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池组、电池组单元、车辆和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37807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锂离子电池、电池组、电池组单元、车辆和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锂离子电池、电池组(battery assembly),电池组单元 (battery assembly module)、车辆和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高容量电池能够长时间产生电流。这种电池还产生更多的能量。因而, 当发生故障例如外部短路时,所述电池自身发热。单位重量具有高容量的 正极材料由含锂镍的氧化物、含锂钴的氧化物、或者含镍或钴的多元氧化 物组成。所述氧化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产生氧气,并且当温度升高时, 电池由于与气化电解液共存而趋于劣化。电池还可能由于氧气的产生而膨 胀。就此,特开平第11-191400号公报披露了包括气体吸收容器的电池。然 而,在容器中使用气体吸收剂时,容器壁与气体产生区域之间的空间使得 气体捕集功能存在不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披露了锂离子电池的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的一种实施方案包 括负极电极、正极电极以及位于所述负极电极和正极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层, 所述正极电极包括电解液型正极层和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所述电解质层 包括支持介质中的电解液。
可组合本申请4皮露的锂离子电池的实施方案,从而形成电池组和电池 组单元。此外,本申请纟皮露了采用本申请披露的电池组单元的车辆。
还对本申请披露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进行了描
述。 一种方法包括在集电箔(collection foil)上涂覆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的前 体溶液并对其进行干燥,涂覆电解液型正极层的前体溶液并对其进行干燥。


本申请的说明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标记始终指示相同的部分,并且 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构成的锂离子电池的截面图2为图1所示锂离子电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3A为加热使用凝胶聚合物形成的电极时的说明图3B为加热使用电解液形成的电极时的说明图4A为显示第一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变体实施例的主要部分放大示
意图4B为显示第一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另一变体实施例的主要部分放 大示意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构成的电池组的电路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构成的电池组单元的方框图;和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构成的车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案
如上所述,高容量电池能够长时间产生电流并以热能形式产生更多的 能量。因而,当发生故障例如外部短路时,电池的温度升高。锂离子老化 的速度由温度控制。通常用作正极材料的氧化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产生 氧气,并且当温度升高时,电池由于电解液在高温下气化而趋于劣化。容 量损失使得氧化造成内阻增大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电池电阻(cdl resistance)达到电池不再能够释放存储能的程度,尽管电池可能仍具有充足 的电荷。
电池还可能由于氧气的产生而膨胀,从而对电池造成的破坏。氧气的 形成产生了造成电池爆炸的可能。以下对锂离子电池、电池组、电池组单 元、车辆和本发明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披露的电池和包括这种电池的其它实施方案可耐受高温和电解液产 生的气体,而没有电池劣化和变形。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1具有;f皮此平行的正极集电
体2和负极集电体3。正极电极4沿正极集电体2的内侧面形成。负极电极 5沿负极集电体3的相对内侧面形成。此外,电解质层(隔板)6位于彼此相 对的正极电极4和负极电极5之间并与正极电极4和负极电极5紧密接触。
正极集电体2例如包括铝(A1)。如图2所示,形成在正极集电体2上的 正极电极4包括与电解质层6接触的电解液型正极层7和与正极集电体2 接触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8。电解液型正极层7包括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 第一正极材料9和被支持介质支持的电解液10。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8具 有热稳定性低于第一正极材料9的第二正极材料11和聚合物正极层12,所 述聚合物正极层12能够捕集第二正极材料1产生的气体。在本申请中, 所述气体包含氧气作为主要组成。
通过采用包括多个部分的方法,形成锂离子电池l的正极电极4。在第 一涂覆步骤中,前体溶液涂覆在由铝构成的集电箔上。所述前体溶液成为 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8,并且所述集电箔成为正极集电体2。在第一干燥步 骤中,对所涂覆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8的前体溶液进行干燥。接下来的 步骤为第二涂覆步骤,其中涂覆成为电解液型正极层7的前体溶液。随后 为第二干燥步骤,对所涂覆的电解液正极层7的前体溶液进行干燥。
负极集电体3例如包括铜(Cu)。形成在负极集电体3上的负极电极5 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支持盐(support salt)和聚合物。负极活性材料选 自硬质炭黑、石墨碳、金属化合物、Li金属化合物、Li金属氧化物和它们 的组合。此外,例如可由导电材料例如铝、铜、不锈钢(SUS)、钛、镍等形 成正极集电体2和负极集电体3。然而,由于可采用常规二次电池所用的任 何材料,所以正极集电体2和负极集电体3显然不限于此。集电体的厚度 可为10 50pm。
通过将电解液浸到多孔膜中,来制备电解质层6。对于多孔膜,可采用 常规材料而没有任何特殊限制。例如,多孔膜可包括聚烯烃类树脂的多孔 膜或无纺织物或层压体,例如微孔聚乙烯膜、微孔聚丙烯膜和微孔乙烯-丙 烯共聚物膜。这种材料具有将与电解液的反应性限制到低值的良好效果。 另外,多孔膜可包括复合树脂膜,所述复合树脂膜采用聚烯烃类树脂无纺 织物或聚烯烃类树脂多孔膜作为被偏二氟乙烯树脂化合物层强化的强化材 料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解液可包括至少一种电解质盐,该电解质盐包
4舌无才几酸的阴离子盐,例如LiBOB(lithium bis oxide borate)、 LiPF6、 LiBF4、 LiC104、 LiAsF6、 LiTaF6、 LiAlCl4和Li2B1QCl10,或者有才几酸的阴离子盐, 例如LiCF3S03, Li(CF3S02)2N和Li(C2FsS02)2N(以及它们的组合)。另外,电 解液可使用有机溶剂(增塑剂),例如选自下述类型中的一种非质子溶剂,或 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环型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丙二酯(PC)、碳酸乙二 醇酯(EC)等;链型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二曱基酯、曱基乙基碳酸酯、碳酸二 乙基酯等;醚类,例如四氢呋喃、2-曱基四氢呋喃、1,4-二噁烷、1,2-二甲氧 基乙烷、1,2-二丁氧基乙烷等;内酯类,例如Y-丁内酯等;腈类,例如乙腈 等;酯类,例如丙酸曱基酯等;酰胺类,例如二曱基曱酰胺等;乙酸曱酯; 和甲酸曱酯。此外,电解质层6可包括固体电解质或聚合物凝胶电解质。
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构成的锂离子电池1可装在电池壳内。电池壳可用 于保护电池使其免受外部的任何震动或环境损蚀。例如,电池壳可由堆叠 聚合物膜和金属箔的层压材料形成。通过热熔连接电池壳的外围或将电池 壳的开口热熔为袋状而将其密封。确定电池壳的大小并进行成型,以从热 熔部分抽出正极引线端和负极引线端。在这种情况下,抽出正极和负极各
自引线端的区域不具体限制为某一特殊区域。此外,因为形成电池壳的材 料可包括塑料、金属、橡胶或它们的组合,所以形成电池壳的材料不限于 上述材料。此外,电池壳的形状可包括膜状、板状、箱状等。任选地,可 应用引出电流的方法,其中设置用于导通电池壳内侧和外侧的端子,并且 其中集电体与端子的内侧连接且引线端与端子的外侧连接。
在第一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1中,由于温度升高,气体吸收强化正 极层8中的第二正极材料11产生气体。气体一产生随即在气体吸收强化正 极层8内被聚合物正极层12捕集,以避免所产生的气体与高温下气化的电 解液共存。此外,由于通常采用热稳定性低的材料作为气体吸收强化正极 层8中的第二正极材料11,所以可将能量输出。从而提供能够在更长的时 间内输出存储能的锂离子电池。
在正极电极包含聚合物的情况下,聚合物捕集正极活性材料产生的气 体。然而,当聚合物与电解质层接触时,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从而 不能够输出高能量。相反,第一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1中的电解液型正 极层7不包含聚合物。因为该层中缺少聚合物,所以正极电极4和电解质
层6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此外,由于电解液型正极层7中的第一正极材
料9具有高的热稳定性,所以产生的气体少。由此,该实施方案的锂离子
电池1可耐受温度升高并且还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输出能量。
聚合物正极层12可包含凝胶聚合物。在聚合物正极层12中使用凝胶 聚合物将延长加热时第二正极材料11产生的气体离开正极电极4前的时 间。因而,高温下气化的电解液没有与所产生的气体共存。
可通过将已知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电解液添加到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 体聚合物电解质中,来制备凝胶聚合物。此外,可通过将这种电解液保存 在不具有任何锂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骨架中,来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液(电 解质盐和增塑剂)可釆用常规介质的各种电解液,但显然不限于此。例如,
电解液可包括选自无机酸的阴离子盐例如LiPF6、 LiBF4、 LiC104、 LiAsF6、 LiTaF6、 LiAlCl4和Li2B0Cl10和/或有机酸的阴离子盐例如LiCF3S03、 Li(CF3S02)2N和Li(C2F5S02)2N中的至少一种锂盐(电解质盐)。此外,电解 液可使用增塑剂(有机溶剂),例如选自以下类型中的一种非质子溶剂,或者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环型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丙二酯、碳酸乙二醇酯 等;链型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二曱酯、甲基乙基碳酸酯、碳酸二乙酯等; 醚类,例如四氢呋喃、2-曱基四氢呋喃、1,4-二。恶烷、1,2-二曱氧基乙烷、1,2-
二丁氧基乙烷等;内酯类,例如y-丁内醋等;腈类,例如乙腈等;酯类, 例如丙酸曱基酯等;酰胺类,例如二曱基曱酰胺等;乙酸曱酯;和曱酸曱 酯。然而,电解液显然不限于此。
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例如可包括已知的固体聚合物电
解质,例如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PO)和它们的共聚物。这种电 解质用于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用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不具有锂离子导 电性的聚合物可包括,但显然不限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 (PVC)、聚丙烯腈(PAN)、聚曱基丙烯酸曱酯(PMMA)等。尽管PAN、 PMMA 等属于稍稍具有离子导电性的一类,但在本申请中将它们示例为不具有任 何锂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
接下来,使用两个实施例,说明凝胶聚合物捕集气体的效果。图3A为 对使用凝胶聚合物形成的电极进行加热的说明图。图3B为对使用电解液形 成的电极进行加热的说明图。在图3A中,通过用层压膜真空密封,来制备 凝胶聚合物形成的电极。首先,通过将涂覆材料涂覆到包括铝且厚20 )am
的集电体20上,得到电极材料21。然后对所述电极材料进行干燥。涂覆材
料含有90 wt。/。平均粒径为5 jim的锰酸锂、5 wt。/。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 5wt。/。乙炔黑。通过将15 wt。/。的PEO类聚合物前体添加到85wt。/。的碳酸丙 二酯和碳酸乙二醇酯的混合电解液(混合体积比为l:l)(含有1 mol/L LiPF6) 中,然后添加1000 ppm聚合物引发剂,基于聚合物重量(as to polymer weight),来制备半固相的凝胶聚合物前体溶液。通过将这种凝胶聚合物前 体溶液涂覆并渗透到电极材料21中,然后于80。C加热1小时,得到凝胶聚 合物层22。在凝胶聚合物层22中,电极材料21孔隙内的电解质为没有流 动性的电解质。制备如上所得的电极,作为利用层压膜23真空密封进行膨 胀评价所用的电极,其中利用树脂层涂覆铝层的两面。
在图3B中,通过将涂覆材料涂覆到包括铝且厚20 (im的集电体30上 并进行干燥,得到电极材料31。所述涂覆材料含有90 wt。/。平均粒径为5 nm 的锰酸锂、5wt。/o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5wt。/。乙炔黑。通过将碳酸丙二酯 和碳酸乙二醇酯的混合电解液(混合体积比为l:l)(含1 mol/L LiPFs)渗透到 电极材料31中,得到电解液层32。从而形成与图3A等量的电解液。制备 由此所得的电极作为利用层压膜33真空密封进行膨胀评价所用的电极,其 中利用树脂层涂覆铝层的两面。在恒温箱中将根据图3A和3B所得的用于 评价的电极加热到180°C,以使电解液气化。然后,评价层压膜23和33的 膨胀度。在图3B中观察到层压膜的膨胀,而在图3A中未观察到层压膜的 膨胀。所述结果表明尽管电极材料21产生了气体,但凝胶聚合物层22起 到了捕集气体24的作用。如图3B所示,所产生的气体没有捕集在电解液 层32中,而是形成气体层34。从而使得层压膜33膨胀。由于在凝胶聚合 物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形成气体层,所以凝胶聚合物起到了捕集所产生气体 的作用。
图2所示聚合物正极层12可包含全固态聚合物。在包含全固态聚合物 的情况下,温度升高过程中第二正极材料11所产生的气体捕集在聚合物正 极层12中。由此,高温下气化的电解液没有与所产生的气体共存。全固态 聚合物为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体聚合物,所述固体聚合物可包括例如已知 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例如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PO)和/或它们 的共聚物。
聚合物正极层12可包含具有离子导电性的第 一 固体聚合物和不具有任
何离子导电性的第二固体聚合物。即,不具有任何离子导电性的第二固体 聚合物可作为具有离子导电性的第一固体聚合物的粘合剂,来支持第一固 体聚合物。如上所述。具有离子导电性的第一固体聚合物例如可包括已知 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例如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PO)和/或它们 的共聚物。不具有任何离子导电性的第二固体聚合物例如可包括聚偏二氟
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聚丙烯腈(PAN)、聚曱基丙烯酸曱酯(PMMA)等。
图2的正极电极4包括两层, 一层为电解液型正极层7, 一层为气体吸 收强化正极层8。然而,在本申请中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或者, 在电解液型正极层7和电解质层6之间以及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7和正极 集电体2之间,正极电极4可具有一层或多层。
图4A为显示第一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1改进实施例的主要部分放大示 意图。在图4A中,正极电极44包括与电解质层6接触的电解液型正极层 41、与正极集电体2接触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以及设置在电解液型 正极层41和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之间的间隙层43 。电解液型正极层41 包括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第一正极材料45和被支持介质支持的电解液46。 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包括热稳定性低于第一正极材料45的第二正极材 料47。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还包括聚合物正极层48,该聚合物正极层 48能够捕集第二正极材料47产生的气体。间隙层43包括热稳定性与第一 正极材料45相同的第三电极材料49和聚合物正极层50,所述聚合物正极 层50能够捕集第三正极材料49产生的气体。
在图4A中所示的实例中,尽管在热量增加过程中,与正极集电体2接 触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中的第二正极材料47(热稳定性低的正极活性 材料)产生气体,但该气体立即被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2内的聚合物正极层 48捕集。这种气体的捕集避免了所产生的气体与高温下气化的电解液共存。 此外,由于在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48中通常采用热稳定性低的材料作为第 二正极材料47,所以可输出高能量。由此提供耐受温度升高且能够输出存 储能的锂离子电池。此外,由于不包含聚合物的电解液型正极层41与电解 质层6接触,所以正极电极44和电解质层6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从而能 够输出能量。尽管在间隙层43中使用能够捕集第三正极材料49产生的气 体的聚合物正极层50,但所述聚合物正极层50没有直接接触电解质层6。
因而,所述聚合物正极层50没有增大正极电极44和电解质层6之间的接
触电阻。
图4B为显示第一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1另一改进实例的主要部分放大 示意图。在图4B中,正极电极54包括与电解质层6接触的电解液型正极 层51、与正极集电体2接触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52、以及设置在电解液 型正极层51和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52之间的间隙层53。电解液型正极层 51包括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第一正极材料55和支持介质中支持的电解液 56。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52包括热稳定性低于第一正极材料55的第二正 极材料57和聚合物正极层58,所述聚合物正极层58能够捕集第二正极材 料57产生的气体。间隙层53包括热稳定性与第二正极材料57相同的第三 正极材料59和支持介质中支持的电解液60。在图4B所示的实例中,尽管 在温度升高过程中,与正极集电体2接触的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52中的第 二正极材料57(热稳定性低的正极活性材料)产生了气体,但该气体立即被气 体吸收强化正极层52中的聚合物正极层58捕集。气体一产生随即被气体 吸收强化正极层52中的聚合物正极层58捕集,从而避免了所产生的气体 与高温下气化的电解液共存。此外,由于在聚合物正极层58中使用热稳定 性低的第二正极材料57,所以可输出高能量。由此提供耐受温度升高且能 够输出能量的锂离子电池。此外,由于不包含聚合物的电解液型正极层51 与电解质层6接触,所以正极电极54和电解质层6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 从而能够在延长的电池寿命内输出存储能。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构成的电池组61如图5所示,图5为电池组 61的电路图。电池組61包括(n+m)-个锂离子电池[l-l至l-(n+m)]的串并行 电路61a和容纳所述串并行电路61a的容器61b。通过并行连接n (n^l)-个 锂离子电池(l-l至l-n)的串连电路和m (m^l)-个锂离子电池[l-(n+l)至 l-(n+m)]的串连电路,形成(n+m)-个锂离子电池[l-l至l-(n+m)]。串并行电 路61a的正极端子61c和负极端子61d设置在容器61b的外部。
(n+m)-个锂离子电池[l-l至l-(n+m)]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 池1相同。由此,电池组61可实现与第一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1相同的 效果,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将耐受温度升高且能够输出能量的 锂离子电池。任选地,多个串并行电路61a可串连连^t妄。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构成的电池组单元62如图6的方框图所示。
所示电池组单元62包括(i+j)-个电池组[61-l至61-(i+j)]的串并行电路62a和 容纳串并行电路62a的容器62b。通过并行连接i(&l)-个电池组[61-l至61-i] 的串连电路和j(i2l)-个电池组[61-(i+l)至61-(i+j)]的串连电路,形成(i+j)-个 电池组[61-1至61-(i+j)]。串并行电路62a的正极端子62c和负极端子62d 设置在容器62b的外部。
(i+j)-电池组[61-l至61-(i+j)]的构造与图5所示的锂离子电池61相同。 由此提供耐受温度升高且能够输出能量的锂离子电池。任选地,多个串并 行电路62a可串连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构成的车辆70如图7所示,其中图7为安装 并固定有第三实施方案电池组单元62的车辆70的侧一见图。电池组单元62 可安装在车辆底部、后备厢、发动机抢、车顶(loop)、机罩内部等。电池组 单元62适合用于对容量或功率特性要求严格的车辆中所用的电池或驱动能 源。例如在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或混合型电动车使用这种电池组单元提供 了具有优异驱动性能的车辆。
为了能够容易理解本发明,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并且上述实 施方案不限制本发明。相反,本发明意图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 的各种改变和等价配置,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广泛的理解,从而包 括法律允许的所有这种改进和等价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负极电极;包括电解液型正极层和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的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和正极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层,该电解质层包括支持介质中的电解液。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电解液型正极层接触与负 极电极相对的电解质层。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电解液型正极层包括第一 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并且其中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板层包括聚合物正极层 和第二正极材料,所述第一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高于所述第二正极材料的 热稳定性。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电解液型正极层包括第一 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并且其中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包括聚合物正极层 和第二正极材料,所述第 一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高于第二正极材料的热稳 定性。
5. 根据权利要求4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包含全固态 聚合物。
6. 根据权利要求4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包含具有离 子导电性的第一固体聚合物和不具有离子导电性的第二固体聚合物。
7. 根据权利要求4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包含凝胶聚 合物。
8. 根据权利要求3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正极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 电解液型正极层和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之间的间隙层。
9. 根据权利要求8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间隙层包括第二聚合物正 极层和第三正极材料;并且其中所述第三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与所述第一 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同。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和所述第 二聚合物正极层为凝胶聚合物。
11. 根据权利要求9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和第二聚 合物正极层为固体聚合物。
12. 根据权利要求8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间隙层包括第二电解液 层和第三正极材料;并且其中所述第三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与所述第二正 极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同。
13. 根据权利要求12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为凝胶聚 合物。
14. 根据权利要求12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聚合物正极层为固体聚 合物。
15. 根据权利要求1的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正极电极还包括位于所 述电解液型正极层和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之间的间隙层。
16. —种电池组,其包括串并行连接的多个权利要求1的锂离子电池。
17. —种电池组单元,其包括串并行连接的多个权利要求16的电池组。
18. —种包括权利要求17的电池组单元的车辆。
19. 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的前体溶液涂覆在集电箔上; 对所涂覆的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的前体溶液进行干燥; 涂^隻电解液型正才及层的前体溶液;以及对所涂覆的所述电解液型正极层的前体溶液进行干燥。
20. 根据权利要求19的制造正极电极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吸收强化 正极层包括凝胶聚合物层,该方法还包括将凝胶聚合物前体溶液涂覆并浸渍到电极材料中;以及 在将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的前体溶液涂覆到集电箔上之前进行加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耐受温度升高并且还能够在延长的电池寿命内输出能量。该锂离子电池具有包括电解液型正极层的正极电极,所述电解液型正极层包含第一正极材料和在其支持介质中含有电解液的第一电解质。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具有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所述气体吸收强化正极层可包括热稳定性低于第一正极材料的第二正极材料和聚合物正极层,该聚合物正极层能够捕集所述第二正极材料产生的气体。
文档编号H01M10/38GK101192680SQ20071019347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7日
发明者久光泰成, 堀江英明, 宫竹一希, 嶋村修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