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24079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 器的控制装置。
技术背景现有的永磁式交流接触器基本上都是由饶制在线圈骨架上的吸合线 圈、由面板触头支架支撑的静触头和由弹簧支持的动触头机构组成。当吸 合线圈接通电源后,通过接插在吸合线圈骨架内的纯铁产生一个与固接在 动触头机构上的钕铁硼强磁体工作面相反的极性,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吸合。 因此,要保证动触头能够正常吸合,就必须保证吸合线圈在瞬时间内提供 一组直流脉冲电源。然而,现有的永磁式交流接触器一方面其瞬间吸合的 工作电流和吸持电流仍然大。当接触器频繁工作或长期工作时,既造成了 吸合线圈对电能的大量损耗,又使吸合线圈将大量的有功功率变成热量, 致使吸合线圈发热,另一方面,这种交流接触器工作范围有限,分断不可靠,易产生误动作。特别是近年来,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网压高,额定380V 的电压,有时可高达460V左右,极易烧毁吸合线圈和电子元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合和吸持电流小,吸合、分断在设定 的电压范围内明确、可靠,线圈频繁工作或长期工作温升低,无噪音,工 作电压范围宽的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交流接触器的吸合线圈与并联的吸合电路和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串 联,跨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回路上。吸合电路由储能电容和第一可控硅、第二可控硅及三极管构成,第一 可控硅的阴极与整流输出回路的负极连接,其阳极通过二极管与第二可控 硅的阴极连接,控制极通过稳压二极管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 阻的接点连接;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储能电容负极连接,储能电容的正极 与吸合线圈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可控硅的控制极与跨接在其阳极与阴极之 间的分压电阻的接点连接;三极管的基极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 电阻的接点连接,其集电极与跨接在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分压 电阻的接点连接。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由吸合线圈、第三可控硅和开关三极管构成,
吸合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三可控硅的阳极连接,第三可控硅的阴极通过二极 管与储能电容的负极连接,其控制极通过稳压管和跨接在储能电容两端的 分压电阻的接点连接;开关三极管V1的基极通过串联的两只稳压管与跨接 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的接点连接,其集电极与跨接在储能电容两 端的分压电阻的接点连接。其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由于采用交流接触器的吸合线 圈与并联的吸合电路和低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串联,跨接在整流电路的 输出回路上,故当工作电压小于-额定电压75%时,本控制装置不工作。当 工作电压大于额定电压85%时,第一和第二可控硅组合相继导通,整流电 源给吸合线圈提供一组脉冲电流,使设置在吸合线圈内的软铁产生相对于 磁体工作面相反的极性,磁体带动主触头克服弹簧反弹力与纯铁吸合并保 持。在接触器吸合的同时,电源也给储能电容充电,当储能电容的电压充 至设定值时,电路阻断吸合线圈与第一和第二可控硅继续通电工作。此时, 电路只需很小的维持电流。当储能电容储存的电能降低时,可通过第一和 第二可控硅的导通,及时给予补充,以备释放提供电能。当工作电压低于 设定释放的欠压值或电源分断失压时,储能电容所储的电能通过触发第三 可控硅的控制极,使串联在吸合线圈第二端上的第三可控硅导通,给吸合 线圈提供反相电流,使纯铁产生相对于磁体工作面相同的极性,磁体推动 主触头与静触头分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吸合和吸持电流小, 吸合、分断在设定的电压范围内明确、可靠,线圈频繁工作或长期工作温 升低,无噪音。工作电压范围宽额定电压为220V的,其工作电压上限可 达280V;额定电压为380V的,其工作电压上限可达470V以上。在额定 电压下其吸持工作电流小于i.imA,其能耗仅是现有接触器能耗的20%左右。本控制装置也适用于对各类电磁阀的驱动控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用于上述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交流接触器 的吸合线圈XQ与并联的吸合电路XH和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SF串联, 跨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回路上。整流电路ZL由D1—D4构成桥式全波整流。吸合电路XH电路由储能电容C4、第一可控硅VT3、第二可控硅VT2 及三极管V2构成。第一可控硅的阴极与整流输出回路的负极连接,阳极通 过二极管D9与第二可控硅的阴极连接,控制极通过稳压管ZD4与跨接在 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R13和R14的接点连接。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
储能电容C4的负极连接,储能电容的正极与吸合线圈的第三端A3连接, 第二可控硅的控制极与跨接在其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分压电阻RIO、 Rll和 R12的接点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 R15、 R21和R16的接点连接,其集电极与跨接在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阴极 之间的分压电阻(R10和R11)的接点连接。当工作电压大于额定电压85%时,电源经D1—D4整流后,再经电阻 R13和R14分压,通过ZD4触发第一可控硅VT3导通,使第二可控硅VT2 的控制极与阴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触发第二可控硅导通。这样,整流 电源经二极管D5、吸合线圈XQ第一端A1、第三端A3、储能电容C4、第 二可控硅VT2、第一可控硅VT3到达整流输出回路的负极,形成回路,吸 合线圈通过电流,而使设置在吸合线圈内的纯铁产生相对于磁体工作面相 反的极性,磁体带动主触头克服弹簧反弹力与纯铁吸合并保持。在接触器 吸合的同时,电源也给储能电容充电储能。对于每一个整流电源单向脉冲 电压上升沿,经电阻R15、 R21和R16分压后使三极管V2处于从截止到放 大状态时,其集电极电位不断下降。随着储能电容C4充电电压的上升,这 个同相位的整流脉冲经储能电容C4在第二可控硅的阳极形成的电位脉冲 的幅度与宽度都将变小,在与三极管V2集电极电压相位比较后,第二可控 硅的控制极电位会小于其触发电位,第二可控硅处于截止状态。此时,整 个控制电路只需很小的维持电流,即能保持接触器的吸合。当储能电容储 存的电能降低时,可通过第一和第二可控硅的导通,及时给予补充,以备 释放提供电能。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SF由吸合线圈XQ、第三可控硅VT1和开关 三极管VI构成。吸合线圈的第二端A2与第三可控硅VT1的阳极连接,第 三可控硅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8与储能电容的负极连接,其控制极通过稳压 管ZD3与跨接在储能电容两端的分压电阻R3、 R4和R5的接点连接。开关 三极管V1的基极通过串联的稳压管ZD2和ZD1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 的分压电阻Rl和R2的接点连接,其集电极与跨接在储能电容两端的分压 电阻(R3和R4)的接点连接。当整流输出电源分断或低于电阻Rl、 R2和稳压管ZD2、 ZD1设定的 欠压值时,开关三极管V1截止,储能电容C4所储存的电能经电阻R3、 R4和稳压管ZD3触发第三可控硅VT1导通,使储能电容C4的电能经吸合 线圈的第三端A3、第三可控硅VT1的阳极、二极管D8到达储能电容的负 极进行释放,从而给吸合线圈提供反相电流,使纯铁产生相对于磁体工作 面相同的极性,磁体推动主触头与静触头分断。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交流接触器的吸合线圈(XQ)与并联吸合电路(XH)和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SF)串联,跨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回路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 特征在于吸合电路(XH)由储能电容(C4)、第一可控硅(VT3)、第二 可控硅(VT2)及三极管(V2)构成;第一可控硅的阴极与整流输出回路 的负极连接,阳极通过二极管(D9)与第二可控硅的阴极连接,控制极通 过稳压管(ZD4)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R13和R14)的接 点连接;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储能电容(C4)的负极连接,储能电容的正 极与吸合线圈的第三端(A3)连接,第二可控硅的控制极与跨接在其阳极 与阴极之间的分压电阻(RIO、 R11和R12)的接点连接;三极管(V2)的 基极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R15、 R21和R16)的接点连接, 其集电极与跨接在第二可控硅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分压电阻(R10和R11) 的接点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 特征在于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SF)由吸合线圈(XQ)、第三可控 硅(VT1)和开关三极管(VI)构成,吸合线圈的第二端(A2)与第三可 控硅的阳极连接,第三可控硅的阴极通过二极管(D8)与储能电容的负极 连接,其控制极通过稳压管(ZD3)与跨接在储能电容两端的分压电阻(R3、 R4和R5)的接点连接,开关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串联的稳压管(ZD2和ZD1) 与跨接在整流输出回路上的分压电阻(Rl和R2)的接点连接,其集电极与 跨接在储能电容两端的分压电阻(R3和R4)的接点连接。
专利摘要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属电子控制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合和吸持电流小,吸合、分断在设定的电压范围内明确、可靠,线圈频繁或长期工作温升低,无噪音,工作电压范围宽的用于永磁式交流接触器的控制装置。其技术要点交流接触器的吸合线圈(XQ)与并联吸合电路(XH)和欠压或失压分断控制电路(SF)串联,跨接在整流电路(ZL)的输出回路上。本控制装置,吸合和吸持电流小,吸合、分断在设定的电压范围内明确、可靠,线圈频繁工作或长期工作温升低,无噪音,工作电压范围宽。在额定电压下其吸持工作电流小于1.1mA,其能耗仅是现有接触器能耗的1%左右。本控制装置也适用于对各类电磁阀的驱动控制。
文档编号H01H51/30GK201048112SQ20072003883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0日
发明者王永生 申请人:王永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