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用加重机以及调整用加重方法

文档序号:5833203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调整用加重机以及调整用加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量测量仪的调整,特别是涉及进行具备多个负荷 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的调整的加重机,以及进行调整的加重方法。
本申请通过参照将2007年10月31日提出申请的特愿2007 - 283445 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引入本说明书。
背景技术
在体重计等所代表的使用了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中,为了提高 计量结果的精度,对于作为装入有负荷传感器的成品的重量测量仪进行 调整(校准)。作为调整的方法,例如有如下方法,即在使用单一的 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中,在承载台上的中心位置放置砝码等的特定 负荷,以此时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为基础进行调整的方法。另外,也有 如下方法,即在重量测量仪中,有用多个负荷传感器支撑单一的承载 台,并将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合计来作为计重值。作为这样具备多 个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的调整方法,也与使用上述单一的负荷传感 器的重量测量仪同样,在承载台上的中心位置放置砝码等的特定负荷, 以来自此时的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的合计值为基础进行调整的方法。另 外,还有如下方法,即在承载台的四角等、预先确定的承载台上的位 置放置砝码等的特定负荷,以此时的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为基础进行调 整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3 - 25325号公报)。
近年,在健康器械领域和视频游戏领域等中,例如在使用具备多个 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时,不只是输出装载于承栽台的被计量物的重 量,而且有想把握站在承载台的人的姿势平衡等、被计量物的平衡状态 的要求。而且,为了把握被计量物的平衡状态(例如,当人用右脚单脚 站立时,在承载台的右侧作用有更多的负荷的状态),需要个别地取得 作用于上述多个负荷传感器的每一个的负荷。而且,为了提高每个负荷 传感器的计量结果的精度,不是以来自如上所述的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的合计值为基础进行调整,而是需要按每个负荷传感器进行调整。
对于这样装入有多个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量仪,作为用于按每个负
荷传感器进行调整的方法,如上述日本特开平3-25325号^^艮所示, 提出有如下方法,即在承载台的四角放置砝码等特定负荷,以此时的 各负荷传感器的输出(不是合计值)为基础,进行每个负荷传感器的调 整的方法。
然而,如上所述那样的在承载台的四角放置砝码等进行调整的方法, 存在如下的问题由于将砝码放在承载台,因此作用于竖直方向的砝码 的负荷,因放于承载台而向其它方向分散。例如,如图17所示,以两 个负荷传感器91以及92支撑承载台的重量计量仪为例,设在右侧装有 50kg的砝码。此时,位于该砝码下面的负荷传感器92,例如检测出40kg 的值,另一侧的负荷传感器91检测出10kg的值。即,50kg的负荷分 散到两个负荷传感器。此外,在该图17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一例而例 举了 40kg和10kg这样的数值,然而实际上,正确地把握50kg的负荷 在哪个方向如何分散的是很困难的。为此,这样的调整方法,在个别调 整各负荷传感器时,存在进行适宜地调整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多个负荷传感器的重量测 量仪中,对于各负荷传感器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的调整用加重机以及调整 用加重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i果题,而釆用以下的构成。此外,括号内的参 照符号以及补充说明等,用于为了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而表示与后述的实 施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不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
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调整用加重机,其用于重量测量仪的调整,且该 重量测量仪以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支撑承载台,并根据由各负荷传感器部检 测的负荷值测量放于该承载台的测量对象物的重量,上述调整用加重机具 备支撑部51和加重部53。支撑部,支撑重量测量仪。加重部,对多个负 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个别地施加规定的负荷。才艮据第一技术方案,可以对多个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施加独立的负荷。
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t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是以重量测量 仪的承载台面为水平的方式进行支撑。另外,加重部,是以与承载台面为 垂直方向的方式在负荷传感器部施加规定的负荷。
才艮据第二技术方案,由于在垂直方向施加负荷,因此可以防止负荷的 M,容易且可靠地施加负荷。
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以重量测量仪
的承载台面朝向重力方向的方式进行支撑。另外,加重部,;l在竖直方向 施加规定的负荷。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由于在重力方向上作用负荷,因此不使负荷M, 并可以更加可靠地施加负荷。
第四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加重部,对负荷传感器 部的每一个施加相同值的负荷。
才艮据第四技术方案,由于在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施加相同的负荷,因此 可以将各负荷传感器部在相同的M下进行调整。
第五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挠 曲产生部61,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 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可以设想实际使用重量测量仪的状况(产生挠曲) 来施加负荷。由此,可以进行更加适当的调整。
第六技术方案为,在第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具有用于载置 重量测量仪的栽置台。另外,将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 和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载置台。并且,挠曲产生部是以 被夹持于载置台的载置面和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的 弹性体。
7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可以容易地使实际使用重量测量仪的状况产生。 另外,由于^^用弹性体,因此即4吏在挠曲产生部的端部施加了应力,也可 以防止阻碍重量测量仪产生挠曲的情况。另外,可以防止由于调整工序的 处理而弄伤重量测量仪的承栽台面的情况。
第七技术方案为,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部是具有模仿 测量对象物与承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
第八技术方案为,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部,是肖式硬
度为肖式A70的弹性体。
根据第七或第八技术方案,可以产生更接近于实际的使用状况的挠曲。
第九技术方案为,其特征在于,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 部,由酯系聚氨脂构成。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即使在挠曲产生部的端部施加应力,也可以防止 阻碍重量测量仪产生挠曲的情况。另外,可以防止由于调整工序的处理而 弄伤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的情况。
第十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用加重机1£具有挠 曲产生部61,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 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根据第十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五同样的效果。
第十一技术方案为,在第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具有用于载 置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另外,将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 面和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载置台。并且,挠曲产生部是 以被夹持于载置台的载置面和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 的弹性体。
根据第十一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六同样的效果。
第十二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部是具有 模仿测量对象物与承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根据第十二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七同样的效果。 第十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用加重^具有
挠曲产生部61,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 加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根据第十三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五同样的效果。
第十四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具有用于 载置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另外,将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 台面和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载置台。并且,挠曲产生部 是以被夹持于载置台的载置面和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 置的弹性体。
根据第十四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六同样的效果。
第十五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部是具有 模仿测量对象物与承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
根据第十五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七同样的效果。
第十六技术方案为,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 挠曲产生部61,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 加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根据第十六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五同样的效果。
第十七技术方案为,在第十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部,具有用于 载置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另外,将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 台面和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载置台。并且,挠曲产生部 是以被夹持于载置台的载置面和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 置的弹性体。
根据第十七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六同样的效果。
第十八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挠曲产生部是具有 模仿测量对象物与承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根据第十八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七同样的效果。
第十九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调整用加重机,还具 备检测值取得部和设定部。检测值取得部,取得由加重部施加了负荷的各 负荷传感器部输出的检测值。设定部,用于将检测值取得部取得的检测值
与该检测值的输出源的负荷传感器部相对应而在重量测量仪中进^i殳定。
第二十技术方案为,在第十九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加重部,以可以调 整施加于负荷传感器部的负荷值的方式被调整。另外,设定部,将基于通 it^fe加不同值的负荷而检测出的多个负荷值的数据,在重量测量仪中进行 设定。
根据第十九或第二十技术方案,可以将调整结果存储于重量测量仪中, 提高了调整用加重机的便利性。
第二十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调整用加重方法,用于重量测量仪的调整, 且该重量测量仪用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支撑承载台,并将由各负荷传感器部 检测的负荷值进行计算处理,来测量放于该承载台的测量对象物的重量。 上述调整用加重方法具有支撑步骤(步骤l)和加重步骤(步骤4、 5)。 在支撑步骤中,支撑重量测量仪。在加重步骤中,对在支撑步骤中被支撑 的重量测量仪的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个别地施加规定的负荷。
根据第二十一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与技术方案一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对多个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施加独立的负荷。由 此,对于各负荷传感器部,可以进行更适当的调整。
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技术方案、效果,参照附图, 由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可以更进一步地明确。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加重/调整方法的原理的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加重/调整方法的原理的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重量测量仪IO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10图4为表示负荷传感器部12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重量测量仪10的内部的一例的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重量测量仪10的电气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7为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加重机50的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将重量测量仪10载置于载置台51上的状态的图。
图9为存储于微机31内的数据的一例。
图IO为示意地表示重量测量仪IO的实际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11为示意地表示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中的测力传感器的状态的图。
图12为表示夹持挠曲产生部件61而将重量测量仪10载置于载置台 51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表示在夹持挠曲产生部件61的状态下加重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表示挠曲产生部件61的一例的图。
图15为表示使用了重量测量仪10的计量结果的表,且该重量测量仪 10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了调整。
图16为表示使用了重量测量仪10的计量结果的表,且该重量测量仪 10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了调整。
图17为表示在承载台上放有砝码时由负荷传感器检测的值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该实施例 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重/调整方法的原理进行说明。如以往 那样,在将重量测量仪的负荷传感器(腿部)置于下面的状态下,将砝 码等秤砣放于承载台进行加重/调整的方法,如图1所示,由于一个负 荷分散到各个负荷传感器,而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在本发明中, 不是将秤砣放于承载台对负荷传感器加重来进行调整,而是在负荷传感
器部12直接加重进行调整。即,如图2所示,可靠地将不分散的负荷 施加于负荷传感器,来进行调整。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重/调整方法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 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重量测量仪IO (典型的为体重计)的外 观的一例的图。图3中(A)为俯视图,(B)为左视图,(C)为右视图, (D)为正视图,(E)为后视图,(F)为仰视图。另外,图3中(G) 为从上方看的立体图,(H)为从下方看的立体图。重量测量仪10,具 有用户站在其上的承载台11;设置于该承载台11下方的四角的共四 个负荷传感器部12;可与规定的外部机器连接的连接器13。
负荷传感器部12,检测作用于承载台ll的负荷。图4为表示负荷 传感器部12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图4中(A)为分解图,(B)为立体 图,(C)为俯视图,(D)为图(C)的A-A线处的剖视图。在图4 中,负荷传感器部12由上部板22、测力传感器23、下部板24、螺钉 21及25、负荷承受板26、外壳27以及橡胶垫脚28构成。如图4中(A) 所示,测力传感器23以由上部板22和下部板24夹持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以通过设置于上部板22的孔、和以与该孔相对应的方式而i殳置 于测力传感器23的孔的方式,嵌入螺钉21。另外,以通过设置于下部 板24的孔、和以与该孔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于测力传感器23的孔的方 式,嵌入螺钉25。由此,测力传感器23,被上部板22和下部板24固 定。并且,在外壳27的内部的中央部配置有负荷承受板26,在其上方 配置有由上部板22和下部板24固定的测力传感器23。另外,在外壳 27的下面中央部分,配置有橡胶垫脚28。
测力传感器23,例如为应变仪式测力传感器,是将所输入的负荷转 换为电信号的负荷转换器。在测力传感器23中,才艮据负荷输入,应变 弹性体23a变形而产生歪斜。利用贴付于应变弹性体23a的歪斜传感器
1223b,将该歪斜转换成电阻的变化,进而转换成电压变化。从而,测力 传感器23,若从电源端子被供给了电压,则将表示输入负荷的电压信号 从输出端子输出。
外壳27,例如为通过塑料成形而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
图5为表示重量测量仪10的内部的立体图。在图5中,沿着重量测 量仪10的周边部分配置有框架15,发挥作为重量测量仪10的骨架的作 用。另外,在重量测量仪10的内部配置有搭载了后述的微机31的微机 板14,并与四角的负荷传感器部12 (更准确的是,测力传感器23)以 及连接器13进行电连接。
图6是表示重量测量仪10的电气构成的一例的图。在图6中,信号 以及通信的流向用实现箭头表示。虚线箭头,表示电源的供给。
重量测量仪IO,包括用于控制其动作的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为微 机)31。微机31,包括未图示的ROM以及RAM等,按照存储于ROM 中的程序来控制重量测量仪IO的动作。另外,RAM, ^^用例如闪存器 等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
AD转换器32、连接器13以及DC - DC转换器33与微机31连接。 每个各负荷传感器部12所包含的测力传感器23,通过各自的放大器34 与AD转换器32连接.
设置连接器13,用于重量测量仪IO,与规定的外部机器、例如个人 电脑或游戏装置等进行通信。
另外,在重量测量仪10中容纳有用于电源供给的电池35。在本实 施方式中,对于针对微机31的电源供给,使用连接器13,由与重量测 量仪10连接的外部机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针对测力传感器23、 放大器34以及AD转换器32的电源供给,由微机31来控制。将来自 电池35的电源通过DC - DC转换器33向测力传感器23、放大器34、 微机31以及AD转换器32供给。DC-DC转换器33,将来自电池35 的直流电流的电压值转换为不同的电压值,并提供给测力传感器23、放 大器34、微机31以及AD转换器32。若供给了电源,则各测力传感器23,输出表示所输入的负荷的信号。 该信号由各放大器34进行放大,并由AD转换器32从模拟信号转换为 数字信号并被输入到微机31。在各测力传感器23的检测值中被赋予了 各测力传感器23的识别信息,从而可以识别是哪一个测力传感器23的 检测值。这样,微机31,可以取得表示在同一时刻的四个测力传感器 23的每一个负荷检测值的数据。而且,表示来自测力传感器23的检测 值的数据,从微机31通过连接器13被发送至外部机器。
下面,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重机进行说明。该加重机用于 对上述负荷传感器部12进行加重。图7为示意地表示该加重机50的图。 图7中(A)为正视图,(B)为俯视图,(C)为右视图,(D)为左视 图。
在图7中,加重机50由以下部件构成载置台51;腿部52,用于 支撑该载置台51;四个钩部53a 53d,将载置台51上下贯穿而设置; 多个种蛇54a 54d,其在各钩部53可拆装;四个升降机构55a ~ 55d, 其配设于与各钩部53相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载置台51,如图7中(B)所示,设置有四个贯穿孔56a 56d。将该贯穿孔56设置于,与载置于载置台51的重量测量仪10的四 个角相对应的位置、即与各负荷传感器部1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四个钩部53,分别具有安装部532a~532d,用于安装圆形形状的负 荷添加板531a~531d和种蛇54。而且,如图7中(A)等所示,以负 荷添加板531位于载置台51的上方,安装部532位于载置台51的下方 的方式,穿通贯穿孔56而配置钩部53。即,构成为,若将秤砣54安装 于安装部532,则由于该秤砣54的重量,钩部53整体垂直下降。
秤砣54分别构成为,在安装部532可拆装。另外, 一个秤砣54是 由多个秤砣零件(在图7中,为541~544)而构成的,且根据安装于安 装部的秤砣零件的个数,可以调节作用于钩部53的重量。
升降机构55,用于在进行将秤砣54安装于安装部532的作业时, 在上下方向输送秤碗54。下面,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重/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在第一实
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直接向各负荷传感器部12施加负荷,通过将由每 一个负荷传感器部12输出的值存储于重量测量仪10的微机31,来进行 调整。
首先,使重量测量仪10的承载台面在下面(即,里外翻转),将重 量测量仪10载置于载置台51 (步骤l)。此时,以负荷传感器部12接 近各个贯穿孔56a~56d的设置位置的方式而载置。换言之,以负荷传 感器部12a 12d位于钩部53的负荷添加板531a~531d下方的方式而 载置。图8,表示将重量测量仪10载置于载置台11的状态的图,图8 中(A)为正视图,(B)为俯视图。
然后,将外部机器连接于连接器13 (步骤2 )。该外部机器,用于监 测由重量测量仪10输出的负荷值,并记入微机31等。
然后,取得在各负荷传感器部12未作用负荷的状态(0kg的状态) 下的各负荷传感器部12的检测值。而且,使用上述外部机器,将该检 测值与各负荷传感器部12相对应,存储于微机31的RAM (步骤3)
然后,使用升降机构55吊起秤砣54,将所希望的重量,例如将17kg 的秤蛇54分别安装于四个钩部53的安装部532(步骤4 )。在该状态下, 秤砣54为被升降机构55支撑的状态。此外,对于安装于各钩部53的 秤砣54,优选为,分别安装相同重量。
然后,将秤砣54安装于各钩部53之后,使用升降机构55将四个位 置的秤砣54同时下降(步骤5)。于是,安装于各钩部53的幹砣54, 成为未被升降机构55支撑的状态。其结果,由于秤砣54自身的重量, 各钩部53下降。其结果,各负荷添加板531与位于各自相对置的位置 的各负荷传感器部12相接触,并按压。由此,可以将与安装于各钩部 53的秤砣54的重量相应的负荷,直接地施加到负荷传感器部12。
然后,在外部机器中取得由各负荷传感器部12输出的检测值。而且, 使用上述外部机器,将该检测值作为当前安装的秤砣54的重量的信息, 即作为施加有17kg负荷时的检测值,与各负荷传感器相对应存储于微 机31的RAM中(步骤6 )。将这样的施加所希望的负荷,并将此时的检测值存储于微机31的作 业(上述步骤4 步骤6),使用具有所希望的值的负荷反复进行。例如, 依次施加34kg、 68kg、 102kg这样的负荷,并将分别检测出的检测值存 储于微机31。将这样的作业结果,即存储于微机31的RAM的数据的 一例表示于图9。在图9中,按每个负荷传感器存储有数据,且该数据 表示在分别施加了规定的负荷时来自测力传感器23的检测值.此外, 在图9中,将表示来自测力传感器23的检测值的数据用AD转换值来 表示。以上,结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
在实际使用经过这样调整的重量测量仪10时,使用由各负荷传感器 部12检测的值和在上述图9中所示的那样的数据。例如,在与重量测 量仪10连接的外部机器中(例如游戏装置),从重量测量仪10取得各 负荷传感器部12的检测值和上述图9中所示的数据。而且,根据这些 数据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计算出重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四个负荷传感器部12的每一个施加 独立的负荷。由此,对于各负荷传感器部12可以进行更适当的调整, 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重量测量仪10的计量精度。其结果,例如,在以 每个负荷传感器的输出值为基础检测测量对象物的平衡状态等的情况 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测量对象物的平衡状态。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在负荷传感器部12施加负荷的方 法,是将重量测量仪10朝下放置于载置台51,将秤砣54安装于钩部 53,并将负荷施加于负荷传感器部12。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在 负荷传感器上直接施加负荷,其它的结构也可以。例如,也可以不将重 量测量仪10上下翻转而载置于上述载置台51,并穿过贯穿孔56,以从 下向上推举的方式来施加负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用外部机器将表示来自测力传感器 23的检测值的数据存储于微机31的,然而也可以将相当于该外部机器 的功能内装于加重机50。例如,也可以在加重机50安装以下部件连 接部,其可以与重量测量仪10的连接器13进行电连接;控制部,其具 有CPU等运算控制功能;操作部,其用于向该控制部指示命令。而且, 也可以使用该控制部进行如上述步骤6所示的那样的处理。这样,就无需另外准备其它外部机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个别地在负荷传感器部12施加种砣54的负荷 来进行调整,即使在这样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与以往的调整方法相比 也可以相当大地抑制计量误差。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向使用场所安放 重量测量仪IO,例如人站在承载台ll上时,如图IO所示,因其重量承 载台ll产生不少的挠曲。即,因人的重量在构成重量测量仪IO的框架 15产生了歪斜,受其影响负荷传感器部12本身变为整体地略微倾斜的 状态。其结果,如图ll所示,测力传感器23自身也变为整体地略微倾 斜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进行计量的结果,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即 使进行了调整也会产生不少的测量误差。
即,在笫一实施方式中的调整,是以在水平的状态下对负荷传感器 部12 (测力传感器23)进行计量为前提的。然而,在实际使用时,是 在由于上述那样的挠曲,测力传感器23整体地倾斜的状态下进行计量 的。所以,由于对负荷传感器部12,进行了以上述那样的水平状态为前 提的调整,因此产生了实际的重量和检测值之间的计量误差。为此,在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考虑上述那样的挠曲的状态,换言之,即测力传感 器23处于整体倾斜的、接近实际使用时的状况的状态下进行调整。
下面,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加重/调整方法的原理进行说明。另外, 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加重机50,除了以下所述的挠曲产生部件61以外, 由于与上述的笫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以同样的参照符号并省略详细 的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如上述那样将重量测量仪10载置于载 置台51时,在载置台51和重量测量仪IO之间夹持挠曲产生部件61(详 细见后述)来进行栽置。图12,为表示夹持挠曲产生部件61将重量测 量仪10载置于载置台51的状态的示意图。在该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 式同样将秤砣54安装于钩部53来进行加重。于是,如图13所示,可 以成为在重量测量仪10产生上述那样的挠曲的状态。由此,可以进行 考虑了在实际使用状况下产生的挠曲的适当的调整。
17以下,说明挠曲产生部件61的详细情况.图14,为上述的挠曲产生 部件61的一例的外观。图14中(A)为俯视图,(B)为左视图,(C)为 右视图,(D)为正视图,(E)为后视图,(F)为仰视图。另外,图14中 (G)为立体图。如图14所示,挠曲产生部件61,具有长方形的板状的 形状。该形状为,模仿重量计量对象物接触承栽台的区域、即负荷的作用 区域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人的足底.为此,考虑足底大小的个 人差等,另外,为了不使加重集中于一点,为具有一定面积的长方形的形 状。而且,将一个设想为单足程度,作为双足而使用共两个挠曲产生部件。
接着,对于上述挠曲产生部件61的材质进行说明。挠曲产生部件 61所使用的材质,优选为具有一定程度弹性的材料。这是为了,即使在 将负荷作用于重量测量仪IO,且产生了挠曲的状态下,向挠曲产生部件 61的端部施加应力,如果在挠曲产生部件61具有弹性则被分散,从而 不阻碍重量测量仪10的挠曲。另外是因为,由于具有弹性,可以防止 由于调整工序的处理而弄伤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的情况。作为该挠曲产
生部件61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由酯系聚氨酯构成的部件。具 体地说,为如下这样的酯系聚氨酯,即,比重为1.20,肖式現变为肖式A70 (棒球的软球程度的現变),抗拉强度为31.3MPa,拉伸为650%,耐热性 70匸,耐寒性为-20匸。
下面,对使用挠曲产生部件61进行了调整的情况,和未使用挠曲产 生部件61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的效果之差,使用图15以及图16进行 说明。图15为表示将未使用挠曲产生部件(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 进行了调整的重量测量仪IO,使用于其它的检查机,而将34kg、 68kg、 102kg、 136kg的种砣放于承载台时所检测出的结果的表。另外,图16 为表示将使用挠曲产生部件(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了调整的 重量测量仪IO, 4吏用于其它的检查机,而将34kg、 68kg、 102kg、 136kg 的秤砣放于承载台时所检测出的结果的表。两者都为,对于各负荷各计 量10次的结果(在图15以及图16中,以"样本No"为标记),将10 次中的最大值作为MAX、最小值作为MIN,将10次的平均值作为AVG 来表示。而且,将该平均值AVG与实际装载的秤砣的重量(基准值) 之差,作为"与基准之差"来表示。例如,在图15中,装有34kg的种砣时的检测值的"与基准之差" 为"-0.191",与此相对,在图16中,为"-0.027"的值。即,使用 挠曲产生部件61进行了调整的重量测量仪10,实际的计量物的重量与 所检测出值的误差较小。
另外,在图15中,34kg时的"与基准之差"为"-0.191",与此相 对,136kg时的"与基准之差"为"-0.504"。而且,两值之差为 "-0.313"。与此相对,在图16中,两值为"-0.027"和"0.133"。而且, 两值之差为"0.106",因此与图15的情况相比为较小的值。即,无论在 图15、图16的哪一种情况下,随着测量对象物重量的增加,"与基准之 差"都有逐渐变大的倾向,然而在图16的情况下,其变动较小。即, 使用挠曲产生部件61进行了调整的重量测定仪10,显示出可以进行精 度更高的计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挠曲产生部件61进行调整,可以 创造出更接近实际使用时的状态来进行调整。由此,可以进行适当的调 整,可以进一步提高重量测量仪10的计量精度。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挠曲,通过夹持具有弹性的部 件(聚氨酯制的挠曲产生部件)来产生上述那样的挠曲。然而,只要能 够产生挠曲,则不限于夹持这样的部件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没计如下 的结构在载置台51上的设置有上述挠曲产生部件61的位置开i殳贯穿 孔,并穿过该贯穿孔从下方施加机械压力。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点, 只不过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对其范围进行限定而进行的说明。不 言而喻可以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种种的改进或变形。
权利要求
1. 一种调整用加重机,其用于重量测量仪的调整,且该重量测量仪以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支撑承载台,并根据由各负荷传感器部检测的负荷值测量放于该承载台的测量对象物的重量,上述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部(51),支撑上述重量测量仪;加重部(53),用于对上述多个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个别地施加规定的负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是以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为水平的方式进行支撑;上述加重部,是以与上逸承载台面为垂直方向的方式在上述负荷传感 器部施加上述规定的负荷。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以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朝向重力方向的方式支撑该重量测量仪;上述加重部,在竖直方向施加上述规定的负荷。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重部,对上述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施加相同值的负荷。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用加重M具有挠曲产生部(61 ),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用于载置上述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 将上述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和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上述载置台,上述挠曲产生部是以净皮夹持于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和上述重量测量仪 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的弹性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产生部是具有模仿上述测量对象物与上述承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产生部,是肖式現变为肖式A70的弹性体。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产生部,由酯系聚JU旨构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挠曲产生部(61 ),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用于载置上述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 将上述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和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上述载置台,上述挠曲产生部是以被夹持于上述载置台的栽置面和上述重量测量仪 的承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的弹性体。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挠曲产生部是具有模仿上述测量对象物与上a载台接触的区域 的形状的弹性体。
1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挠曲产生部(61 ),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规定的压力而使其产生挠曲。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用于载置上述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 将上述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和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载置于上述载置台,上述挠曲产生部是以被夹持于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和上述重量测量仪 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的弹性体。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产生部是具有^^仿上述测量对象物与上^载台接触的区域的形状的弹性体。
1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挠曲产生部(61 ),且该挠曲产生部(61)用于通过在上述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施加规定的压力而4吏其产生挠曲。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用于载置上述重量测量仪的载置台, 将上述重量测量仪,以该重量测量仪的承载台面和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水平相对的方式栽置于上述载置台,上述挠曲产生部是以被夹持于上述载置台的载置面和上述重量测量仪 的承载台面之间的方式而设置的弹性体。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挠曲产生部是具有模仿上述测量对象物与上a载台接触的区域 的形状的弹性体。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用加重机,还具有检测值取得部,取得由上述加重部施加了负荷的各负荷传感器部输出的检测值;设定部,用于将上迷检测值取得部取得的检测值与该检测值的输出源 的负荷传感器部相对应而在上述重量测量仪中进行设定。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调整用加重机,其特征在于, 上ii^q重部,可以对施加于上迷负荷传感器部的负荷值进,整, 上述设定部,将基于通it^加不同值的负荷而检测出的多个负荷值的数据,在上述重量测量仪中进行设定。
21. —种调整用加重方法,用于重量测量仪的调整,且该重量测量仪 用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支撑承载台,并将由各负荷传感器部检测的负荷值进 行计算处理,来测量放于该承载台的测量对象物的重量,上述调整用加重 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步骤(步骤1),支撑上述重量测量仪; 加重步骤(步骤4、 5),对在上述支撑步骤中被支撑的重量测量仪的 上述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个别地施加规定的负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整用加重机及调整用加重方法。用支撑部支撑重量测量仪,该重量测量仪为,以多个负荷传感器部支撑承载台,并根据由各负荷传感器部检测的负荷值测量放于该承载台的测量对象物的重量。并且,用加重部,对该被支撑的重量测量仪的负荷传感器部的每一个,个别地施加规定的负荷。
文档编号G01G23/00GK101424566SQ200810007250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1日
发明者山崎仁资, 市川隆次, 梅川雅彦, 森刚史, 流田武, 竹田和宏 申请人:任天堂株式会社;星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