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784576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安装CD(Compact Disk,紧致光盘)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化视频光盘)等记录用或再现用的光盘或者被收容在壳体内的光盘,用于对光盘进行各种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以对DVD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DVD记录装置开始迅速普及,为了今后的进一步普及推广,要求开发通用设计等之类的谁使用都方便、追求更良好的使用方便性的光盘装置。为了提高光盘装置的使用方便性,提出了能够方便地将光盘装入光盘装置中的结构。
现有的光盘装置一般采用了可以插入及拉出地搭载能够放置光盘的托盘的“托盘方式”。托盘方式的光盘装置中,将光盘放置在从装置中拉出的托盘上,再将托盘插入装置内,从而将光盘装入光盘装置内。
下面说明现有的光盘装置。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盘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光盘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在光盘使用设备的前面板上设有托盘出入用的开口部,在将光盘放置在从该开口部出来的托盘上之后,光盘与托盘一起被拉入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向转盘上的取放位置)。
并且,在将被拉入装置内部的托盘上的光盘安装到转盘上夹在夹持器之间的状态下,以规定的转速使光盘旋转。对旋转中的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例如进行再现的情况下,首先将用于信号读取的拾取器移动到光盘的信息层中的记录有信息信号的记录槽位置。接着将光束照射到信息层上,通过用拾取器接收由光盘反射的光束,能够进行再现。
但是,上述的现有结构中,要将光盘安装到装置上,需要进行拉出托盘、将光盘放置到托盘上、将托盘返回装置内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需要将光盘定位放置在设于托盘上的光盘放置用凹陷部内,存在安装光盘需要时间,光盘安装方法的自由度少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4-67712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容易且自由度高的方法实现光盘安装的光盘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盘装置,能够对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其具备横动底座,安装有对上述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器、放置上述光盘且在上述光拾取器能够对上述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位置使上述光盘旋转的转盘,并且配置成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可移动;前盖,具备放置上述光盘的光盘放置面、和形成在上述光盘放置面上且在上述横动底座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时可以使上述转盘穿过地形成的开口部;以及对中部件,保持上述光盘并将其移送到上述光盘的中心与上述转盘的中心一致的位置;上述对中部件的结构是,以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转盘的光盘放置面垂直相交的第1平面、和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第1平面垂直相交的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与上述光盘相抵接,以上述第1平面为中心对称地成各设置一对,分别以上述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可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能够得到用容易且自由度高的方法进行光盘安装的优良效果。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记录再现状态下的光盘系统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安装光盘状态的光盘系统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安装光盘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安装光盘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光盘的对中动作结束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记录再现光盘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记录再现光盘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小直径光盘的对中动作结束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将收容了光盘的壳体安装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将收容了光盘的壳体安装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中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开闭部件移动的机构,是开闭部件盖住开口部的位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开闭部件移动的机构,是开闭部件移动过程中的位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开闭部件移动的机构,是开放了开闭部件的位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横动底座移动的机构,是横动底座处于等待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横动底座移动的机构,是横动底座移动过程中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横动底座移动的机构,是横动底座处于记录再现位置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可以是在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一部分分别设有齿轮,各个上述齿轮配置成相互啮合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与各自的旋转中心相反一侧的端部,被弹性部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是,具有闭方向限制部件,限制上述一对对中部件向互相闭合的方向的转动;以及开方向限制部件,限制上述一对对中部件向互相开启的方向。
而且,优选结构是,上述对中部件具有第1对中部件和第2对中部件,其中,上述第1对中部件和第2对中部件,以通过上述转盘及上述光拾取器的中心且与上述转盘的光盘放置面垂直相交的第1平面、和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第1平面大致垂直相交的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与上述光盘相抵接,以上述第1平面为中心对称地各设置一对,分别以上述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转动;还具有第1限制部件及第2限制部件,向与通过上述转盘中心和上述光拾取器的光轴中心的线大致垂直、且相对置的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驱动上述第1限制部件和第2限制部件;上述第1限制部件和上述第2限制部件具有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上述第1位置是上述第1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1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并且上述第2限制部件限制第2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上述第1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2对中部件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的转动、上述第2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1对中部件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的转动并且与上述第1位置相对置的位置。
此外,可以是,在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一部分分别设有齿轮,各个上述齿轮配置成相互啮合的结构。
另外,可以是,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与各自的旋转中心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弹性部件向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的结构。
再者,可以是,设置具有与上述一对对中部件中的某一个的齿轮啮合的齿轮的对中调整部件,使限制部件与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相抵接,限制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的转动,由此限制上述对中部件的转动。
另外,可以是,将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的齿轮的节圆直径,设定成比上述对中部件的齿轮的节圆直径大的结构。
此外,可以是,具备可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与上述第1限制部件的移动相联动进行开闭的结构。
此外,可以是,在上述横动底座上设有销钉,在上述第1限制部件上设有凸轮槽,使上述销钉移动自由地与上述凸轮槽卡合;上述凸轮槽与上述第1限制部件的移动相联动,使上述横动底座在上述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首先,说明装载了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光盘系统的结构。
图1及图2是表示光盘系统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表示可以进行记录再现的状态,图2表示可以安装光盘的状态。“可以进行记录再现的状态”是指,由转盘和夹持器(都未图示)夹持光盘4,可以对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状态。并且,“可以安装光盘的状态”是指,夹持器底座10(后述)退避到从外部看不到的位置,使用者可以在装置上安装拆卸光盘4的状态。
在图1及图2中,光盘系统50是固定式的光盘播放装置或光盘记录装置,在正面部形成有开口部52。在形成有开口部52的外壳盖的内侧,纵向放置地内置有夹持光盘、且可记录或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盘装置(后述)。使用者能够通过开口部52往光盘装置中安装光盘4。
并且,在光盘系统50中的开口部52附近,配设有能够进行光盘系统50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51。操作部51能够执行的操作,例如有再现记录在光盘4中的信息信号的再现操作、将信息信号记录到光盘4中的记录操作、使光盘4从可记录再现的状态变成可安装光盘状态的弹出操作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前盖3是在光盘系统50的开口部52内,当使用者将光盘4安装到光盘装置时支承光盘4的部件。前盖3具备光盘放置面3a、使在光盘放置面3a的背面部配设的转盘1或光拾取器2(参照图3、图4)露出的开口部3b、以及进行光盘4向下方的位置限制的凸缘3c。安装到光盘装置中的光盘4的记录面的一部分由光盘放置面3a支承,光盘4的外周边缘的一部分(下端)由凸缘3c支承。
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轴配置成可自由转动。并且,在光盘4被放置在凸缘3c上后,成为图1所示的可记录再现状态的期间,对中部件8a~8d保持光盘4的边缘使光盘4对中。“对中”是指,调整光盘4的位置,使光盘4的中心与转盘1的中心一致。并且,在如图1所示地光盘4被夹持之后,离开光盘4的边缘,待机在图示的位置。并且,在图2所示的可安装光盘的状态下,对中部件8a~8d退避到从开口部52不能目视的位置。
开闭部件9用近似板状的材料构成,主面具有可以盖住开口部3b的大小。并且,开闭部件9配置在光盘放置面3a的被面侧,配制成可箭头P或Q方向自由移动。
夹持器底座10配置成可以在光盘系统50内的光盘放置面3a上向箭头P或Q方向自由移动。而且,在夹持器底座10的背面,配置有夹持光盘4的夹持器11。
下面说明光盘系统50的动作。
首先,在光盘系统50的电源断开时,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即,夹持器底座10和对中部件8a~8d位于在开口部52不露出的外周的等待位置,开闭部件9位于盖住开口部3b的位置。
当使光盘系统50工作时,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51,接通光盘系统50的电源。接着,将光盘4放置到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然后,若操作操作部51的例如再现按钮,夹持器底座10开始向箭头Q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中心旋转,保持光盘4的边缘。光盘4被对中部件8a至8d保持,移动到对中位置。在夹持器底座10移动到与光盘4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之后,开闭部件9开始向箭头Q方向移动。开闭部件9移动到等待位置的状态为图1。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夹持器底座10位于盖住开口部3d(参照图2)的位置,开闭部件9处于开放开口部3d的位置。
接着,配置在前盖3内侧的横动底座5(后述)向前盖3的前面方向移动,安装在横动底座5上的转盘1和光拾取器2经开口部3b移动到能够访问光盘4的位置,由此能够用转盘1和夹持器11夹持光盘4。当光盘4的夹持结束时,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轴旋转,成为图1所示地离开光盘4的边缘的状态。
接着,转盘1使光盘4旋转,利用光拾取器2向光盘4的信息层照射光束,由此能够再现记录在光盘4中的信息信号。
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说明的是光盘4的再现动作,但对光盘4记录信息信号的记录动作也可以同样进行动作。此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采用在接通电源后操作再现按钮的构成,但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即在电源断开的状态下仅操作再现按钮,从而使光盘系统50的电源接通,变成再现状态。
接着,在从光盘系统50取出光盘4时,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51中的弹出按钮,通过这样使光拾取器2照射光束的动作停止,转盘1的旋转动作停止。接着,对中部件8a~8d保持光盘4的边缘,横动底座5移动到等待位置(光盘4的中心方向的内侧),这样解除夹持器11和转盘1的夹持状态。接着,如图2所示,夹持器底座10和开闭部件9向箭头P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且对中部件8a~8d向离开光盘4的位置移动,这样将光盘4放置在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由此,使用者能够取出放置在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的光盘4。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可安装光盘状态(第1位置)的俯视图。这里“可安装光盘状态”是指,使用者能够将光盘安装在装置上或取下的状态。图4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可安装光盘状态的侧剖视图,是图3中的Z-Z部的剖视图。图5和图8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光盘对中结束状态(第3位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可记录再现状态(第2位置)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光盘的可记录再现状态(第2位置)的侧剖视图,是图6的Y-Y部的剖视图。另外,图3~图7表示可安装取出大直径光盘(例如直径12厘米的光盘)的结构。并且,对于与图1及图2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付与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详细说明。
该图中,转盘1上安装光盘4,在记录或再现时使光盘4旋转。光拾取器2是对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器件。而且,光拾取器2配置在与光盘4的记录面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成可以向光盘4的半径方向移动。这里,转盘1和光拾取器2被安装在横动底座5上。
前盖3覆盖光盘装置的前面,具有光盘放置面3a、开口部3b、凸缘3c和壁部3e。光盘放置面3a设置在与光拾取器2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开口部3b设置在光盘放置面3a的一部分上,当切换可安装光盘状态和可记录再现状态时,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穿过它而移动。
凸缘3c设置在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上的离开转盘1及光拾取器2的位置上,是使用者安装光盘4的部位。凸缘3c突出于光盘放置面3a的近似垂直方向上的突出量被设定成,在将本装置纵置(光盘放置面3a与本装置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设置方法)时至少可以放置光盘4和盘盒19(后述)的尺寸。此外,凸缘3c被设置在当放置盘盒19时使收容在盘盒19中的光盘4的中心与可记录再现状态的转盘1的中心一致的位置。
壁部3e如图3所示地形成在光盘放置面3a的周围,当光盘4被放置在光盘放置面3a上时,进行光盘4的横向的定位。
引导槽3f形成在前盖3的上端,可滑动地支承夹持器底座10的上端。
机架20覆盖与光盘放置面3a相对的背面侧,与前盖3一起被固定。
在横动底座5上安装转盘1和光拾取器2,采用以支轴5a为中心能够在可安装光盘状态的等待位置与记录再现位置之间转动的结构。“等待位置”是指,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和光拾取器2不从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突出的位置(即,位于光盘放置面3a下部的状态)。而且“记录再现位置”是指,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突出于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可以放置光盘4进行记录再现的位置。关于横动底座5的转动机构将在后面叙述。
光拾取器2移动自由地被支承在引导轴6上。驱动电机7中设置有可输出旋转驱动力的轴7a。在轴7a上螺纹结合光拾取器2,通过旋转轴7a,能够将光拾取器2被支承在引导轴6上,同时使光拾取器2向光盘4的半径方向移动。
对中部件8是移送光盘4,使放置在凸缘3c上的光盘4的中心与转盘1的中心一致的部件。对中部件8由以转盘1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配置的4个对中部件8a~8d构成。对中部件8采用分别以支轴8e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结构。
对中部件8a~8d以包含转盘1的旋转中心轴和光拾取器2的光轴的第1平面、以及通过转盘1的中心且与第1平面大致垂直的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与光盘4相抵接。此外,第1和第2对中部件8a和8b是在使光盘4对中时支承光盘4的上侧的部件。第3和第4对中部件8c和8d是使光盘4对中时支承光盘4的下侧的部件。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中部件8支承光盘4的外周边缘,但也可以支承光盘4的外周部以外的部位将其移送。而且,各对中部件8a~8d采用可以分别向箭头A或D方向转动的结构,以便移动到如图3所示地为了将光盘4和盘盒19能放置到光盘放置面3a上而退避的第1位置、如图5所示地支承光盘4且向对中位置的移动结束了的第3位置、以及如图6所示地在光盘4对中后被夹持并变化为可记录再现状态的第2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光盘时,按第1位置、第3位置、第2位置的顺序移动;在取出光盘时,按第2位置、第3位置、第1位置的顺序移动。
此外,在各对中部件8a~8d的端部分别设置有齿轮8f。由于采用设在对中部件8a和8c上的齿轮8f互相啮合、设在对中部件8b和8d上的齿轮8f互相啮合的结构,因此对中部件8a和8c同步转动,对中部件8b和8d同步转动。而且,构成有光盘装置内部的机构,使对中部件8a~8d同步转动。
各对中部件8a~8d的长度是,在转动时能够抬起放置在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的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的长度。
盘盒19是被收容在壳体内的光盘,例如一般相当于正在流行的DVD-RAM盘盒,但并不限于此。盘盒19内配置有开闭自由的开闭器19b,通过打开可以露出内置的光盘4的一部分,通过关闭可以保护光盘4。因此,当对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时,开闭器19b打开,当从光盘装置取下时,为了保护光盘4不落尘等开闭器19b关闭。
为了在将光盘4放置到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上时使夹持器底座10不与光盘4接触,夹持器底座10在壁部3e的外侧位置等待,以便不与光盘放置面3a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器底座10如图3所示地在光盘放置面3a的右侧位置等待。另外,也可以在光盘放置面3a的左侧位置等待。而且,夹持器底座10采用可以在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且与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平行地,从等待位置移动到夹持位置的结构。另外,“夹持位置”是指,夹持器底座10移动到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的正上方,能够与转盘1一起进行夹持动作的位置。并且,夹持器底座10通过移动机构21移动。另外,夹持器底座10的结构是,在位于夹持位置时、以及在夹持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时,不与放置在光盘放置面3a上的光盘4接触。
如图4所示,移动机构21包括电动机23、与在夹持器底座10上一体设置的齿条10f啮合的齿轮22,通过从电动机23将驱动力传递给齿轮22,能够移动夹持器底座10。
夹持器11配置在夹持器底座10中的与前盖3相对置的面上,能够将光盘4夹持在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上。而且,夹持器11配置成,在夹持器底座10中可以向转盘1的旋转轴方向稍微移动。此外,夹持器11中内置有磁性体,在磁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内置于转盘1中的被磁化体(铁板等)上。
弹簧13a和13b沿箭头A所示的对中方向向对中部件8c和8d施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13a和13b由螺旋弹簧构成,但只要能向对中方向推动对中部件8c及8d,也可以用板簧等其他的弹性部件实现。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螺旋部分与对中部件8c及8d的转动中心大致同轴地配置弹簧13a和13b,但也可以配置在对中部件8a及8b的转动中心上。并且,也可以配置在对中部件8a~8d的各转动中心上。并且,由于弹簧13a和13b的弹性系数设定为使弹簧13a作用于对中部件8c的载荷与弹簧13b作用于对中部件8d的载荷相等,因此能够使光盘4准确地对中。另外,弹簧13a及13b的一端被支承在前盖3的一部分上,另一端被支承在对中部件8c及8d的一部分上。
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在与对中部件8c及8d同轴的位置或对中部件8c及8d的附近位置,转动自由地被轴支承。而且,在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一端形成有齿轮,对中调整部件14a的齿轮与对中部件8a的齿轮8f啮合,对中调整部件14b的齿轮与对中部件8b的齿轮8f啮合。并且,由于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通过对中部件8a及8b与被弹簧13a及13b向箭头A方向施力的对中部件8c及8d啮合,因此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向箭头A方向被施力。而且,在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另一端侧与齿条16及17(后述)相抵接,因此限制了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由此,对中部件8a和8b的转动被限制,与对中部件8a及8b啮合的对中部件8c及8d的转动也被限制,对中部件8a~8d的所有转动被限制。因此,通过控制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转动,能够控制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
并且,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如图4所示地配置在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的背面侧。因此,与图3中的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齿轮啮合的对中部件8a及8b的齿轮8f配置成能到达前盖3的背面。而且,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上设置的齿轮的节圆直径(PCDPitch Circle Diameter)设定得比齿轮8f的节圆直径大,由此,当转动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时,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量可以比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转动量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节圆直径设定为齿轮8f的节圆直径的约2倍,因此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转动角度(转动量)为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角度(转动量)的一半,齿条16及17的移动量也成为一半。
第1齿条16及第2齿条17配置成,能够以通过转盘1的中心和光拾取器2的中心的线为中心,以相同速度向大致垂直方向且相对置的方向移动。第1齿条16在光盘装置处于可安装光盘状态时如图3所示位于对中部件8c侧,其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抵接,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a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并且,第2齿条17在光盘装置处于可安装光盘状态时如图3所示位于对中部件8d侧,其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抵接,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b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并且,第1齿条16通过来自另外设置的电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能够向箭头E方向移动,第2齿条17能够向箭头B方向移动。另外,有关第1齿条16及第2齿条17的驱动机构将在后面叙述。
此外,通过使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的移动开始定时相同,能够提高光盘4的对中精度。再者,通过使移动开始定时相同,并且移动速度相等,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中精度。
另外,虽然采用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分别独立地被传递给齿条16及17的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齿条16及17的相对置的位置形成齿16c及17c,设置与两个齿16c及17c啮合的齿轮31,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齿轮31,能够将驱动力传递给与齿轮31啮合的齿16c及17c,能够使齿条16及17分别向相对置的方向即箭头B及E的方向移动。
并且,为了使对中部件8a及8c和对中部件8b及8d在相同的定时转动,齿条16和17采用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的尽可能相同的部分抵接的结构。
并且,齿条16及17如图3所示那样从正面看光盘装置时的配置是互相不接触的配置,如图4所示那样从侧面看时的配置是纵向排列的配置。
有关齿条16的17的保持虽然图中没有表示,但可以考虑例如沿各齿条16及17的长度方向设置凸轮槽,在装置一侧设置与凸轮槽卡合的销钉,滑动自由地保持齿条的结构以及其他的结构。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的动作。
(大直径光盘的装卸动作)图3中,在使用者将光盘4放置到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的状态下,光盘4位于其中心比转盘1的中心偏下方的位置。并且,光盘4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由壁部3e限制,同时通过光盘4与对中部件8a~8d接触,起到一定程度的位置限制的作用。此时,对中部件8a~8d退避,不位于光盘放置面3a的投影面上。并且,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位于图3所示的位置。并且,第1齿条16的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相抵接,第2齿条17的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相抵接,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以及对中部件8a~8d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
接着,若操作记录再现开始的开关(未图示),夹持器底座10开始从图3所示的等待位置向箭头B方向(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图5所示的夹持位置。
接着,如图4所示,电动机33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34传递到齿轮31,再传递到与齿轮31啮合的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第1齿条16开始从图3所示的位置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第2齿条17开始从图3所示的位置向箭头B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在弹簧13a和13b的弹力作用下与齿条16和17相抵接,在这种状态下向箭头A方向转动。伴随于此,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啮合的对中部件8a和8b,以支轴8e为轴向箭头A方向转动,与对中部件8a和8b啮合的对中部件8c和8d以支轴8e为轴,向箭头A方向转动。
并且,第2齿条17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固定在第2齿条17上的销钉17d向箭头B方向推压杠杆32,杠杆32以支轴32c为轴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杠杆32连接在开闭部件9上,杠杆32的转动使开闭部件9向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另外,关于杠杆32与开闭部件9的关系,以及开闭部件9的详细移动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伴随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的移动而转动的对中部件8a~8d,不久与光盘4的外周部抵接,如果进一步转动,则能够如图5所示地,光盘4的边缘部在对中部件8a~8d的光盘抵接部滑动,同时使光盘4向转盘1的中心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中部件8a~8d转动时,首先使下侧的对中部件8c和8d与光盘4的外周部相抵接,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转动动作,能够向转盘1的中心方向抬起光盘4。接着,使上侧的对中部件8a和8b与光盘4的外周相抵接,这样能够在4个位置支承光盘4的边缘。
如图5所示,若光盘4到达对中结束位置(第3位置)时,第1~第4对中部件8a~8d停止在利用弹簧13a及13b的弹力推压并保持光盘4的边缘的状态。此时,作用力平衡,对中部件8a~8d停止在推压并支承光盘的边缘的状态。并且,虽然在图5中伴随第2齿条17的移动而移动的开闭部件9,向把开口部3b的一部分打开的位置移动,但通过使齿条16和17进一步移动,向完全打开开口部3b的位置移动。
另外,即使对中部件8a~8d被光盘4的边缘部支承,齿条16和17也继续向箭头B和E方向的移动动作。由于对中部件8a和8c与光盘4的边缘部抵接,因此对中部件8a和8c的转动被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a的转动被限制。因此,齿条16继续向箭头E方向移动,不久使对中调整部件14a与齿条16分离。并且,由于对中部件8b和8d与光盘4的边缘部抵接,因此对中部件8b和8d的转动被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b的转动被限制。因此,齿条17继续向箭头B方向移动,不久使对中调整部件14b与齿条17分离。
接着,横动底座5以支轴5a为中心向图4所示箭头C方向转动,转盘1穿过开口部3b移动到记录再现位置。另外,关于横动底座5的详细转动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由此,光盘4放置到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上并被抬起。当转盘1移动到光盘4的夹持位置附近时,夹持器11在磁力的作用下被拉向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光盘4被转盘1和夹持器11夹持。另外,此时齿条16和17继续进行向箭头B和E的方向的移动动作。
如果在夹持光盘4后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继续移动,不久第1齿条16的右端部16b与对中调整部件14b相抵接,第2齿条17的左端部17b与对中调整部件14a相抵接。
进一步,若第1齿条16向箭头E方向移动,第2齿条17向箭头B方向移动,则第1齿条16推压对中调整部件14b,使对中调整部件14b开始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且第2齿条17推压对中调整部件14a,使对中调整部件14a开始向箭头D方向转动。
伴随于此,对中调整部件14a的转动力通过齿轮被传递到对中部件8a和8c,对中调整部件14b的转动力通过齿轮被传递到对中部件8b和8d。由此,如图6所示,对中部件8a~8d分别向箭头D方向转动,退避到离开光盘4外周的位置。此时,光盘4如图7所示被夹持器11和转盘1夹持。
接着,转盘1转动而使光盘4旋转,光拾取器2能够对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另外,第1~第4对中部件8a~8d离开光盘4后的退避位置,只要是离开放置在转盘1上的光盘4的外周,可以退避到第2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
另外,虽然上述光盘安装动作是按照夹持器底座10的移动动作、对中动作、横动移动(夹持)动作这样的顺序进行,但并不一定非要按这样的顺序不可,只要是能够进入到夹持光盘4的状态,改变顺序也没有关系。
下面说明从光盘装置中取出光盘4时的动作。
如图6所示,如果在光盘4位于记录再现位置的状态下操作取出光盘用的开关(未图示),则转盘1的转动停止,光盘4的转动停止。接着,从电动机33(参照图4)输出的驱动力传递到齿条16和17。
接着,第1齿条16开始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箭头B方向移动。并且第2齿条17开始从图6所示位置向箭头E方向移动。伴随于此,弹簧13a和13b的施力使对中调整部件14a在与齿条17抵接的状态下向箭头A方向转动,对中调整部件14b在与齿条16抵接的状态下向箭头A方向转动。再者,通过齿轮同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啮合的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轴向箭头A方向转动。
接着,如图5所示,对中部件8a~8d从第2位置(离开光盘4的位置)转动到支承光盘4的边缘部的第3位置,利用弹簧13a和13b的施力推压并支承光盘4的边缘部。另外,即使对中部件8a~8d支承光盘4的边缘部,齿条16和17也继续进行向箭头B和E方向的移动动作。并且,若齿条16和17移动到规定位置,第1齿条16的右端部16b与对中调整部件14b分离,第2齿条17的左端部17b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分离。
接着,横动底座5如图7所示地以支轴5a为中心向箭头F方向转动,从可记录再现状态移动到图4所示的等待状态。伴随于此,转盘1与夹持器11克服磁性吸引力而分离,被夹持的光盘4如图5所示处于仅由对中部件8a~8d支承的状态。
若第1齿条16向箭头B方向移动,第2齿条17向箭头E方向移动,则如图3所示,第1齿条16的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抵接,第2齿条17的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抵接。在抵接后,若第1齿条16向箭头B方向移动,则被第1齿条16推压的对中调整部件14a克服弹簧13a的施力而转动。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啮合的对中部件8a和8c分别克服弹簧13a和13b的施力,向箭头D方向转动。伴随于此,光盘4在对中部件8c和8d的光盘抵接面上下滑,被放置到凸缘3c上。然后,当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到达图3所示的第1位置时,电动机33停止,电动机齿轮34和齿轮31的转动停止,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的移动停止。
接着,夹持器底座10通过电动机等驱动机构从图5所示的夹持位置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在图3所示的等待位置等待。由此,处于使用者可以从光盘装置取出光盘4的状态。
这里,开闭部件9随着齿条17向箭头E方向的移动,向图3所示的覆盖开口部3b的位置移动。
另外,虽然上述光盘取出动作按照夹持解除、对中解除、夹持器底座退避的顺序进行,但并不一定非要按这一顺序不可,只要能够从夹持状态变化到可取出状态,顺序改变也没关系。
(小直径光盘18的装卸动作)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如图8所示还可以装卸小直径光盘18。图8是表示安装了小直径光盘18(例如直径8厘米的光盘)状态的俯视图。
小直径光盘18的安装动作与上述的大直径光盘4的安装动作大致相同,但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以及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量不同。即,由于小直径光盘18的直径比大直径光盘4的直径小,因此将小直径光盘18对中时,需要使对中部件8a~8d以及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转动较大的量。
为了增大各部件的转动量,不仅要增大在对中部件8a~8d上形成的齿轮8f、在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上形成的齿轮的形成范围,而且需要使弹簧13a和13b的配置或弹性系数最佳化。并且,有必要使对中部件8a~8d的长度或配置最适合于保持放置在凸缘3c上的小直径光盘18。
本实施方式将对中部件8a~8d的长度和配置最佳化,以便能够保持大直径光盘4和小直径光盘18,并且,还使弹簧13a和13b的配置和弹性系数最佳化。
另外,由于小直径光盘18的对中动作与上述大直径光盘4的对中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动作说明。
(盘盒19的装卸动作)下面,参照图9和图10说明盘盒19的装卸动作。
图9是在光盘装置中安装了被收容在壳体中的光盘(以下称为“盘盒”)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在光盘装置中安装了盘盒时的侧剖视图,是图9的X-X部位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第1~第4对中部件8a~8d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将盘盒19放置在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在使用者将盘盒19放置到光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的状态下,通过位于光盘放置面3a的俯视方向左右端的对中部件8a~8d,实现左右方向的位置限制。
此时,第1和第3对中部件8a和8c不与盘盒19的左端部9a接触,处于分离的状态。并且第2和第4对中部件8b和8d不与盘盒19的右端部9c接触,处于分离的状态。而且,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位于图9所示的位置。
并且,第1齿条16的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相抵接。并且第2齿条17的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相抵接。因此,对中调整部件14a及14b和对中部件8a~8d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接着,若操作记录再现开始的开关(未图示),夹持器底座10通过电动机等驱动机构从图9所示的等待位置向箭头B方向(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夹持器底座10移动到转盘1的中心与夹持器11的中心大致一致的夹持位置(未图示)。
然后,从电动机33(参照图4)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34和齿轮31传递给齿条16和17。齿条16在传递来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开始从图9所示的位置向箭头E方向移动,齿条17在传递来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开始从图9所示的位置向箭头B方向移动。
当齿条16和17的移动开始时,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通过弹簧13a和13b的施力与齿条16和17抵接的状态下,向箭头A方向转动。当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转动时,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啮合的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轴向箭头A方向转动。
正在转动的对中部件8a~8d与盘盒19的左端部9a及右端部9c抵接,在通过弹簧13a和13b的施力推压盘盒19的左端部9a及右端部9c的状态下停止。由此,盘盒19的左右方向的定位结束。另外,盘盒19在被放置到凸缘3c上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
即使对中部件8a~8d与盘盒19的左端部9a及右端部9c抵接,齿条16和17也继续进行向箭头B和E方向的移动动作。若齿条16和17继续移动,第1齿条16的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分离,第2齿条17的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分离。
然后,设在盘盒19上的开闭器19b,通过开闭器开闭机构(未图示)被打开。
接着,横动底座5从图10所示的等待位置以支轴5a为中心向箭头C方向转动。当横动底座5转动时,转盘1穿过开口部3b移动到记录再现位置。由此,盘盒19内的光盘4放置到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上并被抬起。
若光盘4通过转盘1被抬起,则位于与转盘1相对置的位置上的夹持器11在磁力作用下被拉向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光盘4被转盘1和夹持器11夹持。另外,夹持动作时,齿条16和17继续向箭头B方向和E方向的移动动作。
接着,在横动底座5向记录再现位置的移动结束之后,第1齿条16的右端部16b与对中调整部件14b抵接,第2齿条17的左端部17b与对中调整部件14a抵接。
再者,若第1齿条16继续向箭头E方向移动,第2齿条17继续向箭头B方向移动,则第1齿条16推压对中调整部件14b使对中调整部件14b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且第2齿条17推压对中调整部件14a使对中调整部件14a向箭头D方向转动。
若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转动,对中调整部件14a的转动力通过齿轮传递给对中部件8b和8d,对中调整部件14b的转动力通过齿轮传递给对中部件8b和8d。由此,对中部件8a~8d向箭头D方向转动,离开盘盒19的左端部9a和右端部9c。
接着,转动转盘1使光盘4旋转,光拾取器2对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下面,说明从光盘装置中取出盘盒19时的情况。
在盘盒19内的光盘4位于记录再现位置的状态下,若操作光盘取出用开关(未图示),转盘1的转动停止,光盘4的转动停止。
接着,从电动机33(参照图4)输出的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34和齿轮31传递给齿条16和17。被传递的驱动力使第1齿条16开始从与对中调整部件14b抵接的状态向箭头B方向移动,使第2齿条17开始从与对中调整部件14a抵接的状态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
当第1齿条16和第2齿条17移动时,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通过弹簧13a和13b的施力与齿条16和17相抵接,在该状态下向箭头A方向转动。伴随于此,通过齿轮同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卡合的对中部件8a~8d,以支轴8e为轴向箭头A的方向转动。
然后,对中部件8a~8d从第2位置(离开盘盒19的位置)转动到支承盘盒19的侧面的第3位置,利用弹簧13a和13b的施力推压并支承盘盒19的左端部9a和右端部9c。
另外,即使对中部件8a~8d与盘盒19的左端部9a和右端部9b抵接,齿条16和17继续进行向箭头B和E方向的移动动作。若齿条16和17继续移动,第1齿条16的右端部16b与对中调整部件14b分离,第2齿条17的左端部17b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分离。
接着,横动底座5以支轴5a为中心向箭头C的反方向转动,移动到图10所示的等待位置。伴随于此,由转盘1和夹持器11保持的光盘4离开转盘1的光盘放置面。另外,此时齿条16和17分别继续进行向箭头B和箭头E方向的移动。
当第1齿条16继续向箭头B方向移动,第2齿条17继续向箭头E方向移动时,第1齿条16的左端部16a与对中调整部件14a相抵接,第2齿条17的右端部17a与对中调整部件14b相抵接。抵接后,如果第1齿条16继续向箭头B方向移动,第2齿条17继续向箭头E方向移动,则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克服弹簧13a和13b的施力而转动,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啮合的对中部件8a~8d,分别克服弹簧13a和13b的推力向箭头D方向转动。
接着,夹持器底座10从夹持位置向箭头E方向移动,移动到图9所示的等待位置。由于在等待位置成为夹持器底座10不与盘盒19重叠的状态,因此使用者能够取出盘盒19。
(开闭部件9的移动动作)图11~图13是表示移动开闭部件9的机构的俯视图。图11是开闭部件9覆盖开口部3b(参照图3)的位置,图12是开闭部件9移动途中的位置,图13是开闭部件9开放了开口部3b的位置。另外,为了使图示和说明容易理解,只示出了说明所必要的结构。
图11~图13中,销钉9c固定在开闭部件9的背面侧。
开闭杠杆32转动自由地被轴支在固定于前盖3(参照图3)背面侧的支轴32c上。销钉9c移动自由地卡合在开口部32a内。被固定在第2齿条17(参照图3)上的销钉17d移动自由地卡合在槽32b中。
首先,在如图11所示的开闭部件9覆盖开口部3b的状态下,若第2齿条17开始向箭头B方向(参照图3)移动,则卡合在槽32b中的销钉17d向箭头K方向移动。移动中的销钉17d推压槽32b的内壁,使开闭杠杆32以支轴32c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若开闭杠杆32转动,由于销钉9c移动自由地卡合在开口部32a,因此开闭部件9向箭头K方向移动,到达图12所示的状态。
再者,若第2齿条17继续向箭头B方向移动,开闭杠杆32被销钉17d推压继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开闭杠杆32进一步转动时,开闭部件32也向箭头K方向移动,到达图13所示的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槽32b的长度方向与销钉17d的移动方向(即第2齿条17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即使第2齿条17从图13所示的状态向箭头B方向(参照图3)移动,由于销钉17d仅在槽32b内移动,因此开闭杠杆32不转动。由此,开闭部件9在开放了开口部3b(参照图3)的状态下停止移动动作。
另外,在用开闭部件9关闭开口部3b的情况下,按照与上述动作相反的顺序使开闭部件9从图13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1所示的位置。
如上所述,使开闭部件9的开闭动作与第2齿条17的移动动作联动。
(横动底座5的移动动作)图14~图16是表示横动底座5的移动机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是图3中的R-R部位的剖图。图14表示横动底座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相当于图4所示的状态。图15表示横动底座5移动途中的状态。图16表示位于记录再现位置的状态,相当于图7所示的状态。另外,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只示出了说明所必要的结构。
如图14~图16所示,第2齿条17具有近似垂直的板部,在该部分互相平行地形成有大致Z字形且形状相同的凸轮槽17e和17f。凸轮槽17e在两端具有高度位置互不相同的平坦部17g和17i,具有在空间连接平坦部17g和17i的倾斜部17h。并且,凸轮槽17f在两端具有高度位置互不相同的平坦部17j和17m,具有在空间连接平坦部17j和17m的倾斜部17k。
此外,在横动底座5上形成有销钉5b和5c,分别移动自由地卡合在凸轮槽17e和17f中。
并且,图14~图16中的第2齿条17的移动方向即箭头G,指向与图3中的箭头B相同的方向。而且,作为横动底座5的移动方向的箭头H,指向与图4中箭头C相同的方向。
上述结构中,在横动底座5位于图14所示等待位置的状态下,销钉5b位于凸轮槽17e的平坦部17g,销钉5c位于凸轮槽17f的平坦部17j。
若第2齿条17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箭头G方向移动,销钉5b和5c在凸轮槽17e和17f内的平坦部17g和17j内移动,如图15所示地移动到倾斜部17h和17k内。销钉5b和5c在倾斜部17h和17k内移动,相对于第2齿条17的位置上升,由此横动底座5向箭头H方向移动。
当第2齿条17继续向箭头G方向移动时,横动底座5向箭头H方向移动,销钉5b和5c从倾斜部17h和17k如图16所示移动到平坦部17i和17m内。当销钉5b和5c移向平坦部17i和17m内时,横动底座5位于记录再现位置,转盘1移动到能够夹持光盘的位置。
另外,在使横动底座5从记录再现位置向等待位置移动时,能够通过与上述动作相反的顺序来实现。即,使第2齿条17从图16所示的位置向箭头G的反方向移动,通过这样能够使横动底座5向箭头H的反方向移动。
这样,使横动底座5的移动动作与第2齿条17的移动联动起来。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如果将光盘4放置到前盖3的光盘放置面3a上,则光盘4被对中部件8a~8d支承,使光盘自动地将光盘中心高精度地对中到转盘中心上,因此不需要精确定位地安装光盘4,具有能够用容易的方法安装光盘4的效果。
并且,由于对中部件8a~8d通过弹性部件(弹簧13a和13b)所产生的施力而转动,从4个方向以均等的力支承光盘4,以光盘4的外径为基准进行对中,因此不需要使用滑移机构或传感器等复杂结构,就能够简单地构成可得到对中部件的驱动力的机构、或停止对中结束时的对中部件的转动的结构,具有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效果。
并且,通过将控制对中部件8a~8d向弹性部件(弹簧13a和13b)的施力作用方向转动的对中动作的限制部件(齿条16和17),还用于对中部件8a~8d向与弹性部件的施力作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对中动作之后离开光盘的动作的控制中,具有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作用。
并且,即使在难以使对中部件8a~8d与齿条16和17相抵接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容易与齿条16和17相抵接的位置设置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具有能够控制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且容易构成装置的效果。
并且,通过将与对中部件8a~8d的齿轮啮合的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的齿轮的节圆直径,设定得比对中部件8a~8d的齿轮的节圆直径大,能够以较小的对中调整部件的转动角度,获得大的对中转动角度,因此能够减小对中动作所需要的对中调整部件的转动角度。因此能够减小控制对中调整部件的转动的限制部件的移动量,所以具有能够缩小装置的结构尺寸的效果。
并且,由于使开闭部件9的开闭动作与第2齿条17的移动动作联动,因此能够削减使开闭部件9开闭的机构,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和紧凑化。
并且,由于使横动底座5的移动与第2齿条17的移动联动,因此能够削减使横动底座5移动的机构,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和紧凑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齿条)不仅限制相对置地设置的一对对中部件8a~8d中的一个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而且限制相对置的另一个对中部件向离开光盘4的方向的转动。因此,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限制一个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的对中动作专用限制部件,和限制相对置的另一个对中部件向离开光盘4的方向的转动的离开光盘动作专用限制部件。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使齿条16和17(控制部件)与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相抵接,来限制对中调整部件14a和14b的转动,进一步限制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但也可以使齿条16和17(控制部件)直接与对中部件8a~8d相抵接,来限制对中部件8a~8d的转动。
另外,也可以设置将盘盒19推压到光盘放置面3a上提高抗震性的盘盒推压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当将盘盒19安装到光盘放置面3a上,按下记录再现的开关时,首先使盘盒推压部件移动,将盘盒19推压到光盘放置面3a上,然后使夹持器底座10移动,再进行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动作,成为可进行记录再现的状态。并且,当取出盘盒19时,使夹持器底座10从夹持位置移动到图3的等待位置之后,解除盘盒推压部件的推压盘盒19的状态,使盘盒推压部件避退,通过这样可以取出盘盒19。盘盒推压部件设置成能够在装卸盘盒时退避到不起妨碍作用的位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光盘4夹持在转盘1上而使夹持器底座10与光盘放置面平行地移动,但也可以具备使夹持器底座10从其他方向平行移动的结构,或者具备能够使夹持器底座10转动的结构。并且,也可以不安装夹持器底座10,而安装仅由转盘1夹持的机构。
并且,本发明既可以用于只能记录再现光盘的光盘专用的光盘装置,也可以用于只能记录再现盘盒的光盘装置,还可以用于光盘和盘盒都能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能够用容易且自由度高的方法将光盘安装到光盘装置中,可用于DVD播放装置或DVD记录装置等固定式光盘装置,具备CD播放装置、光盘驱动器的计算机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盘装置,能够对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其特征在于,具备横动底座,安装有对上述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光拾取器、以及放置上述光盘且在上述光拾取器能够对上述光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位置使上述光盘旋转的转盘,并且配置成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可移动;前盖,具备放置上述光盘的光盘放置面、和形成在上述光盘放置面上且在上述横动底座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时可以使上述转盘穿过地形成的开口部;以及对中部件,保持上述光盘并将其移送到上述光盘的中心与上述转盘的中心一致的位置;上述对中部件的结构是,以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转盘的光盘放置面垂直相交的第1平面、和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第1平面大致垂直相交的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与上述光盘相抵接,以上述第1平面为中心对称地各设置一对,分别以上述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可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在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一部分分别设有齿轮,各个上述齿轮配置成相互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与各自的旋转中心相反一侧的端部,被弹性部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具有闭方向限制部件,限制上述一对对中部件向互相闭合的方向的转动;以及开方向限制部件,限制上述一对对中部件向互相开启的方向的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上述对中部件具有第1对中部件和第2对中部件,其中,上述第1对中部件和第2对中部件,以通过上述转盘及上述光拾取器的中心且与上述转盘的光盘放置面垂直相交的第1平面、和通过上述转盘的中心且与上述第1平面大致垂直相交的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与上述光盘相抵接,以上述第1平面为中心对称地各设置一对,分别以上述第2平面为中心对称地转动;还具有第1限制部件及第2限制部件,向与通过上述转盘中心和上述光拾取器的光轴中心的线大致垂直、且相对置的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驱动上述第1限制部件和第2限制部件;上述第1限制部件和上述第2限制部件具有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上述第1位置是上述第1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1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并且上述第2限制部件限制第2对中部件向对中方向的转动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上述第1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2对中部件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的转动、上述第2限制部件限制上述第1对中部件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的转动并且与上述第1位置相对置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在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一部分分别设有齿轮,各个上述齿轮配置成相互啮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上述一对对中部件的与各自的旋转中心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弹性部件向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设置具有与上述一对对中部件中的某一个的齿轮啮合的齿轮的对中调整部件,使限制部件与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相抵接,限制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的转动,由此限制上述对中部件的转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装置,将上述对中调整部件的齿轮的节圆直径,设定成比上述对中部件的齿轮的节圆直径大。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具备可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与上述第1限制部件的移动相联动进行开闭。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在上述横动底座上设有销钉,在上述第1限制部件上设有凸轮槽,使上述销钉移动自由地与上述凸轮槽卡合;上述凸轮槽与上述第1限制部件的移动相联动,使上述横动底座在上述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
全文摘要
该光盘装置包括横动底座(5),安装有光拾取器(2)和转盘(1),配置成可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前盖(3),具备放置光盘(4)的光盘放置面(3a),和形成在光盘放置面(3a)上且横动底座(5)在记录再现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时转盘(1)可以穿过地形成的开口部(3b);以及对中部件(8),保持光盘(4)并将其移送到光盘(4)的中心与转盘(1)的中心一致的位置。能够用容易且自由度高的方法安装光盘。
文档编号G11B17/057GK101023480SQ20058003177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1日
发明者有吉祐二, 田边直久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