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绕线形线圈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绕线形线圈,特别涉及在电感器、共模扼流圈、常模扼流圈、变压器等中所使用的绕线形线圈。
背景技术:
一般,共模扼流圈的插入损耗一频率特性,在比自身的共振频率低的频率区域中呈现共模电感L所形成的电感性特性,而在比自身的共振频率高的频率区域中呈现共模扼流圈的杂散电容C所形成的电容性特性。自身共振频率、和在50Ω系统下测定的电感性特性以及电容性特性,由下式表示。
自身共振频率fr=1/[2π(LC)1/2]电感性特性曲线插入损耗=10log[1+(ωL/100)2]电容性特性曲线插入损耗=10log[1+1/(100ωC)2]为了提高共模扼流圈在高频区域的消噪性能,需要减少杂散电容C。杂散电容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讲有绕线的缠绕构造的影响成分、绕线管的影响成分、磁芯的影响成分。在此为了减少绕线管的影响成分,可以采用介电常数低的绕线管材质,或者减少绕线管的壁厚等。但是,当共模扼流圈用于交流电源线路中时,必须确保安全标准的阻燃性、相对温度指数以及绝缘间隙。另外,在现有的共模扼流圈中,由于一般采用介电常数ε=2~4左右的材质、0.5~1.0mm左右的壁厚的绕线管,所以通过改变绕线管的材质和绕线管的壁厚来减少杂散电容C中的绕线管的影响成分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减少共模扼流圈所产生的杂散电容C,减少绕线的缠绕构造的影响成分和磁芯的影响成分就变得重要了。这些影响成分的比例随绕线的缠绕构造而变化。例如,作为能减少杂散电容的绕线的缠绕构造,目前有将绕线分组后进行缠绕,即所谓的分组缠绕方式。
图21表示将绕线7、17分组缠绕的现有的共模扼流圈1的构成。共模扼流圈1包括由U字形的2个芯部件20、21所构成的磁芯和2个绕线管2、12。绕线管2、12各自具有筒状身部3、13、和设在该筒状身部3、13上的凸缘部4、5、6、14、15、16。
绕线7由电串联连接的第1绕线部7a和第2绕线部7b所构成。第1绕线部7a缠绕在绕线管2的凸缘部4和6之间,第2绕线部7b缠绕在凸缘部5和6之间。同样,绕线17由电串联连接的第1绕线部17a和第2绕线部17b所构成。第1绕线部17a缠绕在绕线管12的凸缘部14和16之间,第2绕线部17b缠绕在凸缘部15和16之间。
绕线管2、12配置成使其筒状身部3、13相互平行。并且,在筒状身部3、13的孔3a、13a中,分别插入芯部件20、21的脚部20b、21b。这些芯部件20、21,其两脚部20b、21b的前端面在孔3a、13a内相互对接形成一闭环磁路。
在以上构成的共模扼流圈1中,由于杂散电容与绕线宽度成正比,所以当将绕线7、17分别分成2个绕线部7a、7b、17a、17b时,1个绕线部的杂散电容为分组前的绕线的杂散电容的1/2。另外,由于各绕线部7a与7b、或者17a与17b为串联连接,所以2分组缠绕的共模扼流圈1的绕线7、17的各自的杂散电容是分组前的绕线的杂散电容的1/4(例如4.0pF左右)。
另外,作为绕线的另一缠绕构造,有只缠绕1层绕线,即所谓的单层缠绕方式。这种缠绕构造,相邻的缠绕部分只是在左右方向上,由于在相邻的缠绕部分所产生的杂散电容,仅为缠绕圈数份的串联连接的构造,所以可以将杂散电容减少到最小。例如,与上述分组缠绕时(4.0pF)相比,甚至可以降低到其1/6左右以下。但是,所获得的电感量也变小。
进一步,作为绕线的又一缠绕构造,有将单层缠绕的绕线多段并联重叠的,所谓的单层并联缠绕方式。在这种缠绕构造中,为了消除单层缠绕中电感量小的问题,通过减小绕线的线径增加每段绕线的匝数,从而获得大的电感量。并且,为了减少由此增大的绕线的直流电阻值,将多段重叠的绕线并联连接。也就是说,单层并联缠绕,具有单层缠绕的特点的同时,可以获得比较大的电感量。但是,缠绕构造所产生的杂散电容比单层缠绕时的要大。
表1表示以相同线径缠绕时,相应不同构造的杂散电容、绕线的直流电阻、以及电感量之间的通常的大小关系。
表1
但是,一般来说,共模扼流圈1的绕线7、17的可缠绕区域,受到构成闭环磁路的芯部件20、21的窗口面积、绕线管2、12的壁厚、绝缘间隙等的限制。现有的共模扼流圈1,为了在有限的可缠绕区域内获得最大的电感量,设计为尽量不浪费空间的状态。因此,在芯部件20、21与绕线管2、12之间,或者在芯部件20、21与绕线7、17之间,只设置了在组装操作时或者安全标准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空间间隙。因此,芯部件20、21所产生的杂散电容比较大,与没有将绕线7、17二分组的中央凸缘部6、16的多层缠绕的共模扼流圈相比,对于采用产生杂散电容少的绕线7、17的缠绕构造的共模扼流圈1的情况,其影响达到不能忽视的程度。特别是,在产生杂散电容少的单层缠绕和单层并联缠绕中,芯部件20、21对杂散电容的影响极大。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以抑制磁芯对杂散电容的影响的构造的绕线形线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包括分别具有筒状身部和设在该筒状身部上的凸缘部的1个以上的绕线管、设置在绕线管的每个筒状身部上的单层缠绕的绕线和单层并联缠绕的绕线中的任一种绕线、以及脚部穿通插入到绕线管的各筒状身部的孔中并形成闭环磁路的磁芯,在绕线管的各个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第1空间间隙,在绕线管的各个凸缘部与面向该凸缘部的磁芯的臂部之间设置第2空间间隙。
在此,第1空间间隙,例如由在绕线管的各个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及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的轨道状突起所形成。第2空间间隙,例如由在凸缘部及面向该凸缘部的磁芯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设置的凸状定位片所形成。最好将第1空间间隙的尺寸设定为0.3~1.5mm,第2空间间隙的尺寸设定为0.7~4.0mm。
通过以上构成,确保了磁芯与绕线之间的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并扩大了磁芯与绕线之间的距离。因此,减小了磁芯对杂散电容的影响。
另外,通过在相邻的2个绕线管之间,设置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或者由绝缘性树脂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可以提高常模磁路上的有效导磁率,增大常模电感分量。并且,因在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或者由绝缘性树脂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中集中了磁力线,所以磁力线不易泄漏到外部。
图1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水平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局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等效电路图。
图6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空间间隙G1和杂散电容C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7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空间间隙G2和杂散电容C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8是图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变形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9是图8的VII-VII线的垂直剖面图。
图10是图9所示绕线形线圈的变形例的垂直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另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绕线形线圈的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曲线。
图13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5是图14所示绕线形线圈的局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又一实施例的水平剖面图。
图21是现有的绕线形线圈的水平剖面图。其中31、31A~31H—共模扼流圈;32、42—绕线管;33、43—筒状身部;33a、43a—孔;33b、43b、65、66—轨道状突起;34、35、44、45—凸缘部;36、46、63、64—凸状定位片;37、37a~37c、47、47a~47c—绕线;50—磁芯;51a、51b—臂部;52a、52b—脚部;71、72、75、76—凸状定位片;73、74、77、78—凸部;80—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1—铁氧体材料;82—绝缘性树脂;G1、G2—空间间隙。
具体实施例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绕线形线圈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以共模扼流圈为例进行说明。
共模扼流圈的外观图如图1所示,其主视图如图2所示,水平剖面图以及局部垂直剖面图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等效电路图如图5所示。共模扼流圈31包括U字形的2个芯部件50a、50b所构成的磁芯50、2个绕线管32、42、以及夹紧部件60。
绕线管32、42的每一个包括筒状身部33、43、和设在该筒状身部33、43的两端部上的凸缘部34、35、44、45。在凸缘部34、35、44、45上分别插有引线端子54a、54b、55a、55b。绕线管32、42配置成使其筒状身部33、43相互平行。绕线管32、42由树脂等构成。
绕线37、47分别单层缠绕在绕线管32、42的筒状身部33、43的外周上。绕线37、47相互具有相等的缠绕圈数。绕线37的两个终端分别与设置在绕线管32上的引线端子54a、54b电连接。同样,绕线47的两个终端分别与设置在绕线管42上的引线端子55a、55b电连接。
构成磁芯50的芯部件50a、50b,分别具有臂部51a、51b、和从该臂部51a、51b的两端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脚部52a、52b。并且,分别将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插入到绕线管32、42的筒状身部33、43的孔33a、43a(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中。这些芯部件50a、50b,其各自的两脚部52a、52b的前端面在孔33a、43a内相互对接,形成一闭环磁路。
在此,如图2~图4所示,在各个绕线管32、42的筒状身部33、43的孔33a、43a的4个内壁面上,设有用于形成空间间隙的轨道状突起33b、43b。在各轨道状突起33b、43b的两端部,形成便于插入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喇叭状。通过该轨道状突起33b、43b,在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与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G1。轨道状突起33b、43b与芯部件50a、50b之间的接触面,从芯部件50a、50b的固定的角度出发平坦面为好,但从尽量减少杂散电容的观点出发接触面积越小越好,所以接触面做成弧面形状为好。此外,水平方向的空间间隙G1和垂直方向的空间间隙G1的尺寸,最好象本实施例那样使其相等,但不用讲,也可以使其不相等。
另外,如图3所示,芯部件50a、50b的臂部51a、51b,分别与绕线管32、42的凸缘部34、35、44、45对面。在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上,分别设有用于形成空间间隙的凸状定位片36、46。凸状定位片36、46具有喇叭形状,使得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在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与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之间形成有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G2。
在共模扼流圈31中,如果增大空间间隙G1、G2的尺寸,可以减少杂散电容C。但是,随着空间间隙G1、G2的增大,造成部件尺寸也相应增大。为此,有必要确定能有效降低杂散电容的空间间隙G1、G2的尺寸范围。图6表示空间间隙G1和杂散电容C之间的关系曲线。图7表示空间间隙G2和杂散电容C之间关系曲线。这些曲线表明,能有效降低杂散电容的空间间隙G1、G2的尺寸范围为G1=0.3~1.5mm,G2=0.7~4.0mm。优选G1=0.5~1.0mm,G2=1.0~2.0mm。空间间隙G1、G2的尺寸范围的下限根据共模扼流圈31的电特性上的理由确定。空间间隙G1、G2的尺寸范围的上限,根据部件尺寸的小型化和可以获得最大的电感量(在部件尺寸确定后,空间间隙越小缠线的空间就越大,就能获得大的电感量)的理由确定。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绕线管32、42之间,嵌入使芯部件50a、50b的对接面牢固地贴紧的“匚”字形夹紧部件60。
芯部件50a、50b的材料采用Mn-Zn系铁氧体和Ni-Zn系铁氧体。特别是由于Mn-Zn系铁氧体具有高导磁率,所以即使绕线37、47的圈数比较少,也可以获得几十~几百mH的大电感量。顺便说一句,为了抑制低频区域(几KHz)的噪声电压,需要几十~几百mH的电感量。
以上部件32、42、50a、50b、60,由固定部件(图中未画出)固定,或者在绕线管32、42和芯部件50a、50b之间涂敷最低限度的粘接剂(图中未画出)进行固定。此外,如果清漆进入到绕线32(或47)的相邻绕线部分之间的间隙时,会产生大的杂散电容C,因而不适宜用于固定。
以上构成的共模扼流圈31,当在绕线37、47中流入共模(同相)噪声电流时,由绕线37、47在磁芯50内分别产生相同方向的磁力线。该磁力线在环绕磁芯50时被消耗掉。
该共模扼流圈31,在芯部件50a、50b的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与绕线管32、42的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之间形成有空间间隙G2。并且,在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外周面(包括上侧面、下侧面、内侧面以及外侧面的4个面)52aa、52ba与绕线管32、42的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分别形成空间间隙G1。因此,可以抑制磁芯50对杂散电容C的影响。例如,将现有的单层缠绕的共模扼流圈情况下的0.5pF的杂散电容C,减小到了本实施例的单层缠绕的共模扼流圈时的0.3pF。也就是说,获得了40%的杂散电容减少的效果。其结果,可以获得在高频区域的消噪性能优异的共模扼流圈。
顺便说一句,将本发明应用于现有的分组缠绕的共模扼流圈中时,只能将2.0pF杂散电容C减少到1.8pF,因此只获得了10%的杂散电容减少的效果。
但一般来讲,共模扼流圈,虽然很小但仍存在常模的泄漏电感成分,所以也有除去常模噪声的效果。但是,在信号(电源)线路中,若除了共模噪声以外,还有较强的常模噪声时,需要采用共模扼流圈和常模扼流圈两种部件来消除噪声。另外,对于常模的泄漏电感成分比较大的共模扼流圈,由于漏磁对周围的电路有时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在共模扼流圈的外周设置磁屏蔽材料。
为此,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共模扼流圈31的相邻2个绕线管32、42之间,设置掺入了相对导磁率在1以上(例如2~几十)的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例如将80~90wt%的Ni-Zn系或者Mn-Zn系的铁氧体与尼龙系或者聚苯硫醚系树脂混和形成。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加工容易,并由于其本身具有绝缘性,所以在和芯部件50a、50b之间不需要夹入绝缘型隔离片。
通过设置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可以提高常模磁路的有效导磁率,并且使磁力线φ集中在有效导磁率大的磁路(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和芯部件50a、50b)上。因此,增大了常模电感成分,可以获得也能除去强常模噪声的共模扼流圈31,因而也可以抑制漏磁对周围电路的不良影响。
常模电感成分的值,取决于芯部件50a、50b与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之间的接触面积和间隙、及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的相对导磁率等。在共模扼流圈31中,如果不断增大常模电感成分,会使芯部件50a、50b容易饱和,因此,通过所使用的芯部件50a、50b的特性(饱和特性和相对导磁率等)和在该共模扼流圈31中流入的电流等,就确定了常模电感成分究竟可以增大到怎样的程度。也就是说,需要在共模扼流圈31的使用保证范围内,在不使芯部件50a、50b饱和的前提下,通过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来增大常模电感成分。
另外,通过在2个绕线管32、42之间设置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可以增大绕线37、47之间的绝缘间隙的同时,还有效地利用了共模扼流圈31的空间从而防止了部件尺寸大型化。
在图10中,采用绝缘树脂82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81,替代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该铁氧体材料(由Ni-Zn系或者Mn-Zn系等构成)81也具有和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相同的作用效果。这些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材料80和铁氧体材料81的形状是任意的,可以是图9那样的工字形,图10那样的T字形,或者也可以是长方形等。
另外,单层缠绕虽然是最能够抑制杂散电容C的缠绕构造,但由于很难获得大的电感量,所以难以充分抑制在低频区域的共模噪声。为此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绕线管32、42的筒状身部33、43上,分别依次单层缠绕绕线37a、37b、37c以及绕线47a、47b、47c,形成多层重叠的单层并联缠绕构造。图12表示单层并联缠绕的共模扼流圈31A的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曲线z(参见实线61)。为了比较,在图12中,一并绘出了现有的单层并联缠绕共模扼流圈的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曲线(参见虚线62)。
另外,图13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B,在绕线管32、42的孔33a、43a的两端开口部上设有长度较短的轨道状突起33b、43b。各轨道状突起33b、43b,分别形成在孔33a、43a的4个内壁面上。各轨道状突起33b、43b为喇叭状,使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通过使该轨道状突起33b、43b与脚部52a、52b的外周面(4个面)52aa、52接触,在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和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空隙G1。
另一方面,在芯部件50a、50b的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上,分别设有一对凸状定位片63、64。在将芯部件50a、50b安装在绕线管32、42上时,该凸状定位片63、64的前端与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接触。因此,通过凸状定位片63、64,在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和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G2。这种共模扼流圈31B具有和上述共模扼流圈3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图14和图15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C,在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外周面(4个面)52aa、52ba上分别设有轨道状突起65、66。各轨道状突起65、66的前端形成为喇叭状,使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通过该轨道状突起65、66,在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和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空隙G1。这种共模扼流圈31C具有和上述共模扼流圈3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图16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D,在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前端部的外周面(4个面)52aa、52ba上分别设有长度较短的轨道状突起65、66。各轨道状突起65、66具有喇叭状,使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通过该轨道状突起65、66,在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和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空隙G1。这种共模扼流圈31D具有和上述共模扼流圈3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图17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E,在绕线管32、42的孔33a、43a的两端开口部周围上分别以90度的间隔设有4个凸状定位片71、72。各凸状定位片71、72在面朝筒状身部33、34的孔33a、43a的一面为喇叭状,使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并且,喇叭面的一端部73、74为凸状,从孔33a、43a的4个内壁面分别凸出。通过该凸状定位片71、72,在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和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空隙G1。
另一方面,在将芯部件50a、50b安装在绕线管32、42上时,该凸状定位片71、72的前端与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接触。因此,通过凸状定位片71、72,在臂部51a、51b的内侧面51aa、51bb和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G2。这种共模扼流圈31E具有和上述共模扼流圈31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凸状定位片71、72设在绕线37、47的内径区域内,采用了夹住凸缘部34、35、44、45并不使凸状定位片71、72与绕线37、47相对向的构造。因此,可以更进一步起到消除杂散电容的效果。
另外,图18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F,是在图17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E中,将凸状定位片71、72的一部分换成了L字形的凸状定位片75、76。各凸状定位片75、76的前端部的朝向筒状身部33、34的孔33a、43a的一面为喇叭状,使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容易插入到孔33a、43a中。并且,喇叭面的一端部77、78为凸状,比孔33a、43a的内壁面更突出。通过该突起部77、78及突起部73、74,在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与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空隙G1。
并且,凸状定位片71、72设在绕线37、47的内径区域内,采用了夹住凸缘部34、35、44、45并不使凸状定位片71、72与绕线37、47相对向的构造。另外,凸状定位片75、76,在绕线37、47的外径之外侧的区域,与凸缘部34、35、44、45相接,凸状定位片75、76与绕线37、47,采用了夹住凸缘部34、35、44、45以及空间间隙构成对向构造。因此,与上述共模扼流圈31相比较,可以更进一步起到消除杂散电容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作为磁芯也可以采用口字形的一体磁芯或者日字形的一体磁芯,作为绕线管也可以采用2分组以上的齿轮构造的绕线管。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针对具有2个绕线的2线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具有3个以上绕线的3线以上的情况中。
另外,本发明,除了共模扼流圈以外,也可以适用于图1中将2个绕线管32、42中的任一个绕线管省略后构成的电感器中。另外,也可以适用于常模扼流圈、变压器等线圈中。进一步,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利用磁芯除去共模噪声(常模噪声)、利用绕线管除去常模噪声(共模噪声)的、所谓的混合扼流圈中,不仅对于共模噪声,而且对于常模噪声也能起到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轨道状突起和凸状定位片,其横截面并不一定要是矩形,也可以是半圆形、梯形、三角形等。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是横截面的形状近似三角形,从孔33a、43a的两开口侧形成设有喇叭面的轨道状突起33b、43b。并且,当将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插入到孔33a、43a中时,将轨道状突起33b、43b的顶上部压扁的同时进行定位的共模扼流圈31G。
进一步,也可以是图20所示的共模扼流圈31H,将绕线管32、42的轴合一后连接,在连通的孔33a、43a中插入芯部件50a、50b的一方脚部52a、52b。这时,即使是绕线管32、42的孔33a、43a的内壁面的一方与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内侧面接触的构造,也就是在脚部52a、52b的外侧面、上侧面以及下侧面与孔33a、43a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G1的构造,也具有减少杂散电容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确保了磁芯和绕线之间的给定尺寸的空间间隙,并扩大了磁芯和绕线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小磁芯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其结果,可以获得高频区域电特性优异的绕线形线圈。
权利要求
1.一种绕线形线圈,包括具有筒状身部和设在该筒状身部上的凸缘部的绕线管、设在所述筒状身部上的单层缠绕的绕线及单层并联缠绕的绕线中的任一种绕线、以及脚部穿通插入到所述筒状身部的孔中并构成闭环磁路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第1空间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及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轨道状突起,通过所述轨道状突起,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第1空间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有2个以上,在所述绕线管的各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第1空间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由绝缘性树脂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
6.一种绕线形线圈,包括具有筒状身部和设在该筒状身部上的凸缘部的绕线管、设在所述筒状身部上的单层缠绕的绕线及单层并联缠绕的绕线中的任一种绕线、以及脚部穿通插入到所述筒状身部的孔中并构成闭环磁路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和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有第2空间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凸缘部及面向该凸缘部的所述磁芯的臂部中的至少一方上的凸状定位片,通过所述凸状定位片,在所述凸缘部与面向该凸缘部的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置第2空间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有2个以上,在所述绕线管的各凸缘部与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有第2空间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由绝缘性树脂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
11.一种绕线形线圈,包括具有筒状身部和设在该筒状身部上的凸缘部的绕线管、设在所述筒状身部上的单层缠绕的绕线及单层并联缠绕的绕线中的任一种绕线、以及脚部穿通插入到所述筒状身部的孔中并构成闭环磁路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第1空间间隙,在所述凸缘部和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有第2空间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有2个以上,在所述绕线管的各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第1空间间隙,在所述绕线管的每个凸缘部与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有第2空间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掺入磁粉的绝缘性树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2个所述绕线管之间,设有由绝缘性树脂覆盖表面的铁氧体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磁芯的脚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的轨道状突起、和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与面向该凸缘部的所述磁芯的臂部中的至少一方上的凸状定位片,通过所述轨道状突起,在所述筒状身部的孔的所有内周面与穿通插入该筒状身部的孔中的所述磁芯的脚部的所有外周面之间设置第1空间间隙,通过所述凸状定位片,在所述凸缘部与面向该凸缘部的所述磁芯的臂部之间设置第2空间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或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空间间隙的尺寸为0.3~1.5mm。
17.根据权利要求6~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绕线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空间间隙的尺寸为0.7~4.0mm。
全文摘要
一种绕线形线圈,绕线(37)、(47)分别单层缠绕在绕线管(32)、(42)的筒状身部(33)、(43)的外周上。通过设在筒状身部的孔(33a)、(43a)的内壁面上的轨道状突起(33b)、(43b),在孔的内壁面与芯部件(50a)、(50b)的脚部(52a)、(52b)的外周面(52aa)、(52ba)之间形成空间空隙(G1)。通过设在绕线管(32)、(42)各凸缘部(34)、(35)、(44)、(45)的外侧主面(34a)、(35a)、(44a)、(45a)上的凸状定位片(36)、(46),在内侧面(51aa)、(51bb)与外侧主面之间形成空间空隙(G2)。
文档编号H01F17/06GK1412792SQ0214802
公开日2003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9日
发明者西川善荣, 井头清晃, 大井隆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