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开关类中的感应开关,尤指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
目前,用于感应振动的感应开关已有很多,但其感测的灵敏度均受到安装位置及角度的限制,故应用条件不同,必须特别考虑所配感应开关的特性,否则直接影响使用效果;此外,这类感应开关只有感应振动的能力,而没有感应移动的能力;也有加入额外控制电路,将振动开关在静止状态下,断路(OFF)、短路(ON)不定的特性转换为固定短路(ON)或固定断路(OFF);虽然曾有限制摆放位置的设计,但因振动感应开关的结构,造成制造上的难度,使产品质量不易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摆放位置限制、具有感应振动和移动能力的、可提高产品质量的振动移动感应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上导电体、下导电体、导电球及绝缘体,其特征在于上导电体底端面中央为向下凸起的圆斜面体,沿其圆周均匀对称分布偶数个载球体,上导电体上引伸出导电棒;下导电体顶端面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斜面体,下导电体上引伸出导电棒;上下导电体相互不接触,导电棒的大小、形状相同;导电球的大小由上下导电体与其上的载球体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体是定位、固定上下导电体的载体;在静止状态下,导电球落在一/二个导电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也可以这样实现的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上盖、下盖、滚珠及外壳;上盖为金属件,其底端面中央为向下凸起的圆锥体,沿其圆周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圆柱;上盖的周边上,以圆柱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四个长方体,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等径的圆弧面;下盖为金属件,其顶端面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锥面,沿其圆周边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圆柱。下盖的周边上,以两圆柱的对称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四个长方体,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等径的圆弧面;上下盖上的圆柱大小相同,导电棒的大小、形状相同。滚珠为标准钢球,其大小由上下盖与圆柱形成的空间确定;外壳为一绝缘圆管,上下端均匀对称分布与上下盖的长方体相配合、数量相同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这样实现的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金属上盖、金属电极座、钢球及绝缘底座;其金属上盖的内顶端面中央有一内凹圆弧凸台,其内壁上设有八个内齿,其下缘上有两个能伸出绝缘底座的对称导电棒。金属电极座的顶端为中间凸起的内凹圆弧碟台,下端为能伸出绝缘底座的导电棒。绝缘底座顶端面中央有一与内凹圆弧碟台相配合的圆形凹槽,其中间有一与导电棒相配合的通孔,其上还有两个与导电棒相配合的对称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通过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横剖视图。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上盖1、下盖2、滚珠3及外壳4。上盖1为金属件,其底端面中央为向下凸起的圆锥体11,沿其圆周边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圆柱12。上盖1的周边上,以圆柱12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四个长方体或除圆柱外的其它形体13,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131,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4等径的圆弧面。下盖2为金属件,其顶端面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锥体21,沿其圆周边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圆柱22。下盖2的周边上,以两圆柱22的对称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四个长方体或除圆柱外的其它形体23,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231,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4等径的圆弧面。上下盖1、2上的圆柱12、22大小相同,导电棒131、231的大小、形状相同。滚珠3为标准钢球,其大小由上下盖1、2与圆柱12、22形成的空间确定。外壳4为一绝缘圆管,上下端均匀对称分布与上下盖1、2的长方体13、23相配合、数量相同的凹槽41。
工作原理把外壳4压固到下盖2上,装入滚珠3,再将上盖1压固到外壳4内,就组成了振动移动感应开关。正常状态下,由于滚珠3的重量和圆锥面11、21的作用,滚珠3自然滚落到两圆柱上,即滚落在上下盖上,此时,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处于短路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或移动时,滚珠3滚离两圆柱,落到上盖或下盖上,具有滚落回来的趋势,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处于断路状态,此时电路发出讯号,表明发生了振动或移动,而且这种状态不受安装位置的限制。
参见图5-9,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金属上盖1′、金属电极座2′、钢球3′、及绝缘底座4′、金属上盖1′的顶端面中央有一内凹圆弧凸台11′,其内壁上设有八个内齿12′,其下缘上有两个能伸出绝缘底座4′的对称导电棒131′。金属电极座2′的顶端为中间凸起的内凹圆弧碟台21′、下端为能伸出绝缘底座4′的导电棒231′,钢球3′为标准件,其大小由齿谷、凸台11′和碟台21′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底座4′顶端面中央有一与内凹圆弧碟台21′相配合的圆形凹槽41′,其中间有一与导电棒231′相配合的通孔42′,其上还有两个与导电棒131′相配合的对称通孔43′。
工作原理将钢球3′放入金属上盖1′内,金属电极座2′压固到圆形凹槽41′和通孔42′内,使其周边低于绝缘底座4′的顶面,再与绝缘底座4′一起套压到导电棒131′上,使金属上盖1′与绝缘底座4′封合。由于钢球3′在圆弧面上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始终具有下移趋势,故钢球3′在静止状态下滚落在齿谷与绝缘底座4′上,即处在金属上盖1′上,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处于断路状态;当外力使其振动或移动时,钢球3′瞬时滚到圆弧凸台11′和圆弧碟台21′上,即处在金属上盖1′与金属电极座2′上,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呈短路状态,电路发出讯号,表明已发生振动或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由于利用斜面上的钢球是一种不稳定平衡,始终具有下滚的趋势的原理,使振动移动感应开关能灵敏感应振动或移动,感应灵敏度极高,且不受安装位置限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可靠,是一种极佳的震动、移动传感器。
权利要求1.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包括上导电体、下导电体、导电球及绝缘体,其特征在于上导电体底端面中央为向下凸起的圆斜面体,沿其圆周均匀对称分布有偶数个载球体,上导电体上引伸出导电棒;下导电体顶端面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斜面体,下导电体上引伸出导电棒;上下导电体相互不接触,导电棒的大小、形状相同;导电球的大小由上下导电体与其上的载球体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体是定位、固定上下导电体的载体;在静止状态下,导电球落在一/二个导电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导电体为上盖,其底端的圆斜面体为向下凸起的圆锥体或圆弧体,载球体为圆柱;在圆锥体或圆弧体的周边,以圆柱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偶数个长方体或除圆柱外的任何形体,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等径的圆弧面;下导电体为下盖,顶端的圆斜面体为向上凸起的圆锥体或圆弧体;载球体为圆柱,在圆锥体或圆弧体的周边,以两圆柱的对称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偶数个长方体或除圆柱外的任何形体,其中一较长者为导电棒,其余的端面是与外壳等径的圆弧面;上下盖上的圆柱大小相同;导电球为滚珠,其大小由上下盖与圆柱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体为外壳,为一绝缘圆管,上下端均匀对称分布有与上下盖的长方体相配合、数量相同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导电体为金属上盖,其底端的圆斜面体为金属上盖内顶端面中央的圆锥体或圆弧体,载球体为金属上盖内壁上的八个内齿,金属上盖下缘上有两个能伸出绝缘底座的对称导电棒;下导电体为金属电极座,其顶端为中间凸起的内凹圆弧碟台,下端为能伸出绝缘底座的导电棒;导电球为钢球,大小由齿谷、凸台和碟台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体为绝缘底座,其顶端面中央有一与内凹圆弧碟台相配合的圆形凹槽,中间有一与导电棒相配合的通孔,其上还有两个与导电棒相配合的对称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盖底端中央为向下凸起的圆锥体,在圆锥体的周边,以圆柱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四个长方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上盖的内顶端面中央有一内凹圆弧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盖顶端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锥体,沿其圆周均匀对称分布四个圆柱,下盖的周边上,以两圆柱的对称线为基准,均匀对称分布有四个长方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电极座的顶端为中间凸起的内凹圆弧碟台,下端为能伸出绝缘底座的导电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静止状态下,振动移动感应开关里的滚珠处于两圆柱之间,即处在上下导电体上,该开关处于短路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振动移动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静止状态下,振动移动感应开关里的钢球,处于齿谷与绝缘底座之间,即处在上导电体上,该开关处于断路状态。
专利摘要一种振动移动感应开关,主要在上导电体底端面中央向下凸起有圆斜面体,沿其圆周均匀对称分布有偶数个载球体,上下导电体上引伸出导电棒;下导电体顶端面中央为向上凸起的圆斜面体,上下导电体相互不接触,导电棒的大小、形状相同;导电球的大小由上下导电体与其上的载球体所形成的空间确定;绝缘体是定位、固定上下导电体的载体;在静止状态下,导电球落在一/二个导电体上。其感应灵敏度极高,且不受安装位置限制。
文档编号H01H35/14GK2475129SQ0122303
公开日2002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9日
发明者江庆安 申请人:江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