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如附图1所示,包括下包胶钢套11、阻尼器组件12、钢丝挡圈13、下弹簧座14、弹簧垫片15、减震弹簧16、防尘罩17、上弹簧座18、上接头19、上包胶钢套20、六角螺母21和中心橡胶22,所述下包胶钢套11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12下端,钢丝挡圈13安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壁上,下弹簧座14安装在贮油管壁上位于钢丝挡圈13外侧,弹簧垫片15安装在下弹簧座14内侧,防尘罩17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上端外侧,防尘罩17上端安装在上弹簧座18上,减震弹簧16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和防尘罩17外侧并位于弹簧垫片15和上弹簧座18之间,上接头19与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并位于上弹簧座18外侧,上包胶钢套20安装设置在上接头19上端,六角螺母21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上位于上弹簧座18下端,中心橡胶22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上位于六角螺母21下端;虽然上述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震效果,但仍然存在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不好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更好的可通过充气气压来补充增强减震效果的摩托车后减震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下包胶钢套、阻尼器组件、下弹簧座、减震弹簧、上弹簧座、上接头、上包胶钢套、六角螺母、中心橡胶、下接头、锁紧螺母和气囊充气装置,所述下包胶钢套安装固定在下接头下端,下接头上端与阻尼器组件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下弹簧座安装在下接头上端,锁紧螺母紧固固定在下接头上位于下弹簧座下方,上弹簧座安装在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上端,减震弹簧套装在阻尼器组件外侧位于下弹簧座和上弹簧座之间,上接头安装固定在上弹簧座上端,上包胶钢套安装设置在上接头上端,六角螺母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下接头上方,中心橡胶套装在阻尼器组件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六角螺母上端,气囊充气装置与上接头固定连接并与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相通。
[0006]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充气装置包括接头通孔螺丝、第一气管接头、气管、第二气管接头、气囊和气嘴垫,气管一端通过第一气管接头与接头通孔螺丝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接头与气囊连接,接头通孔螺丝安装固定在上接头上并与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相通,气嘴垫安装设置在气囊下端。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安装固定在下接头上位于锁紧螺母和下弹簧座之间。
[000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其上接头固定连接有气囊充气装置且该气囊充气装置与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相通,可以利用气囊充气来补充阻尼器组件的油压阻力,具有可进一步增强摩托车后减震器的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的优点,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目前现有的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简单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的简单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1、下包胶钢套;12、阻尼器组件;13、钢丝挡圈;14、下弹簧座;15、弹簧垫片;16、减震弹簧;17、防尘罩;18、上弹簧座;19、上接头;20、上包胶钢套;21、六角螺母;22、中心橡胶;23、下接头;24、锁紧螺母;25、调节螺母;26、接头通孔螺丝;27、第一气管接头;28、气管;29、第二气管接头;30、气囊;31、气嘴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0014]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下包胶钢套11、阻尼器组件12、下弹簧座14、减震弹簧16、上弹簧座18、上接头19、上包胶钢套20、六角螺母21、中心橡胶22、下接头23、锁紧螺母24和气囊充气装置,下包胶钢套11安装固定在下接头23下端,下接头23上端与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下弹簧座14安装在下接头23上端,锁紧螺母24紧固固定在下接头23上位于下弹簧座14下方,上弹簧座18安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上端,减震弹簧16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外侧位于下弹簧座14和上弹簧座18之间,上接头19安装固定在上弹簧座18上端,上包胶钢套20安装设置在上接头19上端,六角螺母21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下接头23上方,中心橡胶22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六角螺母21上端,气囊充气装置与上接头19固定连接并与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相通。
[0015]具体的,上述气囊充气装置包括接头通孔螺丝26、第一气管接头27、气管28、第二气管接头29、气囊30和气嘴垫31,气管28 —端通过第一气管接头27与接头通孔螺丝26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接头29与气囊30连接,接头通孔螺丝26安装固定在上接头19上并与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相通,气嘴垫31安装设置在气囊30下端。
[0016]在下接头23上位于锁紧螺母24和下弹簧座14之间还安装固定有调节螺母25。
[00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其上接头19固定连接有气囊充气装置且该气囊充气装置与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相通,可以利用气囊充气来补充阻尼器组件12的油压阻力,可进一步增强摩托车后减震器的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使得摩托车后减震器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更好。
[0018]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下包胶钢套(11 )、阻尼器组件(12)、下弹簧座(14)、减震弹簧(16)、上弹簧座(18),上接头(19),上包胶钢套(20),六角螺母(21)和中心橡胶(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接头(23)、锁紧螺母(24)和气囊充气装置,所述下包胶钢套(11)安装固定在下接头(23)下端,下接头(23)上端与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下弹簧座(14)安装在下接头(23)上端,锁紧螺母(24)紧固固定在下接头(23)上位于下弹簧座(14)下方,上弹簧座(18)安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上端,减震弹簧(16)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外侧位于下弹簧座(14)和上弹簧座(18)之间,上接头(19)安装固定在上弹簧座(18)上端,上包胶钢套(20)安装设置在上接头(19)上端,六角螺母(21)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下接头(23)上方,中心橡胶(22)套装在阻尼器组件(12)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六角螺母(21)上端,气囊充气装置与上接头(19)固定连接并与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装置包括接头通孔螺丝(26)、第一气管接头(27)、气管(28)、第二气管接头(29)、气囊(30)和气嘴垫(31),气管(28 ) —端通过第一气管接头(27 )与接头通孔螺丝(26 )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气管接头(29)与气囊(30)连接,接头通孔螺丝(26)安装固定在上接头(19)上并与阻尼器组件(12)的贮油管相通,气嘴垫(31)安装设置在气囊(30)下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螺母(25),所述调节螺母(25)安装固定在下接头(23)上位于锁紧螺母(24)和下弹簧座(14)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包括下包胶钢套、阻尼器组件、下弹簧座、减震弹簧、上弹簧座、上接头、上包胶钢套、六角螺母、中心橡胶、下接头、锁紧螺母和气囊充气装置,其上弹簧座安装在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上端,减震弹簧套装在阻尼器组件外侧位于下弹簧座和上弹簧座之间,六角螺母安装固定在阻尼器组件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下接头上方,中心橡胶套装在阻尼器组件的活塞杆下端并位于六角螺母上端,气囊充气装置与上接头固定连接并与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相通;本实用新型其上接头固定连接有气囊充气装置且该气囊充气装置与阻尼器组件的贮油管相通,可以利用气囊充气来补充阻尼器组件的油压阻力,具有减震及减震缓冲效果更好的优点。
【IPC分类】F16F13/00
【公开号】CN205047732
【申请号】CN201520816330
【发明人】颜幼未
【申请人】福建省晋江市东石耐特克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