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该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顶部受力H型钢(1)、载荷传感器(3)、千斤顶(5)、底部受力H型钢(7)、槽钢平台(8)和底部托板(9),所述的顶部受力H型钢(1)通过长螺栓(2)与底部托板固定相连,顶部受力H型钢(1)通过滑动导轨(4)与底部受力H型钢(7)滑动连接,所述的槽钢平台(8)通过螺栓固定在底部托板(9)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静力加载装置数据采集准确、安全、灵活装卸、应用范围广。
【专利说明】
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力学性能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为了解工程现场某些结构或者构件的力学性能,需要对现场结构或者构件进行试验测试,其中结构横向构件的性能试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场试验。传统的结构现场试验加载方式多采用重物堆载,即利用现场的施工材料,例如水泥包、砖块等材料,作为重物,根据现场取材的材料单位重量,计算试验分级加载时每级加载所需水泥包或者砖块的数量;同时,需搭设堆载平台,借助缆绳将堆载平台于加载构件连接;然后,将重物按照试验分级加载或者分级卸载的要求,人工搬到或者搬离堆载平台上,实现对结构加载和卸载的目的。这种传统的加载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0003]—、数据采集效率低,准确度不高。这种传统的加载方式是根据现场现有的建筑材料,计算分级加载所需的荷载量,由于材料的生产和装包,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加载和卸载过程中,需要按照试验加载方案的要求,定时将相应重量的重物搬到或者搬离加载平台,为减少对试验的影响,搬运工作需计划周密,谨慎操作;采用计量重物数量,换算所施加的荷载量,这种荷载采集方法效率低,并且精度较差。
[0004]二、安全性较低。传统的重物堆载法,在试验过程中,堆载平台通过缆绳悬挂固定在试验构件上,所以堆载平台始终保持悬浮状态,具有较差的稳定性;在加载过程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难以做到快速卸载。
[0005]三、受工程现场条件的约束较多。工程现场环境复杂,不同的构件试验需要搭设不同大小形状的堆载平台,对于试验场地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限制了传统堆载方法的使用。
[0006]四、现场取材的材料难以保证满足试验加载和卸载的要求。由于试验荷载是就地取材,所以现场拥有的材料难以保证满足荷载量和加载方案的要求。
[0007]五、重复利用性较差。传统的堆载平台具有较差的重复利用性,不同的试验需要搭建不同的堆载平台。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数据采集准确、安全、灵活装卸、应用范围广的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用于测试梁板的力学性能,该装置包括顶部受力H型钢、载荷传感器、千斤顶、底部受力H型钢、槽钢平台和底部托板,所述的底部托板位于槽钢平台下方并通过螺栓与槽钢平台连接,所述的顶部受力H型钢通过长螺栓与底部托板固定相连,顶部受力H型钢下方设置滑动导轨,底部受力H型钢与滑动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的底部受力H型钢上表面设置弯钩螺栓,底部受力H型钢通过弯钩螺栓与梁板连接,所述的千斤顶安装于底部受力H型钢上表面,所述的载荷传感器位于千斤顶与顶部受力H型钢之间并与千斤顶和顶部受力H型钢接触。
[0010]所述的槽钢平台包括四根平行放置的槽钢,四根槽钢通过对穿螺栓连接。
[0011]所述的载荷传感器放置在千斤顶上端,载荷传感器的上端与顶部受力H型钢的下端接触,千斤顶放置在底部受力H型钢上端。
[0012]所述的底部受力H型钢的上端面开设8个孔洞,外侧四个孔洞呈矩形排布,并在外侧四个孔洞中安装弯钩螺栓;内侧四个孔洞呈矩形排布。
[0013]所述的滑动导轨包括四根螺杆,螺杆的上端通过螺母与所述的顶部受力H型钢固定,螺杆的下端插在底部受力H型钢上端面内侧的四个孔洞中,底部受力H型钢可沿滑动导轨上下移动。
[0014]所述的弯钩螺栓通过缆绳与所述的梁板连接。
[0015]当2块受力H型钢之间的千斤顶伸长顶进时,两块型钢相互远离;由于顶部受力H型钢与槽钢平台通过4根拉力螺杆及底部托板固定连接,槽钢平台上堆放略大于试验荷载的重物(标准重铁块、实验用铅块等),顶部受力H型钢无法向上移动,则反力作用到底部受力H型钢上,底部受力H型钢受推力向下移动;由于底部受力H型钢上挂钩螺栓与梁板通过缆绳连接,从而实现对梁板进行加载的目的,并通过荷载传感器,测试对梁板受力的测试。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0017](I)荷载数据实时自动化采集。本装置安装荷载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仪可实时采集试验中施加荷载的大小,做到方便快捷、实时准确的查看与存储。
[0018](2)安全可靠,灵活加载、卸载。加载反力架各部件通过严谨地设计与计算,各部件满足承载力要求,部件之间连接可靠;本装置工作时,荷载由千斤顶提供,通过安装在千斤顶顶部的荷载传感器实时反映荷载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千斤顶的加载与卸载;遇到紧急情况,千斤顶可做到快速卸载,保证试验安全。
[0019](3)性能稳定,干扰因素少。本装置在工作前,已将满足试验荷载要求的重物堆放在槽钢平台上,装置稳定放置在地面上;试验进行过程中,不对重物进行搬动,保证了加载的稳定进行,减少搬卸等操作对试验的干扰。
[0020](4)安装便捷,可重复利用。本装置由多个部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安装便捷,可重复装卸利用。
[0021](5)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对于试验荷载较小的试验,可就地取材;对于荷载较大的试验,可选用体积小的铁块或者铅块作为重物。本装置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小,可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试验环境,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静力加载装置的正视图;
[0024]图3为图1静力加载装置的左视图;
[0025]图4为图1静力加载装置的俯视图;
[0026]图5为静力加载装置现场工作示意图;
[0027]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8]其中,I为顶部受力H型钢,2为长螺栓,3为荷载传感器,4为滑动导轨,5为千斤顶,6为弯钩螺栓,7为底部受力H型钢,8为槽钢平台,9为底部托板,10为对穿螺栓,11为重物,12为缆绳,13为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30]实施例1
[0031]—种新型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其结构如图1?图4所示,本装置从上至下分别为顶部受力H型钢1、荷载传感器3、千斤顶5、底部受力H型钢7、槽钢平台8和底部托板9,其中,槽钢平台8为由2组4根槽钢平行放置通过对穿螺栓10连接而成的堆载平台。底部托板9位于槽钢平台8底部,通过螺栓与槽钢平台8连接,顶部受力H型钢I与底部托板9通过4根长螺栓2连接固定;顶部受力H型钢I与底部受力H型钢7之间放置荷载传感器3和千斤顶5,在两块H型钢相对的一侧翼缘板上分别对应钻四个孔,并通过螺杆贯穿连接,在顶部受力H型钢I一端的螺杆端部使用螺母固定,底部受力H型钢一端的螺杆不需要固定,形成滑动导轨4,保证千斤顶行程中,底部受力H型钢7能够上下移动;在底部受力H型钢7上翼缘板相应位置钻孔,安装4根弯钩螺栓6,用以与梁板13上的缆绳12连接。
[0032]当2块受力H型钢之间的千斤顶伸长顶进时,两块型钢相互远离;由于顶部受力H型钢与槽钢平台通过4根拉力螺杆及底部托板固定连接。当槽钢平台上堆放略大于试验荷载的重物11,该新型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重物的重力依次通过槽钢平台、底部托板和长螺栓作用在顶部受力H型钢上,使顶部受力H型钢无法向上移动,则反力作用到底部受力H型钢上,底部受力H型钢受推力向下移动;由于底部受力H型钢上弯钩螺栓与梁板13通过缆绳12连接,从而实现对梁板13进行加载的目的,并通过荷载传感器,测试对梁板13受力的测试。
【主权项】
1.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用于测试梁板的力学性能,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顶部受力H型钢(1)、载荷传感器(3)、千斤顶(5)、底部受力H型钢(7)、槽钢平台(8)和底部托板(9),所述的底部托板(9)位于槽钢平台(8)下方并通过螺栓与槽钢平台(8)连接,所述的顶部受力H型钢(I)通过长螺栓(2)与底部托板(9)固定相连,顶部受力H型钢(I)下方设置滑动导轨(4),底部受力H型钢(7)与滑动导轨(4)滑动连接,所述的底部受力H型钢(7)上表面设置弯钩螺栓(6),通过弯钩螺栓(6)与梁板连接,所述的千斤顶(5)安装于底部受力H型钢(7)上表面,所述的载荷传感器(3)位于千斤顶(5)与顶部受力H型钢(I)之间并与千斤顶(5)和顶部受力H型钢(I)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钢平台(8)包括四根平行放置的槽钢,四根槽钢通过对穿螺栓(1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受力H型钢(7)的上端面开设8个孔洞,外侧四个孔洞呈矩形排布,并在外侧四个孔洞中安装弯钩螺栓(6);内侧四个孔洞呈矩形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导轨(4)包括四根螺杆,螺杆的上端通过螺母与所述的顶部受力H型钢(I)固定,螺杆的下端插在底部受力H型钢(7)上端面内侧的四个孔洞中,底部受力H型钢(7)可沿滑动导轨(4)上下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板现场静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弯钩螺栓(6)通过缆绳(12)与所述的梁板(13)连接。
【文档编号】G01N3/08GK205483815SQ20162013087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
【发明人】欧阳煜, 商登峰, 刘能科, 江勇
【申请人】上海同瑞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