子10的排列的决定,最好是在上述公式(1)中n>l。通 过应用本发明,能够将c为1以上那样的横梁长度长的触头容易对应窄间距化 以及多销化。
(倾斜的格子)
对于端子10的排列的决定,即使调整与接点以及电极对应的格子也可以。 即、通过使用相对于载体4的至少一个外边或端子10的配列区域的至少一个 外边倾斜的格子,可以使电连接体2中的端子10的排列方向排列成便于制造 的形态。
例如,如图8所示,作为决定端子IO的排列方向的基础,将n设为1以
上的整数的场合,端子io相对于格子线倾斜e角度来配置。该场合,如图8 (b)所示,通过使用预先相对于上述外边旋转了角度e的格子,从而在相对 于格子倾斜了角度e时,能够使端子io的排列方向相对于上述外边平行。通
过这样做,不会使电连接体2上的端子IO的排列复杂化,而且,还容易进行 端子材料的选择。再有,想要考虑端子10的方向与金属轧制方向一致等材料
的方向性时也有利
此时,在上述公式(2)中,最好是0.2《c《4。触头突出系数c在这样广阔的范围利用这样倾斜的格子是有效的。另外,对于使格子倾斜,最好是角度
9为35。以上55。以下,若在该范围,则加工、组装变得容易。还有,在伴随 这样的格子角度变换的端子IO的排列中,通过与上述同样地决定第二接点的 排列,也能得到理想的端子IO的排列。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 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在间距尺寸为axb (a=b=1.27mm)的^f各子的交点上配置规定 的触头长度的端子10的第一接点14a,并且决定第二接点14b的排列而决定 端子10的排列构造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决定了端子IO的触头12a的排列方向(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假 设排列具有2.0mm的触头12a的端子10。因此,作为接点间距离最好是2mm 以上。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相对于1.27 x 1.27的格子,倾斜了 n-2的角度e,即大约64° (tan0=nb/a n=2)。由此,接点间距离成为W (a2+ (nb) 2)(等于大约2.84mm)。根据该结果,将具有2.0mm的横梁长度端子 配置成以64。呈格子状地倾斜。通过这样做,由于确保了足够的第二接点间间 距,所以即使是2.0mm的横梁长度也能无干涉地排列。还有,通过使11=2, 从而能够排列即使在n=l时的角度6即45 。方向的第一接点间间距(1.8mm) 也不能排列的具有长度2.0mm的横梁的端子。还有,若在该方向固定横梁长 度为2.0mm的端子,则以原来的间距(1.27mm)的一倍的间距(2.54mm)得 到与不倾斜地固定^f黄梁时相同的弹簧特性。
其次,决定了第二接点14b的排列。图10表示如上所述进行了端子10 的角度变换的状态的整体排列构造。如图IO所示,在相同的触头方向相对的 端子10的第二接点14b假设仅离开(2C+1) Wa2+ (nb) 2。若端子10的触 头突出系数C为0.8时、n=2,则该距离为2.6x 2.84=7.38mm,成为接点间距 离的大约2.6倍。另外,如果触头突出系数C为1则成为3.0倍。在离开距离 为整数倍数的场合,上下格子点由于格子点重叠所以具有设计制作上容易理解 之类的优点。还有,该场合,在触头方向将形成两列不存在第二接点的列。另 外,被分离的两个第二接点组做成将接点的排列区域在大致中央分成两部分。这样,通过可确保用于得到必要特性的触头长度地决定触头12a的排列方 向,并且基于沿其触头方向以相对状配置端子IO所需要的距离来决定第二接 点的排列,从而能够容易地决定适合于所要使用的端子IO的排列构造。另夕卜, 根据这种排列构造,能够发挥端子10的特性,并且还能有效地避免滑动力引 起的不良情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对在间距尺寸为axb (a=b=0.65mm)的格子的交点上配置规定 的触头长度的端子10的第一接点14a,并且决定第二接点14b的排列而决定 端子10的排列构造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决定了端子10的触头12a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 11所示,将端子10的触头12a不倾斜而是沿着0.65mm间距的原来格子的格 子线向水平(n-O、 tan=nb/a)方向将接点间间距作为格子间距(0.65mm ),重 叠地排列2.0mm长度的触头12a。由此,可得到与在本实施例的4倍的2.54mm 间距的格子使用的相同的弹簧特性。
其次,决定了第二接点14b的排列。在图12中,在横梁方向相对的端子 IO的第二接点14b仅离开(2C+1) (a2+(nb)2。使触头突出系数C为3、 n 为0时,可知,在7个间距部分即直接相对的端子10的第二接点14b之间设 置6列没有接点的区域并形成两个第二接点组即可。另一方面,可知该端子 10应该接触的器件在这种配置中必须具有电极。另外,被分离的两个接点组 将接点排列区域在大致中央分成两部分。
这样可知,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一接点与格子的交点对应并得到良好的弹 簧特性的场合,通过使第二接点分离根据上述公式(2)的规定距离,从而得 到端子的理想的排列构造。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对在间距尺寸为axb (a=b=l.mm)的格子的交点上配置规定的 触头长度的端子10的第一接点14a,并且决定第二接点14b的排列而决定端 子10的排列构造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决定了端子10的触头方向(倾斜)。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 所示,预先准备相对载体4的一边以45°倾斜的l.Omm间距的格子。这样倾斜的格子例如将不倾斜的由第一接点组构成的格子倾斜45。 (n=l、 tan=nb/a) 而形成也可以。
在该倾斜的格子方面,考虑到触头长度而将n设定为1,且设定了相对于 格子线倾斜了 45。的触头方向。通过这样做,如图IO所示,接点间间距成为 大约1.41mm ( Wa2+b2)。另外,尽管端子10的触头12a相对于格子线倾斜, 但是与栽体的外边大致平行。
其次,决定了第二接点14b的排列。如图14所示,沿触头方向相对的端 子IO在格子的斜边方向仅离开(2C+1) >Ta2+(nb)2。使触头突出系数C为 0.8、 n为1时,可知在直接相对的端子10的第二接点间分离出大约3个间距 部分即形成两列没有第二接点14b的区域即可。另夕卜,被分离的两个第二接点 组做成将接点排列区域在大致中央分成两部分。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端子10的排列方向不依赖于格子的方向性,所以 通过根据需要使格子旋转规定角度,从而能够使第二接点组的边界区域与电连 接体的接点形成区域的边平行。由此,即使使端子10的触头12a相对于格子 倾斜了角度6时,第二接点组也在接点形成区域内倾斜地相对,其结果,能够 避免第二接点组的形成区域成为歪斜的形状。
再有,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形成可沿轧制方向有效地选取较多端子10的 加工图形。 一般情况下,端子IO形成具有在同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10的由 端子材料构成的托架。从制造效率方面来看,最好做成尽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的 端子的托架。但是,例如,根据图7所示的端子排列构造,需要分别具有1 个至8个端子的8种托架。对此,根据图14所示的端子排列构造,只要分别 具有6个以及7个端子的两种托架就足够,可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另外,在用 轧制金属材料形成端子10的场合,最好使触头方向与轧制方向一致,此时, 根据图12所示的端子排列构造,能够以沿着轧制方向的状态从金属轧制材料 取得所有的端子,能够得到具有耐久性优良的端子IO的电连接体。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1的场合,但是如实施例1的场合那样, 在n=2的场合,通过将该场合的角度6 (大约64。)格子倾斜大约64°,能够 使沿着触头间距的横梁方向与接点形成区域的任意的边呈水平状态。
如以上所述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即使以较小的间距间隔呈格子状地排列第一接点,通过根据需要将端子10的触头方向相对于格子倾斜,
也可以配置较长触头长度的端子,即使在窄间距也能确保大型器件的连接的可 靠性。并且,即使是多销化也使触头朝向在触头方向相对而配置,其结果,抵 消滑动力,消除载体的变形,可确保稳定的接触。
另外,根据这些实施例,通过改变端子10的排列构造和第一接点14a及 第二接点14b的位置即、应该接触的电极102、 104的配置,作为端子10,对 于单侧的悬臂型端子也可容易地进行排列。
在这些实施例中,做成设置两个第二接点组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做成设置三个以上的第二接点组的结构也可以。在全部第二接点組中,既可以 是直接相对的第二接点组分离规定以上的距离,也可以是具有没有这种关系的 第二接点组。
还有,作为这种装配了本发明的电连接体的器件,可列举具备排列成阵列 状的上述电极的半导体、IC芯片等。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电连接体的用途, 可列举确保这种器件的电连接的插座或插入件、探测器卡。再有,作为装配了 本发明的电连接体的电子设备,可列举具备IC芯片的设备,包含例如PC、通 信设备等。另外,还可列举IC芯片或半导体检查装置、例如列举半导体检查 装置。
还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便可实施。 例如,固定化的端子所具有的弯曲部的形态或个数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在端 子上夹持载体的地方或与载体表面接触的地方也可适当变更。
本申请以2006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6-254911号作为 主张优先权的基础,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可利用于例如制造半导体器件的电子产业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体,具备将在两个器件之间相对的第一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电连接的多个端子,其特征在于,(a)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一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一接点与间距尺寸为a×b的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b)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二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二接点至少形成两个组,在邻接的两个组内,上述端子分别与另一组以相对状排列,并且在邻接的上述两组中,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直接相对地排列的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二接点离开由以下公式(1)表示的距离而配置,<maths id="math0001" num="0001" ><math><![CDATA[ <mrow><mrow> <mo>(</mo> <mn>2</mn> <mi>c</mi> <mo>+</mo> <mn>1</mn> <mo>)</mo></mrow><msqrt> <mi> </mi></msqrt><mrow> <mo>(</mo> <msup><mi>a</mi><mn>2</mn> </msup> <mo>+</mo> <msup><mrow> <mo>(</mo> <mi>nb</mi> <mo>)</mo></mrow><mn>2</mn> </msup> <mo>)</mo></mrow><mo>-</mo><mo>-</mo><mo>-</mo><mrow> <mo>(</mo> <mn>1</mn> <mo>)</mo></mrow> </mrow>]]></math></maths>(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c表示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一接点和上述第二接点间的距离相对沿着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上述第一接点间的距离的差的比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c) 上述端子相对构成上述格子的任意格子线都构成由以下公式(2)表示的角度e而排列,tan 0=nb/a ( 2 )(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n=0、 c>l。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n=l、 0.2<c<0.9。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n>2、 0.2《c<0.9。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c>l。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n>2。1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的第二接点对应于与该端子的第 一接点所对应的上述格子上的 交点不同的交点。
9. 根据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划分上述组的边界线与构成上述格子的任意格子线大致平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划分上述组的边界线与上述格子的对角线大致平行。
11. 根据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划分上述组的边界线相对于构成上述格子的任意格子线构成由以下公式(2)表示的角度6, -tan 0=nb/a ( 2 )(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d)构成上述格子的格子线相对于上述端子的排列区域的任意外边都构 成上述角度6。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n>l、 0.2<c<4。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角度6为25°以上65°以下。
15. 根据权利要求1 14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a=b。
16. 根据权利要求l-15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保持上述端子的载体为弹性体。
17. 根据权利要求1 16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分别与上述第 一接点以及上述第二接点接触,且具备板厚度与弹簧厚度对应的平板状横梁。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板状横梁构成为在施加与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接触的负载时的应力在一个面成为拉伸应力、在另 一个面成为压缩应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连接体具备将在两个器件之间相对的第一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电连接的多个端子,(a)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一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一接点与间距尺寸为a×b的格子上的交点相对应,(b)上述端子的与上述第二电极组的电极接触的第二接点至少形成两个组。
文档编号H01L23/32GK101517832SQ200780034040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0日
发明者落合敏正 申请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