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此导风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一U字形导风件,基座连接有复数鳍片;各U字形导风件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此对U字形导风件与基座共同围设成一导风信道,每一U字形导风件具有一直向板及自直向板两端朝远离基座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以此,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上,并使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专利说明】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器,尤指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进步,主板上安装的电子组件数量也越多越密集,以工业计算机为例,其主板上安装有并列排列的复数个中央处理器(CPU)及配置在各中央处理器(CPU)两侧的复数内存插槽组,进而增加主板的效能及扩充能力。
[0003]然而,因现今主板多追求体积缩小的目的,导致中央处理器(CPU )与内存插槽组的排列更加密集,但却造成中央处理器(CPU)容易发生热累积问题,而影响中央处理器(CPU)的运作。因此,如何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上安装散热器,为业者主要的研宄课题之
O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宄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实用新型人改良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其利用基座与U字形导风件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上,并基座与U字形导风件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使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散热器,包括:
[0007]一基座,连接有复数个鳍片;以及
[0008]一对U字形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该基座,一对该U字形导风件与该基座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每一该U字形导风件具有一直向板及自该直向板两端朝远离该基座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
[0009]进一步地,其中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各该鳍片连接于该导热板,一对该导风板分别具有一连接部,各该直向板与各该连接部相互连接。
[0010]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延伸并反折的至少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每一该直向板开设有至少 ^槽,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0011]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弹片配置在该导风板的内侧。
[0012]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底端及一顶端,每一该卡槽邻近于该底端开设,每一该顶端朝该导风板方向延伸并反折有至少—^勾,各该卡勾与各该导风板相互卡入口 O
[0013]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顶端,每一该顶端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
[0014]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 ~150°之间。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包括:
[0016]二个基座,彼此并列排列,其一该基座连接有复数第一鳍片,另一该基座连接有复数第二鳍片;以及
[0017]一对U字形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其一该基座,一对该U字形导风件与该基座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每一该U字形导风件具有一直向板及自该直向板两端朝远离该基座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
[0018]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各该第一鳍片连接于其一该导热板,各该第二鳍片连接于另一该导热板,其一对该导风板分别具有一连接部,各该直向板与各该连接部相互连接。
[0019]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延伸并反折的至少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每一该直向板开设有至少 ^槽,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0020]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弹片配置在该导风板的内侧。
[0021]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底端及一顶端,每一该卡槽邻近于该底端开设,每一该顶端朝该导风板方向延伸并反折有至少--^勾,各该卡勾与各该导风板相互卡入口 ο
[0022]进一步地,其中该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顶端,每一该顶端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
[0023]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 ~150°之间。
[0024]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一部分,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与其一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
[0025]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两侧,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
[0026]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全部,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相邻二个该第一鳍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二个该第二鳍片之间的间距。
[0027]本实用新型其利用基座与U字形导风件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上,并基座与U字形导风件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使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0029]图2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3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
[0031]图4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5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6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7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8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六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9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第七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37]图10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8]图11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0039]图12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0]图13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1]图14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又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2]图15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3]图16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4]图中,100…散热器模块
[0045]10…导风散热器
[0046]I…基座
[0047]11…导热板
[0048]111…鳍片
[0049]111’…第一鳍片
[0050]111”…第二鳍片
[0051]112…顶面
[0052]112’…第一顶面
[0053]112”…第二顶面
[0054]113…底面
[0055]12…导风板
[0056]122…连接部
[0057]123…弹片
[0058]124…凸部
[0059]13…导风通道
[0060]14、14,…凹槽
[0061]15…透空槽
[0062]16、16’…无鳍片区
[0063]2…U字形导风件
[0064]21…直向板
[0065]211----^槽
[0066]212…底端
[0067]213…顶端
[0068]214…卡勾
[0069]215…握持部
[0070]22…横向板
[0071]3…热管
[0072]4…均温板
[0073]200…主板
[0074]201…电路板
[0075]202…中央处理器
[0076]203…内存插槽组
[0077]204…扳块
[0078]300…风扇
[0079]Θ I...夹角
[0080]a、b …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8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82]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散热器,此导风散热器10主要包括一基座I及一对U字形导风件2。
[0083]基座I包含一导热板11及固定并连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12,导热板11及二导风板12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13,导热板11连接有复数个鳍片111,每一导风板12分别具有一连接部122。
[0084]详细说明如下,每一连接部122包含自导风板12上延伸并反折的一或复数弹片123,每一弹片123具有一凸部124。其中,每一弹片123配置在导风板12的内侧,即每一弹片123配置在导风板12邻近鳍片111的一侧。
[0085]此对U字形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1,二 U字形导风件2与基座I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13,每一 U字形导风件2具有一直向板21及自直向板21两端朝远离基座I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22,各直向板21与各连接部122相互连接。
[0086]进一步说明如下,每一直向板21开设有一或复数卡槽211,各凸部124与各卡槽211相互卡合,每一直向板21具有一底端212及一顶端213,每 ^槽211邻近于底端212开设,每一顶端213朝导风板12方向延伸并反折有一或复数卡勾214,各卡勾214与各导风板12相互卡合。其中,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 I介于90° ~150°之间,本实施例最佳为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 I为90°。
[0087]另外,每一顶端213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215,即每一顶端213朝接近鳍片111方向延伸有握持部215。
[0088]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的组合,其利用基座I连接有数个鳍片111山字形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1,二 U字形导风件2与基座I共同围设成导风通道13,每一 U字形导风件2具有直向板21及自直向板21两端朝远离基座I方向弯折延伸有横向板22。以此,基座I与U字形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导风散热器10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上,并基座I与U字形导风件2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13,让导风散热器10可以获得最大风流,以提升导风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0089]另外,导风散热器10呈板状结构,使导风散热器10的厚度轻薄而能够固定在任何地方,例如:主板或机壳上。
[0090]再者,每一顶端213朝导风板12方向延伸并反折有卡勾214,各卡勾214与各导风板12相互卡合,以加强U字形导风件2组装于导风板12的稳固性。
[0091]又,每一顶端213朝内侧方向延伸有握持部215,握持部215提供使用者握持,以更方便将U字形导风件2自导风板12上组装或拆卸下来。
[0092]请参考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的第二、三、四实施例,第二、三、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二、三、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导风散热器10更包括一热管3。
[0093]详细说明如下,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二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顶面112设有凹槽14,热管3嵌固于凹槽14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三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底面113,底面113设有凹槽14’,热管3嵌固于凹槽14’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四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及底面113,导热板11设有贯通顶面112及底面113的透空槽15,热管3嵌固于透空槽15。以此,导热板11嵌固有热管3,进而更加强导风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0094]请参考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的第五、六、七实施例,第五、六、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五、六、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导风散热器10更包括一均温板4。
[0095]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五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顶面112设有凹槽14,均温板4嵌固于凹槽14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六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底面113,底面113设有凹槽14’,均温板4嵌固于凹槽14’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10第七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及底面113,导热板11设有贯通顶面112及底面113的透空槽15,均温板4嵌固于透空槽15。以此,导热板11嵌固有均温板4,进而更加强导风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0096]请参考图10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此导风散热器模块100主要包括二基座I及一对U字形导风件2。
[0097]每一基座I包含导热板11及固定并连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12,二基座I彼此并列排列,其一基座I连接有复数第一鳍片111’,另一基座I连接有复数第二鳍片111”,各第一鳍片111’连接于其一导热板11,各第二鳍片111”连接于另一导热板11,其一对导风板12分别具有一连接部122。
[0098]详细说明如下,每一连接部122包含自导风板12上延伸并反折的一或复数弹片123,每一弹片123具有一凸部124。其中,每一弹片123配置在导风板12的内侧,即每一弹片123配置在导风板12邻近鳍片111的一侧。
[0099]另外,其一导热板11具有一第一顶面112’,各第一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一部分,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16,另一导热板11具有一第二顶面112”,各第二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
[0100]此对U字形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其一基座1,二 U字形导风件2与基座I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13,每一 U字形导风件2具有一直向板21及自直向板21两端朝远离基座I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22,各直向板21与各连接部122相互连接。
[0101]进一步说明如下,每一直向板21开设有一或复数卡槽211,各凸部124与各卡槽211相互卡合,每一直向板21具有一底端212及一顶端213,每 ^槽211邻近于底端212开设,每一顶端213朝导风板12方向延伸并反折有一或复数卡勾214,各卡勾214与各导风板12相互卡合。其中,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 I介于90° ~150°之间,本实施例最佳为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 I为90° ο
[0102]另外,每一顶端213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215,即每一顶端213朝接近鳍片111方向延伸有握持部215。
[0103]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组合,其利用二基座I彼此并列排列,其一基座I连接有数个第一鳍片111’,另一基座I连接有数个第二鳍片111”;此对U字形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其一基座1,二 U字形导风件2与基座I共同围设成导风通道13,每一 U字形导风件2具有直向板21及自直向板21两端朝远离基座I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22。以此,基座I与U字形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导风散热器模块100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板200上,并基座I与U字形导风件2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13,使导风散热器模块100可以获得最大风流,以提升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散热效率。
[0104]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使用状态,其用于一主板200及一风扇300,主板200包含一电路板201、并列排列在电路板201上的二中央处理器(CPU)202及设置在各中央处理器202两侧的四内存插槽组203,每一内存插槽组203两端具有二扳块204,风扇300对应主板200配置。
[0105]首先,如图10至图12所示,将二基座I固定在各中央处理器202上方及二内存插槽组203之间,导风板12沿着内存插槽组203的内侧配置。
[0106]再者,如图10至图11所示,将此对U字形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其一基座1,各凸部124与各卡槽211相互卡合,而令每一直向板21可组卸式连接于连接部122,并其中二横向板22设置在各二内存插槽组203之间。
[0107]最后,如图12所示,风扇300与导风信道13呈相对配置,并U字形导风件2填补了各内存插槽组203的间隙,以导引风流确实地进入导风通道13,再利用风流将中央处理器202传递到第一鳍片111’及第二鳍片111”的热量带至外部环境。
[0108]另外,如图12至图13所示,因现今主板200多追求体积缩小的目的,导致中央处理器202与内存插槽组203的排列更加密集,使内存插槽组203之间的间隙仅够横向板22的厚度伸入,却造成扳块204无法正常扳动使用;但是,如图14所示,U字形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于基座1,所以将U字形导风件2自基座I上拆卸下来,扳块204即可正常扳动使用。
[0109]再者,如图12所示,风扇300可邻近第一鳍片111’配置或邻近第二鳍片111”配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但风扇300不管邻近第一鳍片111’或第二鳍片111”配置,风扇300皆会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形成无鳍片区16,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进而提高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导风能力及散热功效。
[0110]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第二顶面112”在各第二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也会形成无鳍片区,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0111]请参考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无鳍片区16’的位置不同。
[0112]详细说明如下,风扇300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各第一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两侧,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之间形成无鳍片区16’,各第二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以此,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
[0113]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第二顶面112”在各第二鳍片111”之间也会形成无鳍片区,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0114]请参考第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导风散热器模块100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各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大于各第二鳍片111”之间的间距b。
[0115]进一步说明如下,风扇300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各第一鳍片111’彼此间隔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全部,各第二鳍片111”彼此间隔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相邻二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大于相邻二第二鳍片111”之间的间距b。以此,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
[0116]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相邻二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会小于相邻二第二鳍片111 ”之间的间距b,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011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连接有复数个鳍片;以及 一对U字形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该基座,一对该U字形导风件与该基座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每一该U字形导风件具有一直向板及自该直向板两端朝远离该基座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各该鳍片连接于该导热板,一对该导风板分别具有一连接部,各该直向板与各该连接部相互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延伸并反折的至少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每一该直向板开设有至少一卡槽,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弹片配置在该导风板的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底端及一顶端,每一该卡槽邻近于该底端开设,每一该顶端朝该导风板方向延伸并反折有至少一卡勾,各该卡勾与各该导风板相互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顶端,每一该顶端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 ~150°之间。
8.一种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个基座,彼此并列排列,其一该基座连接有复数第一鳍片,另一该基座连接有复数第二鳍片;以及 一对U字形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其一该基座,一对该U字形导风件与该基座共同围设成一导风通道,每一该U字形导风件具有一直向板及自该直向板两端朝远离该基座方向弯折延伸有二横向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一对导风板,各该第一鳍片连接于其一该导热板,各该第二鳍片连接于另一该导热板,其一对该导风板分别具有一连接部,各该直向板与各该连接部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延伸并反折的至少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每一该直向板开设有至少一卡槽,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弹片配置在该导风板的内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底端及一顶端,每一该卡槽邻近于该底端开设,每一该顶端朝该导风板方向延伸并反折有至少—^勾,各该卡勾与各该导风板相互卡合。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每一该直向板具有一顶端,每一该顶端朝内侧方向延伸有一握持部。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 ~150°之间。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一部分,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与其一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两侧,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全部,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的全部,相邻二个该第一鳍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二个该第二鳍片之间的间距。
【文档编号】G06F1/20GK204259344SQ201420762756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8日
【发明者】王维德, 蔡明鸿, 李晏伃 申请人:营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