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智能探测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装置,特别是一种智能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探测装置是用来探测物体的一种装置。现有的探测汽车的探测装置一般只有一组探测器组件,在实际运用中,只能探测出有物体经过,而无法区分经过的物体是汽车或行人。且无法在探测过程中,得知汽车的行驶速度与方向等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智能探测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自动判断是汽车还是行人的智能探测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探测装置,包括智能探测器主机和探测器组件I ;在路面上设置探测器组件I ;在探测器组件I的右侧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探测器组件II ;所述探测器组件I与探测器组件II的距离为2米到2. 6米之间,所述探测器组件I和探测器组件II均与智能探测器主机信号连接。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探测装置的改进在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I的右侧沿着路面设置有探测器组件III,所述探测器组件III到探测器组件II的距离与探测器组件II到探测器组件I的距离相等;所述探测器组件III与智能探测器主机信号连接。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探测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I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组成;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I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II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I组成;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II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III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II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探测装置,采用了三点布置,可以有效的区分汽车和行人;并且智能探测器主机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自动判断汽车行驶的方向,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和某一时段通过智能探测装置的车流量。我国现有的能在道路上行驶的量产汽车的长度基本在2. 6米以上(短的smart为2. 679米),所以间距为2米到2. 5米的探测器组件能探测出大部分在我国道路上行驶的量产汽车。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智能探测装置有人经过时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智能探测装置有车经过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1、图广图3结合给出了一种新型智能探测装置,包括智能探测器主机I和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和探测器组件III 13;在路面200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和探测器组件III 13,且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和探测器组件III 13之间的间距均为2. 5米;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和探测器组件III 13均与智能探测器主机I信号连接。上述的探测器组件I 11由红外线发射探头Illl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组成,探测器组件II 12由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组成,探测器组件III13由红外线发射探头III 131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组成;其中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和红外线发射探头III131固定在路面200的上路肩上,相对应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132固定在路面200的下路肩上。上路肩与下路肩的距离即为路面200的宽度。智能探测器主机I实际使用时,当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和探测器组件III 13均向智能探测器主机I发射信号;当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或探测器组件III 13中只有一个探测器组件被经过的物体遮蔽时,其余两个探测器组件继续向智能探测器主机I发射信号,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识别为非车辆经过;当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或探测器组件III 13中同时有两个探测器组件被经过的物体遮蔽时,只有一个探测器组件继续向智能探测器主机I发射信号,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识别为有车辆202经过;当探测器组件I 11、探测器组件II 12或探测器组件III 13中同时有三个探测器组件被经过的物体遮蔽时,无探测器组件继续向智能探测器主机I发射信号,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识别为有车辆202经过。以上所述的智能探测器主机I可以为PC机,可以通过市购的方式获得。实际使用时,分以下步骤进行1、开启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和红外线发射探头III 131,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将接收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发射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将接收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发射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将接收红外线发射探头III 131发射的红外线;此时,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红外线发射探头III 131、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均向智能探测器主机I发送信号,确定每台探测器均正常工作。2、行人201经过;2.1、未知物体A到达探测器组件I 11的位置,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正常接收红外线。2. 2、未知物体A到达探测器组件II 12位置,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正常接收红外线。2. 3、由于未知物体A经过了两个探测器组件,但只有一个探测器组件信号被屏蔽,所以智能探测器主机I可以判断此时经过的未知物体A是行人201。2. 4、行人201到达探测器组件III13位置,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II131,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正常接收红外线。3、汽车202经过3.1、未知物体B通过探测器组件I 11,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和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正常接收红外线。3. 2、未知物体B通过探测器组件II 12,将同时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和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红外线接收探头III 132正常接收红外线。3. 3、由于未知物体B经过两个探测器组件,且两个探测器组件被同时遮蔽,所以智能探测器主机I就能自动识别为汽车202经过。3. 4、汽车202通过探测器组件III 13,将同时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和红外线发射探头111131,此时仅有红外线接收探头I 112接收到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发射的红外线。在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识别为有汽车202经过时,如果先是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则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判断为汽车是从左向右行驶,如果先是遮蔽红外线发射探头III 131的,则智能探测器主机I自动判断为汽车是从右向左行驶。智能探测器主机I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和公式V=SZ^T1-T3I自动计算出汽车202通过时的速度;其中V为汽车的速度;S为探测器组件I 11到探测器组件III 13之间的距离(S的值可以通过实地测量得出);T1为汽车202经过探测器组件I 11时所记录的时间点,T3为汽车202经过探测器组件III 13时所记录的时间点。智能探测器主机I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和公式Qt=N/T自动计算出某一时段的车流量;其中Qt为车流量;N为某一时 段通过的汽车202的数量;T即是上面所述的某一时段所指的时间量。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智能探测装置,包括智能探测器主机(I)和探测器组件I(11);在路面上设置探测器组件I (11);其特征是在探测器组件I (11)的右侧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探测器组件II (12);所述探测器组件I (11)与探测器组件II (12)的距离为2米到2. 6米之间,所述探测器组件I (11)和探测器组件II (12)均与智能探测器主机(I)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探测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I(12)的右侧沿着路面设置有探测器组件111(13),所述探测器组件111(13)到探测器组件II (12)的距离与探测器组件II (12)到探测器组件I (11)的距离相等;所述探测器组件111(13)与智能探测器主机(I)信号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11)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I (111)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112)组成; 所述的探测器组件II (12)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II (121)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II (122)组成; 所述的探测器组件111(13)由设置在路面上路肩上的红外线发射探头111(131)和相应的设置在下路肩上的红外线接收探头111(132)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探测装置,包括智能探测器主机(1)和探测器组件Ⅰ(11);在路面上设置探测器组件Ⅰ(11);在探测器组件Ⅰ(11)的右侧沿着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探测器组件Ⅱ(12);所述探测器组件Ⅰ(11)与探测器组件Ⅱ(12)的距离为2米到2.6米之间,所述探测器组件Ⅰ(11)和探测器组件Ⅱ(12)均与智能探测器主机(1)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探测装置,采用了三点布置,可以有效的区分汽车和行人;并且智能探测器主机可以通过记录的数据自动判断汽车行驶的方向,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和某一时段通过智能探测装置的车流量。
文档编号G08G1/065GK202870316SQ20122026196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吴志洪 申请人:吴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