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包括螺旋输送器和微波谐振腔,螺旋输送器包括轴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管及设置于输送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微波谐振腔包括串设于所述输送管上的供所述螺旋输送叶片穿设的谐振腔绝缘管和套设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外围的谐振腔壳体,谐振腔绝缘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部分由绝缘材质构成,微波谐振腔还包括位于谐振腔绝缘管外侧的用于检测谐振腔绝缘管中的灰样中的含碳量的检测传感器。
【专利说明】
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飞灰中的含碳量是衡量燃煤电厂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飞灰含碳量的测量检测锅炉的燃烧效率,同时飞灰含碳量也是衡量飞灰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飞灰取样是决定飞灰含碳量测量精确度的关键因素。
[0003]现有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如中国专利CN2879160Y公开的“螺旋取灰式飞灰含碳量测量装置”,该飞灰含碳量测量装置包括螺旋输送器,螺旋输送器包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管及同轴线设置于输送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螺旋输送叶片右相应驱动机构驱动,输送管的左端设置有具有检测传感器的微波谐振腔,输送管的右端设置有与输送管的管腔连通的灰槽。使用时,驱动机构驱动螺旋输送叶片正转,螺旋输送叶片将灰斗中的灰样送入灰槽中,由微波谐振腔对着灰槽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测量结果由电缆传输出到现场电子柜,测量结束后,螺旋输送叶片反转,将灰槽中的灰样由螺旋输送器排出,而自由落入灰斗中。现有的这种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存在的问题在于:取灰量过大会造出测量精度降低,取灰量小会造成取样结果的代表性变差,因此需要多次测量结果来求平均值,为了能够保证平均值的准确性,需要要求每次取灰量一致,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利用螺旋输送叶片将灰样送入灰槽,灰槽中的存灰量即是测试灰量,当输送管中填满灰样时,螺旋输送器就会由于负载过大而不能工作,因此导致灰槽中的存灰量的不易保证,且测试灰量的密实度也不易保证,这就最终导致每次的测试灰量均不易保证,也就保证不了最终的测试结果,当然这种需要在输送管外额外设置灰槽的结构也导致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的结构紧凑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输送管外额外设置灰槽而导致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6]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包括螺旋输送器和微波谐振腔,螺旋输送器包括轴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管及设置于输送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微波谐振腔包括串设于所述输送管上的供所述螺旋输送叶片穿设的谐振腔绝缘管和套设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外围的谐振腔壳体,谐振腔绝缘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部分由绝缘材质构成,微波谐振腔还包括位于谐振腔绝缘管外侧的用于检测谐振腔绝缘管中的灰样中的含碳量的检测传感器。
[0007]所述输送管包括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左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左输送管段和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右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右输送管段。
[0008]谐振腔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右输送管段与谐振腔壳体一体设置,左输送管段与谐振腔壳体通过螺栓连接结构连接。
[0009]所述检测传感器包括对称安装于所述谐振腔壳体上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0010]整个螺旋输送叶片均由绝缘材质构成。
[0011 ]所述绝缘材质为合金塑料。
[0012]输送管和螺旋输送叶片均包括使用时用于插装于相应电除尘器的灰斗中的插入部分和位于所述电除尘器的灰斗之外的外露部分。
[0013]输送管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标定口。
[0014]螺旋输送叶片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电机相连的电机连接端。
[0015]谐振腔绝缘管包括筒形结构的绝缘管本体及设置于绝缘管本体两端的左、右挡沿。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时,螺旋输送叶片将灰样送入到谐振腔绝缘管中,利用检测传感器对谐振腔绝缘管中的灰样进行测量来检测飞灰中的含碳量,谐振腔绝缘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和谐振腔绝缘管均为绝缘结构,因此不会影响检测结果,谐振腔绝缘管串设于螺旋输送器的输送管上,其可以相当于输送管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利用输送管自身的一部分作为灰槽来实现对灰样含碳量的检测,不需在额外设置灰槽,整个产品的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0018]图2是图1中谐振腔绝缘管、谐振腔壳体与左、右输送管段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包括螺旋输送器和微波谐振腔4,螺旋输送器包括轴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管3及设置于输送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2,输送管3和螺旋输送叶片2均包括使用时用于插装于相应电除尘器的灰斗中的插入部分和位于所述电除尘器的灰斗之外的外露部分,输送管3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标定口 6,螺旋输送叶片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电机连接端,电机连接端上设置有电机5。微波谐振腔包括串设于输送管上的供螺旋输送叶片穿设的谐振腔绝缘管44和套设于谐振腔绝缘管外围的谐振腔壳体42,谐振腔绝缘管由有机玻璃制成,谐振腔绝缘管包括筒形结构的绝缘管本体及设置于绝缘管本体两端的左、右挡沿。谐振腔壳体42由金属材料制成,输送管包括连接于谐振腔绝缘管44左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左输送管段32和连接于谐振腔绝缘管44右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右输送管段31,右输送管段31与谐振腔壳体42—体设置,左输送管段32与谐振腔壳体42通过螺栓连接结构连接。整个螺旋输送叶片均由绝缘材质构成,本实施例中绝缘材质为合金塑料。微波谐振腔还包括位于谐振腔绝缘管外侧的用于检测谐振腔绝缘管中的灰样的含碳量的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包括对称安装于谐振腔壳体上的发射天线45和接收天线43。输送管的左端上侧设置有取样口 I。
[0020]使用时,将输送管和螺旋输送叶片的插入部分完全伸入到电除尘器的灰斗7中,仅有电机和标定口位于灰斗的外侧,电除尘器具有保温装置。测量时,电机驱动螺旋输送叶片正转,飞灰经取样口进入输送管并随螺旋输送叶片的螺旋输送方向向右运动,随着飞灰不停的进入输送管内飞灰不断堆积,当单机的负载达到一定值后,谐振腔绝缘管和其余位置的输送管内被灰样填充满,即灰样质量达到要求值,取样完成,微波谐振腔内的发生天线发出固定频率的微波,经过谐振腔绝缘管的内腔后被接受天线接收,根据频率的差值计算出物质量,测量结束后电机反转,带动灰样由输送管的左端管口流出,同时高压气体进入标定口向输送管吹气,保证灰样顺利干净的排出,可以进行下一次的取样测量,每次测量都可以在电机负载达到设定值后认为取样结束,从而可以保证谐振腔绝缘管中的取样量基本是一致的,从而保证多次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螺旋输送叶片采用绝缘的合金塑料,既保证了机械强度,又不影响测量;谐振腔壳体采用金属材质,可以防止微波泄漏,而左、右输送管段同样采用金属材质,避免微波经输送管泄漏。由于静电除尘器内的气流平稳,从而可以实现等速取样,保证了取样代表性;而静电除尘器自身自带保温装置,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温度变化而导致飞灰自身粘性增加,这样飞灰不会阻塞输送管。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谐振腔绝缘管还可以由橡胶、塑料等其它绝缘材料制成;谐振腔壳体与右输送管段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谐振腔壳体与左输送管段还可以焊接连接;检测传感器的发射和接收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天线上,此时可以利用谐振腔壳体进行信号反射;螺旋输送叶片也可以塑料或其它绝缘材质制成;螺旋输送叶片还可以采取分段结构,比如说仅谐振腔绝缘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由绝缘材质制成,其它部分的螺旋输送叶片均由金属材质制成。
【主权项】
1.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包括螺旋输送器和微波谐振腔,螺旋输送器包括轴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管及设置于输送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其特征在于:微波谐振腔包括串设于所述输送管上的供所述螺旋输送叶片穿设的谐振腔绝缘管和套设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外围的谐振腔壳体,谐振腔绝缘管中的螺旋输送叶片部分由绝缘材质构成,微波谐振腔还包括位于谐振腔绝缘管外侧的用于检测谐振腔绝缘管中的灰样中的含碳量的检测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左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左输送管段和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绝缘管右端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右输送管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谐振腔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右输送管段与谐振腔壳体一体设置,左输送管段与谐振腔壳体通过螺栓连接结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传感器包括对称安装于所述谐振腔壳体上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整个螺旋输送叶片均由绝缘材质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质为合金塑料。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管和螺旋输送叶片均包括使用时用于插装于相应电除尘器的灰斗中的插入部分和位于所述电除尘器的灰斗之外的外露部分。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管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标定口。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输送叶片的外露部分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电机相连的电机连接端。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谐振腔绝缘管包括筒形结构的绝缘管本体及设置于绝缘管本体两端的左、右挡沿。
【文档编号】G01N5/00GK205483891SQ20152112516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发明人】李波, 陈军, 张胜峰, 李朋宾, 刘东旭, 贺彩红
【申请人】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