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578139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驱动装置,具体说是一种无级变速器。
目前,使用的变速器装置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有级变速器,它由于在传动过程有冲击和磨损,使得零部件运行寿命短,并且整机体积较大;而另一种的无级变速形式又因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和传动效率低,以及调速范围窄,而无法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调速范围宽、无打滑现象及匀速输出的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的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包括在动力轴上固定连接一变速轮,由变速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惰轮和输出轮,通过轴承安装在动力轴上,而且还在变速轮轮板的径向开有均匀分布的长孔上分别设置有传递力装置,并使其分别作用于惰轮和输出轮的一端轮板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惰轮轮板与固定在架体上的阻尼装置配合,用以调整惰轮的速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变速范围宽。因采用了惰轮与阻尼装置配合的结构形式,当动力与输出轮遇到的阻力均保持不变时,改变阻尼装置对惰轮的阻尼力就可使惰轮处于高速旋转、速旋转或不旋转等状态。由于输出轮与惰轮转速的反比关系,输出轮的转速也随惰轮转速的高低发生变化。这样,仅调整阻尼装置对惰轮的阻尼力,就可得到不同的速比,还可以使某一速比提前或滞后到来。
2、应用范围广。变速器可根据实际应用的范围不同,作适当的改变,分别将它们的动力输入与输出予以调换,就可满足作为单一变速器。
3、由于采用传递装置,使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整机体积小,运行灵活,无打滑现象和匀速输出等特点。
4、可实现对机器的过载保护。当输出轮转动时会有阻力,这个阻力又通过传递力装置,即行星轮传给惰轮。当阻力增大到足以克服阻尼装置对惰轮的阻尼力时,惰轮开始作与变速轮方向相同的转动,转速与输出轮遇到的阻力成正比,与输出轮的转速成反比,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自动实现机器的过载保护。
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传递力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
图1的另一实施例。

图1给出了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的整体结构。它采用了动力轴1,并在其上分别安装设置了惰轮5,变速轮3和输出轮2。使变速轮3与动力轴1固定成一体,惰轮5与输出轮2分别介于变速轮3的两侧,并通轴承安装在动力轴1上。而且还在变速轮3轮板的径向上开有均匀分布的长孔,使其上对应分布设置有传递力装置4。所述的传递力装置是由行星轮轴7及其通过轴承装有的行星轮8组成,并利用行星轮轴7固定在变速轮3上,使其行星轮8的一侧轮板透过长孔,且在长孔内转动,如图2所示。使之行星轮8的轮缘分别作用于惰轮5和输出轮2的一端轮板上。
图1中,6为阻尼装置安装在架体上,可选择利用阻尼摩擦片或磨擦块的结构形式与惰轮5配合。
当工作状态时,由动力轴1带动变速轮3转动,行星轮8随变速轮3公转。惰轮5由于受到阻尼装置6的作用而保持不转。因为行星轮8与之接触并不可发生滑动的传递力,所以行星轮8在随变速轮3公转时,因与惰轮5相接触而受到惰轮5的阻力发生自转,行星轮8又与输出轮2相接触,并可不发生滑动的传递力。所以行星轮8自转时又带动输出轮2转动,此时输出轮2的转速高于变速轮3达到变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上述结构的形式下作相应的改变,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联质。如图3所示,由变速及动力输入轮2′的两侧设置惰轮5′和输出轮2′。惰轮5′和变速及动力输入轮3′通过轴承安装在输出轴1′固定连接,同样完成变速的目的。如果将
图1、圈3中的变速轮3和变速及动力输入轮3′为两齿轮形式,并使它们的动力输入与输出调换,若两台变速器配合使用就可以用作纯减速器。
权利要求1.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包括动力轴上固定连接一变速轮,其特征在于,由变速轮(3)两侧分别设置惰轮(5)和输出轮(2),通过轴承安装在动力轴(1)上,而且还在变速轮(3)轮板的径向开有均匀分布的长孔上分别设置有传递力装置(4),并使其分别作用于惰轮(5)和输出轮(2)的一端轮板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递力装置是由行星轮轴(7)及其通过轴承装有的行星轮(8)组成,并利用行星轮轴(7)固定在变速轮(3)上,使其行星轮(8)的一侧透过长孔,并在长孔内转动。
专利摘要一种可调自动无级变速器,包括动力轴上固定连接一变速轮,并由变速轮的两侧分别设置惰轮和输出轮,而且还在变速轮轮板的径向开有均匀分布的长孔上分别设置有传递装置,并使其分别作用于惰轮和输出轮的一端轮板上。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功率范围大,调速范围宽,无打滑现象和匀速输出等特点。
文档编号F16H3/44GK2290732SQ97212510
公开日1998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12日
发明者朱冀东 申请人:朱冀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