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8580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包括下衬套、上衬套,下衬套包括主体部及环状支撑部,上衬套包括副体部及环状支架部,主体部具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下衬套的主体部由端面环形凹槽分割成外主体部和内主体部,在端面环形凹槽底端放置第一减震丝网,上衬套与下衬套相互套接,上衬套的副体部端面抵接在第一减震丝网上端,发动机隔热罩抵接在下衬套外主体部的端面上,上衬套的环状支架部与发动机隔热罩间设有第二减震丝网,下衬套的环状支撑部与发动机隔热罩间设有第三减震丝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牢固、减震性能佳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解决了经长久使用后减震丝网变薄导致隔热罩本体上安装孔受力开裂的问题。
【专利说明】
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是隔热罩与排气歧管连接,该排气歧管隔热罩一般为镀铝板,采用冲压工艺冲压成型,通过在镀铝板本体上直接冲裁螺栓安装孔,传统的安装方式是直接用螺栓通过螺栓安装孔将隔热罩连接在发动机排气歧管上。对于这种设计,当汽车在恶劣工况下长期使用时,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容易出现裂纹或断裂,且噪音大,这严重影响该部件的实效,若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掉落,还会威胁驾驶员的安全。
[000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04553655U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上的减震装置,包括下衬套、上衬套、不锈钢丝,下衬套包括圆筒状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底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撑部,上衬套包括圆筒状的副体部及由副体部顶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架部;下衬套的主体部卡设于隔热罩的安装孔中,且隔热罩抵在所述下衬套的支撑部的上表面;上衬套的副体部与所述下衬套的主体部相互套接;不锈钢丝套设于隔热罩与所述上衬套的支架部之间。上述改进振动耐久有明显的改善且更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上衬套及下衬套的高度固定,经过长时间应力作用,不锈钢丝的厚度可能会发生变薄现象,隔热罩本体会和不锈钢丝之间出现间隙,使隔热罩本体发出噪音,安装孔收到隔热罩本体震动方向出现应力的作用,导致隔热罩安装孔撕裂,另外还存在上衬套与下衬套间配合不当安装出现误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牢固、减震性能佳的排气管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并解决了经长久使用后减震丝网变薄导致隔热罩本体上安装孔受力开裂的问题。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方案来实现的:
[0006]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包括下衬套、上衬套,所述下衬套包括圆筒状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底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撑部,所述上衬套包括圆筒状的副体部及由副体部顶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架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衬套的主体部由一端面环形凹槽分割形成外主体部和内主体部,在所述端面环形凹槽底端放置第一减震丝网,所述上衬套所述下衬套相互套接,所述上衬套的副体部端面抵接在第一减震丝网上端,所述发动机隔热罩抵接在所述下衬套外主体部的端面上,所述上衬套的环状支架部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之间设有第二减震丝网,所述下衬套的环状支撑部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之间设有第三减震丝网。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衬套的外主体部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的内主体部的长度的I/2-2/3。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衬套的副体部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的内主体部的长度的2/3。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配合牢度佳、结构简单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下衬套内、外主体部的设计使得其与上衬套的结合更加牢固,在其使用过程中,即使减震丝网受到磨损变薄,由于在螺栓紧固后,其上、下衬套紧密套接,而其中的减震丝网受到轴向压力,由于减震丝网具有一定储存轴向应力的性能,在隔热罩本体震动过程中,即使减震丝网磨损变薄,其储存在减震丝网内的应力释放,可弥补减震丝网与隔热罩本体间的间隙,进而减少在长时间震动过程中隔热罩本体承受的应力,防止其受力破裂。而设置在下衬套凹槽内的减震丝网更进一步的加强了其减震性能,使得上、下衬套在震动中可以得到缓冲,提高了减震装置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0]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包括下衬套2、上衬套I,所述下衬套2包括圆筒状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底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撑部203,所述上衬套I包括圆筒状的副体部102及由副体部顶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架部101,所述主体部具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7,所述下衬套2的主体部由一端面环形凹槽8(第一减震丝网未标出)分割形成外主体部202和内主体部201,在所述端面环形凹槽8底端放置第一减震丝网6,所述上衬套I所述下衬套2相互套接,所述上衬套I的副体部102的下端面抵接在第一减震丝网6上端,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丝网6的设计可以缓冲本实用新型在震动中产生的上衬套I与下衬套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提高其牢固性的同时也增强其减震性能;所述发动机隔热罩4抵接在所述下衬套2外主体部202的上端面上,所述上衬套I的环状支架部101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4之间设有第二减震丝网3,所述下衬套2的环状支撑部203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4之间设有第三减震丝网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衬套2的外主体部202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2的内主体部201的长度的1/2-2/3,所述上衬套I的副体部102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2的内主体部201的长度的2/3。使得上衬套I与下衬套2的套接有一定灵活性并且更加牢固。
[0013]本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配合牢度佳、结构简单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下衬套2外主体部202与内主体部201的设计使得其与上衬套I的结合更加牢固,在其使用过程中,即使减震丝网受到磨损变薄,由于在螺栓紧固后,其上衬套I与下衬套2紧密套接,而其中的减震丝网受到轴向压力,由于减震丝网具有一定储存轴向应力的性能,在隔热罩本体震动过程中,即使减震丝网磨损变薄,其储存在减震丝网内的应力释放,可弥补减震丝网与隔热罩本体间的间隙,进而减少在长时间震动过程中隔热罩本体承受的应力,防止其受力破裂。而设置在下衬套端面环形凹槽8内的第一减震丝网6更进一步加强了其减震性能,使得上衬套I与下衬套2在震动中可以得到缓冲,提高了减震装置的质量。
【主权项】
1.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包括下衬套、上衬套,所述下衬套包括圆筒状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底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撑部,所述上衬套包括圆筒状的副体部及由副体部顶端垂直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环状支架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衬套的主体部由一端面环形凹槽分割形成外主体部和内主体部,在所述端面环形凹槽底端放置第一减震丝网,所述上衬套与所述下衬套相互套接,所述上衬套的副体部端面抵接在第一减震丝网上端,所述发动机隔热罩抵接在所述下衬套外主体部的端面上,所述上衬套的环状支架部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之间设有第二减震丝网,所述下衬套的环状支撑部与所述发动机隔热罩之间设有第三减震丝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衬套的外主体部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的内主体部的长度的1/2-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隔热罩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衬套的副体部的长度为所述下衬套的内主体部的长度的2/3。
【文档编号】F16F7/00GK205678042SQ201620529426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日 公开号201620529426.0, CN 201620529426, CN 205678042 U, CN 205678042U, CN-U-205678042, CN201620529426, CN201620529426.0, CN205678042 U, CN205678042U
【发明人】卢劲松
【申请人】瑞安市劲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