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液化气降温压力储存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化气降温压力储存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量液化石油气的固定储存。
目前,大量液化气的储存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常温压力储存,这种方法要求储罐有较高的耐压能力,要耗费大量金属。另一种是常压地下储存,此方法要求深冷、耗能大。第三种是低温压力储存方法,一般是在液化气进入储罐之前进行降温制冷处理,液化气储入罐内后还要进行维持制冷,需两套制冷设备,而且,在进液时,用定温控制的方法,对组分多变的液化气无区别的制冷到同一温度,使能源、资金消耗很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降温压力储存方法。对储液进行定压控制代替定温控制,使进液的降温制冷和平时维持制冷两部分在一个系统中进行,以便使用低耐压保温储罐,充分利用储罐设计能力、降低能耗、节省资金。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如下经长干线管道输入的液化气(又称热液)首先进入缓冲罐A,然后由烃泵P1送到各低耐压保温储罐B(简称储罐B),热液进入储罐B后,引起罐内液温升高,饱和蒸气压上升,定压控制系统开始工作,定压控制系统由压力变送器S1、2、调节器T1、2、气动调节阀J1、2组成,随着储罐B中液体以沸腾方式不断气化,气动调节阀J2跟踪产气量自动开启,排出的气体流入压力较低的收容罐C中,这样,气化的液化气吸收了大量的气化潜热,使储罐B中液温降低,直至饱和蒸气压等于给定压力为止。气动调节阀J1起调节作用,用于控制输入液流量。
收容罐C是兼用的消防备用罐,它有气相管道与储罐B相连,气动调节阀J2设在其间,当储罐B中的气体进入后,使C罐压力上升,当达到所规定的压力上限时,调节器T2使制冷系统中压缩机K自动投入运转,排出C罐中的气体,当C罐中的气体压力降到规定的下限时,T2关闭制冷系统。
制冷系统由气液分离器D、液化气压缩机K、冷凝器F、冷凝液储罐E组成。从收容罐C被压缩机吸取的气体经压缩、冷凝后,流入冷凝液储罐E,然后由烃泵P2被送回缓冲罐A中,完成制冷过程。
当环境温度高于储液温度时,外界热量侵入储罐使液体温度升高,压力上升,以及当进液过程中,气相空间受压使罐内压力上升时,可通过降温制冷的相同程序达到维持制冷的目的。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来液的降温制冷和平时维持制冷两部分合二为一,省去了一套制冷设备;用定压控制方法取代定温控制的方法,减少了对组分多变的液化气无区别地制冷,从而充分利用了储罐设计能力,节约了能源消耗。这种方法较常温压力储存方法节约投资约三分之一,可以降低储罐设计压力,减少用钢量和占地面积。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实施例。
附图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原理图,其中A-缓冲罐、B-低耐压保温储罐、C-收容罐(兼作备用罐)、D-气液分离器、E-冷凝液储罐、F-冷凝器、J1、J2-气动调节阀、K-液化石油气压缩机、P1、P2-烃泵、S1、S2-压力变送器、T1、T2-调节器、--液相管道、-·--气相管道、--控制管线。
本实施例可用于储存能力为1万吨液化石油气储备厂。缓冲罐为两个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球罐,其直径为13.2米,罐壁厚为50毫米,设计压力为18千克力/平方厘米(绝)。
低耐压保温储罐为12个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球罐,其直径为15.7米,罐壁厚为32毫米,耐压10千克力/厘米2(绝),其中之一作为收容罐和消防备用罐。储罐定压值为8.4千克力/平方厘米(绝),收容罐的上限压力为7.5千克力/平方厘米(绝),下限压力为7千克力/平方厘米(绝)。定压控制系统中包括压力变送器、调节器、气动调节阀。
制冷系统中设有4MG-3/16-24无油润滑液化石油气循环压缩机四台,气液分离罐一台,FLB800-180-24-4型浮头式冷凝器三台,10立米卧式冷凝液储罐一台,DL12-15×3立式烃泵两台。
显而易见,设计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液化气,不同的储备条件,选择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来组成该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化气降温压力储存方法,其特征在于(a)来液首先进入缓冲罐,然后(b)输送到各低耐压保温储罐;(c)采用定压控制,使储罐进液时调节阀开度跟踪产气量;(d)储罐气相空间的气体经过定压调节装置,流入压力较低的收容罐中,(e)收容罐内压力达到定值后,制冷系统开始工作,气体经制冷系统冷凝成液相后被送回缓冲罐。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f)在(c)中定压控制装置由压力变送器,调节器及气动调节阀组成;(g)在(d)中的收容罐利用的是消防备用罐。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别适用于大量液化气固定储存的降温压力储存方法。用控制储液压力的办法将进液的降温制冷和平时维持制冷两部分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可以降低储罐的设计压力,从而节省大量钢材,减少投资,较传统的控制进液温度的办法更能充分利用储罐的设计能力和降低能耗。
文档编号F17C5/02GK87103067SQ87103067
公开日1987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1987年4月28日
发明者王策民, 周本菊, 陆念馨, 何新明 申请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设计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