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有效散热的RGB混光发光二极管结构。
技术背景现有的RGB混光发光二极管通常包括多数可产生不同波长光线的发 光晶片,及多数分别与对应的发光晶片形成电性连接的支架单元。其中,各 支架单元皆具有二由金属材质制成的导电支架,其中一导电支架是供对应 的发光晶片固定,并可将发光晶片所产生的热能传导溢散于空气中。然而,由于该种发光二极管于长时间应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此时 若大多数热能无法即时有效排出,发光晶片将极易因过热而降低其发光效 率。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 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 莫不费尽心思来"^某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 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有效散热以维持发光晶 片的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 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 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 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光二极管,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 发光二极管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 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型结构的可有效散热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的。依: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发光二口极管结构,包含:一发光晶片i包 括一可产生红光的第一晶片、 一可产生绿光的第二晶片,以及一可产生蓝 光的第三晶片;三支架单元,由导电材质所制成,各支架单元分别与对应
的晶片形成电性连接,且每一支架单元皆包括相间隔的 一第 一导电支架与一第二导电支架;其中,各第一导电支架具有一供对应的晶片固定的承载 部,及至少二间隔凸设于该承载部不同侧的散热部,并且各第一导电支架 的上述散热部的总合面积不小于各第二导电支架的面积,借此增加散热面积;以及一封装体,包覆该发光晶片组及各支架单元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中各第一导电支架与第二导电支架是经由 一组金属电极线路而与对应的晶片电性连接。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晶片为红光二极管晶片,该第 二晶片是绿光二极管晶片,该第三晶片是蓝光二极管晶片。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中所述的导电支架可为银、铜、铜合金、银 铜合金、铝、铝合金或具有金或银镀层的金属材料或以上材质的任意组合。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中所述的封装体是由环氧树脂材质所制成。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发光 晶片组、三支架单元,以及一封装体。该发光晶片组包括一可产生红光的 第一晶片、 一可产生绿光的第二晶片,以及一可产生蓝光的第三晶片。各 支架单元由导电材质所制成,并分别与对应的晶片形成电性连接,且每一 支架单元皆包括相间隔的一第一导电支架与一第二导电支架,其中,各第 一导电支架具有一供对应的晶片固定的承载部,及至少二间隔凸设于该承 载部不同侧的散热部,并且各第一导电支架的该些散热部的总合面积不小 于各第二导电支架的面积,借此增加散热面积。该封装体包覆该发光晶片 组及各支架单元的一部分。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其 借由增加第一导电支架的散热部及散热面积,将可有效使发光晶片组所产 生的热能排出,散热效果佳且应用性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新颖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可以有效散热。本实 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 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 有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 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例,
图1是绘示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结构的一较佳实施图2是绘示一未完整的俯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四支架单元。图3是绘示一俯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配置关系。1:发光晶片组 ll:第一晶片12:第二晶片 13:第三晶片2:支架单元 21:第一导电支架211:承载部 212:散热部22:第二导电支架 23:金属电极线路3:封装体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发光二极管结 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l、图2、图3所示,是绘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结构的一 较佳实施例,其包含 一发光晶片组l、四支架单元2,以及一封装体3。在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结构是以RGB混光发光二极管为例作 说明,然该发光二极管结构亦可以实施于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 等。发光晶片组l包括一可产生红光的第一晶片11、 二可产生绿光的第二 晶片12,以及一可产生蓝光的第三晶片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片11 即红光二极管晶片;第二晶片12即绿光二极管晶片;第三晶片13即蓝光 二极管晶片。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单元2是由导电材质所制成,如银、铜、铜合金、银 铜合金、铝、铝合金或具有金或银镀层的金属材料或以上材质的任意组合 等。各支架单元2分别与对应的晶片形成电性连接,且每一支架单元2皆 包括相间隔的一第一导电支架21与一第二导电支架22;即,第一与第二导 电支架经由例如一组金属电极线路23而与对应的晶片电性连接。各第一导电支架21具有一供对应的晶片固定的承载部211,及至少二 间隔凸设于承载部211不同侧的散热部212。各第一导电支架21的该些散 热部212的总合面积不小于各第二导电支架22的面积,用以增加支架单元 2散热面积,借此可使发光晶片组1所产生的热能能有效经由第一导电支架 21的承载部211与散热部212进而溢散于空气中。较佳的,该些散热部212 与第二导电支架22的总合面积可设计略小于发光二极管整体结构的横向截 面积,不^f又能有效利用空间,更可确实达到散热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晶片组l的第二晶片12的数量为二,第一晶片11与第三晶片13的数量为一,对应的支架单元2数量为四;然亦可以依设计 需求而增加各种晶片的数量以及对应的支架单元2的数量,借此改变发光 二极管结构混光后的颜色。又,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导电支架21的散热部212 的数量是以二为例,然亦可依设计需求而增加散热部212的数量,以有效 利用空间。封装体3是包覆于发光晶片组1及各支架单元2的一部分,用以将发 光晶片组l固定于支架单元2上。在本实施例中,封装体3是由树脂材质 如环氧树脂所制成。归纳上述,借由增加第一导电支架的散热部及散热面积,将可有效使 发光晶片组所产生的热能排出,散热效果佳且应用性好,确实达到本实用 新型的创作目的。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发光晶片组,包括一可产生红光的第一晶片、 一可产生绿光的第二 晶片,以及一可产生蓝光的第三晶片;三支架单元,由导电材质所制成,各支架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晶片形成 电性连接,且每一支架单元皆包括相间隔的一第一导电支架与一第二导电 支架;其中,各第一导电支架具有一供对应的晶片固定的承载部,及至少 二间隔凸设于该承载部不同侧的散热部,并且各第一导电支架的上述散热 部的总合面积不小于各第二导电支架的面积,借此增加散热面积;以及一封装体,包覆该发光晶片组及各支架单元的一部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第一 导电支架与第二导电支架是经由一组金属电极线路而与对应的晶片电性连 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晶片为红光二极管晶片,该第二晶片是绿光二极管晶片,该第三晶片是 蓝光二极管晶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导电 支架可为银、铜、铜合金、银铜合金、铝、铝合金或具有金或银镀层的金 属材料或以上材质的任意组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封装 体是由环氧树脂材质所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包含一发光晶片组、三个由导电材质所制成的支架单元,以及一包覆该发光晶片组及各支架单元的一部分的封装体。该发光晶片组包括一可产生红光的第一晶片、一可产生绿光的第二晶片,以及一可产生蓝光的第三晶片。各支架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晶片形成电性连接,且每一支架单元皆包括相间隔的一第一导电支架与一第二导电支架;其中,各第一导电支架具有一供对应的晶片固定的承载部,及至少二间隔凸设于该承载部不同侧的散热部,并且各第一导电支架的该些散热部的总和面积不小于各第二导电支架的面积,借此增加散热面积。
文档编号H01L23/367GK201022076SQ20072000062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9日
发明者李晓乔, 谢忠全 申请人: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