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式电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24132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堆叠式电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堆叠式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的堆叠式电连"l妄器。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 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 经发布了 1. 0, 1. 1及2. 0等版本。上述USBl. 0, 1.1, 2. O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式 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 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即使USB2. O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 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 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电连接器领域内的 另外的两类接口 ,如PCI-E(传输速率可达2. 5G每秒)及SATA接口 (传输速率可达 1. 5G至3. OG每秒)的传输速率已经明显超过了USB 2. O接口。但是,PCI-E及SATA接口由于应用远远不及USB,且这两类接口的端子数量 较多、体积较大,尤其是经堆叠设置后端子的排列更加复杂,很难适应未来 电子工业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USB插座电连接器一般安装于主机电路板上,符合USB协会规定的USB 2.0 版本A型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舌片、固持在绝缘舌片上的四根接触端子及 金属壳体。所述四根接触端子位于绝缘舌片的下表面,并向下突出绝缘舌片的 下表面。所述接触端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沿绝缘舌片的高度方向上运动。该 四根接触端子包括一根电源端子、 一根接地端子(GND)、 一根正信号端子(D+) 及一根负信号端子(D-),其中,正信号端子与负信号端子组成一对差分信号端 子组位于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GND)之间,所述金属壳体围绕在绝缘舌片外围以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以收容USB插头电连接器以达成相互之间的信号传输。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其基于USB 2.0接口并可达到较高 的传输速率,且经堆叠设置后结构不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的堆叠式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 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一体成型 有结构相同的第 一插接口及位于第 一插接口下方的第二插接口 ,所述第 一插接 口内设有第一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固持于第一插接口及第二插接口内 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若干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 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下侧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脚, 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若干第一附加端子,所述第一附加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 板下侧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附加端子 的对接部沿第一舌板厚度方向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原有的若干第一接触 端子的基础上增加若干第一附加端子,从而可提高该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速率,又可简化该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的结构,顺应电子产业轻、薄、短、 小的发展趋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正^L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较佳实施 例,其包括绝缘本体l,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 体1上的遮蔽壳体3及用以定位导电端子2的定位块4。所述绝缘本体l呈上下堆叠设置有第一插接口 IO及第二插接口 11,所述第 一插接口10与第二插接口11结构大致相同,其形状均与标准的USB2. 0 A型插座 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接口形状相同。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一基部12,自所述 基部12分别向前延伸有延伸入第 一插接口 1 O及第二插接口 11内的第 一舌板l 3 及第二舌板14,所述第一舌板13及第二舌板14的尺寸与业界标准的USB2. 0 A 型插座电连接器(未图示)的舌板尺寸相同,从而可顺应电子产业发展的潮流, 使与USB2. 0 A型插座电连接器(未图示)相类似的界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方 便消费者的使用。所述第一舌板13与第二舌板14的结构相同,故此处仅对第一 舌板13做详细描述。所述第一舌板13分别设有相对的上表面131及下表面132, 所述第一舌板13上表面131上并排凹设有五个间隔设置的连通第一舌板13前端 及绝缘本体1后端的第一收容槽1310;所述第一舌版13下表面132凹设有若干不 连续的第二收容槽1320及第三收容槽1321,所述第二收容槽1320在第一舌板13 前端与第一收容槽1310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1320对应于第一收容槽1310 并排设置为五个并靠近于第一舌板13下表面132前端设置,所述第三收容槽 1321并排设置为四个并连通绝缘本体1的后端,所述第二收容槽1320与第三收 容槽1321之间沿绝缘本体1前后方向设有一定的间距。第一插接口10与第二插 接口11之间设有一隔板15;所述基部12设有两侧面121及一底面122。为了将遮 蔽壳体3稳定固持于基部12上,所述两侧面121靠近后端处设有若干凸块1210 及位于凸块1210旁侧的凹槽1211用以与遮蔽壳体3相配合。所述底面122上设有 若干凸台1220,便于将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安装于主机的电路板上 (未图示)。所迷导电端子2包括分别安装于第 一插接口 1 O及第二插接口 11内的第 一端 子20及第二端子21。所述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21结构大致相同,只是第一端 子20相对第二端子21较长,故此处仅对第一端子20做详细描述。所述第一端子20包括四根第一接触端子201及若干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第一附加端子202,所述第一接触端子201与标准USB2. 0 A型插座电连接器(未图 示)的端子相同,所述第一接触端子201设有延伸入第一插接口10内的具有弹 性的第一接触部2010,与绝缘本体1基部12相固持的第一固持部2011及自第一 固持部2011向下弯折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第一焊接脚2012;所述第一接触部 201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第一舌板13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并排布置。所述第一接 触部2010突出于第一舌板13的下表面132。另外,所述第一接触部2010悬臂状 地收容于对应的第三收容槽1321内,所以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沿第 一舌板13 的高度方向上运动,便于与插头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板状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附加端子202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13下侧的对接部,与绝缘本体l 相固持的固定部,连接对接部与固定部并包覆于第 一舌板l 3前端的连接部及子 固定部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l的焊接部。所述第一附加端子202包括两对第一差 分信号端子203及一根第一接地端子204。所述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203中, 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输出高速信号而另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203用于 接受高速信号。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4位于每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203之间, 用以降低第一差分信号端子203在传输信号时产生的串扰。每一个第一差分信 号端子203均沿第一舌板13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并排布置。所述第一附加端子202 的对接部包括设于每一第 一差分信号端子2 0 3上的呈板状的第 一对接部2031, 所述连接部包括自第 一对接部2031前缘向上延伸的第 一连接部2 0 32,所述固定 部包括自第一连接部2032向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2033,所述焊接部包括自第一 固定部2033后端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034,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033与第 一对接部203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固定部2033与第一对接部 2031均大致为平板状的长条形。另外,所述第一焊接部2034垂直于第一固定部 2033。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4的结构与每一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203的结构大致 相同,从而所述第一附加端子202的对接部还包括设于第一接地端子204上的呈 板状的第二对接部2 041,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自第二对接部2041前缘向上延伸的 第二连接部2042,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自第二连接部2042向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 2043,所述焊接部还包括自第二固定部2043后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焊接部2044,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043与第二对接部204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固定部2043与第二对接部2041均大致为平^1状的长条形。另外,所述第 二焊接部2044垂直于第二固定部2043。当所述第一附加端子202固持于第一插 接口10内时,所述第一固定部2033及第二固定部2043均收容于第一舌板13上表面131的第一收容槽1310内。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2032、 2042包覆于第一舌 板13的前端。所述板状的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位于对应的第一、第二 固定部2033、 2043的下方且比对应的第一、第二固定部2033、 2043短。所述第 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贴至在第一舌板13的下表面132的第二收容槽1320 内。所述板状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位于第一舌板13的前排;所述弹性 第一接触部2010位于第一舌板13的后排,即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相较 于第一接触部2010更靠近第一舌板13的前端。由于下表面132的第二、第三收 容槽1320、 1321是不连通的,所以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与第一接触部 2010在第一舌板13的长度方向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即它们彼此不接触,以防止 信号传输的混乱,且将该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与第一接触部2010设置 于第一舌板13同一侧的前后方向,从而可充分利用第一舌板13的空间,防止所 有第一接触部2010及第一、第二对接部2031、 2041位于同一排时,各第一端子 20间的距离较小而容易产生信号串扰;此外所述第一接触端子201的第一接触 部2010设置为弹性突出于第一舌板13的下表面132,而第一附加端子202的对接 部2031、 2041设置为板状收容于第一舌板13下表面132的第二收容槽1320内, 从而可方便两种不同的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即在插入标准的 USB2. 0 A型插头连接器(未图示)时不会抵接到第一附加端子202的板状对接 部2031、 2041,而直接与第一接触端子201的弹性第一接触部2010相抵接以防 止发生信号串扰;而插入另一种不同的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示)时,可保证 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示)上的两个不同的接触点均与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有效接触,以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外壳体31、后盖32及包覆于隔板15的内壳体33。所述外壳体31为中空结构,其包括顶壁310、底壁311及连接顶壁310及底 壁311的两侧壁312。所述外壳体31安装于基部12上并且位于第一、第二舌板13、 14的外围以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插接口IO、 11。所述外壳体31的顶壁310及底 壁311上分别设有延伸入第一、第二插接口IO、 11内的第一弹性臂313。所述每 一侧壁312均设有延伸入第一、第二插接口IO、 11内的第二弹性臂314。所述外 壳体的顶壁310后端还设有一对通槽3100。所述两侧壁312分别设有与基部12 的凸块1210及凹槽1211相配合的凹口3120及延伸片3121,通过上述结构将外壳 体31稳定固持于基部12上。自所述两侧壁312分别向下延伸有一对安装脚3122。所述后盖32包括一主体部321及自主体部321上端缘向前延伸的一对固持 臂322,所述固持臂322延伸入外壳体31顶壁310的一对通槽3100内,以将后盖 32固持于外壳体31的后端。所述内壳体33设有一前端面330、分别自前端面330两侧向后突出的一对定 位片331及自前端面330上、下边缘向后延伸的上、下端面332。所述上、下端 面332均设有向外突出的一对抵压片333及位于抵压片"3后端的安装片334。组 装时,该内壳体33由前向后安装于隔板15上,所述定位片331卡扣于外壳体31 的侧壁312上,所述安装片334收容于基部12对应的固持槽内(未标号)。此时, 所述上、下端面332的抵压片333分别延伸入第一、第二插接口IO、 ll内用以与 对接插头(未图示)配合。所述定位块4设有若干贯穿定位块4上下的通孔41,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0、 21的焊接部均穿过这些通孔41,以将该等导电端子2进行良好的定位,进而提 高了导电端子2焊接于主机的电路板(未图示)上精度。参阅图6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0,、 21,的焊接脚 及焊接部均沿对接插头(未图示)插入第一、第二插接口10'、 ll,内的方向向 后延伸出绝缘本体l',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外壳体31,及内壳体32',所述外壳 体31,上的安装脚3122,自两侧壁312,分别沿对接插头(未图示)插入的方向向 后延伸而成。参阅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是 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与所述第一插接口 10大致相同的第三插接口 16,该第三插接口16位于第一、第二插接口IO、 ll的正下方;导电端子2也增 加延伸入第三插接口16内的第三端子22,该第三端子22与上述第一、第二端子 20、 21的结构基本相同。且所述遮蔽壳体3增加安装于第二插接口11与第三插 接口16之间的第二内壳体35,所述第三内壳体35与上述内壳体33结构相同。参阅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与 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 三、第四插接口16,、 17及固持于第三、第四插接口16'、 17内的第三、第四端 子22,、 23,该第三、第四插接口16,、 17位于第一、第二插接口IO、 ll的正下 方且与第一、第二插接口IO、 ll结构相同;该第三、第四端子22'、 23与上述 第一、第二端子20、 21的结构基本相同。所述遮蔽壳体3也增加了安装于第二、第三插接口ll、 16,之间、第三、第四插接口16'、 17之间的第二内壳体35,及第 三内壳体36,且第二、第三内壳体35,、 36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内壳体33结构相 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堆叠式电连接器100通过在堆叠设置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插接口内在基于标准的USB2. G A型插座电连接器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上 述的差分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从而提高整个堆叠式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 速率,又使可传输高频率信号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的结构得到简化。
权利要求1.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一体成型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插接口及位于第一插接口下方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内设有第一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固持于第一插接口及第二插接口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若干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下侧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若干第一附加端子,所述第一附加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下侧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附加端子的对接部沿第一舌板厚度方向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的尺 寸与标准的USB2, 0 A型插座电连接器的绝缘舌片的尺寸相同。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与标准 的USB2. 0 A型插座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同。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设 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凹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附加端 子的对接部呈板状贴靠于第二收容槽内,所述第 一接触部呈弹性突出于下表 面。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下 表面还凹设有第三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与第三收容槽沿第一舌板长度方 向设置为两排,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安装于第三收容槽内。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第一附加端子还设有平行于对接部的固定部及连接对接部与固定部的连接部,所 述焊接部自固定部一端延伸而成。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上 表面凹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在第一舌板的前端相 连通,所述第一附加端子的固定部贴靠于第一收容槽内。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结构相同,所述堆叠式电连接器还设有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
专利摘要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一体成型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插接口及位于第一插接口下方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内设有第一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固持于第一插接口及第二插接口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若干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下侧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若干第一附加端子,所述第一附加端子设有分布于第一舌板下侧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附加端子的对接部沿第一舌板厚度方向位于不同的平面上,该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结构简单,且可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097428SQ20072004274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0日
发明者峰 乔, 何家勇, 茆玉龙, 郑启升, 浩 顾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