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式电子装置及其固定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58991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抽取式电子装置及其固定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固定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拉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服务 器系统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储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着可用空间的日渐 狭窄,对服务器系统所占据的办公室或厂房空间,也有要求其能越来越小的趋 势。
一般在服务器系统中会置入多种设备,如电源供应器、硬盘或风扇等。 为了有效利用服务器系统内部空间,各种设备的体积和安装位置均经过最佳化 的设计。
当每一种设备放置入服务器系统中后,如何将其取出成了一个重要的议 题。通常服务器系统中各种设备排列紧密,手较难抓取设备。再者,设备的重 量通常不轻,即便抓取到设备也难以拿出。是故, 一般在设备上会加装把手的 设计,方便抓取。然而,把手的设计却也带来许多问题,例如把手占用服务器 系统内部的空间和把手易松脱而碰撞其它设备等各种问题。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把手及其固定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抽取 式电子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可用以固定拉把的位置,避免拉把 松脱或晃动而碰撞四周的对象。固定装置包含枢接机壳的拉把、固定于机壳上 的止档件和弹片。
止档件具有固定部和悬置部。固定部固定于机壳上。悬置部越过机壳的边 缘,且悬置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固定于悬置部上。侧耳的一端固定在悬置部上,另一端凸出于悬置部之外。侧耳、机壳和悬置部之间定义出一个凹口。
拉把枢接机壳,得以相对于机壳转动。拉把的第一面邻近且面对止档件。
弹片的第一端固定于拉把上,弹片的第二端越过拉把的第一面,并悬置于拉把
之外。其中,弹片的第二端的一部分选择性地位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或受
压变形而不受侧耳卡挡以脱离凹口 。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弹片的第二端和侧耳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
第二端卡扣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当推压弹片的第二端,使得第二端和侧耳
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第二端不受侧耳卡挡而脱离凹口。
由此可知,当弹片的第二端卡扣于凹口中时,犹如门栓一般,拉把将受制
于弹片和止档件而无法转动。然而,当弹片受推压变形,进而脱离凹口时,拉
把将可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在弹片的第二端上位于凹口之外的部分中设 置有凸柱。凸柱的高度大于拉把的厚度。使用者可以透过按压凸柱,以推压弹 片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抽取式电子装置,其至少包含机壳和固定装 置。固定装置包含有止档件、拉把和弹片,止档件的固定部固定在机壳的表面 上,悬置部越过机壳表面的边缘且悬置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固定于悬置部上。 侧耳的一端固定于悬置部上,且侧耳的另端凸出于悬置部之外。借此,侧耳、
悬置部和机壳之间定义出一个凹口 。
拉把枢接机壳,得以相对于机壳旋转。拉把的第一面邻近且面对止档件。 弹片的第一端固定在拉把上。弹片的第二端越过拉把的第一面,并悬置于拉把 之外。
当弹片的第二端和止档件上的侧耳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弹片的第二端会 位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进而限制拉把的转动。反之,当推压弹片的第二端, 使得弹片的第二端和侧耳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第二端将不受侧耳卡挡以脱离 凹口,进而解除卡扣。如此一来,拉把便可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抽取式电子装置及其固定装置,可节省其占用服务器系统内 部的空间,且其拉把固定可靠,可避免碰撞其它设备,而且操作方便。


为让本新型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绘示依照本新型一实施例的抽取式电子装置的立体图2是绘示依照如图1所绘示的抽取式电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3A到图3C是绘示依照如图1所绘示的固定装置在不同使用情形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抽取式电子装置110:机壳
112表面120:固定装置
130 :止档件132:固定部
134悬置部136:侧耳
138 :凹口140:拉把
142 :第一面144:第二面
146 :第三面148:贯穿孔
150 :弹片152:/r V 上山 第一顺
154 :_■丄山 第J而156:凸柱
160 :轴300: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考图1和图2,其分别绘示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抽取式电 子装置100的立体图和爆炸图。抽取式电子装置100可用来装设于如机台、服 务器系统或计算机主机等之中的电子装置。抽取式电子装置100可为电源供应 器、硬盘或风扇等。
抽取式电子装置100包含机壳110和固定装置120。机壳110用来装载电 子设备。固定装置120包含有枢接机壳110的拉把140、固定于机壳110上的 止档件130和弹片150。拉把140枢接机壳110,拉把140的一端可相对于机 壳110转动。止档件130和弹片150可互相配合并用来将拉把140可相对于机 壳110转动的一端扣在机壳110上,避免拉把140松脱或晃动而碰撞到机壳 IIO四周的对象。另夕卜,止档件130和弹片150也可解开而松脱拉把140的一 端。止档件130的一端固定在机壳110,另一端则悬吊在机壳110外。具体来 说,止档件130具有固定部132和悬置部134。固定部132固定于机壳110的 一表面112上。悬置部134越过机壳110的表面112的边缘,而悬置机壳110 之外。
在止檔件130的悬置部134上固定有至少一个侧耳136。侧耳136的一端 固定在悬置部134上,另一端凸出于悬置部134之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中,两个侧耳136分别设置在悬置部134的两侧。侧耳136设置的位置可以在 悬置部134的侧面上,如图1所示。另外,侧耳136也可设置在悬置部134 的下方。
侧耳136、悬置部134和机壳110之间可定义出一个凹口 138。在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中,侧耳136和悬置部134的侧面包围形成IH]口 138。在本实用 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侧耳136固定在悬置部134的下方,故侧耳136和悬置部 134的底面包围形成凹口 138。
拉把140具有三个表面,其中拉把140的第一面142邻近且面对止档件 130。拉把140的第二面144和第三面146互相相对且均连接第一面142。其 中,将第三面146朝向第二面144的方向定义为垂直方向。
拉把140枢接机壳110,以相对于机壳110转动。拉把140与机壳110枢 接的形式与设置位置有很多种,在此仅举出范例作为说明,而不一一赘述。然 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举例来说,拉把140透过轴160连接机壳110。拉把140可选择性地绕着 轴160相对于机壳110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拉把140可选择性地 绕着轴160相对于机壳110水平转动。
弹片150的第一端152固定于拉把140上,弹片150的第二端154越过拉 把140的第一面142,并悬置于拉把140之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弹 片150的第一端152是固定在拉把140的第三面146。
弹片150可挠曲且具有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弹片150可通过 推压而变形,使得弹片150的第二端154的垂直高度位置改变。
在一种情况下,弹片150的第二端154的一部分卡扣于凹口 138中。具体 来说,弹片150的第二端154的一部分位于凹口 138中,且位于侧耳136和机 壳110之间,并且受到侧耳136的卡挡。弹片150的第二端154和侧耳136位于相同垂直高度,因此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会受到侧耳136的阻挡,进而 卡扣于凹口138中。如此一来,拉把140将无法转动。
当欲解除卡扣时,可推压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使得第二端154和侧耳 136位于不同垂直高度。如此一来,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便可不受到侧耳136 的卡挡,以脱离凹口138。借此,拉把140便可转动。
由此可知,透过弹片150的第二端154选择性地卡扣于凹口 138中或受压 变形而脱离凹口 138,来达到固定或解开拉把140。详细的作动关系可详见后 续描述。
为了方便推压弹片150,弹片150上设有凸柱156。凸柱156可设置在弹 片150与拉把140相对的表面上或其背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凸柱 156是设置在弹片150与拉把140相对的表面上。
凸柱156的延伸方向为沿着垂直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凸柱 156的底部固定在弹片150上,且凸柱156的底部朝向顶部的方向平行于拉把 140的第三面146朝向第二面144的方向。
凸柱156设置位于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位于凹口 138之外的部分。借此, 当弹片150推压变形且随着拉把140水平转动时,凸柱156才不会与止档件 130上的侧耳136碰撞。
另一方面,为了方面使用者按压,凸柱156的高度可大于拉把140的厚度, 使得凸柱156的顶部突出于拉把140的第二面144之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例中,凸柱156的高度略大于拉把140的厚度。
凸柱156可设置在弹片150裸露在拉把140之外的部分。另外,凸柱156 也可贯穿拉把140而突出于其第三面146。具体来说,拉把140可设有贯穿孔 148贯穿其第二面144和第三面146。凸柱156则穿过贯穿孔148。在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中,贯穿孔148连接拉把140的第一面142,形成如同从第一面 142凹入的缺口。
接着就操作方式详述如下。
图3A和图3C分别绘示固定装置120在不同使用情形的示意图。其中, 图3A和图3B为侧视图,图3C为立体图。
请参考图3A和图1。当拉把140固定着的时候,弹片150的第二端154 的一部分位于凹口 138中,且和侧耳136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此时,如果转动拉把140,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会抵接侧耳136,进而阻挡弹片150以及拉 把140的转动。换句话说,弹片150的第二端154卡扣于凹口 138中,而固定 拉把140。
请同时参考图3A和B图3。当欲解除卡扣时,可推压弹片150的第二端 154,使其变形。借此,使得第二端154和侧耳136位于不同垂直高度,如图 3B所示。如此一来,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便可脱离凹口 138。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弹片150上设有凸柱156。故可沿 着方向300按压凸柱156,进而推压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使弹片150变形。
请参考第3C,透过上一个步骤将弹片150的第二端154脱离凹口 138后, 接着可将拉把140转动。
通过如图3A、图3B和图3C依序的操作,便可将拉把140解除卡扣。
反之,当欲将拉把140固定时,可将上述说明反向操作。详细来说,当处 在如图3C所绘示的情况时,可按压凸柱156,使弹片150的第二端154弯曲。 同时将拉把140转向机壳110,使弹片150的第二端154靠近且对齐凹口 138, 如图3B所示。接着,放开弹片150,使其恢复其第二端154的垂直高度。如 此一来,弹片150的第二端154便可卡扣于凹口 138中。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 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止档件,具有一固定部和一悬置部,该固定部固定于一机壳上,该悬置部越过该机壳的边缘且悬置该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该侧耳的一端固定于该悬置部上,且该侧耳的另端凸出于该悬置部之外,其中该侧耳、该悬置部和该机壳定义出一凹口;一拉把,枢接该机壳且具有一第一面,其中该第一面邻近且面对该止档件;以及一弹片,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固定于该拉把上,该第二端越过该第一面并悬置于该拉把之外,其中部分该第二端选择性地位于该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或受压变形而不受侧耳卡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端和该侧耳 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该第二端位于该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当推压该第二端 使得该第二端和该侧耳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该第二端不受侧耳卡挡而脱离该 凹口。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凸柱位于该 第二端上位于该凹口之外的部分,其中该凸柱的高度大于该拉把的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拉把包含一第二面 和一第三面,该第二面和该第三面互相相对且连接该第一面,该弹片固定在该 第三面,该凸柱的延伸方向为从该第三面朝向该第二面的方向。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贯穿孔设置 于该拉把上且贯穿该第二面和该第三面,该凸柱穿过该贯穿孔。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贯穿孔连接该第一面。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拉把透过一轴连接 该机壳,该拉把选择性地绕着该轴相对于该机壳水平转动。
8、 一种抽取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一机壳,具有一表面;以及一固定装置,包含一止档件,具有一固定部和一悬置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表面上,该 悬置部越过该表面的边缘且悬置该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该侧耳的一端固定于该悬置部上,且该侧耳的另端凸出 于该悬置部之外,其中该侧耳、该悬置部和该机壳定义出一凹口;一拉把,枢接该机壳且具有一第一面,其中该第一面邻近且面对该止 档件;以及一弹片,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固定于该拉把上,该第 二端越过该第一面并悬置于该拉把之外,其中当该第二端和该侧耳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该第二端位于该凹口中且 受侧耳卡挡,当推压该第二端使得该第二端和该侧耳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该 第二端不受侧耳卡挡以脱离该凹口 。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抽取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拉把透过一 轴连接该表面,该拉把选择性地绕着该轴相对于该机壳水平转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抽取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凸柱 位于该第二端上位于该凹口之外的部分,其中该凸柱的高度大于该拉把的厚 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抽取式电子装置,该固定装置包含拉把、止档件和弹片。止档件具有固定部和悬置部。固定部固定于机壳上。悬置部越过机壳的边缘,且悬置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固定于悬置部上且凸出于悬置部之外。侧耳和悬置部之间定义出一个凹口。拉把枢接机壳,拉把的第一面邻近且面对止档件。弹片的第一端固定于拉把上,弹片的第二端越过拉把的第一面,并悬置于拉把之外。其中,弹片的第二端的一部分选择性地卡扣于凹口中或受压变形而脱离凹口。
文档编号G06F1/18GK201397491SQ20092014712
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5日
发明者张林伟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