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字型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6931288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字型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载电视天线插头等的L字型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L字型插头由于相对于插入插头销的车载电视等电气装置的插头连接于垂直方向配线的同轴缆线的端部,而成为插头销和同轴缆线垂直相交组合的形状。
图5表示传统的L字型插头100,系在利用树脂形成L字形的外壳110的一端侧以突出方式安装有插头销120,同轴缆线130则从与插头销12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另一端引出。
插头销120构成为心销121贯通至筒状绝缘体122内,绝缘体122的外侧面则装有外部环123。插头销120的基端在外壳110的内部突出于绝缘体122而形成销端部121a。
又,在外壳110的内部端部加工成使同轴缆线130的中心导体131从绝缘体132外露,同时,编组线133从绝缘外皮134外露。
此种L字型插头100中,将外露的中心导体131弯曲成L字形并焊接于中心销121端部的销端部121a,另一方面,将外露的编组线133焊接于外部环123,插头销120及同轴缆线130在L字形配置状态下进行电气连接。图5中的140、141即为此焊接部。
其次,完成各焊接后,以外壳110将整体包住,固定插头销120及同轴缆线130,并以互相垂直状态进行连接。
在传统的L字型插头100中,由于为焊接中心销121而引出的中心导体131未完全包覆编组线133或其他屏蔽构件,通过中心导体131的高频信号向经由外壳110漏至外部,另外,外部干扰会侵入中心导体131。因此,L字型插头100用于车载电视等的天线连接等时,接收的图像及声音容易受到干扰。
另外,由于将中心销121的销端部121a及中心导体131的连接或外部环123及编组线133的连接在垂直相交配置状态下进行焊接,中心导体131及编组线133双方都要进行直角弯曲,且必须以互相不会接触的方式进行连接,故连接的作业性极差。
因为无法暂时保持该焊接连接状态,以外壳110包住并将插头销120及同轴缆线130以机械方式固定成保持垂直相交状态且各线不会形成短路的工序具有相当高的难度。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抑制外部干扰侵入同轴缆线的中心导体、且可高效率地进行插头销及同轴缆线的电气连接及机械式连接工序的L字型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发明内容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L字型插头包括经由绝缘体将外部环装配于中心销的外侧并与电气装置的插孔连接的插头销、中心导体与中心销在插头销的基端侧电气连接并相对于插头销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引出的同轴缆线、以及配置于插头销及同轴缆线之间并与外部环及同轴缆线的编组线电气连接的屏蔽外壳,其特征为屏蔽外壳具有与外嵌于外部环的基端部的外部环电气连接的插头侧筒状体、锁紧于同轴缆线的编组线上并与编组线电气连接的缆线侧筒状体、以及与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一体连接的连接部;通过将连接部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各端面在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以大略呈直线状连接的状态下形成于相互垂直的倾斜面上,而在连接部上形成开口部;穿过开口部使中心导体及中心销的电气连接的同轴缆线及插头销通过在连接部处以直角弯曲的屏蔽外壳垂直相交并连接。
技术方案2的L字型插头其特征为外部环的基端部及插头侧筒状体的内壁面上形成互相卡合的卡合突部及卡合凹部,扩大插头侧筒状体的孔径并以卡入方式使卡合突部及卡合凹部互相卡合,使插头侧筒状体外嵌于外部环的基端部。
技术方案3的L字型插头的组装方法包括经由绝缘体将外部环装配于中心销的外侧,并将与电气装置连接的插孔的插头销以及相对于插头销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引出的同轴缆线,在同轴缆线的中心导体与插头销的中心销电气连接且经由屏蔽外壳使编组线与插头销的外部环电气连接的状态下使同轴缆线与插头销垂直相交并连接,
其特征为还包括第1工序,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在连接部以直线状一体连接,并形成连接部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各端面呈互相垂直的倾斜面的屏蔽外壳;第2工序,对同轴缆线的端部进行加工,使外露的中心导体插通至缆线侧筒状体后从同轴缆线的编组线的外侧锁紧缆线侧筒状体,使缆线侧筒状体及编组线成电气连接,同时将同轴缆线固定于缆线侧筒状体;第3工序,将插头销插入插头侧筒状体,从外侧将插头侧筒状体连接于外部环的基端部,使插头侧筒状体及外部环成电气连接,同时,将插头销固定于插头侧筒状体;第4工序,利用以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各端面为倾斜面形成于连接部的开口部将中心导体焊接于插头销的中心销;以及第5工序,连接中心导体及中心销后,在连接部使屏蔽外壳成直角弯曲,并封闭开口部,利用屏蔽外壳使同轴缆线和插头销成直角连接。
技术方案4的L字型插头的组装方法的特征为在插头侧筒状体与插头销相连的端部上形成切槽,通过插入插头销使插头侧筒状体朝扩大孔径的方向变形,并将外部环的基端部卡入连接于插头侧筒状体内。
在技术方案1及3的发明中,插头侧筒状体会外嵌于外部环的基端部,缆线侧筒状体则会锁紧于同轴缆线的编组线,故编组线会经由屏蔽外壳和外部环电气连接。
又,连接部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各端面,在大致呈直线状的连接状态下,形成于互相垂直的倾斜面上,故中心导体及中心销会通过倾斜面间的开口部实施电气连接。
屏蔽外壳在连接部成直角变曲,并和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各端面抵接且封闭开口部,故引出的中心导体及中心销的周围会完全受到屏蔽外壳的屏蔽。
又,因为插头销及同轴缆线分别受到垂直相交的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支承,在其后的外壳整体的包覆工序中,亦可暂时保持垂直相交的连接状态。
技术方案2及4的发明中,插入插头销使插头侧筒状体朝扩大孔径方向变形,外部环的基端部可以卡入插头侧筒状体内。因此,外部环及屏蔽外壳的电气连接上,不需十分麻烦的焊接。
综上所述,采用技术方案1及3的发明,是在屏蔽外壳为直线状的状态进行编组线及外部环的电气连接及中心导体及中心销的电气连接,故不需弯曲编组线及中心导体并连接的作业,而可以获得有良好效率的连接作业。
又,在同轴缆线及插头销装配于屏蔽外壳的状态下,由于中心导体的前端自然地靠近中心销的连接部(销端部21b)附近,而其连接部则靠近开口部,故通过开口部可以很容易地执行两者的连接作业。
又,由于形成开口部,连接插头侧筒状体及缆线侧筒状体的连接部的截面模数Z可以较小,连接部可以容易折弯。
又,因为以将连接部弯曲成直角来封闭开口部,中心导体及插头销可以处于完全为屏蔽外壳所覆盖的状态,故可防止外部干扰的侵入。
又,采用技术方案2及4的发明,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及3的发明效果以外,因编组线及外部环的电气连接采用卡入方式,故其间的连接不需要麻烦的焊接。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L字型插头1的部份剖开侧面图。
图2为用于L字型插头1的插头销2的剖面图。
图3表示屏蔽外壳4,其中(a)为沿中心轴线的纵剖面图,(b)为正面图,(c)为左侧面图,(d)为右侧面图。
图4表示L字型插头1的组装工序,其中(a)为表示同轴缆线3及屏蔽外壳4经过前处理后的形状的纵剖面图,(b)为表示插入同轴缆线3的状态的纵剖面图,(c)为表示连接有插头销2时的状态的纵剖面图,(d)为表示屏蔽外壳4的两端安装有插头销2及同轴缆线3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5为传统的L字型插头100的部份剖开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图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其中,图1为L字型插头1的部份剖开侧面图,图2为插头销2的剖面图,图3为屏蔽外壳4的组装工序图,图4为L字型插头1的组装工序图。
如图1所示,L字型插头1具有用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的L字形的外壳5,插头销2从该外壳5的一端突出,同轴缆线3则从另一端突出,由此,同轴缆线3可以沿与插头销2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引出。
如图1及图2所示,插头销2为使中心销21贯通至筒状绝缘体22内并加以支承、且圆筒状的外部环23安装于绝缘体22外侧的细长圆柱状。
插头销2从外壳5突出的部份插入至电气装置的插孔(未图示)内,突出于绝缘体22的中心销21的前端部21a与插孔的信号端子接触。中心销21的相反侧的销端部21b从绝缘体22向外壳5内突出,并与同轴缆线3的中心导体31焊接在一起。
绝缘体22为在同轴上支承中心销21及外部环23并使其间互相绝缘,然而,当高频信号流过中心销21时,会采用介电常数低于作为传统使用的绝缘体的POM树脂的、介电常数约为2.3的PP(聚丙烯)树脂,而使绝缘体22变成电介质且不易产生电容结合。
又,露出于插头销2的前端的中心销21的前端部21a与外部环23的距离d为1.0mm以上,可避免此间的阻抗下降。
外部环23的基端部为圆环状、较厚的卡合突部23a。后述的屏蔽外壳4的卡合凹部44从外侧卡入至此卡合突部23a,两者互相卡合。
如图4所示,同轴缆线3的构造为公知的构造,即,在中心导体31的外侧依次同轴包覆绝缘体32、编组线33、及绝缘外皮34。
该同轴缆线3连接于插头销2时,如图4(a)所示,通过预先进行端部的剥皮加工使中心导体31突出,且编组线33折回于绝缘体32上而露出表面。
屏蔽外壳4为进行导电性金属薄板的冲切并进行图3所示的弯曲加工,将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在连接部43处直线状一体连接的形状。
插头侧筒状体41为内径与外部环23的外径大致相等的横长圆筒状,连接着该插头销2侧的连接端部41b在外侧沿圆周弯曲形成,故其内侧面形成卡合凹部44。又,连接端部41b中沿插头侧筒状体41的中心轴形成多个切槽45,故可自由地朝扩大孔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由此,一旦将插头销2插入插头侧筒状体41,连接端部41b即朝扩孔方向变形,而外部环23的卡合突部23a则卡入卡合凹部44而互相卡合。因此,除可进行外部环23及屏蔽外壳4的电气连接以外,尚可在从屏蔽外壳4的一端向外突出的状态下支承插头销2。
缆线侧筒状体42由横长圆筒状的本体42A及与本体42A一体连设的锁紧部42B构成,本体42A的内径比同轴缆线3的编组线33的外径大很多,其大小为可不接触到中心导体31地插通其内侧。
如图3(d)所示,锁紧部42B的纵剖面大致呈横U字形。该锁紧部42B通过锁紧成相对于同轴缆线3的外露编组线33从外侧包覆而压附于编组线33上。由此对编组线33及屏蔽外壳4电气连接,同时,以与支持插头销2的一端垂直相交的屏蔽外壳4的另一端支持同轴缆线3。
如图3(a)所示,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连接部43侧的各端面41a、42a为互相垂直,此处则为相对于各筒状体的中心轴相对倾斜45度的角度切断的倾斜面。如图3(a)、(b)所示,利用此倾斜面,插头测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在连接部43处以直线状连接的状态在连接部43上形成侧面成V字状的开口部46,又,连接部43可自由弯曲至直角。
以下用图4说明此种构成的L字型插头1的组装工序。
如图4(a)所示,首先,将同轴缆线3连接至屏蔽外壳4。如图所示,连接同轴缆线3的屏蔽外壳4为使插头侧筒状体41、缆线侧筒状体42及连接部43呈大致直线配列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同轴缆线3的端部已经过剥皮加工,为中心导体31、绝缘体32及编组线33从其前端露出的状态。
经过端部加工的同轴缆线3如图4(a)的箭头A所示,中心导体31从锁紧部42B侧插入至缆线侧筒状体42的本体42A的内侧。一旦插入至图4(b)所示位置,则外露的编组线33位于U字形的锁紧部42B内,中心导体31则到达靠近屏蔽外壳4的开口部46附近。
通过在此位置锁紧屏蔽外壳4的锁紧部42B,锁紧部42B压附成从编组线33的外侧包覆而将编组线33夹于其与绝缘体32之间。从而对编组线33及屏蔽外壳4进行电气连接,并将同轴缆线3固定在屏蔽外壳4上。
其次,如图4(c)所示,将插头销2的基端侧安装在屏蔽外壳4上。如上所述,安装时将插头销2的基端侧插入插头侧筒状体41内,使连接端部41b朝扩大孔径方向变形,并使外部环23的卡合突部23a嵌入卡合凹部44而卡合。通过卡合突部23a嵌入卡合凹部44而使两者卡合,不但可使外部环23及屏蔽外壳4电气连接,插头销2整体亦以从屏蔽外壳4的一端突出的状态加以定位支承。
如该图所示,中心销21的销端部21b以该支承状态到达屏蔽外壳4的开口部46附近。
接着,将同轴缆线3的中心导体31焊接于插头销2的销端部21b上,使两者电气连接。因中心导体31及销端部21b分别位于开口部46附近,故很易穿过开口部46进行焊接作业。
焊接工序后,如图4(d)所示,将连接部43弯曲成直角。连接部43处于直角弯曲的状态时,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各端面41a、42a相对,开口部46封闭,中心导体31及销端部21b的周围被屏蔽外壳4完全包覆。
如图4(d)所示,将插头销2及同轴缆线3固定于两端的屏蔽外壳4插入成形为包覆整体的外壳5的分割成两部份的一方后,盖上外壳5的另一方,使分割成两部份的外壳5相互卡止或粘合而一体化,则成为图1所示的L字型插头1。
在该覆盖外壳5的工序中,由于插头销2及同轴缆线3在弯曲成L字形的屏蔽外壳4的两端定位,故可将其作为一体化的构件处理,只需简单作业即可覆盖外壳5。
又,以此方式组装的L字型插头1因中心导体31及销端部21b的周围全部为屏蔽外壳4所包覆,流过中心导体31的高频信号不会泄漏至外部,外部的干扰亦不会侵入中心导体31。
前述实施形态中是将同轴缆线3装于屏蔽外壳4后再装配插头销2,但亦可先装插头销2后再装同轴缆线3。
又,在前述实施形态中是通过将连接部43弯曲成直角对定位于屏蔽外壳4内的同轴缆线3的中心导体31进行弯曲,有接触到屏蔽外壳4之虞,故将同轴缆线3固定于屏蔽外壳4的作业亦可在连接部43的弯曲加工后再进行。即,也可在未进行锁紧部42B的压着的情形下将同轴缆线3插通至屏蔽外壳4内,对安装于屏蔽外壳4的插头销2的销端部21b及中心导体31进行焊接,并在将连接部43弯曲成直角后将同轴缆线3拉紧到中心导体31不会松弛的程度,再从编组线33的外侧进行锁紧部42B的压附。
又,插头销2的外部环23及插头侧筒状体41的连接并不一定要采用卡合连接,例如亦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两者。
又,在前述实施形态中,作为使两者卡合连接的一例,是在插头侧筒状体41形成卡合凹部44,在外部环23形成卡合突部23a,但也可在插头侧筒状体41形成卡合突部而在外部环23侧形成卡合凹部。
又,外壳5亦可例如通过成形工序用合成树脂包覆其周围,对屏蔽外壳4进行嵌入成形。
权利要求
1.一种L字型插头,具有插头销(2),经由绝缘体(22)将外部环(23)装配于中心销(21)的外侧,并与电气装置的插孔(jack)连接;同轴缆线(3),其中,中心导体(31)与中心销(21)在插头销(2)的基端侧电气连接,并相对于插头销(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引出;以及屏蔽外壳(4),配置于插头销(2)及同轴缆线(3)之间,并与外部环(23)及同轴缆线(3)的编组线(33)电气连接;其特征为所述屏蔽外壳(4)具有与外嵌于外部环(23)的基端部的外部环(23)电气连接的插头侧筒状体(41);锁紧于同轴缆线(3)的编组线(33)上并与编组线(33)电气连接的缆线侧筒状体(42);以及与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一体连接的连接部(43);所述连接部(43)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各端面(41a、41b)通过以直线状连接的状态在相互垂直的倾斜面上形成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而在连接部(43)上形成开口部(46),穿过开口部(46)对中心导体(31)和中心销(21)进行电气连接的同轴缆线(3)及插头销(2)在连接部(43)处通过直角弯曲的屏蔽外壳(4)垂直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字型插头,其特征为外部环(23)的基端部和插头侧筒状体(41)的内壁面形成互相卡合的卡合突部(23a)和卡合凹部(44),扩大插头侧筒状体(41)的孔径并以卡入方式使卡合突部(23a)及卡合凹部(44)互相卡合,使插头侧筒状体(41)外嵌于外部环(23)的基端部。
3.一种L字型插头的组装方法,包括经由绝缘体(22)将外部环(23)装配于中心销(21)的外侧,并将连接于电气装置的插孔的插头销(2)和相对于插头销(2)的长度方向的垂直相交方向引出的同轴缆线(3),在同轴缆线(3)的中心导体(31)与插头销(2)的中心销(21)电气连接且经由屏蔽外壳(4)使编组线(33)与插头销(2)的外部环(23)电气连接的状态下,使同轴缆线(3)垂直连接与插头销(2)垂直相交连接,其特征为,还包括第1工序,将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在连接部(43)以直线状一体连接,并形成连接部(43)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各端面(41a、42a)呈互相垂直的倾斜面的屏蔽外壳(4);第2工序,对同轴缆线(3)的末端进行加工,使外露的中心导体(31)插通至缆线侧筒状体(42)后从同轴缆线(3)的编组线(33)的外侧锁紧缆线侧筒状体(42),使缆线侧筒状体(42)及编组线(33)成电气连接,同时将同轴缆线(3)固定于缆线侧筒状体(42);第3工序,将插头销(2)插入插头侧筒状体(41),从外侧将插头侧筒状体(41)连接于外部环(23)的基端部,使插头侧筒状体(41)及外部环(23)成电气连接,同时将插头销(2)固定于插头侧筒状体(41);第4工序,利用通过以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各端面(41a、42a)为倾斜面形成于连接部(43)的开口部(46)将中心导体(31)焊接于插头销(2)的中心销(21);以及第5工序,连接中心导体(31)及中心销(21)后,在连接部(43)处使屏蔽外壳(4)成直角弯曲,并封闭开口部(46),通过屏蔽外壳(4)使同轴缆线(3)和插头销(2)成直角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L字型插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为在插头侧筒状体(41)与插头销(2)相连的端部上形成切槽(45),通过插入插头销(2)使插头侧筒状体(41)朝扩大孔径的方向变形,并将外部环(23)的基端部卡入连接于插头侧筒状体(41)内。
全文摘要
在连接部(43)两侧的插头侧筒状体(41)及缆线侧筒状体(42)的各端面(41a、42a)呈直线状连接的状态下,在相互垂直的倾斜面上形成屏蔽外壳(4)。中心销(31)及同缆线的中心导体(31)可通过此倾斜面间形成的开口部(46)进行电气连接,在将连接部(43)弯曲成直角的L字形的组装状态下,开口部(46)封闭,中心导体(31)的周围完全为屏蔽外壳(4)包覆,可抑制外部干扰的侵入。能提供不但可抑制外部干扰侵入同轴缆线(3)的中心导体(31)、并可有高效进行插头销(2)与同轴缆线(3)的电气连接及机械连接工序的L字型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编号H01R43/00GK1445889SQ02130209
公开日2003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0日
发明者铃木胜美, 关贵之 申请人:Sm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