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2682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尤指一种电性连接电子元件至电 路板的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手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 些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在手机中增加照相功能,相应地,这种电性 连接相机模组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该电连接器一般至少包括壳体及收容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壳体由四侧壁围设而成,且四侧壁 形成一个收容空间以收容导电端子和相机模组,导电端子至少设有延伸入收容 空间的弹性接触部,与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相对应,相机模组底部设有导电片,当相机模组组装于壳体中后,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部与相才;i4莫组底部的导 电片电性接触,藉此,电性连接相机模组至电路板。请参阅图4所示,其揭示了 一种藉由柔性电路板2,将相机模组3,电性连接至 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l,,其包括金属制壳体10,及弹性端子30',其中壳 体10,由四侧壁12,及底壁14,组成,弹性端子30,呈片状,置于壳体10,底壁14', 包括板状本体部300,及自板状本体部300,纵向的两边向壳体10,侧壁12,延伸的弹 性接触部302',其中与弹性接触部302,所在边相邻的两边分别设有安装部304,和 弯曲部306,,其中安装部304,是由弹性端子30,的本体部300,的一端继续向前延伸 而成,弯曲部306,是自弹性端子30,的本体部300,与安装部304,相对的一端向前且 向下弯曲延伸而成,壳体10,于弹性端子30,安装部304,对应位置i殳有容纳安装部 304,的槽16',而于弯曲部306,对应位置形成一个切口 18,,该切口18,是壳体10' 底壁14,继续向前延伸的一对固持臂20,之间的区域,因此,当弹性端子30,收容 于壳体10,内时,其安装部304,收容于壳体10,相应位置的槽16,内,而弯曲部306, 置于壳体10,相应位置的切口18,内,并由一对固持臂20,所夹持,由此,弹性端 子30,与壳体10,固持在一起,最后再将柔性电路板2,和相机模组3,置于金属壳体 IO,内,其中弹性端子30,的弹性接触部302,与柔性电路板2,下表面的导电元件(未图示)电性接触,而柔性电路板2,上表面的导电元件(未图示)与相机模組3,底部的 导电片(未图示)电性接触,从而将相机模组3,的电性通过柔性电路板2,传导至外 部的电路板上。然而,该种结构的电连接器,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弹性端子30,与壳 体10,的固持作用是藉由弯曲部306,卡持于切口18'内,安装部304,收容于槽16' 内而达成的,因此,该产品在组装和运输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较大的力量, 弹性端子30,就有与壳体10,分离的趋势,从而导致弹性端子30,不能良好地与相 机模组3'电性接触,进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的电性性能。为解决上述弊端,业界采取了如下措施当弹性端子30,组装于壳体10,内后, 再在弹性端子30,的本体部300,区域用镭射点焊将其与金属壳体10,固定起来,这 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在镭射 点焊前, 一定要保证弹性端子30,和壳体10,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否则,弹 性端子30,还是不能良好地与相机模组3,电性接触,因此,如何保证弹性端子30' 和壳体10,之间稳定的位置关系,就成为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可以保证金属壳体 和弹性端子之间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且易于组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藉由柔性电路板将电子元 件(如相机模组)电性连接至电路板,至少包括金属壳体及置于金属壳体底 部的弹性端子,其中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至少包括以 下步骤提供金属壳体步骤,其包括四侧壁和底壁,其中底壁设有第一通孔; 提供弹性端子步骤,其与金属壳体的第一通孔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将金属 壳体和弹性端子藉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置于定位治具上以保证金属壳体和 弹性端子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再用镭射点焊将金属壳体与弹性端子固持在一 起;最后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一体地从定位治具上取出,并将柔性电路板和 相机模组依次收容于金属壳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于相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因此,组装时,将金属壳体 和弹性端子通过其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依次置于定位治具上,这样,金属 壳体和弹性端子的相对位置稳定,不易晃动,再用镭射点焊将金属壳体和弹性 端子固定起来,待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固持在一起之后,再将金属壳体和弹性 端子从定位治具上取出,并将柔性电路板和相机模组置于金属壳体内,这样的 结构,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相对的位置关系稳定,易于组装,且有效提高了生 产效率。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相机模组和柔性电路板尚未示出。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相机模组和柔性电路板已经组 装入电连接器。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流程示意图,,其中相机模组和柔性电路板尚未示出。图4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相机模组和柔性电路板尚未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l,藉由柔性电路板2而将相机模组4电性连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包括金属壳体10及置于金属壳体10内的弹性端子30。金属壳体IO,由板状金属板经冲压折弯而一体成型,包括底壁101及自底壁 101的四边垂直向上延伸的前壁103、后壁105,左壁107和右壁109。底壁IOI、 前壁103、后壁105、左壁107和右壁109共同形成收容空间100以收容相枳4莫组4, 且左壁107和右壁109结构完全相同,而后壁105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窗口1050, 以供柔性电路4反2贯穿,前壁103的顶部中间位置向下凹陷成一个凹口 1030,以 方便相机模组4取放。另外,左壁107和右壁109,均包括大致呈V字形结构的基 部1070、自基部1070的两端上边缘处向收容空间100延伸的弹性部1072,以及连 接基部1070和弹性部1072的连接部1074,弹性部1072包括与上述基部1070平行 且呈板状的固持部1076及自固持部1076上部边缘形成的引导部1078,该引导部1078自固持部1076边缘向远离收容空间100的方向倾斜延伸而成,前壁103和后 壁105对应位置分别设有弹臂1031、 1051以抵接固持相机模组4。在前壁103和后 壁105的上边缘分别也设有引导部1032、 1052,与左壁107和右壁109的引导部 1078共同引导相机模组4的组装,另外,底部101中央位置设有一对第一通孔 1012,当用镭射点焊固定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相对位置时,可将该金属壳 体10藉由第一通孔1012而置于后叙的定位治具5上,以此固定金属壳体10和弹性 端子30的位置。弹性端子30,由板状金属冲压而成,整体呈鱼骨状,包括抵接于金属壳体IO 底壁101的本体部300及与相机模组4底部的导电垫片(未图示)电性接触的接触 部302,其中接触部302是自本体部300纵向的两端延伸而成且以本体部300为中 心而对称设置,而本体部300的中央且与金属壳体10的第一通孔1012相应的位置 设有第二通孔310,另外,金属壳体10于弹性端子30接触部302对应位置开设有 若干开槽IOIO,当相机^t组4对弹性端子30产生过压时,弹性端子30的接触部302 可以深入该开槽1010中,避免接触部302受到损伤,而于弹性端子30横向的两端 设有其与金属壳体10相固持的固持装置(未标示),该固持装置包括置于弹性端 子30横向一端的安装部304及另一端的弯曲部306,其中安装部304是从本体部 300横向的一端中心位置继续向前延伸且呈与本体部300—体成型而成,弯曲部 306是从本体部300横向的另 一端继续向前且稍向下弯曲延伸而成,而金属壳体 10于上述安装部304对应位置设有孔1013,与弯曲部306对应设有切口1014,上 述切口1014是金属壳体10底壁101边缘向前延伸的一对固持臂1016之间的区域, 当弹性端子30置于金属壳体10底壁101后,其弯曲部306被金属壳体10的一对固 持臂1016所夹持。另外,弹性端子30的本体部30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突起308以 防止相一;i4莫组4对弹性端子30产生过压。柔性电路板2包括软板20及置于软板20上的加强板22 ,软板20包括容置于金 属壳体10内用于传输电性信号的第一板部(未标示)及自金属壳体10的窗口 1050 穿出且与第 一板部一体成型的第二板部202,其中第一板部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 若干导电元件(未标示)以与相机模组4底面的导电垫片和弹性端子30的接触部 302电性接触,上述加强板22置于第一板部上且呈"H"形,该加强板22的"H" 构造加强了柔性电路板2的刚性,可以更好的7 义接相机模组4,以免相枳4莫组4在 组装入电连接器l的过程中,或者运输过程中,使柔性电路板2受到刮伤而影响电性传导。相机模组4,收容于金属壳体的收容空间100内,包括大致呈方形的基板40 和本体42,其中本体42的底面置于基板40的顶面,且本体42的顶面向上凸设有 圆柱形的凸部44,而与金属壳体10左壁107和右壁109对应的侧面分别设有条状 凸台46,当相机模组4置于金属壳体10中后,金属壳体10左壁107和右壁109上的 弹性部1072置于该凸台46上并与本体42侧面抵接以固持相机模组4,另外,与金 属壳体10的窗口 1050对应的位置,相机模组4还^:有一个贯穿凸部46至本体42的 配合部48,起防呆作用,防止相机模组4错误的安装入金属壳体10内,进而提高 了电连接器的组装效率。下面结合图3所示,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l的组装工序首先将弹性端子30 置于金属壳体10的收容空间100内,使其接触部302置于金属壳体10底壁101的开 槽1010上方,安装部304置于金属壳体10的孔1013内,与安装部304相对的一端 的弯曲部306置于金属壳体10底壁101的一对固持臂1016之间形成的切口 1014 中,并被固持臂1016夹持,另外,弹性端子30本体部300中央的第二通孔310置 于金属壳体10的第一通孔1012上方;接着提供一个定位用的治具5,该治具5具 有与第一通孔1012和第二通孔310相应的实体形状,将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 依次藉由第一通孔1012和第二通孔310置于上述定位治具5上;再接着,在弹性 端子30上以第二通孔310为对称的位置进行镭射点焊,以此固持金属壳体10和弹 性端子30;镭射点焊完成后,再将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人定位治具5上取出; 最后依次将柔性电路板2和相机模组4收容于金属壳体10的收容空间100内,且置 于弹性端子30上方,使柔性电路板2的第一板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导电元件分别 与相机模组4底部的导电垫片和弹性端子30的接触部302电性接触,并藉由金属 壳体10左壁107和右壁109上的弹性部1072、前壁103和后壁105上的弹臂1031、 1051抵持相机模组4相应的侧面而固持相机模组4于金属壳体10内,此时,相机 模组4底部直接作用于柔性电路板2的第一板部,又因为柔性电路板2非常软,而 弹性端子30由金属制成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相机模组4底部的导电垫片可 以良好地与柔性电路板2上的导电元件电性接触,从而将相机模组4的电性传导 至外部的电路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电连接器1通过在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的相应 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012和第二通孔310,并通过上述第一通孔1012和第二通孔310而将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固定在定位治具5上,使其二者保证相对 稳定的位置关系,再用镭设点焊的方法将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固持在一起, 点焊完成后,再将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从定位治具5上取出,这样的固持方 式和方法,使得金属壳体10和弹性端子30可以更好地固持,从而,整个电连接 器的电性传导良好。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 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及置于金属壳体底部的弹性端子,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于相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便于用治具并藉由上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准确地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定位。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 通过镭射点焊而固定。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底壁及自 底壁的四周向上垂直延伸的前壁、后壁、左壁和右壁,弹性端子包括置于金属 壳体底壁的本体部及置于本体部两侧的接触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底部设有若干 开槽,上述弹性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开槽正上方。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设有与金属 壳体固持的固持装置,包括置于弹性端子横向的一端的安装部及与安装部相对 的弯曲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底壁设有与弹 性端子的安装部对应的孔,而于弯曲部对应的设有切口 。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与上述孔相对 的 一边继续向前延伸有一对条状固持臂,收容弹性端子弯曲部的切口是上述一 对固持臂之间所夹持的区域。
8. —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 提供金属壳体步骤,该金属壳体包括底壁、前壁、后壁、左壁和右壁, 其中底壁设有第一通孔;B. 提供弹性端子步骤,该弹性端子与金属壳体第一通孔对应位置设有第 二通孔;C. 将上述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置于定位治具上;D. 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用镭射点焊而固持在一起;E. 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从定位治具上取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该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及置于金属壳体底部的弹性端子,其中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于相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组装时,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藉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依次置于定位治具上,再用镭射点焊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固定起来,点焊完成后,再将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从定位治具上取出,这样,金属壳体和弹性端子的相对位置稳定,易于点焊,对后续程序无影响,且产品尺寸也较稳定。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1325300SQ200710023279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3日
发明者马文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