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觉再现驱动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多点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
目.0
【背景技术】
[0002]触觉再现在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提供更真实的沉浸感,使用户的感受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基于静电力的触觉再现技术是通过给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电极板施加不同的驱动信号来产生不同触觉感受的技术。
[0003]静电力触觉再现是通过透明导电极板和皮肤导电层感应电荷之间静电力来产生触觉感受的,因此需要高幅值的驱动信号;不同波形、频率、幅值的驱动信号提供的触觉感受不同;所以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电路需要提供高幅值,波形、幅频可程控的驱动信号。
[0004]现有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装置多采用直接频率合成技术合成幅频可程控的低压波形,通过直流升压方式得到高压直流信号,在经过功率放大晶体管将低压波形放大;现有静电力触觉再现装置存在电路结构复杂,功耗高,体积大,精度不够,稳定性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点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装置,以解决目前驱动电路结构复杂,功耗高,体积大,精度不够,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方案是:由接口、直流电源、直流升压单元、开关阵列单元组成;
[0007]所述接口用于接收外部控制电路的控制指令,传送给开关阵列单元生产相应的驱动波形;
[0008]所述直流电源用于给电路单元供电;
[0009]所述直流升压单元于生成直流高压,包括自激振荡电路、升压变压器、倍压电路以及整流滤波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将低压直流转换为高频低压交流,通过升压变压器将幅度放大,再经过倍压电路将幅值进行二次放大,最后通过整流滤波电路将高频交流转换为直流;
[0010]所述高压开关阵列由移位寄存器,锁存器以及高压输出缓冲组成,移位寄存器用于将串行输入信号转换为并行信号,通过锁存器将高压开关阵列中每个开关的状态锁存住,高压输出缓冲输出并行高压驱动信号。
[00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新颖,开关阵列单元采用移位寄存器结合锁存器的方式,用少量信号线控制多路驱动信号输出;没有功率放大元件,避免了功率放大元件上功率的消耗,降低了系统功耗,能够有效延长电源使用时间;高压驱动采用并行驱动的方式,消除了逐个驱动刷新频率低的问题;装置尺寸小,结构简单,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应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由接口 101、直流电源102、直流升压单元103、开关阵列单元104组成;
[0014]所述接口 101用于接收外部控制电路的控制指令,传送给开关阵列单元104生产相应的驱动波形;
[0015]所述直流电源102用于给电路单元供电;
[0016]所述直流升压单元103用于生成直流高压,包括自激振荡电路1031、升压变压器1032、倍压电路1033以及整流滤波电路1034 ;自激振荡电路1031将低压直流转换为高频低压交流,通过升压变压器1032将幅度放大,再经过倍压电路1033将幅值进行二次放大,最后通过整流滤波电路1034将高频交流转换为直流;
[0017]所述高压开关阵列104由移位寄存器1041,锁存器1042以及高压输出缓冲1043组成,移位寄存器1041用于将串行输入信号转换为并行信号,通过锁存器1042将高压开关阵列104中每个开关的状态锁存住,高压输出缓冲1043输出并行高压驱动信号。
【主权项】
1.一种多点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接口、直流电源、直流升压单元、开关阵列单元组成; 所述接口用于接收外部控制电路的控制指令,传送给开关阵列单元生产相应的驱动波形; 所述直流电源用于给电路单元供电; 所述直流升压单元于生成直流高压,包括自激振荡电路、升压变压器、倍压电路以及整流滤波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将低压直流转换为高频低压交流,通过升压变压器将幅度放大,再经过倍压电路将幅值进行二次放大,最后通过整流滤波电路将高频交流转换为直流;所述高压开关阵列由移位寄存器,锁存器以及高压输出缓冲组成,移位寄存器用于将串行输入信号转换为并行信号,通过锁存器将高压开关阵列中每个开关的状态锁存住,高压输出缓冲输出并行高压驱动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点静电力触觉再现驱动装置,属于触觉再现驱动装置。包括接口,直流电源,直流升压单元以及开关阵列单元,其中接口用于接收外部控制器的控制指令,直流电源用于供电,直流升压单元用于生成直流高压,开关阵列单元用于完成串并转换以及高压输出缓冲。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电路结构新颖,体积小,功耗低,实时性强,稳定度高,精度高,可以驱动多点触觉面板;可广泛应用在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小型化便携式的嵌入式设备中。
【IPC分类】G06F3-044, G06F3-01
【公开号】CN204537059
【申请号】CN201520254807
【发明人】燕学智, 董杨瑞, 孙晓颖, 王庆龙, 吴赛文, 王婷婷, 陈建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