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减震杆、活动轴、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线圈、电位器、支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底座;该电磁减震器,通过增加电位器及支杆,可以在车辆负荷及道路质量不一样时,通过调节流经电磁线圈的电流来调节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达到保证车辆行驶地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的目的,减震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市场价值。
【专利说明】
一种电磁减震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减震器,是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及舒适性的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更加普遍,传统汽车的减震器普遍采用弹簧式,这种减震器存在如下缺陷:1、因为弹簧的硬度是不可变的,当车内人员及货物稀少时,由于汽车的颠簸,过硬的弹簧起不到缓冲作用,车内乘员就感到很不舒适;当车内人员及货物重且多时,弹簧将被压缩到极限,弹簧也就起不到缓冲作用,车内乘员也感到很不舒适。
[0003]2、由于汽车负荷的不定性,导致弹簧硬度难以确定,缩短弹簧寿命。
[0004]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现有的减震装置也越来越多,目前,减震器有油压式、弹簧式、电磁式等几种类型,油压式的密封件容易老化,易造成漏油和污染环境问题;弹簧式在反复的频繁的形变中容易产生疲劳、断裂;电磁式应用两个相同磁极产生排斥力所得到的磁悬浮来达到良好的震动距离,但是,由于车载负荷和道路质量的差距大,同样的电磁减震不能更好地保护车辆的安全行驶和车上所载物体的安全。
[0005]针对这种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减震杆、活动轴、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线圈、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位器、支杆、底座;通过增加电位器及支杆,可以在车辆负荷及道路质量不一样时,通过调节流经电磁线圈的电流来调节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减震器,克服现有的电磁减震器不能很好地保护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及车内成员的舒适性。
[0007]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减震杆、活动轴、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线圈;所述上筒体的一端设置于下筒体内,上筒体与下筒体滑动配合;所述减震杆设置于上筒体内;所述活动轴设置于下筒体内;所述第一电磁铁设置于减震杆的下端,第二电磁铁设置于活动轴的上端;其中,还包括电位器、支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底座;所述支杆与上筒体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于第一电磁铁上;所述第一电源a端经过电位器与第一电磁线圈m端连接,第一电源b端通过第一开关与第一电磁线圈η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通过第二开关与第一电磁线圈连接;所述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设置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与活动杆固定连接。
[0008]上述一种电磁减震器,所述第二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当第一电磁线圈通电时,第一电磁铁的上端电磁极性为N极,利用同极相斥的原理来减小汽车的震动,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
[0009]上述一种电磁减震器,所述减震杆与上筒体螺纹连接,所述活动轴与下筒体螺纹连接。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减震杆、活动轴、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线圈,还包括电位器、支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底座;通过增加电位器及支杆,可以在车辆负荷及道路质量不一样时,通过调节流经第一电磁线圈的电流来调整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达到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的目的,减震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市场价值。
[0011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减震器的电位器的电路连接图。
[0014]附图1标记说明:1、上筒体;2、下筒体;3、减震杆;4、活动轴;5、第一电磁铁;6、第二电磁铁;7、第一电磁线圈;8、电位器;9、支杆;14、底座。
[0015]附图2标记说明:10、第一电源;11、第二电源;12、第一开关;13、第二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17]实施例1:为了克服现有的电磁减震器不能很好地保护车辆的安全行驶及车辆上所载物体的安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2、减震杆3、活动轴4、第一电磁铁5、第二电磁铁6、第一电磁线圈7;上筒体I的一端设置于下筒体2内,上筒体I与下筒体2滑动配合;减震杆3设置于上筒体I内;活动轴4设置于下筒体2内;第一电磁铁5设置于减震杆3的下端,第二电磁铁6设置于活动轴4的上端;其中,还包括电位器8、支杆9、第一电源10、第二电源11、第一开关12、第二开关13;支杆8与上筒体I连接;第一电磁线圈7设置于第一电磁铁5上;第一电源10的a端经过电位器8与第一电磁线圈7的m端连接,第一电源10的b端通过第一开关12与第一电磁线圈7的η端连接;第二电源11通过第二开关13与第一电磁线圈7连接;第一开关12与第二开关13设置于底座14上;底座14与活动杆4固定连接。
[0018]其中,第二电磁铁6的下端为N极,当第一电磁线圈7通电时,第一电磁铁5的上端电磁极性为N极;当车辆负荷较重,同时减震杆负重时,启动第一开关12通电,上筒体I被压入下筒体2内,同上筒体I连接的支杆9向下移动,电位器8阻值变小,第一电磁线圈7的电流增大,第一电磁铁5的N极与第二电磁铁6的N极相斥力度增大,使车辆减少震动;当道路差、车辆负荷轻的情况下,由于弹跳力加大,启动第二开关13通电,第一电磁线圈7产生磁场运动,增加第一电磁铁5与第二电磁铁6的同极性的相斥力度,减少车辆震动;该电磁减震器可以根据车辆所载物体的轻重程度调整磁力大小的目的,更好地保护车辆和车载物的安全及行驶的质量。
[0019]其中,减震杆3与上筒体I螺纹连接,活动轴4与下筒体2螺纹连接。当车辆负荷较重时,电位器8因上筒体I受力向下运动通过支杆9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流经第一电磁线圈7的电流大小,进而调节电磁铁同极性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保证车辆行驶地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
[0020]其中,减震杆3与上筒体I螺纹连接,活动轴4与下筒体2螺纹连接。
[0021]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图2是电位器8与第一电源10、第二电源11、第一开关12、第二开关13及第一电磁铁5的电路连接图,当车辆负荷较重时,同时减震杆3负重时,启动第一开关12通电,上筒体I被压入下筒体2内,同上筒体I连接的支杆9向下移动,电位器8阻值变小,第一电磁线圈7的电流增大,第一电磁铁5的N极与第二电磁铁6的N极相斥力度增大,使车辆减少震动;当道路差、车辆负荷轻的情况下,由于弹跳力度加大,启动第二开关13通电,第一电磁线圈7产生磁场运动,增加第一电磁铁5与第二电磁铁6的同极性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保证车辆行驶地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
[0022]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减震杆3与上筒体I螺纹连接;活动轴4与下筒体2活动连接;活动轴4与底座14固定连接;当减震杆3或活动轴4使用时间过长时,只需要拧下重新安装即可完成更换。
[0023]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磁减震器,包括上筒体(I)、下筒体(2)、减震杆(3)、活动轴(4)、第一电磁铁(5)、第二电磁铁(6)、第一电磁线圈(7)、底座(14);所述上筒体(I)的一端设置于下筒体(2)内,所述上筒体(I)与下筒体(2)滑动配合;所述减震杆(3)设置于上筒体(I)内,所述活动轴(4)设置于下筒体(2)内;所述第一电磁铁(5)设置于减震杆(3)的下端,所述第二电磁铁(6)设置于活动轴(4)的上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位器(8)、支杆(9)、第一电源(10)、第二电源(11)、第一开关(12)、第二开关(13);所述支杆(9)与上筒体(I)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线圈(7)设置于第一电磁铁(5)上;所述第一电源(10)a端经过电位器(8)与第一电磁线圈(7)m端连接,第一电源(10)b端通过第一开关(12)与第一电磁线圈(7)n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11)通过第二开关(13)与第一电磁线圈(7)连接;所述第一开关(12)与第二开关(13)设置于底座(14)上;所述底座(14)与活动杆(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铁(6)的下端为N极,当第一电磁线圈(7)通电时,所述第一电磁铁(5)的上端电磁极性为N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杆(3)与上筒体(I)螺纹连接,所述活动轴(4)与下筒体(2)螺纹连接。
【文档编号】F16F6/00GK205689655SQ201521060218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9日 公开号201521060218.2, CN 201521060218, CN 205689655 U, CN 205689655U, CN-U-205689655, CN201521060218, CN201521060218.2, CN205689655 U, CN205689655U
【发明人】王泊洋
【申请人】西安仁安电控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