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它包括硬质管、固定棒和软管,所述的硬质管的底端封闭,其顶端与软管的一端相连,软管的另外一端与圆锥状的出口管相连,在距离硬质管底端1-2cm处设有一对称开孔,开孔的孔径为2-4mm,所述的硬质管与固定棒活动连接,在硬质管内部设有若干层孔径≤20μm的筛绢隔网。本实用新型既避免了一直用手扶着硬质管,从而节省人力,又不会因手抖动而扰动底层沉淀的样品,并且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浓缩。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操作和结构都非常简单,便于制作和携带。
【专利说明】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生物样品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
【背景技术】:
[0002]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浮游植物由于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其群落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改变,从而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产出产生重要的影响,且对环境变化敏感,因此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是研究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础。
[000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要进行采样、固定、浓缩与鉴定,浮游植物样品浓缩是很重要的环节。目前采用的浓缩方法包括:静置沉淀法、过滤法、离心法,静置沉淀法操作简便且对样品的损坏最小,是经常采用的方法。静置沉淀法是将样品放在浓缩容器或直接在采样瓶中静置24-48h,然后利用虹吸管吸掉上面澄清的固定液,留下一定体积的浓缩液进行鉴定。目前浓缩用的虹吸管没有固定的设计,一般都是用玻璃管下面绑上一层筛絹,上面套上一段乳胶管,由于玻璃管比较滑,吸取上清液时要一直用手扶着,很容易由于抖动而扰动底层沉淀的浮游植物。在时间较长的海上调查采样工作中,大量的浮游植物样品存放和搬运起来都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将样品浓缩成较小的体积方便保存,但玻璃管比较脆弱,存放与携带均不方便,不适合在海上使用。
【发明内容】
: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的:
[0006]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质管、固定棒和软管,所述的硬质管的底端封闭,其顶端与软管的一端相连,软管的另外一端与圆锥状的出口管相连,在距离硬质管底端l-2cm处设有一对称开孔,开孔的孔径为2-4mm,所述的硬质管与固定棒活动连接,在硬质管内部设有若干层孔径< 20 μ m的筛絹隔网。
[0007]所述的硬质管优选为硬质塑料管,所述的软管优选为塑料软管,所述的固定棒的形状优选为圆柱形或扁平柱体。
[0008]所述的硬质管的长度优选为5_8cm,开口端直径为主体部分直径为8-10mm,厚度为 0.8_lmm。
[0009]所述的硬质管与软管、软管与出口管的连接方式优选为卡套连接,即软管套于硬质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质管或出口管上的软管套处相对应的设有2-3圈防滑倒齿,这样可以使连接紧密防止漏水同时又可以拆卸。
[0010]所述的硬质管与软管优选为透明的硬质管和软管,透明结构便于观察水流情况。
[0011]所述的硬质管与固定棒活动连接,可以是捆绑、胶粘等方式,优选所述的硬质管通过能活动的固定夹与固定棒平行活动固定。
[0012]筛絹隔网是指采用尼龙筛絹的隔网,参考国际上一般用到的浮游植物网具的最小孔径,选取20 μ m,起到过滤截留的功能,防止浮游植物样品的损失,优选为2层。
[0013]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是这样使用的:将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静置24-48h,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的硬质管插入到液面以下,使开孔在距液面2-3cm处,调节固定夹的位置,使样品容器壁卡于硬质管和固定棒之间,使得硬质管固定在样品容器壁上,然后使用洗耳球在塑料软管末端的圆锥状的出口管处轻轻抽气,有连续的液体流出时在下面放一收集桶,使上清液缓慢流出。过一段时间,调节固定夹的位置,使开孔重新在距液面2-3cm处。当样品容器中的液体剩余体积符合浓缩要求时,将硬质管取出,将样品瓶中浓缩后的样品转移出来进行进一步浓缩或进行显微鉴定和计数。可使用多个虹吸固定管同时对多个浮游植物样品进行浓缩。
[0014]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既避免了一直用手扶着硬质管,从而节省人力,又不会因手抖动而扰动底层沉淀的样品,并且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浓缩。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操作和结构都非常简单,便于制作和携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硬质塑料管;11、筛絹隔网;12、开孔;2、塑料软管;21、出口管;3、固定木
棒;4、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相类似的标号标示相同或相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8]为了便于解释和说明,各个部分和结构的大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有夸大的,有缩小的,附图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为了清楚具体地说明,有些公知功能和结构可能是省略的,对这些结构的说明也省略了。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或者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或者气路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2]实施例1:[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包括透明的硬质塑料管1、圆柱形的固定木棒3和塑料软管2,所述的硬质塑料管的底端封闭,其顶端与塑料软管的一端卡套相连,塑料软管的另外一端与圆锥状的出口管21卡套相连,所述的卡套相连,即为塑料软管套于硬质塑料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质塑料管或出口管上的塑料软管套处相对应的设有2-3圈防滑倒齿,这样卡套连接的比较紧密,还可防止漏水同时又可以拆卸。在距离硬质塑料管底端l_2cm处设有一对称开孔12,开孔的孔径为2-4mm,硬质塑料管通过能活动的固定夹4与固定木棒平行活动固定,在硬质塑料管内部设有2层孔径20 μ m的筛絹隔网11。
[0024]所述的硬质塑料管I的长度为5_8cm,开口端直径为l_3mm,主体部分直径为8-10mm,厚度为 0.8_lmm。
[0025]其中,筛絹隔网11的孔径为20 μ m,以防止浮游植物被吸取到虹吸管内而造成的样品损失。对称开孔12的孔径2-4_可防止水流太大对底层沉淀物造成扰动,且吸取液体时上清液从对称的两个孔呈水平方向进入管内,也可以有效减小对底层液体的扰动,从而减少样品损失。
[0026]本实用新型所用制作材料简单易得,所述硬质塑料管I可直接以两根ImL的针头注射器末端固定获得,所述塑料软管2也可直接选取输液用的管子,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取材方式,并不排除其他材料。所述硬质塑料管内部的筛絹隔网11可选取一截直径小于硬质塑料管I的塑料管,在一端固定筛絹网,然后塞入硬质塑料管I进行固定即可。塑料软管2 一端套在硬质塑料管I的顶端,另一端套在圆锥状的出口管21上端,连接处有2-3圈防滑倒齿,但是不排除其他连接方式,如捆绑、胶粘等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质管、固定棒和软管,所述的硬质管的底端封闭,其顶端与软管的一端相连,软管的另外一端与圆锥状的出口管相连,在距离硬质管底端l-2cm处设有一对称开孔,开孔的孔径为2-4mm,所述的硬质管与固定棒活动连接,在硬质管内部设有若干层孔径< 20 μ m的筛絹隔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管为硬质塑料管,所述的软管为塑料软管,所述的固定棒的形状为圆柱形或扁平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管的长度为5-8cm,开口端直径为主体部分直径为厚度为0.8_l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管与软管、软管与出口管的连接方式为卡套连接,即软管套于硬质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质管或出口管上的软管套处相对应的设有2-3圈防滑倒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管与软管为透明的硬质管和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管通过能活动的固定夹与固定棒平行活动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样品浓缩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絹隔网为2层。
【文档编号】G01N1/40GK203502285SQ201320649542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1日
【发明者】胡思敏, 刘胜, 李涛, 谢艳辉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