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接器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或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具体而言,是涉及作为连接器或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结构,门板体或壳部件覆盖壳主体的开口的连接器或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结构。
但是,在具有这种壳结构的连接器中,尤其是从外部端子拉拔连接器900时或电缆引回时,拉动电缆912,沿着拉动方向,对盖904施加使之脱离壳主体902的力,从而连接器900会被分解。即,若向图中上方拉动电缆912,则在开口906的盖侧作用向上的力,从而会打开壳主体902的盖904。在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中,为了生成壳902的锁紧力,锁块914变大,锁定系数也可能增加,不仅组装的作业性恶化,而且产生连接器主体巨型化等缺点。另外,还存在构造成一旦关闭的盖除非破坏就不能再打开的情况。
鉴于上述课题,研究连接器分解的原因,认为是由于推开开口906(上下推开半圆形开口906a及半圆形开口906b)的力在连接时等作用,发现这是因为在作业者手持连接器900时,同时抓住电缆912,或不手持壳主体与盖的结合体,而仅手持电缆912,电缆912相对壳主体与盖的结合体上下左右运动。即,壳主体与盖的结合体的开口906所在面中包含的方向上的力推开开口906,将盖从结合体中取下。
发明概述因此,在本发明中,特征在于推开该开口的力的方向与将盖从壳主体中取下的方向不同。或者,特征在于推开该开口的力的方向与将盖从壳主体中取下的方向大致成直角。另外,特征在于推开该开口的力的方向与将盖嵌入壳主体中的方向不同。或者,特征在于推开该开口的力的方向与将盖嵌入壳主体中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如下特征。
(1)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具有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连接器主要部件,其中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门板体构成,上述壳主体具备上述第一开口,对应于连接的外部端子的大小、形状来开口,露出接触该外部端子的触点;第二开口,导出连接于上述触点的导线;和第三开口,作为连接于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由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门板体在覆盖上述第三开口从而覆盖上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与在上述第二开口中导出的导线柔性动作方向不同。
(2)上述(1)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第一凸部或端部,在设置于上述门板体中的第一凹部中滑动。
(3)上述(1)或(2)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第二凹部,使设置在上述门板体中的第二凸部或端部滑动。
(4)上述(1)至(3)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备第四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上述第三开口,连接于上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上述第二开口导出的上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上述隔壁具有第三凹部,在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壳主体时,使上述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滑动。
(5)上述(1)至(3)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上述第三开口,连接于上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上述第二开口导出的上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上述隔壁具有第四凸部或端部,在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壳主体时,在上述门板体的第四凹部中滑动。
(6)上述(1)至(5)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壳主体时,止住上述门板体。
(7)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中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上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电缆;和第三开口,连接于上述第二开口,上述壳部件在覆盖上述第三开口从而覆盖上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与推开上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8)上述(7)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第五凸部或端部,在设置在上述壳部件中的第五凹部中滑动。
(9)上述(7)或(8)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第六凹部,使设置在上述壳部件中的第六凸部或端部滑动。
(10)上述(7)至(9)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上述第三开口,连接于上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上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上述隔壁具有第七凹部,在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壳主体时,使上述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滑动。
(11)上述(7)至(9)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上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上述第三开口,连接于上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上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上述隔壁具有第八凸部或端部,在上述门板体覆盖上述壳主体时,在上述壳部件的第八凹部中滑动。
(12)上述(7)至(11)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上述壳部件覆盖上述壳主体时,止住上述壳部件。
(13)一种具有接收外部端子的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中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上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与触点连接的电缆,上述壳部件在覆盖上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是贯穿位于连接于上述外部端子用的上述触点与上述电缆之间的规定分割面的方向,与拉开上述电缆与上述触点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14)一种具有接收外部端子的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中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并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上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与触点连接的电缆;和第三开口,由上述壳部件覆盖,间隔上述第二开口与上述第三开口,上述壳部件覆盖上述第三开口从而覆盖上述壳主体。
(15)上述(1)-(6)或(13)之一所述连接器主要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主体是箱状的6面体,在其第一面中配置上述触点,在第二面中配置上述第二开口,在第三面中配置上述第三开口。
(16)一种连接器,使用上述(1)-(6)、(13)或(15)之一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在连接于上述外部端子时,由该外部端子机械约束,上述壳主体经上述触点由上述外部端子机械约束。
(17)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含连接于该外部端子上的触点;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上述壳部件在覆盖上述壳主体中具备的开口从而覆盖上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与从上述外部端子中引拔该连接器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这里,所谓外部端子是指连接本发明连接器的端子,可与该连接器独立存在,也包含电源端子、万能插口、插座、插头等各种端子。另外,所谓连接既可以是进行到达端子目的的连接,也可以是例如供电或电信号等传递用的连接。所谓连接器主要部件是连接器的部件,相当于构成连接器的部件,例如相当于壳、罩体、框等。因此,通过将其它部件组装在该连接器主要部件中来加工连接器。所谓壳主体是壳的主要部件,也可称为罩体,也可与其它部件组合来形成壳。覆盖壳主体意味着壳主体中有开口,覆盖该开口。因此,也可认为覆盖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意味着通过在最终阶段或接近最终阶段的阶段中充当盖来完成连接器。所谓门板体可以是覆盖壳主体的部件,也可以是板状的形状或与之类似的形状。
所谓对应于连接壳主体的外部端子的大小、形状来开口是指有开口于壳主体中的部分,形成该开口部分的大小与连接的外部端子的大小、形状一致。所谓开口也可意味着外部端子可不对该部分造成妨碍地进入壳主体内部。所谓接触该外部端子的触点意味着该触点进行可向外部端子传递连接器本来应传递的电、信号、信息、其它被传递内容(也包含物、力或光等能量)的接触(也包含机械接触),也可包含电接触的触点。所谓触点是可进行上述接触的端子,也可包含电端子。作为这种触点的实例,也可包含称为触点的物体或称为终端的物体。所谓露出触点的第一开口露出上述触点,以可连接外部端子,也可包含物理露出的情况或加上任何盖的情况。开口具有上述含义,所谓第1是因为有其它开口,以便与其区分。
所谓导出导线的第二开口也可是将作为传递连接器通过原来连接传递的电信号等的线的导线从连接器内部引出的开口,所谓第2是为了与上述第一开口相区别。所谓覆盖连接于第二开口的第三开口的壳主体是指空间上与第二开口连接的第三开口存在于壳主体中,门板体覆盖该第三开口后充当盖。即,门板体也可覆盖壳主体,以便连接或接近第二开口。所谓门板体在覆盖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是覆盖第三开口以覆盖壳主体的门板体的动作方向,也可以是安装方向。所谓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是导线大致平行于第二开口面的方向,也可以是由规定包含于壳主体中的第二开口的边缘部规定的面内大致包含的方向。因此,若方向为面内,则也可是任何方向。所谓门板体的动作方向与该柔性动作的方向不同意味着门板体覆盖壳主体的动作方向与上述柔性动作方向不相同。
所谓设置在门板体中的第一凹部例如是位于门板体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也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到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壳主体的第一凸部或端部在上述第一凹部中滑动是将作为壳主体、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壳主体某部分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一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一凹部或第一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设置在壳主体中的第二凹部可以是例如位于壳主体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门板体的第二凸部或端部在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上述第二凹部中滑动是指门板体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门板体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二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二凹部或第二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二凹部或第二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第二开口通过隔壁分成连接于第三开口的第2a开口及第2b开口是指在设置第二开口的地方配置隔壁,该壁在包含第二开口的面内延伸,形成第2a开口及第2b开口,因为这两个开口空间上连接于第三开口,所以这两个开口经第三开口连接。该隔壁在包含上述第二开口的面的面厚度方向短地形成或长地形成。另外,该隔壁可以是壳主体的部件或部分,也可以是其它部件。
所谓上述隔壁具有使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滑动的第三凹部是与上述门板体与壳主体的关系一样的含义。即,所谓设置在隔壁中的第三凹部是例如位于隔壁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在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上述第三凹部中滑动是指门板体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门板体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三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三凹部或第三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三凹部或第三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上述门板体具有使隔壁的第四凸部或端部滑动的第四凹部是与上述壳主体与门板体的关系一样的含义。即,所谓设置在门板体中的第四凹部是例如位于门板体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隔壁的第四凸部或端部在上述第四凹部中滑动是指在作为壳主体部分等的隔壁中、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隔壁某部分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四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四凹部或第四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四凹部或第四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在门板体覆盖壳主体时止住该门板体的止动部是停止伴随门板体安装的动作的部分,例如相当于通过隆起部等来妨碍门板体的行进等,但不限于此,包含所有具有停止上述动作的功能的结构。
壳主体与覆盖该壳主体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所构成的连接器主要部件是连接器的部件,相当于形成连接器的部件,例如相当于壳、罩体、框等。因此,通过将其它部件组装在该连接器主要部件中来形成连接器。所谓壳主体是壳的主要部件,可以是称为罩体的部件,也可与其它部件组合后形成壳。覆盖壳主体意味着在壳主体中有开口,覆盖该开口。因此,还认为覆盖壳主体形成连接器意味着通过在最终阶段或接近该最终阶段的阶段中充当盖来完成连接器。所谓壳部件可以是覆盖壳主体的部件,也可以包含板状的形状、球状、箱状等各种形态的物体。壳部件利用其本体覆盖壳主体的开口。所谓壳部件的动作方向([动作方向])是覆盖第三开口以覆盖壳主体的壳部件的动作方向,也可以是安装方向。另外,也可以是开始取下壳部件时的动作方向。所谓推开第二开口的方向([推开方向])是大致平行于第二开口的面的方向,也可以是由规定壳主体中包含的第二开口的边缘部规定的面内大致包含的方向。因此,若方向为面内,则也可是任何方向。所谓动作方向与该柔性动作的方向大致成直角意味着壳部件覆盖壳主体的动作方向与上述推开方向大致成直角。此时,是为了推开方向的力在使壳部件脱离壳主体中不能有效作用。
所谓设置在壳部件中的第五凹部例如是位于壳部件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也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到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壳主体的第五凸部或端部在上述第五凹部中滑动是将作为壳主体、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壳主体某部分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五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五凹部或第五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五凹部或第五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设置在壳主体中的第六凹部可以是例如位于壳主体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壳部件的第六凸部或端部在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上述第六凹部中滑动是指壳部件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壳部件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六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六凹部或第六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六凹部或第六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上述隔壁具有使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滑动的第七凹部是与上述壳部件与壳主体的关系一样的含义。即,所谓设置在隔壁中的第七凹部是例如位于隔壁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在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上述第七凹部中滑动是指壳部件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壳部件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七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七凹部或第七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七凹部或第七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上述壳部件具有使隔壁的第八凸部或端部滑动的第八凹部是与上述壳主体与壳部件的关系一样的含义。即,所谓设置在壳部件中的第八凹部是例如位于壳部件中的槽等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可将后述的凸部等嵌入该凹部的后退部位。所谓隔壁的第八凸部或端部在上述第八凹部中滑动是指在作为壳主体部分等的隔壁中、设置在第三开口附近的凸部(与其它相比突出的部分)或隔壁某部分的端部分嵌入上述第八凹部的后退部位,在该凹部中滑动地动作。此时,上述第八凹部或第八凸部或端部可在1个方向上连续,也可断续(此时,也可是存在多个上述第八凹部或第八凸部或端部的情况),另外,也可具有规定长度。
所谓在壳部件覆盖壳主体时止住该壳部件的止动部是停止伴随壳部件安装的动作的部分,例如相当于通过隆起部等来妨碍壳部件的行进等,但不限于此,包含所有具有停止上述动作的功能的结构。
所谓根据位于连接于外部端子上的触点与从第二开口中导出的电缆之间的规定分割面来覆盖壳主体是指分割壳主体与壳部件的抽象面位于该触点与电缆之间,壳部件在覆盖第三开口从而覆盖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动作方向])沿着该抽象面。这里,抽象面不仅是平面,也包含曲面或直线弯曲的面。因此,通常,动作方向表示与该抽象面的一定关系。所谓拉开电缆与触点的方向通常是连接两者的直线方向,但不限于此。即,可实现拉开电缆与触点的力的方向包含在这里所谓的拉开方向中。
所谓壳部件通过覆盖与第二开口间隔的第三开口,覆盖壳主体是指第三开口独立与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中产生的推开开口的力不会到达第三开口,壳部位可覆盖第三开口。
所谓壳主体是箱状的6面体,在其第一面中配置触点,在第二面中配置第二开口,在第三面中配置第三开口是指壳主体或壳部件自身(壳主体与其它部位的结合体)充当箱形状的6面体,虽然在6个面任一中存在具有未由板材覆盖的开口的面即可,但在这些面中的1个面中有触点,在另一个面中有第二开口,在再一个面中有第三开口。从而,通过使用3个面,可充分发挥连接器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于外部端子,但当连接于外部端子时,连接的触点机械约束于该外部端子,因为触点固定在连接器或壳主体上,所以连接器自身经触点被机械约束在该外部端子上。这里所谓机械约束是指一定程度限制连接器自由度中至少1个自由度,也包含停止在剩余旋转自由度的1个地方,另外,也包含完全固定。所谓触点固定在连接器或壳主体上包含弹簧或嵌入等机械固定,也可是具有一定程度自由度的机械约束。
所谓上述壳部件在覆盖第三开口而覆盖上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与从外部端子拉开连接器的方向([拉开方向])大致成直角是指从外部端子取出大致平行于拉开方向的连接器的力的方向相对动作方向大致成直角,从外部端子取出连接器的行为不太影响覆盖壳部件第三开口或打开第三开口的盖的动作。
图1B是图1A的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2B是图2A的实施例2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和2的概念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概念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概念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通过覆盖图7的连接器而形成整个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其它角度看图8的连接器完成体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7的连接器壳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图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盖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取下盖的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现有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A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及连接器10。图1B是图1A的连接器10的仰视图。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主要部件,由壳主体12及位于其上的壳部件14构成;触点16;电缆(包含导线)20;和将电缆20连接并固定在连接器上的电缆保持部22、24、26。电缆保持部包括保持部件22,在夹持电缆主体的同时,将地线连接到连接器上;信号端子24,接上信号线;和平台26,将这些保持部件22和信号端子24固定在连接器上。电缆20通过由连接器10的壳主体12的半圆形开口18a和壳部件的半圆形开口18b构成的开口18(第二开口),从连接器10中导出。壳部件14相对壳主体12,沿着壳主体12的上端边28,或沿着上端边28规定的平面(分割面),通过滑动并覆盖壳主体的开口29(第三开口),完成连接器。如上所述,当壳部件14在壳主体上滑动时,通过后面详细描述的结构,壳部件不会离开壳主体。即,在图1A中,壳部件14仅能在左右方向上滑动,而不能向上动作离开壳主体12。壳部件14向右滑动的情况是覆盖(或关闭)开口(第三开口)的情况,是覆盖的方向。另一方面,向左滑动的情况是打开开口(第三开口)的情况,是打开的方向。这些方向彼此平行,称为动作方向。作为第三开口的由上端边28规定的开口在空间上与作为壳主体12的第二开口的18a连接,或与作为壳部件14的开口的18b连接。由开口18a和18b构成的开口18是上述第二开口的一实例。第三开口相当于壳主体12与壳部件14的分割面。
连接器10通过在壳部件14空的状态下,将电缆20固定在连接器内的电缆保持部上,最后使壳部件14向右滑动,覆盖第三开口来完成。此时,完成之前的壳部件14的动作方向在图中为水平向右。完成的连接器10经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未图示)。这里,触点具有圆形开口19和在开口19中心的内部触点17。通常,壳与连接器附近的电缆20都保持在手上,向前后左右上下动作,进行连接动作,使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由于从手受到的力,电缆20相对壳(尤其相对于开口18)动作,但因为通过开口18约束该动作,所以在推开开口18的方向上,电缆20使力作用于开口18的边缘。另外,虽然从连接器10中拔出(或压入)电缆20的力也作用,但因为其方向与推开开口18的力大致成直角,所以认为实质无助于开口18的推开。
在上述力作用于开口18的情况下,推开开口18,但上述滑动机构约束壳部件14离开壳主体12的动作,所以不会推开开口18,难以从连接器10中取下壳部件14。另外,上述滑动机构虽允许壳部件14左右水平动作,但因为该方向与推开开口18的力的方向大致成直角,所以认为该推开力难以成为使壳部件14向左(或右)滑动的有效力。
图2A图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及连接器。图2B是图2A的连接器30的仰视图。连接器30由壳主体32及壳部件34等构成。在壳主体32中,将连接于外部端子上的触点16配置在下面。这里,内部触点17被配置在由触点16的边缘规定的开口19的中心。壳主体32的右端边38规定开口(第三开口),另外,规定壳主体32与壳部件34的分割面。在第三开口中有端子40、44,用于将来自电缆20的信号等连接于触点16。与上述实施例1一样,壳部件34通过沿右端边38向上滑动,并覆盖第三开口来完成连接器30。壳部件34向上滑动时,通过与壳主体32的突起部接触,止住其动作。因此,该突起部用作止动部,另外,还用作壳部件34上面的盖。在壳部件34中有第二开口19,从中导出电缆20。
连接器30通过在壳部件34空的状态下,将电缆20固定在壳部件内的电缆保持部(未图示)上,最后使壳部件34向上滑动,覆盖第三开口来完成。此时,完成之前的壳部件34的动作方向在图中为垂直向上。完成的连接器30经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未图示)。通常,壳与连接器附近的电缆20都保持在手上,向前后左右上下动作,进行连接动作,使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由于从手受到的力,电缆20相对壳(尤其相对于开口19)动作,但因为通过开口19约束该动作,所以在推开开口19的方向上,电缆20使力作用于开口19的边缘。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9中没有接口,非常难推开。另外,虽然从连接器30中拔出(或压入)电缆20的力也作用,但因为其方向与推开开口19的力大致成直角,所以认为实质无助于开口19的推开。但是,因为壳部件34夹持分割面,与壳主体32连接,所以虽担心该分割面的分割,但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因为滑动机构约束壳部件34离开壳主体32,所以难以分离,另外,因为覆盖(或打开)第三开口的动作方向与拔出电缆的方向(与讲壳部件34与壳主体32分开的方向相同)大致成直角,所以认为该力难以成为使壳部件34向下(或上)滑动的有效力。
图3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及连接器50。连接器50包括连接器主要部件,由壳主体52及位于其上的壳部件54构成;触点16;电缆(包含导线)20;和将电缆20连接并固定在连接器上的电缆保持部22。电缆保持部包括保持部件22,在夹持电缆主体的同时,将地线连接到连接器上;信号端子,接上信号线;和平台,将保持部件22和信号端子固定在连接器上。电缆20通过连接器50的壳主体52的圆形开口21(第二开口),从连接器50中导出。壳部件54相对壳主体52,沿着壳主体52的上端边28,或沿着上端边28规定的平面(分割面),通过滑动并覆盖壳主体的开口(第三开口),完成连接器。如上所述,当壳部件54在壳主体上滑动时,通过后面详细描述的结构,壳部件不会离开壳主体。即,在图3中,壳部件54仅能在左右方向上滑动,而不能向上动作离开壳主体52。壳部件54向右滑动的情况是覆盖(或关闭)开口(第三开口)的情况,是覆盖的方向。另一方面,向左滑动的情况是打开开口(第三开口)的情况,是打开的方向。这些方向彼此平行,称为动作方向。作为第三开口的由上端边28规定的开口在空间上不与作为壳主体12的第二开口的21连接。
连接器50通过在壳部件54空的状态下,将电缆20固定在连接器内的电缆保持部上,最后使壳部件54向右滑动,覆盖第三开口来完成。此时,完成之前的壳部件54的动作方向在图中为水平向右。完成的连接器50经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未图示)。通常,壳与连接器附近的电缆20都保持在手上,向前后左右上下动作,进行连接动作,使触点16连接于外部端子。因此,由于从手受到的力,电缆20相对壳(尤其相对于开口21)动作,但因为通过开口21约束该动作,所以在推开开口21的方向上,电缆20使力作用于开口21的边缘。但是,因为开口21中没有连接,所以推开是非常困难的。
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60的概念。连接器60具有由壳主体和壳部件构成的壳,在壳的下面配置连接于外部端子上的触点16。在壳的右面有开口(第二开口)18,从中导出电缆20。为了表示实施例的概念,在壳中,由虚线62、点划线64、点线66、双点划线68表示分割线。分割线是规定上述分割面的从壳外部看到的线。虚线的分割线62与图1中的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点划线的分割线64及点线的分割线66是应用其的实施例。其中共同的是分割线连接于第二开口18。因为这种线,所以推开开口18的力作用于分割面上分割壳的力。因此,有具有这种分割面的壳中,壳主体与壳部件的组装(或取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从完成的连接器中取下壳部件的最初动作方向是重要的。该方向优选与推开第二开口的力的方向大致成直角。这是为了使推开力不能有效作用于取下壳部件。另外,拔出电缆20的力难以作用以推开第二开口18,在本实施例中不很重要。
另一方面,在双点划线的分割线68中,构造成不连接于第二开口18,对推开开口18的力的耐性高。但是,认为拔出电缆20的力经过第二开口18(因为本实施例的开口18不夹持固定电缆20),作用为拉开触点16与电缆20的力。此时,若分割线68中规定的分割面与该拉开方向大致成直角,则认为难以诱发分割面中的滑动,并难以分割壳部件与壳主体。另外,重要的是将电缆20机械地牢固固定在壳部件上。
图5图示其它实施例的概念。连接器70具有由壳主体和壳部件构成的壳,在壳的下面配置连接于外部端子上的触点16。在壳的右面有开口21(第二开口),从中导出电缆20。为了表示实施例的概念,在壳中,由点划线72、双点划线74表示分割线。分割线是规定上述分割面的从壳外部看到的线。点划线的分割线72及双点划线的分割线74都构造成不连接于第二开口21,对推开开口21的力的耐性高。另外,因为由这些分割线规定的分割面不位于电缆20与触点16之间,所以认为即使拔出电缆20的力通过第二开口21(因为本实施例的开口18不夹持固定电缆20),也不会对分割面有任何影响。作为使用分割线72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
图6图示其它实施例的概念。连接器80具有由壳主体和壳部件构成的壳,在壳的下面配置连接于外部端子上的触点16。在壳的右面有开口(第二开口)21,从中导出电缆20。为了表示实施例的概念,在壳中,由点划线82、双点划线88表示分割线。分割线是规定上述分割面的从壳外部看到的线。点划线的分割线82及双点划线的分割线88都构造成不连接于第二开口21,对推开开口21的力的耐性高。另外,因为由这些分割线规定的分割面不位于电缆20与触点16之间,所以认为即使拔出电缆20的力通过第二开口21(因为本实施例的开口18不夹持固定电缆20),也不会对分割面有任何影响。分割线82水平横切跟前的面大约中间的高度,在右端及左端的边沿该边向上上升,分别沿图中壳的上面右端的边及左端的边延伸,分别沿图中壳的后侧面的右端边及左端边下降到大约中间,水平横切后侧面的大约中间高度,连接成点划线,绕一周。因此,分割面不是平面,变为具有覆盖连接器壳上半部分的角部的面。在这种结构中,从外部端子中取下连接器80的力的方向向上(箭头86),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或拆卸沿上述分割面分割的壳部件的方向为左右方向(箭头84),彼此大致成直角。因此,如上所述,认为从外部端子中拔出的力不会有效作用于分割壳部件和壳主体。
在分割线88的情况下,分割面为平面,但从外部端子取下本连接器80的方向向上(箭头92),安装或拆卸壳部件(图中左侧的部分)的方向为左右方向(箭头90),彼此大致成直角。因此,如上所述,认为从外部端子中拔出的力不会有效作用于分割壳部件和壳主体。
图7-图11表示作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实施例5)的连接器的一种的电源插座。图7表示在壳主体101中安装相当于壳部件的盖142。在壳主体101中,在图中右上面有开口117(相当于第三开口),正极侧与负极侧的连接器103、104通过该开口117插入到壳主体内的各自位置上。正极侧的连接器103通过压接连接于引线151,负极侧的连接器104通过压接连接于引线152。配置使字形薄壁部从壳101的孔127的边缘伸出到截面的撞杆(lance)126,保持负极侧的连接器104。从开口117看见的隆起部118是止住正极侧连接器103的止动部。在从下面看图7的壳主体101的情况下,可从位于表壁101a中的开口102(第一开口)看见正极侧与负极侧的连接器103、104(图9)。第一开口102是插入插头(相当于外部端子)的插入孔。一旦插头(未图示)插入插头插入孔102中,则正极与负极的连接器与插头电连接。
在壳101中,沿第三开口117的两侧边形成一对引导槽136(相当于凹部)。并且,在突设于隔壁111(相当于隔壁)上面的止动件137(相当于止动部)中也形成一对引导槽136(相当于凹部)(图10)。如后所述,角部138用作止住盖142脱离动作方向的止动部。盖142是闭塞壳主体101的开口117的盖,在其两侧边分别形成滑动突起143(相当于凸部)。还在设置在盖142前端的缝隙144彼此相对的两个面中形成该滑动突起143(图11)。在缝隙144的两侧形成用以避免正极侧与负极侧的连接器103、104通过压接分别与引线151、152结合的部分之间的干涉的凹部146、145。并且,在盖142的后端还形成缝隙147,同时,在缝隙147的两侧配置止动部148与突起149。止动部148在关闭开口117时由角部138止住盖142,限制盖142在打开开口117方向上的动作。盖142的薄壁部150形成薄壁,以调整其弹力,使止动部138、148的闩锁机构适当动作。
在将盖142安装在壳主体101上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滑动突起143与引导槽136结合,沿图中箭头方向滑动盖142。一旦盖142的前端到达止动块137,则缝隙144的滑动突起143与止动块137的引导槽136结合。(这种结构是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滑动机构的结构。)之后,通过止动部148的斜面148a跨上角部138,其垂直面148b与角部138结合,限制盖142的反向动作。另外,由止动块137来限制盖142的前进。因此,以覆盖壳主体101的开口117的状态固定盖142(图8) 。
为了从盖142与壳主体101结合的状态(图8)中取下盖142,抬起薄壁部150,拉开上述结合的垂直面148b与角部138,沿打开盖142的方向滑动,直到至少斜面148a跨上角部138的位置。通过在缝隙147的位置等调整薄壁部150的壁厚或宽度,以具有适当的薄壁部150的抬升力,从而可形成虽然盖142难以脱离、但何时都可装卸的壳结构(或连接器主要部件结构)。因为通过上面所谓滑动的动作来进行盖142的装卸,所以向上取下盖是非常困难的。即,引线151、152在间隙空的状态下从分割成两个开口140、141的上述第二开口中导出,以便上下左右前后动作。如上所述,引线151、152可使力沿推开开口的方向作用于各开口140、141。但是,如上所述,因为通过盖142的滑动安装机构,装卸方向与该推开方向大致正直角,所以难以作为取下盖的力来有效作用,该力几乎不能取下盖14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隔壁111把第二开口分成两个开口140、141,并且,在隔壁111上部设置与盖142的滑动突起143结合的引导槽136,所以进一步提高对推开开口的力的耐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连接器及连接器主要部件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分析使用连接器时作用于连接器上的力的种类,分析其方向的结果,沿大致垂直于这些方向的方向安装连接器及连接器主要部件的部件(例如门板体、盖等),所以在使用连接器时连接器不会分割或分解。另外,尽管如此使用时难以分解,但仍可形成何时都可装卸的连接器,在修理或循环的观点上良好。另外,就部件的安装而言,若设置适当的止动部,则不仅容易可靠组装,而且连接器在使用时也不会突然分解。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具有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连接器主要部件,其中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门板体构成,所述壳主体具备所述第一开口,对应于连接的外部端子的大小、形状来开口,露出接触该外部端子的触点;第二开口,导出连接于所述触点的导线;和第三开口,作为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由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门板体通过覆盖所述第三开口而覆盖所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与在所述第二开口中导出的导线柔性动作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一凸部或端部,在设置于所述门板体中的第一凹部中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二凹部,使设置在所述门板体中的第二凸部或端部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二凹部,使设置在所述门板体中的第二凸部或端部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三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三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三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门板体的第三凸部或端部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四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门板体的第四凹部中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四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门板体的第四凹部中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该第二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与从所述第二开口导出的所述导线柔性动作的方向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四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门板体的第四凹部中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门板体。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门板体。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门板体。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门板体。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门板体。
16.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其中所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电缆;和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口,通过覆盖所述第三开口而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所述壳部件的动作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五凸部或端部,在设置于所述壳部件中的第五凹部中滑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六凹部,使设置在所述壳部件中的第六凸部或端部滑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第六凹部,使设置在所述壳部件中的第六凸部或端部滑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七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滑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七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滑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七凹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使所述壳部件的第七凸部或端部滑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八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壳部件的第八凹部中滑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八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壳部件的第八凹部中滑动。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隔壁,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于所述触点的第二导线从该第四开口中导出,推开该第四开口的方向与推开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一致,所述隔壁具有第八凸部或端部,在所述门板体覆盖所述壳主体时,在所述壳部件的第八凹部中滑动。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壳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壳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壳部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壳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具有止动部,在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壳主体时,止住所述壳部件。
31.一种具有接收外部端子的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其中所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与触点连接的电缆,所述壳部件在覆盖所述壳主体时的动作方向是贯穿位于连接于所述外部端子用的所述触点与所述电缆之间的规定分割面的方向,与拉开所述电缆与所述触点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32.一种具有接收外部端子的第一开口的连接器制造用的连接器主要部件,由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构成,其中所述壳主体具备第二开口,导出与触点连接的电缆;和第三开口,由所述壳部件覆盖,间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所述壳部件覆盖所述第三开口而覆盖所述壳主体。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是箱状的6面体,在其第一面中配置所述触点,在第二面中配置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三面中配置所述第三开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主体是箱状的6面体,在其第一面中配置所述触点,在第二面中配置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三面中配置所述第三开口。
35.一种连接器,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在连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时,由该外部端子机械约束,所述壳主体经所述触点由所述外部端子机械约束。
36.一种连接器,使用权利要求31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在连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时,由该外部端子机械约束,所述壳主体经所述触点由所述外部端子机械约束。
37.一种连接器,使用权利要求33所述的连接器主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在连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时,由该外部端子机械约束,所述壳主体经所述触点由所述外部端子机械约束。
38.一种连接于外部端子用的连接器,包含连接于该外部端子的触点;壳主体;和覆盖该壳主体而形成连接器的壳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覆盖所述壳主体中具备的开口而覆盖所述壳主体时的所述壳部件的动作方向与从所述外部端子中拉拔该连接器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全文摘要
就带盖或门板体的连接器而言,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主要部件,在连接器的连接或分开等使用时难以分解,容易取下该盖。特征在于推开连接器(10)的导出电缆(20)的第二开口(18)的力的方向与将盖(14)从壳主体(12)中取下的方向不同。该取下方向也可以是该盖在壳主体(12)上滑动的方向。另外,特征在于推开该开口(18)的力的方向与将盖(14)从壳主体(12)中取下的方向大致成直角。
文档编号H01R13/52GK1457116SQ0312342
公开日2003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7日
发明者高田正一, 纪平觉, 鹫埜清, 深见刚, 加藤正人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