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移送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以及具备该头移送机构的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77649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移送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以及具备该头移送机构的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盘装置中的头移送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另外,本发明另 一方面涉及具备该头移送机构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普及了对盘状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CD (光盘)、 DVD (数字多用途盘)或BD (蓝阵列盘)等光盘装置、MO (光磁盘) 或MD (迷你盘)等光磁盘装置、以及FD (floppy (注册商标)盘)等记 录再生磁盘装置和它们所使用的各盘介质。另外,迄今为止,进一步高记录密度化的技术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伴 随于此,在上述盘装置中要求更高精度。尤其直接作用于对盘进行的记录 或再生的头要求的等级最高。另一方面,这些盘装置的市场中,低价格化是趋势,构成装置的部件、 材料以及方法也要求廉价且具有高性能。另外,同时从运输成本的降低的观点看,理想的是装置出厂时的包装 也简单。因此,削减对所包装的装置进行保护的缓冲材料成为课题。进而, 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作为缓冲材料所使用的材料而有效的发泡树脂在 使用上受到抑制,这也是现在的动向。如此,虽然上述盘装置高精度化,但是,由于对产品的保护措施下降, 所以需要提高产品强度,或产品本身具有保护弱点的功能。例如,对于通过旋转机构旋转的光盘,通过由光头照射光束来记录或 再生的光盘装置中,光头由要求高精度的较多的光学部件等构成,在冲击 力这样的过大的外力施加后,为了维持其精度,提高部件强度或提高各部 件的接合强度是一个方法,但大多导致部件单价或接合工时的上升。因此, 避免这样的冲击力施加在光头上的方法是有效的。
以下对于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的例子,参考图16 图18进行说明。其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 — 74370号公报中公开。光盘装置中的光头, 一般的移送方法是沿盘的半径方向对其进行引 导,但如果在该移送方向上受到冲击力,则光头被强制性地移送向半径方 向内周侧或外周侧,在动作范围界限的停止位置与基座部件或一体地保持 在基座部件上的部件冲撞,光头受到较大的冲击力。由此产生光头内部的 构成部件的破损或构成部件间的位置精度的恶化等、对性能的劣化带来直 接影响的损伤。图16是现有的盘装置的、进行记录或再生的部分的机构的一例。在 图16中,33是指旋转驱动盘31的主轴电动机。主轴电动机33包括载置 固定盘31的旋转台。而且,在图16中省略了固定盘31的卡盘部件的图 示。34是射出光束的光头,35A以及35B表示将光头34载置在旋转台上 的在盘的半径方向上进行引导的引导轴,37A、 37B、 37C以及37D表示 支承引导轴35A以及35B的轴承,39表示将光头34载置在旋转台上的用 于在盘的半径方向上移送的驱动源即移送电动机,38表示在轴周面上设有 螺旋槽并在移送电动机39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旋转的导螺杆38, 41表示与 导螺杆38卡合并传递使光头34在盘半径方向上移送的推进力的传递部件 单元,32表示一体地支承上述各部件的底盘。另外,32A/32B是在盘最内 周位置/最外周位置限制光头34移动的内周限位器/外周限位器,光头34 在最内周位置/最外周位置抵接于内周限位器32A/外周限位器32B。图17是将图16的传递部件单元41固定在光头34上的图,是表示与 图18所示的导螺杆38卡合的部分的详细结构的图。在图17中,43是卡 合于在导螺杆38的轴周面设置的螺旋槽的齿部,被弹性保持部件42保持。 44是用于向导螺杆38对齿部43施力的压縮弹簧,46是用于对齿部43在 导螺杆38的轴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齿部推力限制部件。齿部推力限制部件 46与齿部43具有一定的间隙配置。这些部件一体地构成在安装基座部45 上,并被固定支承于光头34。在图16以及图17的结构中,通过驱动移送电动机39,在盘31的半 径方向上移送光头34,在盘31的特定半径位置进行记录或者再生。图18是表示从图17中的箭头PJ2方向观察的齿部43合导螺杆38的
卡合部分的详细结构的图。如图18所示,如果导螺杆38向箭头R11方向 旋转,则齿部43受到箭头D11方向的力以及D13方向的力矩。此时,光 头34经由弹性保持部件42以及安装基座部45承受来自齿部43的力,在 D12方向上受力。如此,光头34得到向盘的半径方向推进的力。另外与 此同时,齿部43的齿面在从导螺杆38离开的方向上受力,但基于压缩弹 簧44的施力对其进行抑制。但是,例如在移送电动机39不能控制的情况等下,在导螺杆38上产 生过度的驱动力,在产生了向箭头D11方向的过度的推进力的情况下,箭 头D13方向的力矩也变大,齿部43和导螺杆38的啮合陷入不正规的状态。该不正规的状态,通过齿部43抵接于图18中的限制面46A/限制面 46B,由齿部推力限制部件46限制变位,从而得到抑制。由此,啮合状态 可以维持正规状态。但是,在光头34在移送方向上受到冲击力等过度的外力时,齿部43 被齿部推力限制部件46限制在移送方向上的变位,但是从导螺杆38的槽 脱离,无法维持卡合。因此,光头34以非限制状态移动到该方向的可动 范围界限,光头34在最内周位置/最外周位置冲撞于内周限位器32A/外周 限位器32B。此时,存在光头34的构成部件或者接合部位受到损伤的问 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_339882号公报中公开一种 用于使齿部43不会从导螺杆38的槽脱离的结构。对于该结构,参考图19 以及图20进行以下说明。在图19中,12表示载置固定盘(未图示)的旋转台。旋转台12由主 轴电动机11旋转驱动。而且,在图19中,固定盘的卡盘部件的图示省略。 16表示射出光束而对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光头,13以及14表示将光头16 载置在旋转台12上的盘的在半径方向上引导光头16的引导轴,22A、22B、 22C以及22D表示支承引导轴13以及14的轴承,17表示用于将光头16 载置在旋转台12上的在盘的半径方向上移送光头16的驱动源即移送电动 机,15表示在轴周面上设有螺旋槽并在由移送电动机17得到的驱动力的 作用下旋转的导螺杆,18表示与导螺杆15卡合并传递使光头16在盘半径 方向上移送的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10表示一体地支承上述各部件的底盘。在图19的结构中,通过驱动移送电动机17使光头16在盘半径方向 上移送,在盘的特定半径位置进行记录或再生。图20是表示动力传递部件18和导螺杆15卡合的状态的图。动力传 递部件18由设有嵌入导螺杆15的螺旋槽15A中的齿部20A的卡合部20、 以及用于防止齿部20A从螺旋槽15A脱离的限制部21构成。通过设置限制部21,可避免如下情况在头16受到移送方向的冲击 等引起的过度的移送力时,卡合部20沿垂直于移送方向的方向变位而使 齿部20A从螺旋槽15A脱离。由此,可以防止动力传递部件18在移送方 向上成为非限制状态。伴随于此,可以防止如下情况在头16在移送方 向上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头16以非限制状态移动到可动范围界限,与 基座部件10本身或一体地构成在基座部件10上的某一部件冲撞,从而使 得头16的构成部件或接合部位受到损伤。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_7437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 — 339882号公报但是,在图19以及图20所示的结构中,虽然可以避免齿部20A从螺 旋槽15A脱离,但并没有解决光头16的冲撞所引起的问题。g卩,在图20 所示的螺旋槽15A的螺旋的前进角All大的情况下,若施加冲击力Fll, 则作为来自冲击力Fll的分力F12的反作用力的垂直抵抗力Nil变小,伴 随于此,摩擦力Rll变小,因此冲击力Fll的、导螺杆15的槽面方向的 分力即切线力F13有可能超过摩擦力RH。此时,导螺杆15受到周方向 的力即旋转。因此,光头16在冲击力F11的方向移送而无法停止,也移 动到可动范围界限,最终不可避免地冲撞于基座部件10本身或一体地构 成在基座部件10上的某一部件。此时,由于对光头16直接传播冲撞时产 生的冲击力,所以具有的问题是产生光头16内部的构成部件的破损或 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精度的恶化等、对性能劣化带来直接影响的损伤。发明内容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这样的现有的问题,提供一种头移送机构 的动力传递部件以及具备该头移送机构的盘装置,其在光头受到移送方向
的冲击力而冲撞于基座部件的一部分或在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件的一部 分时不会向光头直接传播此时产生的冲击力,通过使该力衰减,可以减轻 构成部件的损伤。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是在盘装置中,相对于 基座部件相对地移送对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头的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具 有固定部、动力传递部、连结部以及抵接部。固定部安装于头。动力传递 部接受来自驱动源即电动机的驱动。连结部连结固定部和动力传递部。抵 接部固定于动力传递部,在头的移送范围的至少一端部与基座部件的一部 分或在该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件的一部分即被抵接部抵接。该抵接部还相 对于固定部弹性连结,相对于固定部,所述头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进而,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使可以进行记录或再 生的盘旋转的盘旋转机构;对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头;使头沿盘半径方向 移送的头移送机构;以及一体地保持盘旋转机构、头和头移送机构的基座 部件。头移送机构具有包括动力传递部件并向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 和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源的电动机。动力传递部件具有用于安装在头 上的固定部、接受来自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的动力传递部、连结固定部和 动力传递部的连结部、以及抵接部,该抵接部固定于动力传递部,在头的 移送范围的至少一端部与基座部件的一部分或在该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 件的一部分即被抵接部抵接。该抵接部还相对于固定部弹性连结,相对于 固定部,头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以及盘装置具有下述这样的效果。 头在盘半径方向上受到冲击力而被强制移送,在头的移送范围的至少一端 部冲撞于基座部件的一部分等的一部分。此时,因移送引起的动能,通过 连结部在固定部和抵接部之间引起弹性变形而被衰减,防止冲撞力直接传 播到头自身。其结果是,避免构成头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受到 损伤。由此,可以防止头内部的构成部件的破损或该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 精度的恶化等引起的性能劣化,可以防止在盘装置中不能进行记录或再 生。进而,作为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的附带效果,头的定位容易,另外 由于头的移送产生的噪音或振动也少。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由于抵接部相对于固定部至少头
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所以在头的移送范围抵接部冲撞于基座部件 等一部分而受到其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也被衰减而传递到动力传递部。 由此,动力传递部受到的反作用力被降低,可以避免对在动力传递部的传 递构成带来障碍。另外,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在圆柱状轴的外周设 有螺旋状的连续槽的导螺杆。动力传递部具有螺母部,螺母部在至少一部 分设有可以与连续槽卡合的螺旋状肋。该螺母部与抵接部一体构成,相对 于头,至少头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由此,动力传递机构变得简便, 传递效率也提高。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头的移送范围抵接部冲撞于盘的一部分而使得其 反作用力施加到动力传递部,其也被衰减。因此,可以防止螺旋状肋的卡 合部从螺旋状的连续槽脱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头移送机构的整体结构 的构成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由导螺杆驱动动力传递 部件的部分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导螺杆和螺母部的卡合 状态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导螺杆和螺母部的卡合 的关系的状态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动力传递部件的详细结 构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动力传递部件的详细结 构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动力传递部件的详细结 构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的动力传递部件的详细结 构的图9是表示头冲撞时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头冲撞时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头冲撞时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头冲撞时的现有的一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头冲撞时的现有的一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头冲撞时的现有的一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头冲撞时的现有的其他动力传递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中的头移送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现有的盘装置中的动力传递部件单元的结构的详 细图18是表示图16的现有的盘装置中的传递单元之中齿部和导螺杆卡 合的状态的详细图19是表示其他的现有的盘装置中的头移送机构的整体结构的构成 立体图20表示图19的现有的盘装置中的导螺杆与动力传递部件的卡合状 态的详细图。 图中
l一旋转台;2 —主轴电动机;3 —底盘;5 —光头;6 —主引导轴;7_
副引导轴;8 —移送电动机;9一导螺杆;9A—连续槽;10 —动力传递部件; IOA —螺母部;IOB—限制部;IOC —螺母保持部;IOD —支承柱;IOE —
支承柱;IOF、 IOG—螺母保持部抵接柱;IOH—固定侧;IOJ、 IOK—固定
部抵接柱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盘装置的概念进行说明。本实施方 式的盘装置是对通过旋转机构旋转的光盘由光头照射光束而进行记录或 再生的光盘装置, 一般结构是光头在盘的半径方向上被引导移送。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结构概略图。在图1中,1是载置固定
盘(未图示)的旋转台,由主轴电动机2旋转驱动。主轴电动机2被固定 支承在底盘3上。而且,在图1中盘以及固定盘的卡盘部件省略。5表示
射出光束的光头。6、 7分别表示将光头5载置在旋转台1上的在盘的半径
方向上对光头5进行引导的主引导轴、副引导轴。主引导轴6以及副引导 轴分别被在底盘3的基座面3E上设置的轴承部3A、 3B以及3C、 3D支 承。8表示用于将光头5载置在旋转台1上的在盘的半径方向上移送光头 5的驱动源即移送电动机,9表示在轴周面上施加有螺旋状的连续槽且在 移送电动机8的同轴上得到驱动力而旋转的导螺杆。10表示与导螺杆9 卡合而传递在盘的半径方向上移送光头5的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
图2是表示动力传递部件10与导螺杆9卡合的状态的详细图。在图2 中,8A表示附属于移送电动机8而用于将移送电动机8固定支承于基座3 上的电动机托架。9A表示在导螺杆9上设置的螺旋状的连续槽。IOA表 示附属于动力传递部件10并嵌入卡合于连续槽9A中的螺旋状肋的一部分 即螺母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槽9A的螺旋方向是右旋。
10B表示防止螺母部10A从螺旋状的连续槽9A脱离的限制部。以下 对于限制部10B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3是与图2的平面Pl相关的剖面图。平面Pl是包括移送电动机8 以及导螺杆9的轴心,且与图1中的旋转台1的盘载置面平行的假想平面。
如图3所示,连续槽9A以及螺母部10A是具有呈倾角Al的斜边的 梯形剖面,在相互的梯形的斜边彼此相接。另外,螺母部10A被F1的按 压力按压在连续槽9A。导螺杆9如果向图2的箭头R1方向旋转,则由于 连续槽9A是右旋,所以在连续槽9A产生F2的推进力。如果以导螺杆9 为基准进行考虑,则推进力F2被分解为对螺母10A作用的水平力F3以及 垂直力F4。在此,连续槽9A和螺母部10A的界面上的摩擦系数若设为 Ml,则与水平力F3平行的方向的摩擦力R11为(式l)所示。
R11二M1 F4 (式1)
在此,F4如下述(式2)表示。
F4=F2c o s (Al) ■ ■ ■(式2)
因此,(式1)如下述(式3)表示。
Rll = Ml'F2cos (Al)(式3)
另外,F3如下述(式4)表示
F3=F2 s i n (Al) .(式4)
此时,作用在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上的力F5,作为图 3中的水平力F3的分力F31和(式1)的摩擦力Rll的分力Rl的合力, 通过(式3)以及(式4),为下述(式5)所示。
F5=F31 — R1 二F3cos (Al) —Rllcos (Al)
二F2 {sin (Al) —Mlcos (Al) } cos (Al)(式5) Ml是小于l的值,且A1在90度以下,所以(式5)的右边总是正数。
因此,为了不使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需要为下述(式6) 所示的关系。
F1〉F5二F2 {sin (Al) —Mlcos (Al) } cos (Al) …(式
6)
根据(式6),为了避免脱离,需要增大按压力Fl或者增大摩擦系数Ml。
但是,不管在实施哪一个对策的情况下,螺母部10A和连续槽9A的 界面上的摩擦力都增大。此吋,由于在两者之间的滑动负载增加,所以移 动电动机8的旋转负载增大,或者产生促进在界面的磨损等不良影响。
因此,若设置限制部10B,则在图3中,即使在螺母部IOA从连续槽 9A脱离的方向上受力时,在连续槽9A的、与螺母部10A对面的对面侧 也被限制,可以避免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
这并不限于从连续槽9A对螺母部10A施加推进力F2的情况,同样 也适用于相反地从螺母部10A对连续槽9A施加力的情况。例如,在导螺 杆9上没有产生驱动力的状态下,在头5的移送方向上施加过度的外力的 情况等与此相当。
接着,用图4说明在导螺杆9上没有产生驱动力的状态下,对头5施 加移送方向的外力的情况。
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PJ方向观察的向视图,是示意地透视螺母部 10A和连续槽9A的限制状态的图。螺母部10A和连续槽9A都具有A2 的前进角。另外,两者的界面上的摩擦系数是M2。
此时,在导螺杆9上没有产生驱动力的状态下,如果对螺母部IOA在
图2中的Dl方向上施加外力F6,则作为F6的分力在其界面产生垂直力 F7以及水平力F8。此时同时在该界面产生下述(式7)表示的摩擦力R2。
R 2二M2 F 7 (式7)
在此,F7如下述(式8)表示。
F7 = F6cos (A 2)(式8)
因此,R2如下述(式9)表示。
R 2 二M2 F 6 c o s (A 2)…(式9)
另外,F8如下述(式10)表示
F8二F6sin(A2)* (式IO)
此时,如果水平力F8大于摩擦力R2,则在该界面产生滑动,即导螺 杆9强制性旋转。其条件以下述(式ll)表示。 F8〉R2-…(式12) 通过(式9) (式ll),如下述(式12)表示。 F 6 s i n (A 2) 〉M2 . F 6 c o s (A 2) .(式12) 对其进一步改写,以下述(式13)表示 M2 <T a n (A 2)...(式1 3 )
该条件是否成立,由摩擦系数M2和前进角A2的值决定,即,根据 导螺杆9以及螺母部10A的材料的组合、和前进角A2的设计值的不同, 结果也不同。例如,在摩擦系数M2是0.2,前进角A2是15度的情况下, (式13)的右边为0.27,条件成立。
另外,所谓在导螺杆9上不产生驱动力,是指假设例如在移送电动机 8上也不存在齿槽效应等的静止保持力的情况的状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向图1中的箭头D1方向 落下而冲撞到地面上时等,即将冲撞之前的速度所引起的动量大多传递给 头5,头5具有该动量,强制地被移送向箭头Dl方向。但是,在落下之 前至少头5的位置,和基座3或与基座3 —体保持的某一部件具有间隙。 此时,与头5的移送方向相反的限制只是螺母部10A和连续槽9A的界面 上的摩擦力。
头5具有在该强制移送时得到的加速的作用下达到的最高速度时产生 的动量,在可动范围界限与基座3本身或与基座3 —体保持的某一部件冲
撞。通过该冲撞,头5具有的动量大多作为对头5、基座3或其他部件的
冲击力进行作用,主要带来部件的变形或连结部的破损等。
因此,只要降低上述动量,就能避免部件的变形或连结部的破损等。
因此,如下情况是有效的,即,强制移送头5而在可动范围界限缓和冲击, 同时使头5停止。
以下,利用图2以及图5说明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落下而 冲撞到底面上时等,在即将冲撞之前的速度所引起的动力大多传递给头5 的情况下,用于强制移送头5而在可动范围界限对冲击进行缓和同时使头 5停止的结构。
图5是表示动力传递部件10的详细结构的图。在图5中,10C表示 一体地保持螺母部IOA和限制部10B的螺母保持部。螺母保持部10C由 支承柱10D/支承柱10E支承,通过支承柱10D/支承柱10E弯曲,可以向 箭头D5方向或箭头D6方向摆动。在螺母保持部10C上一体构成有螺母 保持部抵接柱10F以及螺母保持部抵接柱IOG。另外,在动力传递部件10 的向头5固定的固定侧IOH—体构成有固定部抵接柱10J以及固定部抵接 柱10K。螺母保持部抵接柱10F/螺母保持部抵接柱IOG分别具有螺母侧抵 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IOGA,固定部抵接柱10J/固定部抵接柱IOK分 别具有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侧抵接面IOKA。螺母侧抵接面10FA/螺母 侧抵接面10GA以及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侧抵接面10KA分别具有间 隙P而相对。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若头5向图1中箭头Dl方向或箭头D2方向 强制移送,则首先螺母保持部抵接柱10F/螺母保持部抵接柱10G的螺母侧 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10GA的背侧、即螺母侧抵接面10FB/螺母侧 抵接面10GB与图2中的电动机托架8A的抵接面8AF/8AG抵接,达到可 动范围限度。
此时,由于头5具有的移送所引起的动能还没有衰减,所以在头5上 还作用有沿其移送方向运动的惯性力。通过该惯性力使螺母保持部10C相 对于固定侧10H向移送方向相反侧摆动。此时,上述动能由于转换成使支 承柱10D/支承柱IOE弯曲而必要的弹性能,从而衰减。
然后,在没有转换成弹性能而残存的动能的作用下进一步移送之后,
螺母侧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10GA分别与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 侧抵接面10KA抵接冲撞,头5的移送停止。
而且,此时转换的动能的量,与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弹簧常数 有关,弹簧常数越大,该能量也越大,但相反,因弯曲引起的弹性力的反 作用力所导致的冲击力也变大。因此,对于弹簧常数,优选考虑冲击的大 小、头5的重量或间隙P的值等之后进行最佳化设定。
如此,通过对支承柱10D/支承柱10E进行最佳化来使头5的强制移 送衰减,从而可以防止头5具有的动能作用在头5、基座3或其他部件上 而引起部件的变形或连结部的破损等。
用于将此时的上述头5的移送所引起的动能全部转换为用于使支承柱 10D/支承柱IOE弯曲的弹性能的条件是,若设头5的质量为Mh,设螺母 侧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10GA分别即将抵接于固定侧抵接面10JA/ 固定侧抵接面10KA之前的头5的速度为Vh,设支承柱10D/支承柱10E 的综合弹簧常数为Ks,则如(式14)表示。
(l力)'Mh.Vh2〈(1/2) 'Ks.P2….(式14)
但是,在不满足(式14)的条件的情况下,例如在无法增大间隙P 或因构成材料的关系使得综合弹费常数Ks存在界限的情况下,也存在不 可能在螺母侧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IOGA分别抵接于固定侧抵接面 10JA/固定侧抵接面10KA吋完全排除上述动能的情况。
因此,在两者抵接之后,以残留的动能的量,仅固定侧10H以及与其 一体构成的部分(包含头5)向当初移送的相反侧回弹而开始强制移送。 此时,头保持部10C静止直到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弯曲解除。
在强制移送头5时,如在上面己经说明的那样,在满足(式13)的条 件的情况下,导螺杆9也强制旋转,但在向当初的移送的相反侧强制移送 的情况下,同样向相反侧旋转。由此,对导螺杆9施加旋转惯性,螺母部 10A在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上受力。
如在上面己经说明的那样,如图3所示,通过限制部IOB,螺母部10A 在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上受力吋,在连续槽9A的、与螺母部10A对 面的对面侧受到限制,但向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作用的力F5大于限制 部10B的限制力时,螺母部10A还是向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变位。
限制部10B的限制力低于向从连续槽9A脱离的方向作用的力F5,是 限制部10B的破坏强度无法经受F5而破损,完全产生不出限制力的情况, 或者是限制部10B的弹性力小于F5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由于破损 后限制力消失,所以无法制止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另外在后者 的情况下,只要不是限制部10B的弹性力在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 所需变位的区域变得大于F5的弹性特性,则也无法限制螺母部IOA从连 续槽9A脱离。
如上所述,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头5被移送向当初移送的相反侧,在强 制使导螺杆9旋转时,在冲击的作用下,提供过度的旋转惯性,所以为了 避免这种情况而需要增大限制部10B的破坏强度和弹性力,但如果F5是 超过该力的过大的力,则也无法避免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的状况。 另外,根据冲击时力的承受方法,由于螺母部10A或导螺杆9变形或折损, 还有可能产生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的情况。而且,如果螺母部10A 从连续槽9A脱离,则无法通过导螺杆9对动力传递部件10提供移送推进 力。即,无法移送头5,作为光盘装置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为避免该问题,提供如下这样的结构是有效的至少在头5受 到冲击后,向当初的移送相反侧回弹而强制移送时,使相对于螺母保持部 10C的强制移送力衰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如上所述,在头5受到冲击,螺母侧抵接 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10GA分别与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侧抵接面 IOKA分别抵接后,在解除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弯曲之前,都不对螺 母保持部10C传播力而使其静止。S卩,在从头5受到冲击开始到螺母保持 部10C向当初移送的相反侧受到移送力为止,产生时间延迟。利用该期间 的直到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弯曲被解除为止的时间,可以使向螺母 保持部IOC传播的、向当初移送的相反侧的移送力衰减。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部件10的特征结构及其作用,与 代表性的现有方式中的动力传递部件进行比较来说明。
图9 图11是具有如下结构的实施方式在头5强制向箭头D1方向 移送而到达可动范围界限,与基座3本身或与基座3 —体保持的某一部件 冲撞时,缓和冲击同时可以停止。并且图9 图11示意地表示了头5、动
力传递部件10以及导螺杆9与抵接面8AG的关系。另外,图12 图15 是用于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现有方式。
图9表示头5强制被移送向箭头Dl方向,螺母侧抵接面10GB与抵 接面8AG抵接的状态。在该阶段,动力传递部件10的一部分即螺母部10A 相对于抵接面8AG的变位停止。
另一方面,导螺杆9如果向箭头R2方向旋转,则产生向箭头D11方 向移送头5的移送力。因此,在头5被其他力强制移送向箭头D1方向时, 相反地导螺杆5强制向箭头R2方向旋转,由于图9所示的阶段中还残留 其旋转惯性,所以旋转力本身还持续。
另外,在动力传递部件10中,由于螺母部IOA和固定侧IOH构成为 在支承柱10D/10E的作用下可以弹性变位的状态,所以对于头5自身来说, 相对于螺母部IOA也可以弹性变位。因此,即使螺母侧抵接面10GB与抵 接面8AG抵接,头5在箭头D1方向的残留的力的惯性的作用下,移送力 本身持续。此时,在头5以及动力传递部件10上作用有F10的力。
图10表示图9所示的状态的之后不久的状态,头5在惯性作用下使 支承柱10D/10E弹性变形。在该阶段,F10的力在支承柱10D/ 10E的弹性 变形的作用下,以头5和螺母部10A的重量比被分配而分散,在头5上作 用有Fll,在螺母部10A作用有小于F11的F12的力。另外,在导螺杆9 上作用的箭头R2方向的旋转力持续。
图11表示图10所示的状态之后不久的状态,头5在支承柱10D/支承 柱10E的弹性力引起的反作用下返回向箭头D2方向。此时,螺母侧抵接 面10GB维持与抵接面8AG抵接。在该阶段,就头5以及螺母部10A而 言,作为Fll以及F12的反作用力,在箭头D2方向F11以及F12多少衰 减后的大小的F13以及F14的力进行作用。
此时,作用在导螺杆9上的箭头R2方向的旋转力还在持续。该旋转 力作为向箭头Dll方向移送头5的力进行作用,另一方面,螺母部10A 在以F14的力的作用而强制移送向相反方向即箭头D2方向的方向上,作 用有力,它们相互作为相对向的力进行作用。因此,螺母部10A作用有要 从连续槽9A脱离的力,但如图11所示,由于F14的力远远小于F13的力, 所以不会达到脱离。另一方面,对于图12 图14表示的现有的结构,头5、动力传递部件10、导螺杆10以及抵接面8A的基本结构与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9 图 11的情况大致相同,但动力传递部件10的结构不同。图9 图ll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图12 图14所示的结构中, 动力传递部件10的不同点是,具有对头5被强制移送时的冲撞的冲击进 行缓和的功能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冲击被支承柱10D/10E的 弹性吸收,但在图12 图14所示的结构中,被缓冲弹簧部110E的弹性 吸收。以下对于其作用进行说明。在图12 图14中,动力传递部件10的螺母部IOA和固定侧IOH构 成为刚性状态。另外,在动力传递部件10的与箭头Dl侧的抵接面88AG 相对的面上设有缓冲弹簧部110E。图12表示头5被强制移送向箭头Dl方向,缓冲弹簧部110E与抵接 面8AG抵接的状态。在该阶段,动力传递部件10相对于抵接面8AG的 变位停止。另一方面,3螺杆9如果向箭头R2的方向旋转,则由于产生 向箭头Dll方向移送头5的移送力,所以在头5在其他外力作用下被强制 移送向箭头Dl方向时,相反地导螺杆5强制向箭头R2方向旋转,在图 12所示的阶段中,由于还残存其旋转的惯性,所以旋转力本身还持续。另 外,动力传递部件10构成为通过缓冲弹簧部110E可以弹性变位的状态, 因此头5自身相对于抵接面88AG可以弹性变位。因此,即使缓冲弹簧部 110E抵接于抵接面88AG,头5在箭头Dl方向上残存的力的惯性作用下, 移送力本身还持续。此吋,在头5以及动力传递部件10上作用F10的力。 该力与图9中F10同样。图13表示图12所示的状态之后不久的状态,头5在惯性作用下使缓 冲弹簧部110E弹性变形。在该阶段,F10的力在头5上作用的是F15,在 螺母部10A作用的是F16的力,但由于螺母部IOA相对于固定侧IOH构 成为刚性,所以结果是在头5上作用的力F15与在螺母部10A上作用的力 F16等效。另外,在导螺杆9上作用的箭头R2方向的旋转力持续。图14表示图13所示的状态之后不久的状态,头5在缓冲弹簧部110E 的弹性力引起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返回向箭头D2方向。此时,缓冲弹 簧部110E维持与抵接面88AG抵接。在该阶段,头5以及螺母部10A上
作用的力是作为F15以及F16的反作用力的、在箭头D2方向上F15以及 F16多少衰减后的大小的F17以及F18,如上所述,由于在头5上作用的 力F15和在螺母部10A上作用的力F16等效,所以通过反作用力产生的在 头5上作用的力F17以及在螺母部10A上作用的力F18也等效。此时,在导螺杆9上作用的箭头R2方向的旋转力也持续。该旋转力 与图11所示的状态的情况相同,作为向箭头Dll方向移送头5的力起作 用,另一方面,螺母部10A在以F18的力的作用而强制移送向相反方向即 箭头D2方向的方向上作用有力,它们作为相互相对向的力起作用。因此, 与图11所示的状态相同,螺母部10A仍作用有要从连续槽9A脱离的力。 但是,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F14的力远远小 于F13的力,所以不会达到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的程度,与此相 对,在图14所示的现有方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F18的力与F17的力 等效,所以螺母部10A更容易从连续槽9A脱离。这种情况,如图15所示,在缓冲弹簧部IIOE不附加在动力传递部件 10上而附加在抵接面88A侧的方式下是同样的。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为动力传递部件10的螺母部10A 和固定侧10H可以弹性地相对变位的结构,从而在头5被强制移送而冲撞 后的反作用时,可以避免螺母部10A从连续槽9A脱离。由此,可以防止 在冲撞发生后陷入无法通过导螺杆9移送头5的情况。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部件10,作为附带的效果,头5 的定位容易,而且通过头5的移送产生的噪音和振动也小。具体地说,通 过螺母侧抵接面10GB抵接于抵接面8AG,可以进行头5相对于底盘3的 定位。但是,在通常的头5的移送动作所产生的抵接时,限于如下的情况: 为了使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弯曲量相对于作为头5的移送精度所要 求的量来说足够小,设定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刚性。另外,对于通 过头5的移送产生的噪音或振动,通过支承柱10D/支承柱10E微动可以 吸收。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部件10中,为了具有螺母保持部 10C相对于固定侧10H变位的功能,形成了支承柱10D/支承柱10E弯曲 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进行同样的功能的其他结构。上述实施方式中,通
过支承柱10D/支承柱10E的长度方向的弯曲得到弹性,但例如也可以利 用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柱的压曲来得到弹性。在通过这些弹性变形也无法衰减动能的情况下,例如图6所示,在螺母保持部抵接柱10F/螺母保持部抵接柱IOG与固定部抵接柱10J/固定部抵 接柱10K之间残存间隙G5以及G6并连结一部分,在这些整体上形成弹 性变形部位来提高刚性,从而提高可吸收的能量,这也是有效的手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用弹性体等衰 减部件填充动力传递部件10上的螺母侧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面10GA 与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侧抵接面10KA的间隙是有效的。作为适于这 样的用途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丁基橡胶或硅橡胶等。另外,这些衰减部件即使不填充在间隙内,而是填附于螺母侧抵接面 10FA/螺母侧抵接面IOGA或固定侧抵接面10JA/固定侧抵接面10KA的任 一面,也能够提高衰减效果。进而,通过用弹性体等衰减性高的材料形成构成动力传递部件10的 材料本身,可以提高支承柱10D/支承柱10E弯曲时的衰减性、或螺母侧 抵接面10FA/螺母侧抵接而10GA与固定侧抵接而10JA/固定侧抵接面 10KA抵接时的衰减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部件10屮,螺母保持部10C和支 承柱10D/支承柱10E以及固定侧10H形成为一体结构,但如图7所示, 例如也可以将螺母保持部10C和固定侧10H之间用板簧之类的另成一体 的弹性部件10M以及10N连结。或者如图8所示,例如也可以用螺旋弹 簧之类的另成一体的弹性部件连结。此时,通过设定适当的弹簧常数,也 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如果是图5所示的一体结构,则在可以削减零件数量的点上是 有效的,但考虑到与其他功能的关系,有时难以操作弹簧常数。若是图7 或图8所示的分体结构,则虽然零件数量增加,但可以扩大弹簧常数的自 由度,所以是有效的。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头5的移送采用了基于导螺杆9的所谓螺 纹进给机构,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采用所谓的齿条 小齿轮机构。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以及盘装置,作为记录或再生数据的机构,具 体地说作为用于记录影像或音响内容的记录器、用于再生的播放器、电脑 用存储器等是有效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递部件,其是在盘装置中,相对于基座部件相对地移送对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头的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具有用于安装在所述头上的固定部;接受来自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的驱动的动力传递部;连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动力传递部的连结部;以及抵接部,其固定在所述动力传递部上,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基座部件的一部分或在所述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件的一部分即被抵接部抵接,所述抵接部经由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地连结,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头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和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第二 抵接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一体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所述固定部、所述动力传递部、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抵接部是一体结构。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 至少所述固定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以及所述连结部是分体结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所述固定部、所述动力传递部、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抵接部由树脂材 料制成。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由板簧构成。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由螺旋弹簧构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 第一抵接部、和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部的第二 抵接部,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三抵接部,其隔着规定间隙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 所述另一端侧相对配置,且限制所述第一抵接部向头的移送方向所述另一 端侧的移动;和第四抵接部,其隔着规定间隙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一 端侧相对配置,且限制所述第二抵接部向所述头的移送方向所述一端侧的 移动。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所述抵接部设置成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端部,比所述固定部先抵接 于所述被抵接部。
10, 一种头移送机构,其具有动力传递机构,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向所述头传递动力;电动机,其作为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源。
11. 一种盘装置,其具有使能进行记录或再生的盘旋转的盘旋转机构; 对所述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头;使所述头沿所述盘半径方向移送的头移送机构;以及 一体地保持所述盘旋转机构、所述头和所述头移送机构的基座部件, 所述头移送机构具有动力传递机构,其包括动力传递部件,向所述头传递动力;和 电动机,其作为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源, 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具有 用于安装在所述头上的固定部;接受来自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的动力传递部; 连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动力传递部的连结部;以及 抵接部,其固定在所述动力传递部上,在所述头的移送范围的至少一 端部与所述基座部件的一部分或在所述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件的一部分 抵接,所述抵接部经由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地连结,相对于所 述固定部,所述头的移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 12.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在圆柱状轴的外周设有螺旋状的连续槽的 导螺杆,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动力传递部具有螺母部,该螺母部在至少一 部分上设有能与所述连续槽卡合的螺旋状肋,所述螺母部与所述抵接部一体构成,相对于所述头,至少所述头的移 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变。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部件,其可以缓和在盘装置的头冲撞于基座部件等的一部分时产生的冲击力。动力传递部件在是在盘装置中,相对于基座部件相对地移送对盘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头的机构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中,具有用于安装在头上的固定部;接受来自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的驱动的动力传递部;连结固定部和动力传递部的连结部;以及抵接部。抵接部固定在动力传递部上,在头的移送范围的至少一端部与基座部件的一部分或在所述基座部件上固定的部件的一部分抵接。抵接部只是在头的移送方向上因冲击等产生过大力时以可以弹性变形的状态经由连结部连结于固定部。
文档编号G11B21/02GK101164113SQ200680012948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9日
发明者江泽弘造, 笹尾智浩, 黑部喜三郎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