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报警器装置,尤其是一种防止疲劳驾驶的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驾驶员疲劳驾驶提醒装置,包括摄像头、电脑处理单元和报警器单元,其结构复杂,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驾驶员疲劳驾驶提醒装置结构复杂,使用不便,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其特征在于由汽车电源、稳压电路、光控电路和报警电路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稳压电路和报警电路安装在一塑料盒内,光控电路安装在塑料盒外。所述的稳压电路由两只瓷片电容和一支5V三端集成稳压器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光控电路由一支光敏电阻和一支小电珠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报警电路由一支NPN三极管、一支PNP三极管、一支报警集成电路、一支电解电容和一支扬声器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光敏电阻和小电珠作为光控电路,当驾驶员坐在驾驶室的座位上时,背部会遮住光敏电阻和小电珠,报警电路由于没有电源供给不工作。当驾驶员疲劳驾驶打盹时,人会向前倾背部离开光敏电阻和小电珠,这时小电珠发出的光线由于没有了遮挡会照射在光敏电阻上,继之光敏电阻就会接通报警电路并发出响亮警报声提醒驾驶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所以具有好的应用前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由汽车电源、稳压电路、光控电路和报警电路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稳压电路和报警电路安装在一塑料盒内,光控电路安装在塑料盒外。稳压电路由两只瓷片电容和一支5V三端集成稳压器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光控电路由一支光敏电阻和一支小电珠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报警电路由一支NPN 三极管、一支PNP三极管、一支报警集成电路、一支电解电容和一支扬声器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0012]如图2,G是汽车电源;由瓷片电容Cl、C2和5V三端集成稳压器Al组成稳压电路;由光敏电阻RL和小电珠H组成光控电路;由NPN三极管VT1、PNP三极管VT2、报警集成电路A2、电解电容C3和扬声器B组成报警电路。当打开电源开关ΚΙ、K2后,G输出的电源经过C1、C2和Al的稳压作用电压稳定在5V ;驾驶员坐在驾驶室的座位上时,背部会遮住RL 和H,这时,RL无光照呈高电阻,VTl处于截止状态,A2断电不工作;当驾驶员疲劳驾驶打盹时,人会向前倾背部离开RL和H,这时H发出的光线由于没有了背部遮挡会照在RL上,RL 电阻迅速下降,继之VTl进入导通状态,A2得电工作,A2从第2脚输出音频信号,经VT2功率放大后推动B发出响亮警报声;C3的作用是消除RL导通时产生交流内阻影响A2的正常工作。图中K2的作用是当夜晚使用本实用新型没有打开K2、H没得电发光时,由于驾驶室光线不好,即使驾驶员打盹背部离开RL和H,RL没有了 H的光线照射同样会呈高电阻,也就不会让VTl导通,所以夜晚使用必须打开K2 ;白天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由于光线好,所以不必打开K2。本实用新型安装使用前,应用橡筋线把本实用新型固定在驾驶室座位上部,并上下调节好位置,以坐在座椅上刚好背部遮住RL和H为好。在图2中,G采用汽车电源,电压是12V;C1的规格是0. 33UF,C2的规格是0. IUF, Al型号是CW7805B ;RL是MG45型非密封性光敏电阻,H是5V小电珠;VTl型号是9013,VT2 型号是9012,A2是LC170型报警集成电路,C3是10V47UF电解电容;B是小口径动圈式扬声器,型号是8 Ω、0. 25W。
权利要求1.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其特征在于由汽车电源、稳压电路、光控电路和报警电路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稳压电路和报警电路安装在一塑料盒内,光控电路安装在塑料盒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光控电路由一支光敏电阻和一支小电珠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
专利摘要光控式驾驶员用防疲劳报警器,属于汽车报警器领域,由汽车电源、稳压电路、光控电路和报警电路构成,其间通过导线连接,稳压电路和报警电路安装在一塑料盒内,光控电路安装在塑料盒外。本实用新型利用光敏电阻和小电珠作为光控电路,当驾驶员坐在驾驶室的座位上时,背部会遮住光敏电阻和小电珠,报警电路由于没有电源供给不工作。当驾驶员疲劳驾驶打盹时,人会向前倾背部离开光敏电阻和小电珠,这时小电珠发出的光线由于没有了遮挡会照射在光敏电阻上,继之光敏电阻就会接通报警电路并发出响亮警报声提醒驾驶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所以具有好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G08B21/06GK202058276SQ20112018689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5日
发明者白端端 申请人:白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