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包括本体(1)、纵向油槽(2)、横向油槽(3)和传动齿(4),所述纵向油槽(2)垂直连接在本体(1)的上下底面之间,横向油槽(3)平行于本体(1)的上下底面并且连接在本体(1)的侧壁上,传动齿(4)对称连接在本体(1)的外侧侧壁中部;所述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连接在本体(1)的内侧侧壁上;所述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的条数各为1条;所述传动齿(4)的个数为两个。该发明提供的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克服内螺纹被拉易变形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在机械设备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专利说明】
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内有内螺纹注塑件(带有内螺纹的塑料瓶瓶盖)脱模时,通过在旋转型芯上直接设有传动齿,再利用另一齿轮带动旋转型芯上的传动齿,实现旋转型芯的旋转,从而将内螺纹注塑件从旋转型芯上脱出;在脱模过程中需严格保证旋转型芯与内螺纹注塑件之间的同轴度,否则容易导致注塑件内螺纹拉变形现象,使报废率较高;而且旋转型芯上的传动齿在长期使用后,常因摩擦受损,导致旋转型芯整体报废,造成很大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该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包括本体、纵向油槽、横向油槽和传动齿,所述纵向油槽垂直连接在本体的上下底面之间,横向油槽平行于本体的上下底面并且连接在本体的侧壁上,传动齿对称连接在本体的外侧侧壁中部;所述纵向油槽和横向油槽连接在本体的内侧侧壁上;所述纵向油槽和横向油槽的条数各为1条;所述传动齿的个数为两个。
[0005]所述本体为圆柱体。
[0006]优选的,所述纵向油槽和横向油槽宽度相同。
[0007]所述纵向油槽和横向油槽之间相互垂直。
[0008]所述纵向油槽和横向油槽的宽度分别是本体上下底面直径的1/8。
[000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方案完整,制作简单;克服内螺纹被拉易变形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本体,2、纵向油槽,3、横向油槽,4、传动齿。【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13]该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该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包括本体1、纵向油槽2、横向油槽3和传动齿4,所述纵向油槽2 垂直连接在本体1的上下底面之间,横向油槽3平行于本体1的上下底面并且连接在本体1的侧壁上,传动齿4对称连接在本体1的外侧侧壁中部;所述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连接在本体1的内侧侧壁上;所述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的条数各为1条;所述传动齿4的个数为两个;本体1为圆柱体;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宽度相同;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之间相互垂直;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的宽度分别是本体1上下底面直径的1 /8。[〇〇1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纵向油槽(2 )、横向油槽(3 ) 和传动齿(4),所述纵向油槽(2)垂直连接在本体(1)的上下底面之间,横向油槽(3)平行于 本体(1)的上下底面并且连接在本体(1)的侧壁上,传动齿(4 )对称连接在本体(1)的外侧侧 壁中部;所述纵向油槽(2)和横向油槽(3)连接在本体(1)的内侧侧壁上;所述纵向油槽(2) 和横向油槽(3)的条数各为1条;所述传动齿(4)的个数为两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为圆柱 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油槽(2)和 横向油槽(3)宽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油槽(2)和 横向油槽(3)之间相互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螺纹的齿轮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油槽(2)和 横向油槽(3 )的宽度分别是本体(1)上下底面直径的1 /8。
【文档编号】F16H57/04GK106015519SQ201610535485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8日
【发明人】彭东林
【申请人】彭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