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光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托盘将光盘相对于装置主体搬入 搬出的方式的 光盘装置,特别是涉及其顶盖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例如搭载在笔记本电脑等中的光盘装置等中,标榜 装置的更加薄型 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开发正在进行。在利用托盘将 光盘搬入装置主体内或者从装置主体内搬出光盘的方式的光盘装置 中,在包括托盘的装置的移动部上设置的电路基板和在固定部上设置 的电路基板之间,通过可挠性的配线基板(以下称作柔性配线基板) 电连接。在谋求装置的薄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过程中,关于这种 柔性配线基板,也研讨了用于提高装置动作的可靠性的技术和用于不 使信号处理性能劣化的技术等。作为与光盘装置中的该柔性配线基板
相关的技术,作为在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例如有日本特开2004-234803 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 记载的技术。在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中记载有,在记录和/或 者再现装置中,作为与可移动地支撑记录介质的移动体连接的柔性配 线基板使用平面大致U字形状的基板,该U字形状的两个腕部中,作 为与移动体的连接器(〕氺夕夕)连接的腕部(第二腕部)的结构, 记载有在顶端部粘贴覆盖层(力/《一1^<)使该顶端部的刚性比后 端部的刚性高,当盘托盘从装置主体排出的状态时,在比形成在装置 主体和盘托盘之间的间隙靠向下方的位置柔性配线基板不会弯曲的结 构;和将在移动体移动时弯曲的该第二腕部内的区域形成为比其他区 域薄而减小弯曲时的负荷的结构,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 报中记载的结构为,为了减小在连接光拾取器和电路基板的柔性配线 基板(柔性配线基板)17和金属制盖32的接触部分发生的静电电容并 防止传送信号波形的劣化,在该金属制盖32设置凹凸部41,减小与柔
4性配线基板17的接触面积。
在光盘装置中,为了装置的薄型化,随着縮小装置的外形尺寸, 装置内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也縮小。在装置内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被縮小 的结构中,连接设置在包括装置的托盘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和设置 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向装置主体内引 入移动时,形成该柔性配线基板的可动部的平面的一部分与相对的顶 盖的内面抵接,由于该抵接引起的摩擦力和托盘的引入移动变位使该 柔性配线基板向底箱侧发生很大弯曲,该弯曲的部分的一部分从底盖 和底箱之间垂下被夹在该两者之间,恐怕会造成不能进行托盘的引入 移动的问题。
图10 图14是表示现有的薄型光盘装置100'的结构和托盘6'的 引入移动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IO是表示光盘装置100'的表面侧(搭 载光盘的侧)(+Z轴方向侧)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托盘6'被从装置主 体侧的底箱50,和顶盖200,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除去 顶盖200,后的情况下的状态图,图12是表示光盘装置IOO,的背面侧(-Z 轴方向侧)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状态说明 图,图14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0'和顶盖200'的内 面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0、图11所示的光盘装置100'中,在单元机械部的底盘5'上, 搭载有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动机构、和盘电动机3'。图中,3a'是载 置光盘的转盘,3b,是插入光盘(图中未示)的中心孔并夹紧该光盘的 夹持器,8'是连接光拾取器4'和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之 间的柔性配线基板(FPC), 50'是覆盖装置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的 底箱,51,是与托盘6'的侧端部的外侧可滑动地卡合并随着该托盘6'的 拉出移动和引入移动沿着土X轴方向移动的轨道部件。另外,如图11 所示,在底箱50,的平坦状的内面50a',安装有装置的主电路基板85'、 和连接该主电路基板85'与单元机械部上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之间 的柔性配线基板80'等。该柔性配线基板80'形成为平面形状为U字状, 该U字状平面中的一方的部分80a,被固定在底箱50'的平坦的内面50a' 上,另一方的部分80c'随着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 拉出移动 进行移动和变形。该一方的部分80a',其根源侧的端部通过连接器90'
5与主电路基板85,连接,而且,该另一方的部分80c,为折回状态,其顶 端部通过连接器(图中未示)与单元机械部的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连 接。盘电动机3'在底盘5'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通过电动机固定 板(图中未示)被安装在底盘5'上,该底盘5'例如通过防振部件与 托盘6'结合。另外,在该电动机固定板的下方(-Z轴方向),具有被固 定在托盘6'的底盖(图中未示)。该底盖,当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侧 的底箱50'进行拉出移动或引入移动时,隔着规定尺寸的空隙在该柔性 配线基板80'的上述一方的部分80a'的上方与该托盘6'—起移动。10' 为与托盘6'结合的前面面板。
图12是表示光盘装置100'处于图10、图ll所示的状态时,即托 盘6'处于从装置主体侧的底箱50'和顶盖200'被拉出的状态时的该光 盘装置100'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的结构的图。当托盘6'处于被拉 出的状态时,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形成 X轴方向的尺寸xg'的间隙120',在从该光盘装置100'的背面外方看的 情况下,柔性配线基板80,的上述另一方的部分80c,的一部分成为从该 间隙120'露出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光盘装置100'中,托盘6'被引入移动到装置主体 侧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0'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a)为引入移动刚开始 后的状态,(b)为托盘6'开始被引入装置主体内的移动过程中的状态, (c)为托盘6'被进一步向装置主体内引入时的状态。60'为电动机固定 板,86,是固定在构成单元机械部(二二、乂卜少力部)的底盘5'的电 路基板,91'为连接器。
在图13 (a)中,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处于在刚开始沿A方 向进行引入移动后的位置时,就柔性配线基板80'来说,另一方的部分 80c,(图11)通过该托盘6'的移动变位变形为弯曲状,其平面的一部 分的平面部分80d,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在距离该顶盖200, 的X轴方向的端部200t'为x^的位置Ch'抵接(面接触)。在柔性配线 基板SO,的该其他的部分80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相比位于靠 连接器90,侧的平面部分记作80c2,,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r相比位于 靠连接器91,侧的平面部分记作80c3'。在(a)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 80',在接触平面部分80cr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时,平面部分80c3'由于托盘6'的移动变位从该连接器91'侧被推压而发生变形,使角
6a,的方向的力F2a,,作用于平面部分80d,。该平面部分80d,在通过该力
F2a,'被按压的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在位置C&'接触。该平面 部分80cr与该内面200a'的接触,如图14所示,由于在柔性配线基板 80'的平面部分80d'的宽度尺寸w'的全体中进行,所以在该接触平面 部分80c,'和该内面200a'之间发生较大的摩擦。该接触平面部分80Cl' 这时受到基于该摩擦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作用于平 面部分80c3,。因此,该平面部分80c3,中,位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l, 侧的部分中,由于该力F^',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 轴方向进行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 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 向进行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0Cl' 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伴随托盘6'的引入移 动(-X轴方向的移动),发生-Z轴方向的松弛。该松弛随着托盘6,的 移动变位一起增大,在本(a)的状态中,该松弛量还较少,该松弛的 一部分还没有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
间隙120' (X轴方向尺寸Xga')突出。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是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上述其他的部分 80c,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0d,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保持接触的状态 下进行。托盘6'进行引入移动动作,成为图13 (b)的状态时,柔性配 线基板80'是,平面部分80d'在距离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200t' 为距离X2b,的位置C2b,与该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面接触)。艮P, 接触平面部分80cr的位置随着托盘6'的移动变位,在其他的部分80c' 内也相对于顶盖200,发生变化。上述距离X2b'成为上述(a)中的距离 X2a'以上的值,在接触平面部分80d'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之间的摩
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该两者之间的滑行,该距离X2b'和距离x2a'
的差小。在图13 (b)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0',当平面部分80d' 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时,平面部分80c3,与上述(a)的情况相
比发生更大的变形,使角eb' (eb'>ea')的方向的力F2br作用于平面部
分80Cl,。平面部分80d,在由该力F2br的推压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 面200a'在位置C2b'接触。该接触也与上述(a)的位置(323'的接触相同,如图14所示,由于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平面部分80c,,的宽度尺寸w, 整体中进行,所以在该平面部分80d'和该内面200a'之间仍然发生较 大的摩擦。该平面部分80cr这时受到基于该摩擦力的反作用力,基于
该反作用力的力F2b2'作用于该平面部分80C3'。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
中,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0d'侧的部分中,通过该力F2b2',随着托盘6' 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平面 部分80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 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发生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中, 在位于平面部分80c,'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发生-Z轴方向的松弛,平面部分80c3'中的松弛量,比上述(a)的状 态中进一步增大。在本(b)状态中,该松弛的一部分80&'从底箱50' 的端面部50'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X轴方向尺寸
Xgb,)突出。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进行,成为图13 (c)的状态时,柔性配线 基板80,的平面部分80C3,的松弛部80C3t,被夹入底箱50,的上表面和底 盖40'的下表面之间。因此,在该状态,托盘6'的引入移动在该位置停 止,光盘2不能够向装置内规定位置搬入,作为光盘装置100'的记录 或者再现动作不能进行。而且,柔性配线基板80'本身受到损伤,内部 的导体也发生断路。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刚性高可挠性低的情况下, 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摩擦容易增大,-Z轴方向的松弛也容易增 大。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厚度厚的情况下或宽度宽的情况下或由硬材 质构成等的情况下刚性变高。低成本的柔性配线基板的情况下一般刚 性高可挠性低。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中,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 报记载的技术,以使用平面大致U字形状的柔性配线基板为前提,将 该配线基板的可动侧的第二腕部形成为具有刚性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 的结构,所以柔性配线基板的结构复杂成本也增大。另外,在日本特 开平11-25666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记载有,当盘再现装置处于光盘的 再现状态时,减小柔性配线板(柔性配线基板)17和金属制盖32的接 触面积,减小在该接触部分发生的静电电容的技术,而没有记载用于 防止由于托盘(tray)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板的松弛而导致下垂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点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提出的,在光盘装 置中,在作为对设置在包括托盘的装置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与设置 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而使用简单结 构的基板的情况下,该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的引入移动时,也不会被 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薄型且可靠性高的光盘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作为通过柔性配线基板对设置 在包括托盘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与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 进行连接的结构的光盘装置,形成为,在覆盖装置的表面侧的顶盖的 内面的、在托盘的移动状态时与该柔性配线基板相对且在该托盘的引 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与光盘的半径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设 置凸状部,当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在上述配线基板的一部分的平面部 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抵接部对应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在该 凸状部的顶端面上滑行并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其对于光盘记录或者再现信息,其包
括对上述光盘照射激光并接受反射光的光拾取器;使上述光拾取器
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光盘的 盘电动机;搭载有上述光拾取器、上述拾取器移动机构和上述盘电动 机的底盘;与上述底盘结合,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 移动,向装置主体内搬入或者从该装置主体内搬出上述光盘的托盘; 相对于上述托盘与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的底盖;配置在上述底 盖的外侧,覆盖装置的背面侧的底箱;第一电路基板,其固定于上述 底箱的内面,搭载有连接其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电路;第二 电路基板,其固定于上述托盘或者上述底盘,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连 接;可挠性配线基板,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底箱的内面的第一平面部分、 和伴随上述托盘的上述移动进行移动的第二平面部分,并且将上述第一、第二电路基板之间电连接;和顶盖,其相对于上述托盘配置在盘 载置面侧,覆盖装置的表面侧,在其内面的、在该托盘的上述移动状 态时与上述配线基板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相对并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 动完成状态时成为比上述光盘的半径靠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向装置内 空间侧突出的凸状部,并且,在上述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当上述配线 基板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第二平面部分 的该抵接部构成为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对应而在该凸状部的前端面上 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
依据本发明,在光盘装置中,对设置在装置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 板和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能够 在托盘的引入移动时不被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即使在薄型的装置中 也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除去顶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在图1的光盘装置中完成将托盘搬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 的大致截面结构图。
图7是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 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盖的接触状态 的截面图。
图9是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变 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IO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的表面侧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中将顶盖除去后的情况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的背面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 盖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0、 100':光盘装置 2:光盘
3、 3':盘电动机
3a、 3a':转盘
4、 4':光拾取器
4a:物镜
5、 5,底盘
6、 6':托盘
7、 7": 盖
8、 80'、 81:柔性配线基板
10、 10':前面面板 40、 40,底盖
50、 50':底箱
50a、 50a':底箱内面
51、 51':轨道部件 52:导向轨道部件
60、 60':电动机固定板
85:主电路基板(第一电路基板)
86:卡盘侧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
90、 90,、 91、 91,连接器
120、 120':间隙
200、 200,顶盖
200a、 200a':顶盖的内面
301、 301a、 301b、 301c:凸状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ii图1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 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表示将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 图,图2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除去顶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 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顶盖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 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图1 的光盘装置中托盘将光盘搬入到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的大致截面结构 图,图7是说明图1的光盘装置的托盘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 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盖 接触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 柔性配线基板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1和图2中,10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型的光盘装置, 3是旋转驱动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图中未示出)的盘电动机,3a是 转盘,3b是夹紧光盘的夹持器(clamper), 4是对光盘照射激光并且接 受其反射光的光拾取器,4a为物镜。光拾取器4通过拾取器移动机构 (图中未示)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图1中的土X,方向)移动。该 拾取器移动机构的结构为,包括在表面具备螺钉(打C)并通过该 螺钉的旋转使光拾取器4移动的导引螺杆部件(图中未示)、引导光拾 取器4的移动的导向部件(图中未示)、旋转驱动导引螺杆部件的进给 电动机(图中未示)等。5是搭载有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动机构和盘 电动机3等的底盘,6是与底盘5结合,通过相对于光盘装置100的装 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移动,将光盘搬入装置主体内或者从该装置 主体内搬出的托盘,10是与托盘6结合的前面面板。盘电动机3通过 平板状的电动机固定板与底盘5结合。即,该盘电动机3被固定在电 动机固定板,该电动机固定板被固定在底盘5。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 动机构、盘电动机3、底盘5、和电动机固定板构成光盘装置100的单 元机械部。该底盘5作为该单元机械部的基底构成该单元机械部的外 周部分。在电动机固定板的下方(-Z轴方向),设置有底盖(图中未示), 该底盖使其底面与该电动机固定板的平面大致平行并与该托盘6的盘 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底盘5在多个地方通过防振件与托盘6结 合。gP,单元机械部是,在作为该单元机械部的一部分的底盘5中, 在装置的多个地方通过防振件与托盘6结合。另外,底盖相对于上述托盘6在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Z轴方向的面)被结合,覆盖单元 机械部的-Z轴方向侧部分。
另夕卜,在图1和图2中,7是覆盖单元机械部的上表面(Z轴方向 侧的面)的盖,8是连接光拾取器4和单元机械部上的电路基板(图中 未示)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FPC), 50是相对于底盖配置在-Z轴方向 的外侧,覆盖光盘装置100的背面侧的底箱。
另夕卜,在图1中,200是相对于托盘配置在盘载置面侧(Z轴方向 侧),覆盖装置的表面的顶盖,301是设置在托盘200并向装置内空间 侧突出的凸状部。该凸状部301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拉深加工形成的 构造(拉深结构),因此,在顶盖200的表面内在该凸状部301的后侧 相当的部分形成为凹状的形状。顶盖200和底箱50构成装置主体的外 壳部。
另外,在图2中,50a是底箱50的内面,51是在托盘6的侧端部 的外侧可滑动地卡合(係合L)并随着该托盘6的拉出移动和引入移 动在士X轴方向上移动的轨道部件,52是在轨道部件51的外侧与该轨 道部件51卡合引导该轨道部件51的移动的导向轨道部件,85是被固 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上,作为搭载有连接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 接口电路等的第一电路基板的主电路基板,卯是连接器,81是作为对 被固定在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与主电路 基板85之间进行连接的可挠性的配线基板的柔性配线基板。该柔性配 线基板81形成为带状的结构,具有被固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的第 一平面部分81a、和伴随着托盘6的拉出移动或者引入移动而移动的第 二平面部分81c。 81b是第一平面部分81a和第二平面部分81c之间的 平面部分,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与第一平面部分81a平面地重叠的 部分。该第二平面部分81c因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 拉出移 动而进行移动和变形,其前端部通过连接器(图中未示)与单元机械 部的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连接。另外,第一平面部 分81a,其根源侧的端部通过连接器90与主电路基板85连接。第二平 面部分81c和与此邻接的平面部分81b对应于托盘6的拉出移动或引 入移动其区域面积发生变化。即、托盘6进行引入移动时(沿-X轴方 向移动),第二平面部分81c的面积减少,与第一平面部分81a重叠的平面部分81b的面积增大,相反地,当托盘6进行拉出移动(沿+X 轴方向移动)时,第二平面部分81c的面积增大,平面部分81b的面 积减少。第一平面部分81a通过粘接等被固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上。 顶盖200的凸状部301,在顶盖200的内面,设置在当托盘6的拉出移 动或引入移动时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相对的部分。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l、图2的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l、图2 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3、图4和图5是图1的光盘装置100的顶盖200的结构图。图 3是顶盖200的外观图,图4是设置有顶盖200的凸状部301的部分的 放大图,图5是设置有顶盖200的凸状部301的部分的截面图。
在图3中,200a是顶盖200的内面(-Z轴方向侧的面),400是表 示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的光盘的半径位置的线。凸状部301 设置在,在顶盖200的内面中,当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的状态时位 于比上述线400靠近外侧的部分。
图4是图3所示结构中P部的结构的放大图。在图4中,(a)是 表示P部的放大结构的顶盖200的表面图,(b)是同样的背面图。凸 状部301的结构为,在顶盖200的内面200a上,相对于柔性配线基板 81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有多个(本 实施例的情况下为3个),分别沿着与托盘6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直 线状地延伸。301a、 301b、 301c为该3个凸状部。该3个凸状部301a、 301b、 301c分别形成为基于拉深加工的拉深构造,在顶盖200的内面, 当托盘6拉出移动或者引入移动时,设置在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 相对的部分并且当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比光盘的半径靠 向外侧的部分。
图5是表示图4的顶盖200的结构中的c-c截面的图。凸状部301a、 301b、 301c分别在顶盖200的内面200a中,各自顶端面的高度ha、 hb、 hc分别为0.2Xl(T3m至0.3X10—3m的范围的值,顶端面的宽度wpa、 wpb、 Wpe分别为lXl(^m至2Xl(^m的范围的值。这些尺寸值是从该 凸状部301a、 301b、 301c的制作性和功能确保性的两面来看具有实用 性的恰当值。
图6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100中通过盘电动机3的旋转中心的X轴方向的直线位置的大致的截面结构,表示托盘6将光盘搬入装置主
体内完成后,成为能够进行记录或者再现动作的状态时的结构。
在图6中,2为光盘,40是相对于托盘6在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 面(-Z轴方向的面)结合的底盖,86是固定在单元机械部侧的底盘5 并与主电路基板85 (第一电路基板)之间交换信号的电路基板(第二 电路基板),91是设置在电路基板86的连接器,81r是在柔性配线基板 81的第一平面部分81a和平面部分81b之间的翻折部。其他的符号表 示与图1 图6的情况相同的构成要素。在这样的状态时,柔性配线基 板81的第一平面部分81a和平面部分81b和翻折部81r,在底盖40和 底箱50之间,以与底盖40的下表面(-Z轴方向的面)分离的状态被 收纳。另外,这时,顶盖200的凸状部301并不是在与柔性配线基板 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相对的位置,而在X轴方向上与该第二平面部 分81c相隔较远的位置,与柔性配线基板81不接触。而且,在该状态 下,该凸状部301位于比光盘2的半径靠向外侧的位置,也不与光盘2接触。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述图3 图6的各构成要素中,标注与图 3 图6的情况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7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100中的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 配线基板81的状态的说明图,表示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 开始引入移动时的状态,图8是表示柔性配线基板81和顶盖200接触 状态的截面图。
在图7中,401表示底盖40的-X轴方向的端面部,501表示底箱 50的X轴方向的端面部,120表示端面部401和端面部501之间形成 的间隙(X轴方向尺寸xg), 200t是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C, 是从顶盖200的端部200t开始距离Xl的X轴方向位置,是柔性配线基 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 部301接触(面接触)的位置,81d是在该位置与凸状部301接触的 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接触平面部分),81c2是该第二平面 部分81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相比靠连接器卯侧的平面部分,81c3 是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相比靠连接器91侧的 平面部分。
15当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开始引入移动时,柔性配线 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通过该托盘6的移动变位变形为弯曲状, 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1Cl相对于顶盖200的内 面200a上的凸状部301 ,从该顶盖200的端部200t在沿X轴方向距离 x,的位置C,接触(面接触)。在第二平面部分81c中,当平面部分81Cl 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时,平面部分81c3由于托盘6的移动变位 从连接器91侧被推压变形,使角0,的方向的力Fn作用于接触平面部 分81Cl。该接触平面部分81c,通过该力Fn在被推压状态下与凸状部 301的顶端面接触。该平面部分81d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 如图8所示,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81Cl的宽度尺寸w (例如 w=30X10—3m)的一部分(例如宽度尺寸w的1/5至1/10的宽度)中 进行(在图8中,凸状部301中,与凸状部301a的顶端面接触的柔性 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la、与凸状部301b的顶端面接触的柔 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lb、与凸状部301c的顶端面接触的 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le、)。因此,在该平面部分81c, 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之间,产生比在图10 图14中已说明的现有 的光盘装置IOO,大幅度减小的摩擦,接触平面部分81d相对于凸状部 301的顶端面发生沿-X轴方向的滑行。这时候,接触平面部分81c,受 到基于该摩擦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作用于平面部分 81c3,该力F!2与在现有的光盘装置IOO,中,通过顶盖200'的内面200a' 和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触平面部分80d'之间的摩擦对平面部分80c3' 作用的力相比大幅减小。因此,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接触平面 部分81c,侧的部分中,向-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只不过由该较小的力F12 阻挡。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连接器91侧的部分,因 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其结果是,在平 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接触平面部分81Cl的部分和靠近连接器91的部 分之间的部分,伴随着托盘6的移动,产生-Z轴方向的较小的松弛。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述图7 图8的各构成要素中,标注与图 7 图8的情况下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9是说明图1的光盘装置100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 板81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在图9中,(a)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刚开始后的状态,(b)是托 盘6开始被引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移动过程中的状态,(c)是托盘6进 一步被向装置本体内引入时的状态,(d)是表示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 成后的状态。
在图9 (a)中,在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刚开始引入 移动后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通过该托盘 6的移动变位在平面部分81b和连接器91之间变形为弯曲状,其一部 分的平面部分81Cl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从该顶 盖200的端部200t开始在沿X轴方向距离x^的位置Ch接触(面接触)。 在(a)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1,当在上述接触平面部分81d中与 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时,平面部分81c3 通过托盘6的移动变位从该连接器91侧被推压发生变形,使角 方向 的力Flal作用于平面部分81Cl。该平面部分81c,在被该力FlaI按压的 状态下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在位置da接触。接触平面部分81Cl和凸 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如图8所示,由于在平面部分81Cl的宽度 尺寸w的一部分例如在该宽度尺寸w的1/5至1/10的部分进行,所以 该接触平面部分81d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之间的摩擦变小,该接 触平面部分81d相对于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沿-X轴方向滑行。该接 触平面部分Sic"这时,受到基于该小摩擦的小的反作用力,基于该
反作用力的力F^作用于平面部分81C3。因此,在该平面部分81C3中,
在位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侧的部分中,该部分沿-X轴方向移动,同 时由于该力F^,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发生 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 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V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 因此,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1c,侧的部分和位于 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伴随托盘6的引入移动(-X轴方向的 移动),发生-Z轴方向的小的松弛。由于该松弛量小,该松弛的一部分 不会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 (X轴方向尺寸Xga)突出。在本光盘装置100中,该松弛量随着托盘 6的引入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
上述(a)的状态之后,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上述平面部分81d与上述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但是,在该平面部分81c,到达该凸状部301的-X轴方向端部的时刻, 该平面部分81c,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状态开始被解除,当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时,该平面部分81c,如图9 (b)所 示,成为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的接触状态。在图9(b)的 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成为,平面部分81c,在从顶盖200的X轴 方向的端部200t开始距离xlb的位置C化与该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 平面部接触(面接触)的状态。即,接触平面部分81Cl的位置随着托 盘6的移动变位,在第二平面部分81c内、和相对于顶盖200都发生 变化。上述距离x,b比在上述(a)的状态中的距离x^大幅增大。在图 9 (b)的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的接触平面部分81d与顶盖200的
内面2ooa的平面部接触时,平面部分8ic3使角eb (eb<ea)的方向的力
F,w作用于接触平面部分81c,。接触平面部分81cp在被该力F,b,推压 的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在位置C化接触。该接触与 在上述(a)的位置da的接触同样,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 81c,的宽度尺寸w的一部分进行,而且,由于力F^沿角6b的方向作 用,在该接触平面部分81d和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之间,与 上述(a)的状态时相比产生更小的摩擦,接触平面部分81d相对于顶 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变得更加容易滑行。该接触平面部分81c, 此时基于该较小的摩擦受到较小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b2
作用于平面部分81C3侧。因此,该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该接触平
面部分81Ci侧的部分中,该部分沿-X轴方向移动的同时,通过该力F化2, 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受到阻碍。 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 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 81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1c,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 之间的部分,随着托盘6的引入移动(-X轴方向的移动),发生-Z轴 方向的小的松弛。上述力F化2由于比上述(a)的状态中的力F^小, 所以该松弛量也比(a)的状态的情况下小。因此,在本(b)的状态 下,该松弛的一部分不会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 401之间的间隙120 (X轴方向尺寸xgb)突出。该松弛在托盘6的引入移动进行的同时进一步减小。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从上述图9 (b)的状态开始进一步进行时, 成为图9 (c)的状态。在本(c)的状态中,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 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土X轴方向的间隙120消失,成为底箱50 的X轴方向侧的部分和底盖40的-X轴方向侧的部分平面地重合的状 态。另外,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从与顶盖200的内面 200a的平面部的接触状态放开,与该平面部之间的摩擦消失,基于该 摩擦的反作用力也不作用。另外,在本(c)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 81成为,第一平面部分81a的一部分和平面部分81b的一部分和第二 平面部分81c的一部分进入托盘6与底箱50之间的状态,向该第二平 面部分81c的上方(Z轴方向)的变位被抑制。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从上述图9 (c)的状态开始进一步进行成 为完成状态时,变成图9 (d)的状态能够进行记录或者再现动作。在 图9 (d)的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成为,第一平面部分81a的全部 和平面部分81b的全部被收纳在底盖40和底箱50之间,第二平面部 分81c的全部被收纳在托盘6和底箱50之间的状态。另外,在本图9 (d)的状态下,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位于比光盘2的
半径靠外侧的位置,不必担心会与光盘面接触。
利用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100,能够使柔性配线基板81,在托盘6
的引入移动时不会被夹入底箱50和底盖40之间,能够实现薄型且可 靠性高的结构。装置的厚度尺寸能够形成为9.5X10'3m以下。柔性配 线基板81的厚度厚的情况或宽度宽的情况或由硬材质构成等的情况下 刚性高可挠性降低,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光盘装置100中,确实 能够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因此,能够使用低成本的柔性配线基板。 此外,在作为实施例的上述光盘装置100中,将顶盖200的内面 200a的凸状部30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图5和图8所示那样具有平坦 的顶端面的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以外,例如可以形 成为具有曲面状的顶端面的形状。而且,在上述光盘装置100中,凸 状部301形成为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坦部突出的结构,但 是除此以外,也可以是例如将顶盖200的内面200a形成为凹凸形状, 成为凸状部相对于凹状部突出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ioo中,在装置移动部上设置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被固定在底盘5上,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固定在托盘6上。另 外,作为上述光盘装置100中使用的可挠性的配线基板的柔性配线基 板81包括平板状配线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盘装置,其对于光盘记录或者再现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光盘照射激光并接受反射光的光拾取器;使所述光拾取器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旋转驱动所述光盘的盘电动机;搭载有所述光拾取器、所述拾取器移动机构和所述盘电动机的底盘;与所述底盘结合,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移动,向装置主体内搬入或者从该装置主体内搬出所述光盘的托盘;相对于所述托盘与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的底盖;配置在所述底盖的外侧,覆盖装置的背面侧的底箱;第一电路基板,其固定于所述底箱的内面,搭载有连接其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电路;第二电路基板,其固定于所述托盘或者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连接;可挠性配线基板,其具有固定于所述底箱的内面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伴随所述托盘的所述移动进行移动的第二平面部分,并且将所述第一、第二电路基板之间电连接;和顶盖,其相对于所述托盘配置在盘载置面侧,覆盖装置的表面侧,在其内面的、在该托盘的所述移动状态时与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相对并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成为比所述光盘的半径靠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向装置内空间侧突出的凸状部,在所述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当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第二平面部分的该抵接部构成为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对应而在该凸状部的前端面上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相对于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各自沿与所述托盘的移动方向相同的 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为拉深构造。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的前端面的高度为0.2X10'3m 0.3X l(T3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根据该光盘装置,能够使得对移动部侧电路基板和固定部侧电路基板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引入移动时不会被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构成为,在覆盖装置的表面侧的顶盖的内面的、在托盘的移动状态时与该柔性配线基板相对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与光盘的半径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设置凸状部,当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在上述配线基板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抵接部对应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在该凸状部的顶端面上滑行并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的结构。
文档编号G11B17/053GK101425322SQ200810173058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0日
发明者松本高路, 石塚阳介 申请人: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