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制冷系统供给管接头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把制冷剂从一制冷剂供应源经一输入口引导到一制冷系统的供给管接头,该输入口通常装在该制冷系统上并与该制冷系统连通。该供给管接头也可用于从制冷系统中排出制冷剂。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制冷剂如含氯氟烃(C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由于会导致大气中臭氧的消耗而受到严格控制。寻求有利于环境的新制冷剂以替代已有的CFCs和HCFCs致使引入了含氢氟烃(HFCs)如R134a。但是,与天然制冷剂如二氧化碳和氨水比较,HFCs的全球变暖潜值(GWP)和使用成本还是较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研究使用HFCs以外的制冷剂的制冷系统。汽车空调工业已通过开发把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剂的制冷系统来处理取代HFCs的问题。
用于把制冷剂从一制冷剂供应源经一制冷系统中的一进口或“装料”口引导到一制冷系统的供给管接头或管接头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一种公知的供给管接头使用一个或多个允许“快速连接”到制冷系统的输入口上的部件。一旦连接,供给管接头中的一供给阀接合输入口中的一孔阀并将其致动,从而打开输入口和供给管接头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一般通过一可与该供给管接头螺纹连接的可转动旋钮移动供给阀使之与孔阀接合。
现有供给管接头,如用于供给汽车R134a空调系统的供给管接头通常设计成在上至约100psi(6.9bar)的压力下工作。但是,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通常在远高于一般的R134a制冷系统即高于100psi(6.9bar)的压力下工作。
由于所述较高的压力,现有供给管接头具有一些使其一般无法用于使用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中的局限性。一个局限性是,较高制冷剂压力在供给阀上施加很大的负载,从而需要很大转矩才能转动旋钮。
另一个局限是,由于在断开连接前截留在供给管接头与输入口之间压力制冷剂使得供给管接头的“快速连接”部件实际上无法操作。这一截留的压力还造成供给管接头与输入口的不希望有的猛烈断开。
另一个局限是,在排空制冷系统时通过现有供给管接头的制冷剂流率较高。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中,较高的排空流率会造成密封装置的爆炸性减压,即截留在密封装置中的气态制冷剂的不希望有的急速膨胀。较高的排空流率还会在输入口或供给管接头中形成“干冰”,从而供给阀和输入口阀无法重新密封并造成制冷剂泄漏。
因此需要有一种改进的供给管接头对例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压力较高制冷系统进行制冷剂的供应和排空。
发明内容提供一种连接一制冷剂供应源与一制冷系统的供给管接头,该制冷系统有一输入口,该输入口包括一可轴向位移的孔阀。该供给管接头包括一具有一沿一轴线从一调节端伸展到一出口端的中央通道的主体部和一位于这两端之间、连通该中央通道和该制冷剂源的侧部口。该中央通道中设有一可轴向移动的阀壳。该阀壳从位于该侧部口与出口端之间的第一端延伸到位于调节端附近的第二端。该阀壳包括至少一个穿过所述阀壳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压力平衡通道和一密封地接合在阀壳中的供给阀。设置一致动器把阀壳从一朝向调节端的向后位置移动到一朝向出口端的向前位置。阀壳到向前位置的轴向移动造成供给阀抵靠输入口阀并使得输入口阀脱离在输入口中的密封接合和使供给阀脱离在阀壳中的密封接合,从而打开制冷剂流路。阀壳到向前位置的轴向移动还在阀壳第二端与主体部之间形成一空间。该空间由至少一个穿过阀壳延伸的通道与制冷剂流路连通,从而基本上平衡了阀壳两端的压力。阀壳两边压力的平衡使得在中央通道中移动阀壳只须极小的力。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该供给管接头有至少一个用于排出在断开连接前截留在供给管接头与输入口之间的压力制冷剂的排放通道。阀壳到向前位置的移动密封该排放通道,而阀壳到向后位置的移动关闭流路并允许截留在输入口与供给管接头之间的剩余制冷剂经未密封的排放通道排出。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侧部口设有一用于将供给管接头连接到一制冷剂供应/排空系统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一设计成限制制冷剂在侧部口中在第一方向上流动和允许制冷剂不受限制地在侧部口中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流动的止回阀或限流器。
除了上述优点外,本发明的供给管接头的新颖设计允许以极小的力打开一压力较高的系统的输入口与该供给管接头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另一个优点是,在供给阀和孔阀关闭后自动排放截留在输入口与供给管接头之间的制冷剂,从而允许方便和相对平稳地断开供给管接头与输入口的连接。另一个优点是,通过止回阀可方便地控制从该制冷系统排空的制冷剂的流率以使发生爆炸性减压或形成干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根据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
图1为一装在一制冷系统的一输入口上的本发明的供给管接头一优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与图1类似的示出随着对一供给阀和一孔阀的致动各部件在一打开位置上的相对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与图1类似的示出从输入口上断开供给管接头的连接时各部件在一关闭位置上的相对位置的剖视图。
图4为一连接件在图3中4-4线上的剖面图。
图5为图1-3中的输入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示出安装在其中供给阀和孔阀处于打开位置的输入口上的供给管接头。
图7为图6的供给管接头的剖面图,示出处于关闭位置的供给阀和输入口阀。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示出安装在其中供给阀和输入口阀处于打开位置的输入口上的供给管接头。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放大剖面图,示出断开供给管接头与输入口的连接时一锁定套筒、销和阀壳之间的相对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图1,设置一安装到一输入口22上的供给管接头20,该输入口用作被引入一该输入口22连接其上的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的一进口。连接在一起时,供给管接头20和输入口22具有一共同的纵向轴线A-A。
输入口22可为常用的类型,其本身不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但是,对输入口22进行补充说明有助于说明供给管接头20的工作情况。
输入口22包括一主体24,主体具有一通过该主体从一进口端28延伸到一出口端30的中央通道26。如图5所示,中央通道26包括分别与一阀芯40的一聚合物密封件36和外螺纹38接合的一直径缩小的圆柱形阀座32和内螺纹36。
还是参考图5,阀芯40包括一芯体42,芯体中可滑动地设置一孔阀(port valve)44。孔阀44的第一端46向外伸出到芯体42以外,而孔阀44的第二端48与一密封件50连接。一在孔阀44的一环形唇口54与芯体42上一径向肩部56之间延伸的压缩弹簧52可回缩地(yieldingly)将孔阀44推向进口端28并使得密封件50密封地与芯体42接合。孔阀44朝出口端30(向图5中左边)的移动使密封件50与芯体42脱离接合,从而打开阀芯40(如图2所示),以允许制冷剂流过输入口22。
如图1所示,供给管接头20包括一从一调节端60延伸到一出口端62的主体部58。一中央通道64从调节端60延伸到出口端62并与主体部58中的一个在调节端60与出口端62之间形成的侧部口66连通。在靠近调节端60的主体部58上形成有外设螺纹68。调节端60上有一可转动旋钮70,该旋钮包括与螺纹68啮合的内螺纹72和一个沿轴向延伸到调节端60之外的扩大的抓手部74。
主体部58的中央通道64在调节端60附近具有一第一内径76、在出口端62附近具有一第二内径78并具有一与侧部口66对齐的扩大的环形槽道80。在中央通道64中设有一阀壳82,该阀壳的尺寸确定为可被第一内径76紧贴并可滑动地向内接纳。阀壳82包括一具有与轴线A-A重合的中轴线的总体上呈圆柱形的体部84和一从体部84沿轴线A-A向外伸出的调节杆86。体部84包括一内腔88,内腔中有一向内延伸的肩部90和内螺纹92。多个流孔94穿过体部84设置并基本上与轴线A-A成直角地与内腔相交。体部84还包括至少一个从体部84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压力平衡通道96(图1-3中虚线所示)。通道96设置在流孔94之间而使通道96不与流孔94相交。
阀壳82连接在旋钮70上,从而当旋钮70在主体部58上旋进和旋出时随着该旋钮移动。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调节杆86的一部分穿过主体部58中的一孔98和旋钮70中一轴向对齐的孔100延伸。一对垫圈102在旋钮70的两侧上设置在调节杆86上。在制作供给管接头20时,对调节杆86的远端104进行锻造或其它形式的成形,以防止垫圈102和旋钮70转动时从调节杆86上滑落。垫圈102可在旋钮70上滑动,以允许旋钮70相对于调节杆86自由转动。
由螺纹68与72的接合作用促成的旋钮70的转动和轴向移动使得阀壳82(1)在第一方向上转动旋钮70时沿轴向一朝向调节端60的向后位置移动以及(2)在相反方向上转动旋钮70时向一朝向出口端62的向前位置移动。由于阀壳82抵靠在主体部58中在第一直径76与孔98之间形成的一肩部106上,可防止阀壳82向调节端60的过分退后。
根据输入口22和阀壳82的外径不同,也可以可选地把主体部58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以便于供给管接头20的装配。如图1-3所示,主体部58最好分成包括第一内径76的第一部分108和包括第二内径78的第二部分110。第二部分110包括装配时螺纹接合在第一部分108的外螺纹部114上的内螺纹部112。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由于阀壳82的外径比第二内径78大,因此在第二部分110固定在第一部分108前将阀壳82装入第一部分108中。但是,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未示出),阀壳82的外径比第二内径78小,从而可主体部58制成一单件。
阀壳82的内腔88中接纳有一密封件116和一由一可弹性压缩件120如一压缩弹簧偏压抵靠在密封件116上的供给阀118。最好用一种聚合材料如EPDM橡胶或PTFE制成的密封件116抵靠向内的肩部90。密封件116最好如图1-3所示为一环形垫片,或也可为一O形圈。供给阀118包括一从其上伸出、密封地与密封件116接合以基本上防止制冷剂流过供给管接头20的总体上呈圆锥形的阀座122。可弹性压缩件120的一端抵靠在阀座122的一肩部124上,另一端抵靠在内腔88的内壁126上。
内腔88中还接纳有一把密封件116、供给阀118和可弹性压缩件120固定在阀壳82的内腔88中的阀保持件128。阀保持件128最好包括一供给阀118穿过其延伸的导向部130和一具有与内腔88的内螺纹92接合的外螺纹134的圆柱形基底部132。如图2所示,导向部132为一总体上呈长方体的元件,其宽度大到足以支承供给阀118,但又窄到足以允许制冷剂流过。阀保持件128的基底部132抵靠密封件116,以保持密封件116抵靠在肩部90上。
参考图6和7,其中详细示出了阀壳82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供给阀118、密封件116和阀保持件128构成一阀芯组件138。阀芯组件138可与输入口22中的上述阀芯40相类似,但不必受此限制。因此,其它的阀芯组件设计方案如通常使用在轮胎杆(tire stem)中的阀芯组件也可适用于本发明。用阀芯组件138取代单个的部件116、118和128可有利地取消一个或多个制造步骤并允许方便地更换磨损或损坏的密封件。
再次参考图1,位于孔98内壁中的第一向外凹槽142中设有一环形密封件140,以在阀壳82向出口端62移动到向前位置时基本上防止制冷剂泄漏。同样,在主体部58中在侧部口66的调节端一侧和出口端一侧上设有一对环形密封件144。密封件144抵靠阀壳82并基本上防止制冷剂在主体部58与阀壳82之间通过。如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那样,密封件140和144可为普通橡胶O形圈或PTFE弹簧加强“U杯”。
主体部58、确切说是第二部分110最好包括一个一环形密封件150如一O形圈抵靠在其上而被保持的向内的肩部148。密封件150当其被接纳在供给管接头20中时密封地与输入口22接合,从而密封以防止输入口22与供给管接头20之间的制冷剂泄漏。在肩部148和一接纳在第一内径76中一向外的凹槽154中的卡圈152限制了密封件150在通道64中大的轴向移动。
下面参见图3,侧部口66最好设有一将供给管接头20连接至一制冷剂源(未示出)的连接件156。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件156的外端158设计成与一安装在一用于传送一普通制冷剂供应/排空系统中的制冷剂的一供给软管或其它导管的管接头161上的雌接头160配合。图2和3所示连接件156设计方案不是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也可包括其它构型,如普通的内螺纹管接头。
连接件156中设有一调节通过供给管接头20流出输入口22的制冷剂的流率的止回阀或限流器162。参考图4,限流器162包括一轴向毛细管166,轴向毛细管有一与所需制冷剂流率对应的预定直径。限流器162中有多个径向翅片168与连接件156的内表面170配合而形成多个供制冷剂自由流动的流道172(从图4可看得最清楚)。一在连接件156的一斜面176与雌接头160的一肩部178之间限定的空间174(从图3可看得最清楚)允许限流器162作有限的轴向移动。如图2所示,当制冷剂流从制冷剂供应/排空系统进入供给管接头20中时,限流器162压靠斜面176,从而允许制冷剂不受限制地流过流道172。或者,当制冷剂流从输入口22进入供给管接头20中时,限流器162压靠肩部178,从而限制通过毛细管166的制冷剂流。
再次参考图1,供给管接头20最好通过多个位于在与出口端62相邻的主体部58的壁中形成的径向孔182中的制动球180与输入口22连接。一环形锁定套筒184包围与出口端62相邻的主体部58且可在其上轴向滑动。锁定套筒184设有一朝向内的凸缘186,该凸缘具有一在朝出口端62方向上从该凸缘向外张开的圆锥形凸轮面188。一弹性件190如一压缩弹簧等向出口端62偏压锁定套筒184。一与主体部58上一向外的凸缘194配合限定一室196的肩部192从凸缘186径向向外延伸,在所述室中弹性件190被定位成可回缩地向出口端62推压锁定套筒184。
主体部58与凸缘194相邻的区域最好设有一朝内的环形凹槽198,一保持圈200在该凹槽中定位。如图1所示,保持圈200同时抵靠在凸缘194和锁定套筒184上的一肩部202上,以防止锁定套筒184从主体部58上脱落。可选地或与保持圈200组合地在出口端62附近的一凹槽206中设置一个第二保持圈204以防止锁定套筒184从主体部58上脱落。
供给管接头20最好设有一互锁套筒208以防止在制冷剂流路打开时无意中将供给管接头20从输入口22上脱开。参考图1-3,互锁套筒208为一具有稍大于主体部58外径212的内径210的总体呈圆柱形的部件。互锁套筒208设有具有一稍大于连接件156直径的宽度的通道214。互锁套筒208的第一端216与锁定套筒184接合,而互锁套筒208的第二端218与旋钮70接合。参考图2,当将旋钮70旋转到使供给阀118和孔阀44打开的位置时,互锁套筒208抵靠锁定套筒184以防止锁定套筒184退后到会释放输入口22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旋钮70旋转到关闭供给阀118和孔阀44位置时,互锁套筒208可在主体部58上滑动到允许锁定套筒184释放输入口22的位置。
工作中,当供给管接头20与输入口22脱开接合时,锁定套筒184如图2所示位于其非退后或向前位置并由弹性件190的偏压力保持在该位置上。如图3所示,退后锁定套筒184可使供给管接头20与输入口22接合,这在供给管接头20与输入口22接合时允许制动球180向外移动。
供给管接头20与输入口22接合时,输入口22的进口端28进入供给管接头20的出口端62并密封地与密封件150接合。输入口22向调节端60的进一步轴向移动造成制动球180越过输入口22上一肩部220,直到制动球180在径向上与输入口22上一凹槽222对齐。由于锁定套筒184响应弹性件190的推力被推向出口端62和圆锥形凸轮面188径向向里推动制动球180的作用,制动球180被径向向内推动。制动球180与肩部220与距输入口进口端28最远的一侧接合而将供给管接头20固定在输入口22上。
供给管接头20与输入口22如图1所示那样接合时,应该注意到,没有制冷剂流过接合的部件。因此,在输入口22中,密封件50密封地与芯体42接合,而在供给管接头20中,供给阀118密封地与密封件116接合。
在供给阀118和孔阀44打开前,通过安装在制冷剂供应/排空系统上的供给软管或其它导管对供给管接头20加压。侧部口66两侧上的密封件144防止制冷剂在主体部58与阀壳82之间流过。因此,没有压力轴向作用在禁止旋钮70旋转而打开供给管接头20的阀组件82上。
为了对经过侧部口66的制冷剂流打开供给管接头20和输入口22,在第一预定方向上旋转旋钮70使得旋钮70轴向移动到图2所示位置。旋钮70这种旋转不会由于阀壳82与密封件140和144的接触造成的对该旋转的摩擦阻力使阀壳82作大的转动。阀壳82从图1位置到图2位置的轴向移动使供给阀118直接与孔阀44接合。
一旦供给阀118接触孔阀44,由于制冷剂系统中作用在孔阀44上的压力对于阀118、44的进一步轴向移动存在一定的阻力。但是,由于孔阀44的直径较小该阻力一般不大。参考图2,当阀118和44开始打开时,在输入口22与阀壳82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224中迅速填充压力制冷剂。实际上与此同时,通道96允许在阀壳82与肩部106之间形成的第二空腔或空间226达到相同的压力。阀壳82两侧上大致平衡的压力只造成极小的作用在旋钮70上的轴向力(通常与压缩阀弹簧的偏压力相合成)。因此旋转旋钮70所需的只是一个大小可接受的转矩。在第一预定方向上完成旋钮70的旋转使得供给阀118和孔阀44受驱动移动到而完全退后或“打开”位置,从而允许完全的制冷剂流通。
根据作用在供给阀118和孔阀44上的偏压力不同,供给阀118也可能不被致动到完全“打开”位置。为确保对供给阀118完全致动,可用供给阀118一向外伸出到阀壳82之外的部分形成一个接合销(dowel pin)228。在将输入口22插入供给管接头20中时,输入口22的进口端28与接合销228接合,并将供给阀118驱动到图2所示的完全“打开”位置。
为了从输入口22上断开供给管接头20,只须旋转旋钮70关闭阀118、44并手动将锁定套筒184后退到图3所示的位置。这一后退把锁定套筒184的肩部188移出与制动球180接合位置,并从而使制动球180与扩大的圆柱形壁182对齐,以允许制动球180径向向外移动而脱离与输入口22的肩部220的接合。但是,由于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制冷剂压力手动后退锁定套筒184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很难的。所截留制冷剂在输入口22上作用一轴向力,该力经过制动球180作用在锁定套筒184上。因此,在断开供给管接头20前必须排出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压力。
为减小第一空腔224中的压力,在第一空腔224与供给管接头20外部之间设置一泄压通道230。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泄压通道230在通道96与调节杆96外表面之间延伸。当阀壳82向出口端62移动到向前位置时,如图1所示,泄压通道230帮助纵向通道96连通第一空腔224与第二空腔226。当阀壳82向调节端60移动到向后位置时,如图3所示,泄压通道230延伸超过密封件142,以允许第一空腔224中的压力泄放到环境中。与常用供给管接头的特征一样,释放到环境中的制冷剂很少。在图8所示另一实施例中,可设置通过调节杆86的泄压通道230’或230”,这样在阀壳82移动到向后位置时把第二空腔226中的压力泄放到环境中。
如图6和7所示,可选地或与图1和8所示泄放通道组合地设置至少一个直接穿过主体部58的泄压通道232以将第一空腔224中的压力泄放到环境中。在该实施例中,需要在主体部58中在泄压通道232下游设置一附加的密封件234,以在阀壳82移动到向前位置时对阀壳82进行密封。当阀壳82如图7所示向调节端60后退到向后位置时,密封件234脱离阀壳82的接合,以允许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压力经泄压通道232泄出。
图8详细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供给管接头20设有一可转动螺母236代替可后退锁定套筒184以将供给管接头20固定到输入口22上。螺母236设有一与输入口22的外螺纹面240接合的内螺纹面238。螺母236还包括一与主体部58中一向内的凹槽242接合的锚固部241。锚固部241允许螺母236相对主体部58转动,但防止螺母在主体部上的轴向移动。为防止输入口22无意中脱落,可设有一个带有内花键面的互锁套筒208,所述内花键面在互锁套筒208由于旋钮70的旋转而向前移动时与螺母236上的外花键面(未示出)接合。
图9详细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供给管接头20不包括用于防止输入口22无意中脱落的互锁套筒208。而是在主体部58中设置一可径向移动的销244,该销在向出口端62驱动阀壳82时径向向外延伸,从而防止锁定套筒184滑动到使输入口22脱离的位置。如图9所示,销244的内端246设有一加工有倒角的头部248。通过销240与主体部82之间使用至少一个密封件250如O形圈基本上防止制冷剂泄漏。阀壳82设置有一倒角端252,该倒角端在阀壳82向出口端62移动到向前位置时与所述头部248接合。这种接合作用单独地或与阀壳82与主体部58之间由于供给阀118和孔阀44的打开而出现的制冷剂压力组合地使得销244向外移动,直到销244的一部分从主体部58伸出。在阀118和44打开时,销244的该伸出部与锁定套筒184接合并防止其无意中后退。一旦阀壳82向调节端60移动到向后位置且阀118和44关闭,锁定套筒184可后退,从而使销244被推入主体部58中。
尽管以上说明了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受所述、所示只是例示出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认识到,在本发明教导内可作出某些改变和变型,这些改变和变型都在由权利要求
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连接制冷剂供应源与制冷系统的供给管接头(20),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包括可轴向移动的孔阀(44)的输入口(22),所述供给管接头(20)包括(a)沿一轴线从调节端(60)延伸到出口端(62)的主体部(58),所述主体部(58)包括中央通道(64)和位于所述调节端(60)与所述出口端(62)之间以在所述中央通道(64)和所述制冷剂源之间形成连通的侧部口(66);(b)容纳在所述中央通道(64)中的可轴向移动的阀壳(82),所述阀壳(82)包括与所述侧部口(66)连通以形成一流路的内腔(88)以及至少一个在所述调节端(60)与所述出口端(62)之间穿过所述阀壳延伸的压力平衡通道(96);和(c)允许阀壳(82)从朝向调节端(60)的向后位置移动至朝向出口端(62)的向前位置的致动器(70),其中致动器(70)的轴向移动导致孔阀(44)从在输入口(22)中的密封接合中断开,从而打开所述流路,其中随着所述流路被打开,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平衡通道(96)使得在阀壳(82)两侧的压力大致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供给管接头(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壳(82)与所述孔阀(44)相邻的一侧设有第一空腔(224),与所述阀壳(82)的另一侧相邻地设有第二空腔(226),所述压力平衡通道(96)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224)和所述第二空腔(22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供给管接头(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断开连接之前排放在所述供给管接头(20)和所述输入口(22)之间残留的制冷剂的排放通道(230)。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供给管接头(2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口(66)包括一连接件,该连接件具有一限流器(162),该限流器(162)限制流体沿第一方向流过供给管接头(20),并允许流体基本不受限制地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动。
专利摘要
提供一种供给管接头(20),包括一主体部(58)和设置在该主体部(58)的一中央通道(64)中的一可轴向移动的阀壳(82)。该阀壳(82)包括至少一个穿过该阀壳延伸的压力平衡通道(96)和密封接合在该阀壳(82)的一内腔(88)中的供给阀(118)。一致动器(70)把该阀壳(82)移动到一向前位置,使得供给阀(118)抵靠一制冷系统输入口(22)的一输入口阀(44)并使供给阀脱离在内腔(88)内的密封接合,从而打开一流路。阀壳(82)到向前位置的轴向移动还在阀壳(82)与主体部(58)之间形成一空间(226)。该空间(226)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平衡通道(96)形成与流路的连通,从而基本上平衡阀壳(82)两侧的制冷剂压力。
文档编号F25B41/00GK1991230SQ200710007029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8日
发明者G·A·豪恩霍斯特 申请人:伊顿艾罗奎普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