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23551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流线圈,特别是一种抗流线圈的矽钢片。
目前,各式各样的抗流线圈均运用在各种不同功能的电器产品中,所以抗流线圈对各种电器产品在电源部分上成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该抗流线圈可将能源的使用率提高,并能降低电力系统无为的电源损耗,除了可增加电器产品的寿命以外,还具有环境保护的功能。而一般常见的抗流线圈都是采用E型、I型体矽钢片8、9(如

图1所示)制成,此等抗流线圈,在制作时,线圈组10缠绕过程中,如果线圈组10所缠绕的线圈圈数较多时,相对E型体矽钢片8的组接部81和侧部82间的距离必须增大,因此,这种方式所制成的抗流线圈整体体积变大,重量也增加,从而制作成本提高。显然,这种抗流线圈组配在电器产品内部时,也极占电器产品的内部空间,电器产品则会由于抗流线圈体积、重量的增大,而导致电器产品本身的体积、重量增大,这对于要求轻、薄、短、小的电器产品是无法适应的难题。此外,尚有一种抗流线圈,其采用的矽钢片是两组相同的E型体矽钢片101(如图2所示)制成,和图1结构比较多了一组组接部,这种矽钢片101在缠绕线圈组103时,可将线圈缠绕圈数均分在两组接部1011、1012上,但是,当抗流线圈所缠绕的线圈圈数增加时,矽钢片101两组接部1011、1012间的距离必须增大,相对两组接部1011、1012和两侧外侧部1013、1014间的距离也增大,因此使制作完成的抗流线圈整体体积和重量增加,同样,也使其不适用于要求轻、薄、短、小的电器产品;此外,两侧外侧部1013、1014在相结应于两组相同的E型体矽钢片101结合时,两组接部1011、1012为配合间距所形成的狭缝,将会因此失去改变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它能缩小抗流线圈的体积,减轻抗流线圈的重量,可适用于要求轻、薄、短、小的电器产品中,且使抗流线圈更易于制作,降低制作成本,并可和一字型体或I型体矽钢片搭配使用。
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包括有一第一矽钢片,其上具有一外侧部,在外侧部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一第二矽钢片,是组接在第一矽钢片的两组接部的端部,形成和第一矽钢片通磁的状态,第一矽钢片的两组接部可配置两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
上述矽钢片的组合也可以由两组的第一矽钢片,在每一第一矽钢片上设有外侧部,该外侧部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此两组第一矽钢片形成可通磁状态的相对应组接,两组的第一矽钢片的组接部可配置至少两组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
第一矽钢片由外侧部及两组接部定义出一呈U型体的矽钢片。
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体矽钢片作为抗流线圈所予以缠绕线圈的矽钢片,可平均的缠绕至少两组的线圈组,它能缩小两组接部间的距离,其体积可呈整体缩小,重量也随之减轻,可降低制作成本,且具有减小能量消耗的功效,线圈散热效果好,制作成本低,并可保持和相应的传统线圈组的电气输出特性,当采用两组相同的第一矽钢片作为抗流线圈的矽钢片时,更可缩减其体积和重量,并可进一步改善其制作的工艺性和降低成本。总之,能使本实用新型更适合于现代电气产品要求轻、薄、短、小的需求。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传统抗流线圈矽钢片示意图。
图2传统抗流线圈矽钢片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统抗流线圈矽钢片轴测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传统抗流线圈矽钢片轴测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轴测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轴测组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参照图3,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包括有第一矽钢片1及第二矽钢片2。第一矽钢片1具有一外侧部11,在外侧部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12、12’,两组部12、12’可供配置线圈组(图中未示),并以外侧部11和组接部12、12’定义出一呈U型体的第一矽钢片1;第二矽钢片2可为一字型或I型体的矽钢片,是配置在两组接12、12’的端部,和第一矽钢片1形成一可通磁状态;从而使第一、二矽钢片1、2形成抗流线圈所使用的全新矽钢片。
参照图4、5、6,在抗流线圈制作时,先以复数片的第一、二矽钢片1、2堆叠成一矽钢片组(矽钢蕊)3、4,在矽钢片组3、4堆叠完成后,在两组接部12、12’上配置有两组缠绕有线圈组5、5’的两座体,两座体6、6’上设有复数个和线圈5、5’组接的端子7,该端子7用以作电气特性输出,在两座体6、6’组接在两组接部12、12’后,再将第二矽钢片2所堆叠成的矽钢片组4可依设计需要加上不同厚度的垫片以组接在矽钢片组3的两组接部12、12’的端部,即完成一抗流线圈的制作。
上述的线圈组5、5’配置在两组接部12、12’的结构,可缩小两组接部12、12’间的距离,进而使抗流线圈整体制作完成后,抗流线圈因阻抗的下降产生较小的能量损耗,且体积小、重量轻,线圈的散热效果也良好,而且制作成本降低,且易于制作。
因为传统结构(如图1所示)在线圈组10的线圈圈数较多时,其E型体矽钢片8的组接部81和外侧部82间的距离必须增大,其抗流线圈整体体积大增,成本也高,同时在线圈圈数较多时,外圈线绕长度增加,从而造成总圈数的阻抗增大导致电能耗损增加,同时抗流线圈的温度也增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在组接线圈时,可将传统抗流线圈所缠绕的线圈数均匀分开缠绕配置在第一矽钢片1的两组接部12、12’形成两组线圈组5、5’,因此可缩小两组接部12、12’间的距离,从而可有效降低其总累积的线圈阻抗。在两线圈组5、5’配置在两组接部12、12’后,再将两线圈组5、5’的任一线头连接在一起,其抗流线圈的电气输出特性和传统一组线圈组10的特性相同。
例如,传统抗流线圈的E型体矽钢片的组接部81所配置的线圈组10为300圈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矽钢片1则可将300圈线圈平均分别缠绕在两组接部12、12’,因此,每一组接部12、12’上都有150圈的线圈,即可达到缩小体积的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矽钢片1结构,可以有效地将抗流线圈体积缩小,从而适应现代电器产品需轻、薄、短、小结构的要求。
参照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两组相同的第一矽钢片1、1’作为抗流线圈所需组成的矽钢片,进而更可将线圈组5、5’细分成多组配置,因而更能将抗流线圈体积缩小,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只需制作一组第一矽钢片1,更进一步改善其工艺性,并可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a.一第一矽钢片(1),其上具有一外侧部(11),在外侧部(11)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12、12’);b.一第二矽钢片(2),是组接在第一矽钢片(1)的两组接部(12、12’)的端部,形成和第一矽钢片(1)通磁的状态;c.第一矽钢片(1)的两组接部(12、12’)可配置两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第一矽钢片(1)由外侧部(11)及两组接部(12、12’)定义出一呈U型体的矽钢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组接部(12、12’)可配置缠绕有线圈组(5、5’)的座体(6、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座体(6、6’)上可配置有和线圈组(5、5’)连接并作电气特性输出的端子(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第二矽钢片(2)可为一字型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第二矽钢片(2)可为I型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是第二矽钢片(2)堆叠成的矽钢片组可加设有垫片组接在矽钢片组两组接部12、12’的端部。
8.一种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两组的第一矽钢片(1),在每一第一矽钢片(1)上设有一外侧部(11),该外侧部(11)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12、12’),此两组第一矽钢片(1)形成可通磁状态的相对应组接,两组的第一矽钢片(1)的组接部(12、12’)可配置至少两组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5、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流线圈矽钢片新构造,其包括有一第一矽钢片,其上具有一外侧部,在外侧部两自由端各延伸有一组接部,一第二矽钢片,是组接在第一矽钢片的两组接部的端部,形成和第一矽钢片通磁的状态,第一矽钢片的两组接部可配置两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也可由两组的第一矽钢片形成可通磁状态的相对应组接,该两组的第一矽钢片的组接部可配置至少两组的线圈数相同的线圈组,藉此构成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的抗流线圈。
文档编号H01F37/00GK2478215SQ0123898
公开日2002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3日
发明者林国良 申请人:林国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