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回转驱动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
【背景技术】
[0002]回转驱动由蜗杆、回转支承、蜗壳、马达等部件构成。由于主要部件采用回转支承,因此可以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翻力矩。回转驱动跟传统的回转类产品相比,具有安装简便、易于维护的特点,更大程度上节省安装空间。该产品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广泛使用于重型平板运输车、集装箱起重机、随车吊、采矿机械、高空作业车、雷达装置、巡日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工程机械及新能源领域。
[0003]回转驱动安装在主机上时,回转支承和蜗杆的啮合齿侧间隙对主机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保证回转驱动的运转灵活性和平稳型,对于回转驱动的回转支承和蜗杆的齿侧间隙具有一定的要求。通常使用的回转驱动装置的蜗杆安装在蜗壳内,蜗杆与蜗壳是同轴装配的,装配时调整好蜗杆与回转支承的啮合间隙后,用定位销把回转支承固定在蜗壳上。这样装配的回转驱动装置的蜗杆与回转支承的啮合侧隙是固定的,普通回转驱动的外壳安装孔分布圆、回转支承外圈安装孔分布圆、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滚道及蜗轮的分度圆有严格的同轴度要求,回转支承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直径是定值,由于回转驱动蜗杆与蜗壳安装孔的相对位置已固定,而蜗壳安装孔和回转支承内圈的安装孔是对应的,故蜗杆和回转支承内圈的安装孔间的距离被固定,以满足蜗轮蜗杆的啮合中心距,生产过程中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高,齿侧间隙属于不可调整状态。回转驱动装置经常用于低速重载的工作场合中,随着持续的使用,回转支承蜗杆的磨损造成了齿侧间隙的增加,并且无法再次调节补偿齿侧间隙的增加值,造成啮合冲击持续增加,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急剧恶化,大大缩短了回转驱动的工作寿命,增加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使得蜗杆和回转支承的啮合齿侧间隙可调,增大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范围,保证蜗轮蜗杆齿侧间侧隙能够调整到最优值,使啮合状态保持在最佳,进而改善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提高回转驱动的工作性能和寿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它包括蜗壳、回转支承、轴承、连接端轴承盖、蜗杆、固定螺钉和固定端轴承盖,回转支承和蜗杆设置在蜗壳内,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间形成滚道,内圈为无齿圈,夕卜圈为有齿圈,夕卜圈与蜗杆啮合,在内圈中部固定设置有若干安装孔,内圈的安装孔位于同一圆周上并构成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不重合,内圈通过固定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蜗杆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分别通过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压盖在两个轴承外侧。
[0006]所述的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间设置为偏心结构,偏心量为O?2mm,回转支承与蜗杆的齿侧间隙的变动范围为-0.7?+0.7mm。
[0007]所述的内圈的安装孔至少设置三个。
[0008]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的加工方法如下:
[0009](I)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中的回转支承的制造与普通回转支承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圈上安装孔分布圆与滚道偏心量的实现,其余与普通回转支承的加工方法一致。偏心安装孔在数控钻床上校圆,校圆中心和回转支承滚道中心同心,然后往X或Y坐标系偏移一个变量,输入正常的孔加工程序,把安装孔和定位孔加工完成。
[0010](2)根据齿侧间隙的要求进行装配,通过旋转安装孔和定位孔修正齿侧间隙,达到设计要求。
[0011]将回转驱动中回转支承的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与滚道同轴改为偏心,是一种以最简单有效的结构解决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无需新的设备,继承了现有的成熟工艺,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0012](I)与普通回转驱动相比,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放宽了蜗壳安装孔与蜗杆间距的公差范围,降低加工难度,即蜗壳安装孔与蜗杆间距按照理论值进行加工时,若加工误差较大,也可通过回转支承内圈的转位安装实现补偿,降低蜗壳废品率。而蜗壳安装孔与蜗杆间距的公差范围的放宽,也降低了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3](2)普通回转驱动在安装使用时,回转支承蜗杆齿侧间隙的调节量只能靠螺栓与安装孔间隙保证,调节量极其有限。采用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后,可大大增加回转支承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范围,保证回转支承蜗杆齿侧间侧隙能够调整到最优值。齿轮磨损后,通过内圈转位的安装方式,重新调节回转支承蜗杆啮合中心距,使啮合状态保持在最佳,进而改善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提高回转驱动的工作性能和寿命。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使得蜗杆和回转支承的啮合齿侧间隙可调,增大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范围,保证蜗轮蜗杆齿侧间侧隙能够调整到最优值,使啮合状态保持在最佳,进而改善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提高回转驱动的工作性能和寿命O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回转支承与蜗杆啮合示意图。
[0018]图4是齿侧间隙在最大值时的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齿侧间隙在最小值时的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R为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半径;e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间的偏心量山为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与滚道同轴时,蜗杆和回转支承内圈安装孔间的距离;I?VID为内圈的安装孔编号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见附图,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它包括蜗壳1、回转支承2、轴承3、连接端轴承盖4、蜗杆5、固定螺钉6和固定端轴承盖7,回转支承和蜗杆设置在蜗壳内,回转支承包括内圈22和外圈21,内圈和外圈间形成滚道23,内圈为无齿圈,外圈为有齿圈,外圈与蜗杆啮合,在内圈中部固定设置有若干安装孔221,内圈的安装孔位于同一圆周上并构成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222与滚道的圆心24不重合,滚道的圆心即为回转支承的中心,同样也是外圈圆心和内圈圆心,内圈通过固定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蜗杆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分别通过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压盖在两个轴承外侧。
[0022]所述的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间设置为偏心结构,偏心量e为O?2臟,回转支承与蜗杆的齿侧间隙的变动范围为-0.7?+0.7mm。
[0023]将回转驱动中回转支承上的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与滚道同轴改为存在一定的偏心量e后,内圈的安装孔与回转支承中心的最大距离为R+e,由于L值是固定的,则回转驱动中蜗杆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间的啮合中心距变为a+e,回转支承蜗杆的啮合齿侧间隙也相应产生变化。
[0024]内圈的安装孔与回转支承中心的最小距离为R_e,由于L值是固定的,则回转驱动中蜗杆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间的啮合中心距变为a-e,回转支承蜗杆的啮合齿侧间隙也相应产生变化,所以,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与回转支承中心存在偏心量e后,回转支承蜗杆的啮合中心距由固定值a变为可在a-e至a+e范围内调节。从而使回转驱动的回转支承蜗杆的齿侧间隙相应变化。
[0025]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的加工方法如下:
[0026](I)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中的回转支承的制造与普通回转支承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圈上安装孔分布圆与滚道偏心量的实现,其余与普通回转支承的加工方法一致。偏心安装孔在数控钻床上校圆,校圆中心和回转支承滚道中心同心,然后往X或Y坐标系偏移一个变量,输入正常的孔加工程序,把安装孔和定位孔加工完成。
[0027]( 2 )根据齿侧间隙的要求进行装配,通过旋转安装孔和定位孔修正齿侧间隙,达到设计要求。
[0028]在回转驱动进行装配时,需对内圈的安装孔进行编号标记。当一号孔I处于上方,五号孔V位于下方时,此时,回转驱动齿侧间隙为最大值;当五号孔V处于上方,一号孔I位于下方时,回转驱动齿侧间隙为最小值,通过对于安装孔的旋转装配。当回转驱动齿侧间隙过小时,通过将五号孔V旋转上调,即可放大齿侧间隙;当回转驱动齿侧间隙过大时,通过将一号孔I旋转下调,即可减小齿侧间隙;既可以完成对回转驱动的齿侧间隙调整。
[0029]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使得蜗杆和回转支承的啮合齿侧间隙可调,增大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范围,保证蜗轮蜗杆齿侧间侧隙能够调整到最优值,使啮合状态保持在最佳,进而改善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提高回转驱动的工作性能和寿命O
【主权项】
1.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它包括蜗壳、回转支承、轴承、连接端轴承盖、蜗杆、固定螺钉和固定端轴承盖,其特征在于回转支承和蜗杆设置在蜗壳内,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间形成滚道,内圈为无齿圈,外圈为有齿圈,外圈与蜗杆啮合,在内圈中部固定设置有若干安装孔,内圈的安装孔位于同一圆周上并构成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不重合,内圈通过固定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蜗杆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分别通过螺钉与蜗壳相连接,连接端轴承盖和固定端轴承盖压盖在两个轴承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圈的安装孔分布圆圆心与滚道的圆心间设置为偏心结构,偏心量为O?2mm,回转支承与蜗杆的齿侧间隙的变动范围为-0.7?+0.7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圈的安装孔至少设置三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它包括蜗壳、回转支承、轴承、连接端轴承盖、蜗杆、固定螺钉和固定端轴承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调齿侧间隙式回转驱动,使得蜗杆和回转支承的啮合齿侧间隙可调,增大蜗轮蜗杆啮合中心距的调节范围,保证蜗轮蜗杆齿侧间侧隙能够调整到最优值,使啮合状态保持在最佳,进而改善回转驱动的工作状况,提高回转驱动的工作性能和寿命。
【IPC分类】F16H57/12
【公开号】CN204784637
【申请号】CN201520510802
【发明人】侯宁, 许丽华, 朱良银, 窦方浩, 许阳
【申请人】马鞍山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