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保证绝缘本体 与盖体间'j、角度定位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2891335Y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 器组件,请参考上述专利说明书及附图(本段标号使用该专利中的标号作为参 考),其包括电连接器IOO、线缆200、内盖300及外盖400,线缆200电性连接于 电连接器IOO,外盖400包覆该电连接器100后部,外盖400两侧部呈环状,并于 环状侧端内表面延伸出若干凸块420,上、下相邻的凸块420间形成嵌扣槽430, 连接器100上后屏蔽壳体15的上嵌扣片151及下后屏蔽壳体16的下嵌扣片161嵌 入外盖400内部的嵌扣槽430中,这样外盖400就组装于电连接器100上。
请参上述专利说明书附图7,组装于绝缘本体外的后上屏蔽壳体15、后下 屏蔽壳体16与外盖400间有间隙,同时线缆连"t妾器组件在手工组装过程中外盖 400与上述两屏蔽壳体15, 16之间容易产生误差而使二者之间的平行度不佳, 导致电连接器100与外盖400间最终相互定位的角度较大,如此线缆连接器组件 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需要作适当的角度调整而使插接过程比较麻烦,同时也影 响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美观。另外,由于上述间隙的存在,在插拔过程中,当 在上下方向施加较大力时,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插头部容易相对外盖400偏转而 使其容易受损。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绝缘本体与盖体间小角度 定位的线缆连"t妄器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电连接器、线缆及后盖,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 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并自后盖所设的开孔穿过;所述后盖包覆于所述 电连接器后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向后延伸的定位部,所述 定位部上设有后定位块,所述后盖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所述绝缘本体 定位部后定位块的外表面与后盖的部分内表面相互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线缆连接器组 件内的绝缘本体与盖体间为直接的面接触且配合紧密而使二者在各方向上的 定位角度都很小。
图l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前盖的立体视图。 图7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电连接器2、与电 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3、包覆部分电连接器2外的前盖4及后盖5。
请参阅图2至图5,上述电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本体21、组装于绝缘本体 21内的导电端子22、与导电端子22焊接的印刷电路板23及包覆于绝缘本体 21外的前金属遮蔽壳体24、上后金属遮蔽壳体25及下后金属遮蔽壳体26。
绝缘本体21包括一对接部211及/人对4秦部211延伸出的两相对的定位部
212。
绝缘本体21的对接部211大致呈扁平长方体状,其上设有一由前端面向 后凹陷一定距离的凹陷腔2111,该凹陷腔2111由上下左右四壁及后壁所围设 而成,该凹陷腔2111所对应的下壁内表面上设有若干横向排列并沿纵向延伸 的端子槽道2112,该凹陷腔2111所对应后壁上设有若干通槽2113,这些通槽 2113与凹陷腔2111相贯通且与端子槽道2112——对应连通;对接部211两 侧面上开设一凹槽2114,对接部211前端面及上表面两侧端设有相互连接的 凸肋2115,对接部211上表面上还设有两沿前端面向后延伸的凹槽2116,两 凹槽2116在横向方向位于凹陷腔2111及凸肋2115之间,对接部211下表面上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凸肋2117,两凸肋2117在;f黄向方向也位于凹陷腔2111 及凸肋2115之间。
绝缘本体21定位部212从对4妄部211两侧后端面向后延伸而成,两定位 部212呈相对设置,其内侧面与对接部211后端面围设形成一凹陷空间(未标 示)。该定位部212上设有一直接从对接部211后端面向后延伸而出的基块 2121,该基块2121上设有一贯通其左右端面的水平通槽2122,该水平通槽2122 与对接部211两侧面上的凹槽2114相连通,在基块2121上表面上设有两凸起 2123;从基块2121上、下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一大致呈横卧的U字形后定位块 2124,该后定位块2124包括两平行的水平部2125及连接两水平部的弯曲部 2126,该弯曲部2126的一外侧表面呈圆弧形,与该圆弧形外表面相对的弯曲 部2126内表面上具有一竖直平面,该竖直平面与基块2121的一侧端面相互平 行间隔而形成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2127,该通道2127与对接部211两侧 面上的凹槽2114相连通,因此凹槽2114与通道2127及水平通槽2122相连通, 在基块2121上还设有一前定位块2128,其与后定位块2124形状相同但尺寸 相对变小,在该前定位块2128的弯曲部(未标示)上设有一缺部(未标示),该 缺部使弯曲部不连续, 一三角形状的凸块2129从该缺部上延伸出来。
请参阅图3、图4及图7,导电端子22收容于绝缘本体21内,其包括一 接触部221, —烀接部222及连接接触部221及焊接部222的卡持部223。
印刷电路板23则可与导电端子22的焊接部222相焊接。
前金属遮蔽壳体24为金属板沖压并弯折而成,其包括前壁241、自前壁 241上端向后延伸的顶壁242及自前壁241下端向后延伸的底壁243。其中顶 壁242后端设有扣合绝缘本体21上的凸起2123的扣孔244,顶壁242两侧分 别设有一与对接部211上表面的凹槽2116相对应的通孔245,其前壁上则设 有与绝缘本体21对接部211上的凹陷腔2111相对应的通孔246。
上后金属遮蔽壳体25包括一顶壁251、自顶壁251两侧向下延伸的侧壁 252及自顶壁251后端向下延伸的后壁253,其中顶壁251及后壁253上都i殳 有一缺口 ,侧壁252上则设有向外延伸的突起254。
下后金属遮蔽壳体26包括一后壁261,自后壁261下端向前延伸的底壁 262,自底壁262两侧先向上再向前延伸出的两扣持臂263,扣持臂263前部 自由端向外延伸形成卡钩264,自后壁261两侧端向前延伸形成的两卡持臂 265,卡持臂265上、下表面上设有倒刺266。请参阅2及图7,线缆3外设有一巻曲的金属束环31,该金属束环31将 线缆3束紧而提高线缆3的拉拔力, 一应力消除块32成型于前端线缆3及金 属束环31外。
请参阅图1至图2及图7,后盖5大致呈扁平环状,其后端由一底板所封 闭,而使该后盖5具有一收容空间51,该底板上设有可供线缆3穿过的开孔(未
标示)。
请参阅图1至图2及图6至图7,前盖4也大致呈扁平环状,其包括前端 的导引部41及自导引部41向后延伸而成的定位部42,其中导引部"上设有 与电连接器2对接面轮廓相对应的通槽411,定位部42的外径小于导引部41 的外径,自定位部42左右内表面及导引部两侧后表面向内分别延伸出来两平 行凸肋421,两平行凸肋421与定位部42左右内表面间形成一收容槽422,该 前盖4导引部41及定位部42的环形外表面与后盖5的环形内表面的形状相同。
请参阅图1至图7,组装线缆连接器组件1时,首先将导电端子22自后 向前先后通过通槽2113与端子槽道2112而组装于绝缘本体21内,导电端子 22接触部221收容于端子槽道2112内,导电端子卡持部223则卡持于通槽2113 内,这样导电端子3固持定位于绝缘本体2内,导电端子2焊接部222则露出 绝缘本体21对接部211后端面。
其次通过顶持装置或其他辅助装置将印刷电聘4反23与导电端子22的焊接 部222相焊接,再将安装完金属束环31的线缆3与电路板23相焊接而使二者 完成电性连接。
然后先将下后金属遮蔽壳体26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21,其扣持臂263 后部收容于对接部211基块2121的水平通槽2122内,扣持臂263收容于水平 通槽2122、通道2127及凹槽2114所连通的空间内,扣持臂263前部自由端 上的卡钩264则露于凹槽2114外,其卡持臂265则收容于通道2127后部,卡 持臂265上、下表面所设的倒刺266卡持于通道2127的内壁,这样下后金属遮 蔽壳体26定位于绝缘本体21内。
再将上后金属遮蔽壳体25组装入绝缘本体21,其侧壁252上的突起254 则收容在绝缘本体21的水平通槽2122内而使上后金属遮蔽壳体25定位于绝 缘本体21。
再将前金属遮蔽壳体24自前向后组装于绝缘本体21,其前壁241及顶壁 242的前部贴合于绝缘本体21对接部211前端面及上表面并设置于对接部211前端面及上表面两侧端凸肋2115间,底壁243的前部贴合于绝缘本体21对接 部211下表面并设置于对接部211下表面两凸肋2117间,其顶壁242后部的 扣孔244与绝缘本体21上的凸起2123相扣合而使前金属遮蔽壳体24定位于 绝缘本体21上。
将上述三金属遮蔽壳体24、 25、 26组装于绝缘本体21后,印刷电路板 23被三金属遮蔽壳体24、 25、 26所包覆。
然后通过内模成型方式将应力消除块32成型于线缆3外及上述三金属遮 蔽壳体24、 25、 26所围设的部分空间内。
然后将后盖5自后向前组装于前述电连接器2外,线缆3穿过后盖5底板 上的开孔后,绝缘本体21定位部212上的后定位块2124收容于后盖5的收容 空间51内,定位块2124的外表面与后盖5两侧端的内壁面相接触并可通过点 胶方式将二者粘贴在一起,使后盖5与绝缘本体21间在上下及左右方向都不 会有晃动现象,故上述二者在各方向的定位角度小。
最后将前盖4自前向后组装入电连接器2绝缘本体21外及后盖5的收容 空间51内,绝缘本体21上的三角形凸块2129收容于前盖4内部的收容槽422 内,该前盖4定位部42的部分内表面与前定位块2128的外表面之间及前盖4 导引部41与定位部42的外表面与后盖5的前端内表面之间相接触且通过点胶 方式将前盖4粘贴于绝缘本体21及后盖5上,这样前盖4与绝缘本体21及后 盖5间也都紧密配合且定位准确。
经过上述组装步骤后,线缆连接器组件1组装完成。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线缆及后盖,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并自后盖所设的开孔穿过;所述后盖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向后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后定位块,所述后盖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后定位块的外表面与后盖的部分内表面相互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组件还包括一前盖,所述前盖组装于电连接器外及后盖内,所述前盖包括 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所述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定位部上还设有一前定位块, 所述前定位块的外表面与前盖部分内表面相互接触,所述前盖的外表面与 后盖部分内表面相互4秦触。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绝 缘本体上定位部还包括一基块,所述基块上设有贯穿左右端面的水平通槽, 所述前定位块及后定位块均从基块上下表面向外突伸而成,其包括两水平 部及连接两水平部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内表面上具有一竖直内表面,其 与基块一侧端面间形成一通道,所述对接部两侧面上开i殳有凹槽,所述凹 槽与所述通道及水平通槽相连通。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的 金属遮蔽壳体包括包覆绝缘本体对接部的前金属遮蔽壳体、组装于绝缘本 体的下后金属遮蔽壳体及上后金属遮蔽壳体,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绝缘本 体对接部后端面间围设成一收容空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后金属遮 蔽壳体包括一底壁、自底壁后端向上延伸出的后壁、自底壁两侧向上并向 外延伸的 一对扣持臂及自后壁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扣持臂,所述扣持臂 前部自由端向外延伸形成卡钩,所述扣持臂收容于所述水平通槽、通道及 凹槽所连通的空间内,所述扣持臂卡钩露于对接部侧面所设凹槽外,所述 卡持臂收容于绝缘本体定位部内的通道内,其上下表面所设的倒刺与所述通道内壁相卡持而使下后金属遮蔽壳体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组件内还包括一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印刷电路板,所述线缆及导电端 子均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而使线缆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两侧内 部设有收容槽,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的前定位块在一侧端不连续而形成一 缺部,所述缺部向外延伸出一凸块,所述凸块收容于所述前盖内部的收容 槽内。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金属遮蔽 壳体包括一前壁及与前壁相连的顶壁及底壁,所述顶壁及底壁贴合于绝缘 本体前端面及上表面并置于绝缘本体前端面及上表面所设的两凸肋间,所 述前金属遮蔽壳体的底壁贴合于绝缘本体底壁并置于绝缘本体下表面所设 的两凸肋间,所述金属遮蔽壳体顶壁上设有两扣孔,所述扣孔与绝缘本体 定位部基块上表面所设的凸起相扣合。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 体对接部上由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一 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上设有若干 端子槽道,所述凹陷腔具有一后壁,所述后壁上设有若干通槽,所述端子 槽道与所述通槽对应连通,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接触部, 一焊接部及连接 接触部及焊接部的卡持部,所述接触部收容在端子槽道内,所述卡持部卡 持于所述通槽内,所述焊接部露于绝缘本体外。
10.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还包括一应力消除块,所述应力消除块成型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包 覆于线缆外,所述应力消除块与线缆外还设有一金属束环。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线缆及前、后盖,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并自后盖所设开孔穿过;所述后盖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后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向后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后定位块,所述后盖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所述绝缘本体定位部后定位块的外表面与后盖的部分内表面间相互接触。这样使后盖与绝缘本体定位间定位角度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定位角度大的缺陷。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1142422SQ200720131418
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2日
发明者朱江华, 李小利, 柯作锦, 王海威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