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可推动一些高负载机具的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
目前,在已知的中小型动力转换机构中,大致上包括有燃料式动力转换机构及电能动力转换机构两大类,其中的电能动力转换机构是最为常见的,但其对于一些特定使用的机具,如高负载的砂石输送带、凿井动力机、小型动力机等,由于环境及场所不相配套的问题,再加上电能转换成本过高等问题,所以,此种电能动力转换机构大部分使用于较小型机具及家庭固定场所中,较少为人开发并使用于机动性中型机具上,而且,制造者为求具有高度机动性及安全、经济、实用、便利性,大部分是采用燃料式动力转换机构为主。
以燃料式动力转换机构而言,由于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在功率利用上除因高热而耗损大量功率外,其动力的输出是相当不稳定的,其扭力的刷增或刷减均会导致主动机具产生金属疲劳现象,并产生噪音及空气污染排放等问题。
为此,本申请人设计了申请号为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其结构如
图1至图8所示,其是由主油箱1、马达2、液压轮泵3、双回路油压缸机构4、油压储存槽5、回油管6及主动机具7等元件所组成,其中,主油箱1存放液压油,其上设有观视窗11,侧边位置上具有液压油填注孔12,主油箱1藉由高压管路13连通于液压轮泵13及马达2,马达2带动液压轮泵3高速旋转,将主油箱1内的液压油送于双回路油压缸机构4的前段油压缸41内,形成一小循环系统,以后段油压缸47、油压储存槽5、主动机具7及回油箱6构成一大循环系统推动主动机具7;双回路油压缸机构4的主体结构是由前段油压缸41、前段活塞42、连通式活塞杆43、高密合锁隔盘44、后段活塞45、高压止漏圈46及后段油压缸47等元件所组成,其中的前段油压缸41与后段油压缸47是为同长度的缸体,而后段油压缸47的口径比前段油压缸41口径大,该前、后段油压缸41、47顶口外缘均具有可相互配合的缘部411、471,利用此缘部411、471的并合将两缸体锁固成一体,其间并置一高压止漏圈46于后段油压缸47的内缘唇口472上,高密合锁隔盘44密合螺固于前段油压缸41的端口,将两段缸体区隔成两区域,而连通式活塞杆43贯穿于高密合锁隔盘44的中孔441,而中孔441内嵌设有油封环442,前段活塞42及后段活塞45分别螺固于连通式活塞杆43的两端,并位于各自的缸体内,随由前段油压缸41的油压主动力的推动,迫使后段活塞45将液压油高压输出于油压储存槽5中;双回路油压缸机构4的前段油压缸41接受主油箱1所输送的液压油,而后段油压缸47则接受回油箱6所供应的液压油,在后段油压缸47的入油口及出油口处均装设有止回阀8,止回阀8为球珠式止回阀,其内具有压力簧81、封闭垫圈82及球珠83,两者的设装位置采反向装设;油压储存槽5的外缘具有补强肋条51,在油压储存槽5的结构中包括有一压力表52及一高压泄放管路9,高压泄放管路9通至回油箱6,其上设有一自动调压泄放阀门91,油压储存槽5的另一高压输出管路与主动机具7相通,主动机具7延设有另一回流管71与回油箱6相通,其缺点是输出的流量功率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量输出功率更高的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与申请号为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基本相同,是由主油箱、马达、液压轮泵、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油压储存槽、回油箱及主动机具、各种阀门元件、高压管路元件所构成;其特征在于,双回路油压缸机构不同,本实用新型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主要是在先前双回路油压缸机构上加设一串联式的油压缸,形成以往复式油压缸为中心,构成直线做功力量,同时带动前、后段较大口径的油压缸,在往复式油压缸单一直线一冲程下,即可使前、后段油压缸达到双向供油的能力,提高一倍流量功率的输出。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各部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整体剖视结构和液压油流动示意图(回油冲程状态)。
图4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进油口的止回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出油口的止回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整体剖视结构和液压油流动示意图(压油冲程状态)。
图7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油压储存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申请号是98250953.7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整体平面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相关位置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各部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整体剖视及其液压油流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的止回阀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第二实施例整体剖视及其液压油流动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第三实施例相关位置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5为
图14的整体剖视及其液压油流动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第四实施例整体剖视及其液压油流动示意图。
1为主油箱、11为观视窗、12为填注孔、13为高压管路、2为马达、3为液压轮泵、4为双回路油压缸机构、41为前段油压缸、411为缘部、42为前段活塞、43为连通式活塞杆、44为高密合锁隔盘、441为中孔、442为油封环、45为后段活塞、46为高压止漏圈、47为后段油压缸、471为缘部、472为内缘唇口、5为油压储存槽、51为补强肋条、52为压力表、6为回油箱、7为主动机具、71回流管、8为止回阀、81为压力簧、82为封闭垫圈、83为球珠、9为高压泄放管路、91为自动调压泄放阀门、A4为双回路油压缸机构、A41为往复式油压缸、A411为活塞、A412为连通活塞杆、A413高密合锁隔盘、A4131为中孔、A4132为油封环、A414为缘部、A42前、后段油压缸、A421为高压止漏圈、422为前、后段活塞、A423为缘部、A424为内缘唇口、A8为出、入油口止回阀、A81为压力簧、A82为封闭垫圈、A83为球珠、B13为高压管路、B3为液压轮泵、B4为双回路油压缸机构、B41为外部油压缸、B42为内部油压缸套、B420为活塞、B421为内部油压缸活塞、B43为油路通管、B431为止漏环圈、B432为挡缘、B433为导油口、B5为油压储存槽、B6为回油箱、B8为止回阀、B81为压力簧、B82封闭垫圈、B83为球珠、C4为单活塞油压缸、C41为活塞、C3为液压轮泵、C8为电阀门、C80双向自动控制阀门。
如图9、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A4主要是由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A41、活塞A411、连通活塞杆A412、高密合锁隔盘A413、前、后段油压缸A42、高压止漏圈A421及前、后段活塞422等元件所组成,其中的中央往复式油压缸A41与前、后段油压缸A42,为同长度并以串联式锁合一体,且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A41的口径要比前、后段的油压缸A42的口径为小,于压送时,三者的行程距离及速率也是相等,但其液压油流量不同,以能增其输出流量为目的;此外,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A41与前、后段油压缸A42三者的顶口外缘,均具有可相互锁配的缘部A414、A423,利用此等缘部A414、A423的并合,即可将三者缸体锁合成一体,并于其间置设一高压止漏圈A421于前、后段油压缸A42的内缘唇口A424上,以达高密合止漏的功效。
如
图11所示,其元件中的高密合锁隔盘A413是密合螺固于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A41两侧的端口,以将三段的缸体完全区隔成三个区域;至于连通活塞杆A412是分别贯穿于两侧的高密合锁隔盘A413的中孔A4131后,再与前、后段活塞422螺接,而锁隔盘的中孔A4131内另嵌设有油封环A4132,以将连通活塞杆A412与中孔A4131间的间隙完全阻绝外,并使活塞杆A412仍具直线往复运动的能力,如此,该前、后段油压缸A42即可随由中央往复式油压缸A41的输送油压主动力推动下,同时带动于前、后段油压缸A42;换言之,即是在单一往复冲程动作中,不论是前进冲程或是退位冲程,均提供等量的高压液压油。
如
图12所示,其前、后段油压缸出入油口的止回阀A8结构为球珠式止回阀设计,其内具有压力簧A81、封闭垫圈A82及球珠A83等元件,但出、入油口两者的止回阀是采用反向装设,以达其分别动作的功能。
请参阅
图13所示,为本实和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特点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前、后段油压缸A42后段位置上,多加一组出、入油口的止回阀A8,以能使前、后段油压缸A42于往复运动时,均能送出液压油,具有更高流量输送。
如
图14、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是设计呈内、外部油压缸的结构型态,该双回路油压缸机构B4的两端部所分设的两入油高压管路B13及两出油高压管路B13,其分别与回油箱B6与油压储存槽B5相连接,形成以双回路油压缸机构B4为油压动力输出的基本型态。
该实施例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B4主要是由外部油压缸B41、内部油压缸套B42、内部油压缸活塞B421、油路通管B43及止回阀B8等元件所构成,其中,内部油压缸套B42是套设于外部油压缸B41内,而内部油压缸套B42以两端一体所设的活塞B420构成外部油压缸B41的活塞,利用内部油压缸套B42往复运动的位移运动,即可迫压于外部油压缸B41两端空间内的液压油;此外,油路通管B43等于是内部油压缸套B42的轨管;该油路通管B43是由外部油压缸B41的端部贯入穿出,其间除应配设有止漏环圈B431外,并于两端的定点上设有挡缘B432,以能将位于外部油压缸B41内部的油路通管B43加以定位,而油路通管B43的两端则分别各连接于液压轮泵B3,以能将主油箱内的液压油经液压轮泵B3输送于内部油压缸套B42内,使内部油压缸套B42形成往复式运动能力。
由
图15所示,位于内部油压缸套B42内具有一嵌固于同路通管B43的内部油压缸活塞B421,且位于该活塞B421两侧的油路通管B43上设有导油口B433,前述的液压轮泵B3所输送的液压油,即可经由此两导油口B433,使内部油压缸套B42形成动力的往复运动;在双回路油压缸机构B4所分设的两出、入油口上,均配设有止回阀B8,该等止回阀B8也采用球珠式止回阀设计,其内具有压力簧B81、封闭垫圈B82及球珠B83等元件,但出、入油口两者的止回阀B8,是采用反向装设,即可将液压油平稳、规律地迫送于油压储存槽B 5中。
此实施例的运动行程为当液压轮泵B3输送油于内部油压缸套B42内时,由于其内的内部油压缸活塞B421是为嵌固性不会产生位移,所以导致内部油压缸套B42形成往复式移动,如此,在内部油压缸套B42位移的同时,则推动外部油压缸活塞B420,进而将外部油压缸B41两端空间内的液压迫送而出,以达单一冲程时间下,具有双向供油的能力,进而提高一倍供油流量功率的输出。
最后请参阅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双回路油压缸机构的第四实施例,其以较简易的双向单活塞油压缸C4结构同样构成双回路机构效能,主要是以液压轮泵C3藉由双向自动控制阀门C80即可令内部的活塞C41形成往复运动,达到供油的基本效能,但其供予主动机具7做动后的回油,则不经过回油箱6直接回至主油箱1,形成一循环能力;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两端出油口,则采以自动控制式的电阀门C8为主,以达到交替开闭动作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其是由主油箱、马达、液压轮泵、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油压储存槽、回油箱及主动机具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双回路油压缸机构采用串联式设计,中间为往复式油压缸,前后为前、后段油压缸;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是由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活塞、连通活塞杆、高密合锁隔盘、前、后段油压缸、高压止漏圈及前、后段活塞等元件所组成,其中,往复式油压缸与前、后段油压缸为同长度并以串联式锁合一体,且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的口径要比前、后段的油压缸口径为小;往复式油压缸与前、后段油压缸三者的顶口外缘,均具有可相互锁配的缘部,并于其间置设一高压止漏圈于前、后段油压缸的内缘唇口上;而高密合锁隔盘密合螺固于中央的往复式油压缸两侧的端口,以将三段的缸体完全区隔成三个区域,该区域是以往复式油压缸接受来自主油箱的液压油,而回油箱则供应于前、后段缸体的液压油;连通活塞杆分别贯穿于两侧的高密合锁隔盘的中孔后,再与前、后段活塞螺接,而锁隔盘的中孔内另嵌设有油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前、后段油压缸适当位置上,多加设一组出、入油口的止回阀。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为内、外部油压缸的结构型态,其中该双回路油压缸机构是由外部油压缸、内部油压缸套、内部油压缸活塞、油路通管及止回阀等元件所构成;其中,内部油压缸套套设于外部油压缸内,而内部油压缸套的两端具有一体式较大的活塞,以构成为外部油压缸的活塞;而油路通管等于是内部油压缸套的轨管,该油路通管由外部油压缸的端部贯入穿出,并于其间配设有止漏环圈外,且于两端定点上设有挡缘,以能将位于外部油压缸内的油路通管形成定位;此外,位于内部油压缸套内于油路通管上嵌固一内部油压缸活塞,且于活塞的两侧油路通管上,分设有导油口。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双回路油压缸机构采用简易的双向单活塞油压缸,以液压轮泵藉由双向自动控制阀门,即可令内部的活塞形成往复运动,达到供油的基本效能;但其供予主动机具做动后的回油,则不经过回油箱,直接至主油箱,在两端出油口,则采用自动控制式的电阀门为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回路动力传输机构,其为一种并联式双回路的油压缸机构,主要是由主油箱1、马达2、液压轮泵3、双回路油压缸机构A4、油压储存槽5、回油箱6及主动机具7所构成,马达及液压轮泵设为两组,藉由高压管路与主油箱相连通,将液压油输入于双回路油压缸机构内,形成输入及回流的循环往复性的运动系统,使主动机具7依靠液压油的循环也随之运动而得到动力,本实用新型可稳定地输出高功率,且无噪音和空气污染。
文档编号F16H41/00GK2405069SQ9924896
公开日2000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8日
发明者徐添龙 申请人:徐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