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光栅分车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栅分车器。
背景技术:
中国96229969.3号专利车辆检测器(公布日期为1997年7月23日)包括一埋设在道路浅表层中的作为传感器的外部环形线圈,一车辆检测器机体,一车辆检测器电路,以及一连接车辆检测器电路和外部环形线圈的传输电缆。振荡器连接外部环形线圈,振荡器的输出一端连接电压比较器,其输出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器。电压比较器把振荡信号转换成脉冲信号,触发器、计数器和单片微型计算机用来测量振荡频率。
为了遏制超限超载运输,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的收费桥梁通道上开始采用计重收费系统或超限检测系统。车辆检测器作为上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检测车辆的有无及其通过状况。
上述现有车辆检测器中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将线圈的灵敏度设置过高,则会将距离很近的两辆车检测为一辆车;如果将线圈的灵敏度设置过低,则会将全挂车误判为两辆车,产生少车或多车现象。这就会带来错误的动态称重信息,导致车辆称重失真,数据不准确,不能完全实现计重收费和超限检测公平负担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准确度的光栅分车器,为计重收费和超限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光栅分车器采用对射式光电开关,由发射器、接收器、加热防护外罩以及工作电源组成。发射器由发射管和发射控制板组成,接收器由接收管和接收控制板组成。
下面的光栅分车器以红外线对射式光电开关为例进行说明。
在车道与行车方向垂直的两端分别设有多支红外线发射管和多支红外接收管,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数量相同,分别纵向对齐排列且位置相对应。当车辆通过车道时,红外线发射管发射的红外线被车辆遮挡,相对应的红外线接收管不能接收到红外线。只要相邻两条或两条以上红外检测光线被遮挡,接收控制板就会将信号提供给数据采集处理器,从而判断出有车辆通过,发出车辆分离信号,可以开始进行此辆车的称重工作。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红外线对射式光电开关,激光对射式光电开关或其它对射式光电开关同样适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可靠分离出距离很近的两辆车,并且能检测到全挂车之间的挂钩,将半挂车、全挂车可靠分离,完全消除了跟车现象,保证了称重检测数据与车辆的一一对应关系,不会出现由于误判而产生多车或少车现象,提高了称重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另外,本实用新型工作性能稳定,光电开关容易对准,安装和调试简便;响应速度快,性能价格比高,完全可替代国外的同类产品;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各种恶劣的天气条件。
图1是前方车辆未通过光栅分车器时的立体图。
图2是前方车辆正通过光栅分车器时的立体图。
图3是前方车辆已通过光栅分车器的立体图。
图中1.车道 2.后方车辆 3.前方车辆4.红外线发射管 5.红外线接收管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对射式光电开关以红外线对射式光电开关为例。如图1所示,在车道1与行车方向垂直的两端分别设有红外线发射管4和红外接收管5,红外线发射管4和红外线接收管5均为多组,分别纵向对齐排列且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前方车辆3与后方车辆2为在车道1上行驶的距离很近的两辆车且尚未通过光栅分车器,红外线发射管4发射的所有红外线均未被前方车辆3遮挡,红外线接收管5可以接收到红外线;在图2中,前方车辆3正通过光栅分车器,红外线发射管4发射的红外线被车辆3遮挡,相对应的红外线接收管5不能接收到红外线,接收控制板将信号提供给数据采集处理器,从而判断出有车辆通过,发出车辆分离信号,可以开始进行前方车辆3的称重工作;在图3中,前方车辆3已通过光栅分车器,后方车辆2尚未通过光栅分车器,所有的红外线接收管5均可接收到红外线。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可靠分离出距离很近的两辆车,同理也可检测到全挂车之间的挂钩。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以红外线对射式光电开关为例,激光对射式光电开关或其它对射式光电开关同样适用。
权利要求1.一种光栅分车器,其特征在于采用对射式光电开关,在车道与行车方向垂直的两端分别设有多支发射管和多支接收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分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管和接收管数量相同,分别纵向对齐排列且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分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射式光电开关为红外线对射式光电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分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射式光电开关为激光对射式光电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栅分车器,它采用对射式光电开关,在车道与行车方向垂直的两端分别设有多支发射管和多支接收管,发射管和接收管数量相同,分别纵向对齐排列且位置相对应。当车辆通过车道时,发射管发射的射线被车辆遮挡,相对应的接收管不能接收到射线,从而判断出有车辆通过,发出车辆分离信号,可以开始进行此辆车的称重工作。本实用新型能够可靠分离距离很近的两辆车,并且能检测到全挂车之间的挂钩,保证了称重检测数据与车辆的一一对应关系,不会出现由于误判而产生多车或少车现象,提高了称重的准确度,从而为计重收费和超限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档编号G08G1/04GK2646801SQ0324912
公开日2004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5日
发明者田林岩, 崔学军, 蔡友发, 耿秋军 申请人:北京万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